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縣隸屬河北省保定市,位於河北省中部。下轄9個鎮、17個鄉、1個民族鄉。地理坐標東經114°51'—115°37',北緯39°02'—39°35'。易縣總面積為2534平方公里。2013年,易縣總人口為人口55.74萬人,其中有漢、滿、回、蒙等22個民族。
2014年,易縣生產總值完成96.82億元、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0.1億元、增長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8.6億元、增長13.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69億元、增長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249元、增長12%,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28元、增長15%。
2018年9月29日,河北省政府發出通知,正式批准易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易縣
- 外文名稱:Yi County
- 別名:易州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河北省保定市
- 下轄地區:易州鎮、梁格莊鎮、西陵鎮等
- 政府駐地:易州鎮
- 電話區號:0312
- 郵政區碼:074200
- 地理位置:河北省中偏西北部 太行山北端東麓
- 面積:2534平方公里
- 人口:56萬人(2013年)
- 方言:冀魯官話保唐片定霸小片易縣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
- 著名景點:清西陵、狼牙山、易水湖、雲蒙山、燕下都、紫荊關、荊軻塔等
- 火車站:紫荊關站,南城司站,奇峰塔站,大盤石站
- 車牌代碼:冀FM
- 行政區劃代碼:130633
建制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行政區劃,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交通運輸,風景名勝,地方特產,歷史文化,著名人物,榮譽,
建制沿革
夏朝,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一個朝代。
秦朝時,易地分屬上谷郡、廣陽郡。故紫荊關西漢時稱上谷關,東漢名五阮關,又有蒲陰陘、子莊關之稱,屬太行八陘之第七陘。
隋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置易州。
開皇十六年(公元597年),置易縣,上屬易州。
開運三年(公元946年),屬遼。唐朝時,易州境內建有老子道德經幢。
宋代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改屬武遂郡。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復歸遼,改屬高陽軍。
金天會(公元1133年),十一年歸屬金。
元代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屬順天府。
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由縣昇州,領淶水、廣昌、兩縣。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降州為縣。
1946年,恢復易縣。
1949年,屬保定專區。
1970年,屬保定地區。
1994年,屬保定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易縣
易縣位於保定市西北部,太行山北端東麓。地理坐標東經114°51'—115°37',北緯39°02'—39°35'。易縣總面積為2534平方公里。易縣距北京120公里,天津160公里,保定60公里。易縣總面積為2534平方公里。
地貌
易縣地處太行山區向華北平原過渡傾斜地帶,十分之七為山地,與定興縣相鄰的高陌鄉是全縣唯一平原鄉,平均海拔324米,地勢由西向東下降明顯,流水落差大,易患水災;山體多為侵蝕、剝蝕、岩溶地貌。
氣候
易縣屬溫帶季風氣候區,春秋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春季平均氣溫3.2℃,夏季平均氣溫32.2℃,秋季平均氣溫-3.3℃,全年極端最低氣溫-23℃,極端最高氣溫41℃。冬季嚴寒少雪,四季分明。
行政區劃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9年,易縣山區面積廣大,宜林山場面積240萬畝,其中片麻岩130萬畝。
礦產資源
生物資源
2009年,易縣有小麥、玉米、豬、羊等生物資源。
人口民族
經濟概況
綜合
2014年,易縣生產總值完成96.82億元、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0.1億元、增長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8.6億元、增長13.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3.69億元、增長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249元、增長12%,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028元、增長15%。
第一產業
2013年,易縣糧食產量達8443萬公斤,比2011年增長3.1%;全年收購菸葉969.5萬公斤,實現收購總值1.78億元,均價達18.39元,比2011年提高3.31元。2012年新栽桑2000畝,養蠶2萬張,產繭735噸,蠶絲業總產值達1.12億元。果品、肉類、蔬菜產量分別達到20萬噸、7.7萬噸、27.3萬噸,新增食用菌500萬棒。
第二產業
2014年,易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5家,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0.3%。大力推進工業技改升級,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4億元,增長8.5%。深入開展全民創業行動,新增市場主體2923個,增長27%
第三產業
2014年,易縣全年接待遊客28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8 億元,分別增長3.3%和1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易縣累計發放國家助學金945萬元。同時,縣財政劃撥專項經費100多萬元,對接送學生的車輛予以費用補貼。
衛生事業
2011年,易縣累計接種計畫內疫苗128647針,及時報告傳染病人941例,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了62%,合格率達到了100%,規範化隨訪服務率達到了100%。
社會保障
2011年,易縣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4678人,征繳基金14515.9萬元,為7981名企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14340.3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27756人,征繳基金3321.76萬元,為69111名6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養老金2277.64萬元;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65020人,征繳基金4593萬元,為5629人(次)報銷醫藥費3032萬元;新農合參合43.46萬人,征繳基金10060.15萬元,為63.6萬人(次)報銷藥費8144.91萬元。
交通運輸
易縣屬山區,京原鐵路從北部穿過,高易鐵路與京廣鐵路相連。公路四通八達,京廣西線、津同、易保、易定、泥嶺、良川等主要幹線交匯於縣城,鄉村公路縱橫交錯。另外張石高速已於2013年1月22日正式開通。
風景名勝
荊軻塔
荊軻塔位於易縣易州鎮荊軻山村西的荊軻山上,是一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塔始建於遼乾統三年,即公元1103年,明萬曆年間,清康熙、乾隆年間均進行過修葺,現塔旁還存有記述當時重修狀況的石碑,塔東側原建有聖塔院寺,現僅保留些遺蹟,據縣誌記載,塔西側土丘為荊軻衣冠冢,荊軻館也建於此地。
狼牙山
狼牙山是座英雄的山,也是是座雄奇險峻、景色秀麗的名山。狼牙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A A A A 級旅遊景區和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位於易縣城內的龍興觀遺址,是一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經1200多年的滄桑。道德經幢,始建於唐開元26年(公元738年)。其時,唐玄宗李隆基認為老子是他的遠祖,故親自為“老子道德經”作注,並刻石立幢經傳後世。
紫荊關
清西陵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永寧山下,距北京125公里。清西陵是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 級旅遊景區。它是清朝四個皇帝陵、三個皇后陵以及一些王公、公主、妃子園寢的陵墓群。西陵的陵園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 殿宇千餘間,石建築和石雕百餘座,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品種最齊全的清代皇家陵墓群之一,是中國兩千年來陵寢建築藝術最傑出的代表。
戰國影視城
易縣影視城在易縣麻屋莊村112國道旁邊,易縣戰國影視城自1997年4月奠基至1998年完成了秦街、燕市、訓練場、古作坊、侯爺府、外城牆等為主的一期工程建設,是電影《荊軻刺秦王》的拍攝外景場地。
地方特產
易水硯
易硯是中國著名古硯之一,素有“南端北易”之譽。易硯又名燕畿烏金硯,據《古玩指南》載:“烏金硯,燕畿之梅山,產石如烏金,通過平雕、立雕、陰雕、陽雕、浮雕、透雕等多種雕刻工藝,形成江南纖秀細膩、北國剛勁渾樸的藝術風格。易水硯造型豐富多樣,可分為魚、龜、龍、蠶、蟬、琴、棋等7大類,雕刻題材非常廣泛,有日月風雲、人物山水、飛禽走獸、樹木花卉等。易水硯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和國際友人。1997年7月1日,人民大會堂收藏了重達5噸的易硯珍品“歸硯”,以慶祝香港回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2008年6月,易水硯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易縣絞胎陶瓷
據史料記載,絞胎始於唐代,宋代靖康之變後中斷。20世紀90年代初由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的張保軍研製、恢復了古老的絞胎製作工藝,並開創了現代絞胎陶瓷製作工藝新體系。絞胎以高嶺土、石英、長石等為原料,經過高溫燒成。在坯胎成型前利用不同顏色的陶瓷泥料攪揉在一起,然後花紋圖案充分展開,以達到裝飾美化和藝術創作的目的,製成後其內外花紋圖案一樣。《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文化報》等新聞媒體200餘次報導張保軍創業事跡,宣傳絞胎陶瓷工藝。張保軍創作的絞胎陶瓷作品曾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首腦,社會影響十分廣泛。2006年6月,絞胎陶瓷製作技藝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鎮國寺石佛
位於中易水河畔,凌雲冊鄉解(xié)村。佛寺與石佛均始於隋開皇十一年(593),因有石佛像立於殿內,所以鎮國寺又被當地人稱為立佛寺,清光緒七年(1881),寺院毀於風暴,後曾修復,現存佛殿三間為光緒二十五年(899)重修。殿內東西北牆上有壁畫,生動傳神。佛像為釋迦牟尼佛立像。材質為漢白玉石,通高4.92米。立於仰蓮座上,身披袈裟,施以彩繪,雕工細膩,線條流暢,顯示出典型的隋代佛教造像風格,對研究隋代文化習俗和石刻藝術有重要參考價值。現佛手足均殘,佛頭於1997年3月被盜割。1993年7月,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道德經幢
安放於易縣縣城龍興觀遺址內。龍興觀是中國唐代著名道觀,歷經宋、元、明各代,並最終於民國初年廢棄,現僅存遺址中的道德經幢。高宗時期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將老子《道德經》五千言奉為經典,崇奉道教達到鼎盛。玄宗於開元二十年(732)親注《道德經》,頒之全國,命各州縣鐫刻道德經幢,供人們誦讀。開元二十六年(738)十月,易州刺史兼高陽軍使田仁琬奉敕於易州(今易縣)城西開元觀立道德經幢。金大定九年(1169)遷至城內南端的龍興觀。
歷史文化
易縣的民間文藝門類眾多,有高蹺、大頭、太平車、音樂、南樂、十番、旱船、秧歌、舞獅、龍燈、武術等40多種舞蹈音樂花會形式,有崑曲、河北梆子、京劇、評劇、哈哈腔等20多種戲劇形式。
十番會
十番會在易縣的東韓村和後部兩村,有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花會,名叫十番會,是以合奏演出為主的音樂類花會,以演奏人員眾多、場面宏大而聞名。十番會又有武十番、文十番之分,武十番以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為主,演出時鑼鼓喧天,所以人們稱之為“吵子會”;文十番以絲竹樂器為主,演奏起來溫文爾雅,流行於易縣,而以東韓村和後部最具代表性。2008年6月,以“東韓村拾幡古樂”的名稱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擴展名錄。
西陵擺字龍燈
清西陵擺字龍燈傳到諸多村莊,以西陵鎮忠義村為最佳,以龍體內置燈,並可用龍體擺出字形而得名,又因為龍體分節而有“節龍”或“斷龍”的別名。民國初年仍沿此習,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守陵機構瓦解,守陵人員轉為農民,擺字龍燈才真正傳入民間,成為表達農民意願的一種民間舞蹈。2008年6月,擺字龍燈列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擴展名錄。
著名人物
田文鏡:漢軍正黃旗人,字抑光,監生出身,康熙末年任侍讀學士,雍正朝授兵部尚書銜,兼河東(河南、山東)總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任久淹州縣官、福建長樂縣丞,康熙末年為內閣侍讀學士。雍正元年(1723年)出任山西布政使,雍正二年(1724年)出任河南藩司,同年升任河南巡撫。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晉河南總督,雍正六年(1728年)十月為河南山東總督,管兩省之行政;雍正十年(173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以病卒於河南,家無餘財。謚端肅。著有《撫豫宣化錄》、《欽頒聖諭條例事宜》。清朝總督,雍正給他很高的評價:田文鏡老成歷練,才守兼優,在任督撫時府庫不虧,倉儲充足,察吏安民,懲貪除暴,不避嫌怨,庶務具舉。
敬君:敬君,就是敬元長。生卒年限不知道,但他的家譜史書是有記載的。敬元長的曾祖敬嗣暉、祖敬子淵、父敬鑒都是進士起家,都是金朝官宦。他的叔叔,就是碑文中所說的季父敬鉉在金元兩朝為官(本博有專篇)。敬元長的兩個兒子敬侃、敬儼也很了得,尤其是敬儼最後做到中政院使,皇帝特準朝會的日子不下拜,死後追封魯國公
張文海:張文海,生於1915年,1938年參加革命,1940年7月,任龍華縣基幹大隊隊長,1941年犧牲。
狼牙山五壯士:抗日戰爭時期,在河北省易縣狼牙山戰鬥中英勇抗擊日偽軍的八路軍5位英雄,用生命和鮮血譜寫出一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他們是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第7連第6班班長、共產黨員馬寶玉,副班長、共產黨員葛振林,戰士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
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作孟俯。生於吳興(今浙江湖州)。漢族,宋太祖趙匡胤的第11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嫡派子孫。他的父親趙與告(又名趙與訔),曾任宋朝的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南宋滅亡後,歸故鄉閒居。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台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元世祖讚賞其才貌,兩年後任從四品的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在濟南路總管任上,元貞元年(1295),因世祖去世,成宗需修《世祖實錄》,趙孟頫乃被召回京城。可是元廷內部矛盾重重,為此,有自知之明的趙孟頫便借病乞歸。大德三年(1299),趙孟頫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土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至大三年(1310),趙孟頫的命運發生了變化。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對他發生了興趣。延祐三年(1316),官居一品,名滿天下。
元代著名詩人、畫家,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
盧摯: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蒿翁。元代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至元5年(1268)進士,任過廉訪使、翰林學士。詩文與劉因、姚燧齊名,世稱“劉盧”、“姚盧”。與白樸、馬致遠、珠簾秀均有交往。散曲如今僅存小令。著有《疏齋集》(已佚)《文心選訣》《文章宗旨》,傳世散曲一百二十首。有的寫山林逸趣,有的寫詩酒生活,而較多的是“懷古”,抒發對故國的懷念。今人有《盧書齋集輯存》,《全元散曲》錄存其小令。
榮譽
中國綠色名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