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縣

涿縣

涿縣是舊行政區劃單位名(古時為涿郡、後改范陽郡、范陽縣,現在是河北省涿州市)。歷史上的涿縣位於河北省中部,地處京、津、保三角地帶,為首都北京的“南大門”。東接固安、通廊坊、天津,南連高碑店市,西鄰淶水縣,距北京天安門5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15°44'—116°15',北緯39°21'—39°36'之間。涿州市境東西橫距36.5公里,南北縱距25.5公里,市境線全長142公里,總面積742平方公里,人口58.2萬。全市轄3個辦事處,1個開發區,5個鎮,6個鄉,總計409個行政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涿縣
  • 外文名稱:ZhuoXian
  • 別名涿州市
  • 行政區類別:縣級市
  • 所屬地區: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
  • 下轄地區: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
  • 政府駐地: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范陽西路51號
  • 電話區號:0312
  • 郵政區碼:072750
  • 地理位置:東經115°44,北緯39°21
  • 面積:742平方公里
  • 人口:58.2萬
  • 方言北京官話京師片 
  • 氣候條件:北溫帶
  • 著名景點三義宮酈道元故居、盧氏宗祠
  • 火車站:涿州站 、涿州東站 、松林店站 、永樂站
  • 車牌代碼:冀F
概述,基本信息,風景名勝,特產,涿縣名人,文化之鄉,歷史沿革,相關資料,其他,

概述

涿縣,舊行政區劃單位名。歷史上的涿縣治所均在今河北省涿州市城區;其所轄區域多有變動,但中心區域始終為現今河北省涿州市轄區。故而“涿縣”一詞一般是指現今河北省涿州市。

基本信息

涿縣
涿州市位於中國河北省中部。1990年人口49.53萬。漢族為主,有蒙古、壯、朝鮮、滿、回、藏、維吾爾、苗......等24個少數民族。面積742平方千米。置涿縣。東漢西鄉侯國併入。北齊方城、萇鄉二縣併入。北周大象二年(580)遒縣併入。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涿縣改稱范陽縣。大曆四年(769)置涿州。明洪武元年(1368)范陽縣併入涿州。1913年降為涿縣。1938年涿縣曾先後與鄰縣組成房淶涿縣、第一聯合縣、新(城)涿(縣)和涿(縣)良(鄉)宛(平)等聯合縣。1946年7月撤銷聯合縣。1948年11月恢復原建制。1958年12月新城、雄縣兩縣及淶水縣部分地區併入。1961年7月復置雄縣。1962年析涿縣和雄縣復置新城縣,析涿縣和易縣復置淶水縣。1986年10月撤縣設涿州市。

風景名勝

永濟橋始建於明萬曆二年(1574)名曰“巨馬河橋”,萬曆十六年(1588)重修,天啟六年(1626)橋毀又重建。明崇禎後,河道南移,遂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在舊橋南建新橋,改名“永濟”。橋端築引橋,下有涵洞22個,引橋總長660米。因橋拱跨度大砌築採用中國起拱技法,造型優美,遠望恰似一條彩虹橫跨兩岸。清末、民初時被譽為涿州八景之一,名曰“拒馬長虹”,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我國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題此橋為“中國第一長石拱橋”。
永濟橋永濟橋
三義宮景區坐落於涿州市松林店鎮樓桑廟村,是歷史上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故地。景區占地面積60餘畝,建築面積10000餘平方米,為三進院落式景區。三義宮,原為“三義廟”,又稱“漢昭烈帝廟”,是為紀念三國時期劉備三兄弟在此結義而建。始建於隋代,唐、遼、元、明、清等時期均有修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明正德三年(1508年)武宗皇帝朱厚照親賜璽書“敕建三義宮”。整座廟宇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文化底蘊豐厚。三義宮從1996年恢復重建,共修建了7個大殿、山門、九龍碑、結拜石、內外宮牆等。採用明代傳統三進院落布局,由外向里依次為山門、馬神殿、關羽殿、張飛殿、正殿、退宮殿、武侯殿、少三義殿,按原有形式內塑87尊塑像。2011年底被河北省旅遊局評為AAA級景區。
三義宮景區三義宮景區
涿州張飛廟,位於涿州市城南107國道西側忠義店村,傳說古時劉備、關羽、張飛曾結義於此。忠義店最早叫“桃莊”,因後來出了位婦孺皆知的桃園三結義的張翼德,便稱作了“張飛店”。到清末,有一位涿州知州覺得直呼張桓侯姓名似有不敬,遂令改為“忠義店”。這座張桓侯廟,多年荒蕪後於1991年重新復建。五十多畝的廟宇,依次排開山門、馬殿、正殿、享堂和墓冢等建築。馬殿里塑一匹彪悍的烏騅馬,迴廊抱廈的正殿大門懸一塊乾隆帝題的“萬古流芳”匾額。廊柱上一幅楹聯據說也是乾隆御筆:“雄赳赳嚇碎老曹肝膽眼睜睜看定漢室江山”。相傳,當年鎮守閬中、急於復東吳之仇的張飛為部將范疆、張達刺殺。奔逃東吳的范、張半路聽東吳主意有變,便將所攜張飛頭顱拋入長江。後被撈起葬於雲陽對岸的鳳凰山,並修了最早的張飛廟。自此,有了張飛“身葬閬中,頭葬雲陽”的傳說。河北涿州忠義店的張飛墓冢取了閬中和雲陽的一些張飛墓土修建而成。
涿州張飛廟涿州張飛廟
涿州雙塔,是涿州古城的標誌性建築,位於涿州市老城內東北隅(現屬雙塔辦事處天橋街轄區),兩塔均為舍利塔,南北對峙,南塔稱“智度寺塔”,北塔稱“雲居寺塔”。雙塔皆因寺而得名,但寺院不知毀於何時,各僅存佛塔一座,合稱“涿州雙塔”。
藥王廟,位於河北省涿州市南關大街105號。據清道光重修藥王廟碑記載,此廟始建於明嘉慶年間,於清道光二十五年、民國二十八年重修。1949年後廟廢。1978年原涿縣政府將此地賣與中鐵十八局,廟內建築始遭破壞,僅存一座後殿“大放光明”殿。
涿州清行宮
涿州清行宮,位於中國河北省保定市城內,為保定市涿州市的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古建築,歷史年代為清代。
(中央電視台涿州拍攝基地)始建於1990年8月,位於北京南48公里的河北保定涿州市碼頭鎮,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一處為影視拍攝提供場景和製作服務的場所,又是一處突出影視特色的新興人文景點。影視城內的建築,在建設手法上具有虛實結合、真假並用的特點。充分考慮拍攝的需要。其中最具特色的建築是曹魏時期的邯鄲鄴城銅雀台,其造型優美,結構獨特,深得攝製組及遊人的青睞。基地分為外景區、內景區、傳統民居景區以及工作生活區等。
京都旅遊度假區位於涿州市西部,是在涿州京都高爾夫球場基礎上擴建的。度假區內有高爾夫球場、高爾夫別墅、陽光酒店等大型綜合配套設施,環境優雅,空氣清新,是旅遊度假、休閒居住、打球娛樂、商務公關的理想之地。
京都旅遊度假區2000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度假區,同時為河北省計委立項,列為河北省重點項目。度假區規劃面積660公頃,已建成54洞高爾夫球場及中心酒店、京都花園、水上樂園、室外大型活動區、公寓區等大型綜合配套設施,將成為中國北方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高爾夫球活動中心。
涿州學宮(孔廟),位於河北省涿州市城內文昌祠街。是涿州現存古建築中唯一大式的磚木結構建築,1993年學宮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涿州學宮(孔廟)涿州學宮(孔廟)
酈道元故居
酈道元故居是為紀念北魏地理學家《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而建造的。整座故居占地800平方米,座北朝南,有正房五間,內塑有酈道元執筆潛心撰寫《水經注》仿銅像一座,兩側有大型山水人物壁畫,東西配房各三間,內展有各代詠酈道元故居詩詞和詠酈亭詩篇。

特產

涿州貢米:涿州貢米又稱涿州御米,在涿州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栽培歷史,自唐代以來,成為為歷代帝王進貢的大米,故稱“御米”。[4]
金絲掛毯:金絲掛毯,過去也叫“紅線毯”和“紅繡毯”。涿州市是絲毯的主要產地。[5]
督亢面:督亢面的外形酷似“貓耳面”。[6]

涿縣名人

有2300多年建制史的涿州在歷史上共產生了257位有影響的名人,是全國縣級區劃中湧現名人最多的一個,其中盧姓歷史名人就占了一半多:
漢昭烈帝劉備漢桓侯張飛,宋太祖趙匡胤,東漢名臣盧植,六祖禪師惠能,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酈道元,唐朝著名詩人盧照鄰賈島,易學大師邵雍,南宋著名抗元將領張世傑,深受魯迅推崇的現代詩人、學者馮至,當代著名劇作家張天民, 當代著名作家史鐵生等皆是此地所出。
近年來,涿州確立了“工業立市,以城興市,借京強市”三大主體發展戰略,投資興建中央電視台涿州拍攝基地、京南高爾夫球場、京都高爾夫球場,修復了三義宮酈道元故居、盧氏宗祠等,建造了誠信大廈、陽光大酒店等眾多的接待場所,旅遊產業已初具規模。
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被國家統計局列為全國最具有經濟發展活力的百強市(縣)之一。

文化之鄉

涿州是“三國文化”的發祥地。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廣為流傳。“三國文化”在涿州產生著重要影響,漫步街頭還隨處可見三國文化的遺蹟。桃園飯店、桃園大街、三義國小、三義宮張飛廟無不展示著涿州人對先祖的仰慕和對忠義、誠信思想的崇尚。06年6月13日上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河北省涿州市中心文化廣場舉行慶典儀式,授予涿州市“中國三國文化之鄉”稱號,並成立“中國三國文化研究中心”。
三國演義中的涿縣(日本東映)三國演義中的涿縣(日本東映)
涿州人傑地靈,漢昭烈帝劉備、漢桓侯張飛、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苦吟詩人賈島皆出於此,是三國時期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地,中央電視台涿州影視基地、劉備故里、張飛古井酈道元紀念館、京都和京南兩個高爾夫球場等景點對外開放,文化旅遊資源豐富。投資八億元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將使涿州構成集旅遊、文化、商貿於一體的京郊型經濟新格局,進一步豐富旅遊資源,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250 多年前,清乾隆皇帝南巡路過涿州這塊京畿重地時寫下了“日邊衝要無雙地,天下繁難(音“南”)第一州”的詩句。如今的涿州,正以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承接著難得的發展機遇。特是 2005 年,涿州市被確定為擴權縣(市),被賦予與設區市相同的經濟和社會管理許可權,這為涿州的騰飛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涿州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北京周邊文化底蘊最深厚的縣(市)之一。在 2300 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湧現了漢昭烈帝劉備、漢桓侯張飛、東漢政治家盧植、北宋哲學家邵雍、禪宗六祖惠能等一大批歷史名人,使這座擁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的古城更加顯得厚重、輝煌。
以東漢政治家盧植為代表的盧氏,望出涿郡,名人輩出,千百年來,“文武兼備,詩禮傳家”,成為在中國大陸除孔氏家族之外的另一支經久不衰的家族文化。
與歷史文化遙相呼應的是這些珍貴的古城遺蹟。經專家認定的中國第一長石拱橋——永濟橋;國家級重點文物——遼代雙塔;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古建築都將按照《涿州歷史文化資源挖掘、保護與利用》整體規劃得到全面挖掘和修復。
一座歷史文化資源集中、特色鮮明的涿州古城將以嶄新的風貌重現在世人面前,成為“人文涿州”的精品名片。不同於北京的“皇城文化”,涿州在京郊正以無法克隆的歷史文化優勢搶占著旅遊與文化產業發展的先機。
如果說,歷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環境與文化品位的重要內涵,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那么,在省級旅遊度假區內具有國際水準的高爾夫球場和北方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為涿州現代文化品味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成為京南獨具特色的旅遊熱線。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五日,該市榮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2007年全國文物工作先進縣光榮稱號。

歷史沿革

涿州在春秋(公元前770年至476年)為燕國之域,在戰國(公元475年至公元221年)為燕國之涿邑地。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滅燕,在燕都薊(在今北京市中心城區西南)設廣陽郡,涿邑屬廣陽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於涿邑地置涿縣,屬廣陽郡。
西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廣陽郡南部、鉅鹿郡北部及恆山郡一部,置涿郡。郡、縣治所均在今涿州市城區。涿縣屬涿郡。
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國設十三刺史部監察區,涿縣屬涿郡,涿郡屬幽州刺史部。
西漢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涿縣西北境置西鄉侯國(在今河北省涿州市東仙坡鎮上坡村西),東漢初撤,併入涿縣;涿縣東北境置陽鄉侯國(在今義和莊鄉長安城村),東漢時撤銷併入方城縣
東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州成為一級行政區劃單位,全國劃分為州、郡、縣三級,涿縣隸屬於幽州涿郡。
三國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涿郡改稱范陽郡,治所仍在涿縣。
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幽州刺史治所由薊遷至涿縣(晉初又遷返於薊)。
西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封司馬綏為范陽王,都涿縣。范陽郡改稱范陽國。在原陽鄉侯國地建萇鄉縣,屬范陽國。
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撤萇鄉縣、方城縣(治所在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西南),併入涿縣。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撤遒縣(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併入涿縣。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析涿縣西境原遒縣地置范陽縣,屬昌黎郡(治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撤涿郡,涿縣屬幽州。
隋開皇五年(公元589年),析涿縣東境原方城、萇鄉地置固安縣
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幽州改稱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涿縣屬之。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涿郡復稱幽州,涿縣屬之。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涿縣改稱范陽縣。自此年至清末民初,涿縣作為行政區劃單位名不被使用,在此期間的行政區劃沿革請參見“范陽”、“涿州”這兩詞條。
中華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全國廢州稱縣,涿州改稱涿縣,仍隸順天府
中華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順天府改稱京兆特別行政區,涿縣屬之。
中華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北伐軍攻占北京後,涿縣改隸屬河北省。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涿縣被日本侵略軍占據,11月在縣城成立偽涿縣公署。抗日戰爭期間,涿縣鄉村地區曾相繼成立了幾個抗日民主政權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國民政府設河北省第六督察區於涿縣。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1月,涿縣鐵路西地區與淶水山外平原地區組成淶涿縣(人民民主政權)。機關駐淶水縣龍安村,隸屬察哈爾省平西地委(人民民主政權)。10月,以涿縣路東地區為主組成涿良宛聯合縣(人民民主政權),機關駐宛平縣龐各莊。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12月7日,涿縣縣城解放,路西淶涿縣機關遷入涿縣城,路東涿良宛縣機關遷刁窩(現涿州市刁窩鄉)。
1949年8月11日,路東涿良宛縣與路西淶涿縣合併,恢復涿縣政區建制。涿縣隸屬河北省保定專區。
1958年10月2日,涿縣、新城(現河北省高碑店市)、雄縣淶水縣山前四個鄉合併為大涿縣,治所遷高碑店(在現河北省高碑店市區)。原涿縣治所城關鎮改稱涿州鎮。
1961年4月28日,雄縣從涿縣分出;12月24日,涿縣恢復原建置,縣委、縣人民委員會遷返涿州鎮,涿州鎮復稱涿縣城關鎮。
1970年,保定專區改稱保定地區,涿縣屬之。
1986年9月24日,撤涿縣,以原涿縣轄區設立涿州市,仍屬河北省保定地區。
1999年,原保定地區、保定市合併,涿州始隸屬河北省保定市。

相關資料

1、《舊唐書·地理志》中范陽條:“范陽,漢涿郡之涿縣也。”涿州條:“涿州,本幽州范陽縣”。
2、《三國演義》第一回: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言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如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酌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支在涿縣。劉備乃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正是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3、涿縣戰役: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9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1戰區部隊在河北省保定南北地區對日軍華北方面軍所部進行的防禦戰役

其他

關於涿縣一詞的更多相關內容,請參閱“涿州”、“范陽”等詞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