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侯國

西鄉侯國

西鄉縣,陝西省漢中市轄縣。該縣古屬梁州,東漢設城置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為張飛食采之地。是商品糧大縣,另有茶葉、豬肉、櫻桃等優勢產業。有豐富礦產資源,山川秀美,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文化昌明,自古有“秦嶺南麓小江南”美譽,被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官員譽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鄉侯國
  • :梁州
  • 氣候:氣候宜人
  • 榮譽: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
西漢政區,三國蜀政區,三國魏政區,縣情概況,地理概況,建制沿革,

西漢政區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1年)置西鄉縣,隸屬涿郡。西漢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封廣陽頃王子劉容西鄉侯國。到了王莽新朝建立,即公元9年,廢西鄉侯國為移風縣。西鄉侯國國都在今河北涿州市東仙坡鎮上坡村附近西鄉故城。
西鄉侯國

三國蜀政區

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劉備以新置的南鄉縣封功臣張飛為西鄉侯。西鄉侯國國都在今陝西鎮巴漁渡壩古城堡。同年六月,張飛為部將所殺。次子張紹嗣侯。
263年,魏滅蜀漢,西鄉侯國恢復南鄉縣,屬益州漢中郡。

三國魏政區

魏黃初二年(221),大臣張既以破涼州盧水胡的功勞,遷涼州刺史,封西鄉侯。黃初四年(223)去世,謚為肅侯。子張緝繼嗣,官至光祿大夫,位特進。公元265年,西晉建立,侯國為鄉。西鄉侯國國都在今河北涿州市東仙坡鎮上坡村附近西鄉故城。

縣情概況

西鄉縣位於陝西南部,漢中東部,東鄰石泉、漢陰,南接鎮巴和四川通江,北連洋縣,西與城固、南鄭接壤。南北寬64.5公里,東西長94.5公里,總面積3240平方公里,其中山區占64.79%,丘陵占28.35%,平川占6.86%。全縣轄18個鎮260個村18個居委會,有漢、回、苗等13個民族,總人口4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4.37萬人。陽安鐵路橫貫東、西,長約70公里,210、316國道縱橫穿越縣境。
西鄉縣地處秦嶺巴山之間,位於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秦嶺――淮河以南,全年氣候溫和,屬北亞熱帶半濕潤季風區,平均氣溫14.4℃,年均降水量1100―1200毫米。平均蒸發量457.2毫米,平均年徑流量23.59億立方米。漢江經西鄉東北角穿過,流經3個鄉鎮約36.4公里,流域面積約25平方公里。境內有漢江支流兩條,其中一級支流牧馬河全長127.6公里,流域面積2668平方公里;二級支流涇洋河境內長約60公里,流域面積約1008平方公里。屬於丹江口水庫水源區上游。
西鄉境內距今7000年的李家村、何家灣古文化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標誌,6000年前的骨雕人頭像,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件骨雕藝術品,午子山風景區3000畝的白皮松是亞洲之最,西鄉櫻桃溝是全國第二大櫻桃基地。西鄉自古有“秦嶺南麓小江南”美譽,山川秀美,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文化昌明,被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官員譽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

地理概況

西鄉縣,古屬 梁州 ,東漢設城置縣。現屬 陝西省漢中市 , 郵政編碼 :723500。行政區劃代碼:610724。電話區號:0916。拼音:Xixiang Xian。
該縣位於 漢中盆地 東部,介於東經107°15′~108°15′與北緯32°32′~33°14′,之間。縣境東鄰石泉、 漢陰 ,南界鎮巴和四川 通江 ,北連 洋縣 ,西接城固 南鄭 。東西長94.5公里,南北寬64.5公里,總面積3240平方公里, 海拔 在371—2413米之間,山區丘陵面積占93.2%, 平川 占6.8%。
全縣轄18個鎮260個村18個居委會,10.48萬戶,41萬人。其中 農業人口 34.37萬人,農業勞動力17.7萬個,有漢、回、苗等13個民族。
屬 北亞 熱帶半濕 潤季風區,年平均氣溫14.4℃,年平均降水量923.5毫米,山川秀美,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饒,文化昌明,自古有“秦嶺南麓小江南”美譽,被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官員譽為“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

建制沿革

夏、商(約公元前21世紀一前11世紀)縣地屬梁州褒國附庸巴方。
西周(前1027一前771)縣地屬雍州 楚國 。
東周 (括春秋、 戰國 )前期(前770一前312),縣地仍 屬楚有。 周赧王 三年(即 楚懷王 十七年, 秦惠文王 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發生“丹陽之戰",秦師獲捷,乘勝占領楚之 漢江 中上游地區,直至戰國末(前221),縣地屬 秦國 漢中 郡。
秦(前221一前207)縣地屬漢中郡成固縣。
西漢 (前206---25,包括新莽和更始政權)承襲秦制,仍行郡縣。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分全國為十三州(郡),縣地大部屬 益州 漢中郡成固縣,東北隅屬漢中郡之 安陽縣 。新莽地皇四年(23), 公孫述 割據益州,占有巴、漢,13年中,縣地為公孫政權所轄。
東漢光武建武十二年(36),破蜀滅述,縣地復歸漢有,仍屬益州漢中郡成固縣。和帝永元七年(95)以 班超 平定西域有功,封 定遠 侯,食采於縣地(括今鎮巴),並 建平 西城(又名 平陽 城、定遠城),為本縣建城之始。 漢獻帝 初平二年(191), 張魯 、據漢中,改漢中郡為 漢寧郡 。建安二十年(215) 曹操 據漢中,復漢中郡名。郡名兩更,縣地仍屬。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 劉備 取漢中,縣地歸蜀。蜀 漢昭烈帝 章武元年(221)分成固縣南境置 南鄉縣( 即今西鄉、鎮巴二縣地),從此本縣脫離成固,獨立行政,仍為蜀漢益州漢中郡領轄,設縣治于歸仁山(今 鎮巴縣 漁渡壩古城堡)。是年,蜀將 張飛 晉封“西鄉侯",寄食采於南鄉縣。 蜀漢後主 炎興元年,即魏元帝 景元 四年(263), 曹魏 滅蜀,分 廣漢 、巴、涪陵以北7郡為梁州,本縣歸魏,屬梁州漢中郡。
西晉統一 中國 後,武帝 太康 二年(281),因張飛封侯西鄉,改南鄉縣為西鄉縣。
西鄉縣之得名,雖有數說,但以張飛食采之說較為可靠。治所由歸仁山北移平西城,仍屬梁州漢中郡。愍帝建興元年(313), 仇池 氐楊難敵據漢中,次年,梁州人張鹹起兵逐氐軍,投歸益州巴氐 李雄 ,;由此本縣遂為李雄所建之“大成"所有,行政隸屬仍為梁州漢中郡。
東晉 (括十六國)初,本縣尚歸 成漢 (即大成)所有。晉穆帝 永和 三年(347) 桓溫 伐蜀,成漢滅,本縣歸晉。東晉孝武帝 寧康 元年(373), 苻堅 派兵攻取梁、益二州,本縣遂為 前秦 占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桓沖遣將楊儉期收復漢中,本縣復為晉土。安帝義熙元年(405),譙縱叛晉,割據梁,益,仇池氐王 楊盛 乘虛據漢中,以地請降後秦,但因楊盛窺伺兩端,游離於東晉、後秦之間,東晉、後秦皆無實際管轄能力,漢中郡、縣實為楊盛政權所轄。義熙九年(413), 劉裕 命益州刺史 朱齡石 滅譙縱,收復四川東晉王朝乘勝克漢中,本縣再歸晉。在東晉103年中,漢中 郡縣 兵連禍結幾易統治,但西鄉縣名未變,治地平西城未動,始終歸梁州漢中郡所轄。
南北朝歷 劉宋 、蕭齊至 蕭梁 武帝天監三年(504),即 北魏 宣武帝正始元年,梁州刺史 夏侯道遷 以漢中叛降北魏。北魏政權於縣境(今峽口)設 豐寧 戍。改西鄉縣為豐寧縣,寓五穀豐稔,四季鹹寧之義。並立 豐寧郡 領豐寧縣,郡縣同駐豐寧戍,改屬東梁州領轄,舊治平西城遂廢。梁武帝 大同 元年(535)北梁州刺史 蘭欽 收復梁州,本縣還梁,復西鄉縣名,治所仍駐豐寧戍,屬北梁州漢中郡所轄。 西魏 文帝大統十七年(551)侯景溯江犯 江陵 ,梁蕭繹(次年稱帝)求救西魏,約許割讓漢中。西魏乘機於廢帝元欽元年(552),遣將達奚武占領漢中,本縣又為西魏所有。西魏恢復北魏建置,廢西鄉縣名,再立豐寧郡、豐寧縣於豐寧戍。次年,析北梁州和直州(即北魏東梁州)之地置洋州於涇洋 河口 西岸蒿坪山之陽(即今四季河),以洋水為名,此為本縣立州之始。洋州領洋州、懷昌、洋中、豐寧四郡。 洋川郡 轄黃金縣; 懷昌郡 轄懷寧縣;洋中郡無考,豐寧郡轄豐寧縣。西魏恭帝三年(556) 宇文覺 代魏立周,本縣即為 北周 所有,仍屬洋州豐寧郡,縣名駐地均無變動。
隋立,本縣即屬隋土。文帝開皇三年(583)撤郡,行州縣兩級制,時,豐寧縣仍屬洋州。煬帝 大業元年 (605)廢州復郡。翌年撤梁、洋二州,合為 漢川郡 ;改豐寧縣復西鄉縣名(從此縣名迄無更)多同時將縣治由豐寧戍移往所廢之洋州治地蒿坪山之陽,且立洋源鎮(軍事建置)於此,縣鎮同治,歸漢川郡所轄。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廢郡復州,析漢川郡之西鄉、興勢、黃金三縣,再立洋州於西鄉州縣同治蒿坪山之陽。七年(624)析西鄉南境置洋源縣(今鎮巴縣地)。 唐太宗 貞觀元年(627),分全國為10道,本縣屬 山南 道洋州轄。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調整區劃,山南道分為東西二道,本縣隨洋州屬 山南西道 。 天寶 元年(742)改洋州為洋川郡。十五年(756)郡治由西鄉遷往興道(貞觀二十三年改興勢為興道,今洋縣)。
肅宗乾元元年(758)再撤郡復州,改洋川郡為洋州。一遷一改,本縣仍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