卓筒井鎮

卓筒井鎮

卓筒井鎮位於遂寧市大英縣之西南,幅員面積47.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6萬畝;轄四個辦事處,22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街道居委會,215個農業合作社,總人口34801人;全鎮根據淺丘地貌特徵突出農業鎮特色,按照“調結構、糧增產、錢增收、科技致富、社會穩定”的思路,農業生產以水稻、玉米,小麥、棉花、油菜為主,兼顧發展養殖業、桑果園產業化為一體的複合型高效農業,境內出產有優質大米、優質大豆、大五星枇杷、風水梨、天保柚享譽於全川;全鎮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工業產值達930萬元,工農業總產值達1.0658億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卓筒井鎮
  • 別名:卓筒井
  • 行政區類別:鎮
  • 面積:47.3平方公里
人口數據,旅遊資源,歷史文化,經濟發展,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6812
13571
13241
家庭戶戶數
7910
家庭戶總人口(總)
26549
家庭戶男
13438
家庭戶女
13111
0-14歲(總)
8706
0-14歲男
4757
0-14歲女
3949
15-64歲(總)
15463
15-64歲男
7658
15-64歲女
7805
65歲及以上(總)
2643
65歲及以上男
1156
65歲及以上女
1487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6416

旅遊資源

卓筒井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境內有僅次子劉文采莊園的羅都復莊園,安樂山刻造像和明代提督程子謙墓,是投資開發旅遊的絕好之處。
卓筒井鎮

歷史文化

大英發現鹽滷資源有上千年的歷史,經國家儲委認定的大致有10億噸鹽滷資源儲量。大英縣境鹽滷分布在蓬萊、象山、卓筒井、河邊、玉峰等地。其深層鹽滷礦上礦層食鹽面積22300平米,鹽層厚3.5~151.11m,下礦層面積34,000平米,鹽層厚2.5~119.16m。四川是中國井鹽的主要產區。縣境內“大英卓筒井”和大英場積澱了千年鹽滷文化。民國時期,川北多布有卓筒進,大英擁有108灶1711進,年產量達4000餘噸。至今,還有“大順灶”等18眼井保存著。 享譽世界的大英縣卓筒井已向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卓筒井是直立粗大的竹筒以吸滷的鹽井,“鑿地植竹,為之卓筒井”。起源於北宋慶曆年間(1041-1048年)的大英縣卓筒井鑽探取鹽技術,比西方早七八百年,使地下深處的滷水第一次得到科學的開採,在開採滷水的過程中,人類發現了埋藏在地下的油氣資源。其鑿井工藝技術開西方近代蠅式頓鑽鑽井方法的先河,雖然經歷了近1000年歷史,其古老的工藝流程仍保存得相當完整。中國發明卓筒井技術甚至被《中國鑽探技術史》、《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國井鹽科技史》三書譽為“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和“世界石油鑽井之父”。卓筒井是世界鑽探深井的始祖和活化石,是世界上唯一現存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活著的恐龍”。 卓筒井工藝流程包括打井、取鹵、曬鹵、製鹽等四個步驟。現僅在大英境記憶體有9灶41口為樣的鹽井,分布在關昌、青木、快活嶺、三興、吳家橋、青和等六個村方圓6公里範圍內,其鑿井、吸鹵、煎鹽等生產工藝流程,基本上保持了宋代卓筒井的基本特點。它持續近千年,生產未中斷,對研究中國鹽業史和鑽井史具有很高的價值,受到鹽業專家的高度讚譽。

經濟發展

2008年上半年遭受的地震災害給卓筒井鎮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損失。為減少損失使農民增收,卓筒井鎮將晚秋生產作為全年農業生產的最後一道防線,對奪取全年農業豐收至關重要。鎮黨委、政府從強化晚秋生產入手,爭取全年糧食豐收。
該鎮將晚秋生產作為村支部村委會的年終任務之一進行目標考核。搞好宣傳,規劃示範片的工作。各村充分利用會議、廣播、召開現場會等形式,廣泛宣傳發展晚秋作物的意義,發動民眾大種晚秋作物,將面積落實到村。加強領導,精心組織。由於晚秋生產季節性強、時間緊、任務重,各村及相關部門要加強對晚秋生產的領導,做到早宣傳、早動員、精心組織,切實抓好協調、服務等工作,落實好各項措施。目前,卓筒井鎮落實秋洋芋3000畝、秋紅苕3000畝、秋菜5000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