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他出身台灣台中望族霧峰林家,誕生於阿罩霧(今台中市霧峰區),為霧峰林家頂厝支系中5位堂兄弟的老三,因此又被人稱阿罩霧三少爺。父親林文欽是清末舉人與林朝棟同輩。
7歲時,林獻堂於自家開設的家塾蓉鏡齋接受
漢學教育。14歲時,台灣依《
馬關條約》被割讓給日本,家族在林獻堂祖母羅太夫人的命令下,遷往福建泉州,不過幾年後又決定返台。
1899年(
明治32年),專心於經營外銷
樟腦的父親林文欽於香港病逝。林獻堂於19歲時接掌家庭事業,之後
台灣總督府為拉攏他,委任他擔任霧峰參事、區長(1902年),並於1905年授予紳章,同年出任台灣制麻株式會社取締役(相當於董事)。
1902年,林獻堂曾任霧峰參事、區長,並於1905年被授紳章。
1907年,於日本
奈良旅行時與中國
戊戌變法領袖大將
梁啓超會面,而受到
愛爾蘭爭取自治的影響,因二人方言有礙交流,遂以筆交談,留下大量珍貴史料。
1913年,與台灣北、中部士紳向總督府請願,表達台灣人出錢成立台中中學的意願。
1915年5月,公立台中中學(即台中一中前身)成立。
1914年3月,曾邀請
板垣退助伯爵來台訪問,12月成立“同化會”(1915年即遭解散)。
1919年,與
蔡惠如等人成立“啟發會”,翌年改為“
新民會”,林擔任會長,成立於東京。
1921年1月起,林獻堂開始向
日本國會提出設立台灣議會的要求,此為第一次台灣議會設定請願運動。
1923年,為激起台灣人的民族意識,文化協會以《
台灣民報》做為宣傳,林擔任社長。
1927年2月,成立大東信託株式會社,由林獻堂等人還花了2年籌設,為了打破日本人及御用紳士控制銀行、信託、保險等金融業的狀況,由林出任董事長,
陳炘擔任總經理。
1927年1月,台灣文化協會分裂,轉向由左派控制,林獻堂也退出文化協會。同年7月,另組
台灣民眾黨。
1930年8月,林獻堂等人組建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擔任顧問,自治聯盟以設立民選的地方各級議會為宗旨。
1937年7月15日,在日本殖民當局的壓力下,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宣告解散。
1946年5月當選第1屆台灣省議員。10月下旬
蔣介石來台巡查時與之會面。四個月後,台灣發生
二二八事件,加上林獻堂被列入指為“台省漢奸”的黑名單,幸得友人相助才免去牢獄之災。
1949年9月林獻堂以養病為由黯然離開台灣,寓居日本,留下了“異國江山堪小住,故國花草有誰憐”傷感的詩句。
1956年病逝東京,年七十六歲。
人物評價
林獻堂畢生從事台灣民族運動,晚年竟客死他鄉,不禁令人唏噓。
2013年04月28日,“林獻堂抗日事跡陳列館”開館儀式在
石景山區台灣街五桂樓舉行。梁啓超和台灣霧峰林家後人代表以及海峽兩岸嘉賓近百人,共同見證了這一時刻。
台灣台中的霧峰林家1746年從福建漳州渡海到台灣定居,後人英傑輩出,包括清朝台灣抗法名將林朝棟,民國初期拋家棄產、追隨
孫中山參加
辛亥革命的
閩南軍司令
林祖密,台灣日治時期的著名民族運動領袖林獻堂等。央視曾經熱播的電視劇《
滄海百年》講述的便是霧峰林家的傳奇歷史。
陳列館展出了30餘封1907年至1914年梁啓超與林獻堂的往來書札,均為首次在大陸展出;同期展出的還有林獻堂非武裝抗日事跡的相關文物史料圖片,以及倡導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等方面的內容。
1911年梁啓超攜女兒訪台,在霧峰林家五桂樓住了5天。陳列館內的“梁啓超與林獻堂浮雕”就是依據梁林二人當時相見情形而作。梁啓超之子、中國科學院院士
梁思禮,與林獻堂孫媳林芳媖共同為這尊浮雕揭幕。
當天,系仿建台灣霧峰林家五桂樓的北京五桂樓會館也同時開館。北京林獻堂抗日事跡陳列館館長林為民表示,北京五桂樓將與台灣霧峰林家五桂樓結成姐妹樓,更多地為兩岸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個人作品
林獻堂著作以1927年文協分裂時至歐美遊歷時所留下的《環球遊記》最為膾炙人口。
林獻堂留有自1927年至1954年的日記,是為台灣歷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獻。
研究書目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周婉窈,1989,日治時期的台灣議會設定請願運動。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
黃裕元,2000,論人物研究與民族觀:以林獻堂之“民族思想”為例。史匯,no. 4:95-116
賴西安(
李潼),1978,台灣民族運動倡導者:林獻堂傳。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廖振富,1996,櫟社三家詩研究:
林痴仙、
林幼春、林獻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9,反戰與反皇民化的呼聲:日治末期的林獻堂詩。台灣文獻 50,no. 4:61-77。台灣省咨議會編著
2001,台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林獻堂先生史料彙編,黃正義計畫主持
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咨議會。天下雜誌影視中心製作,1999,為台灣築夢的人,林獻堂(1881-1956):力爭台灣人尊嚴(VHS)。台北:
天下雜誌徐千惠,2002,日治時期台人旅外遊記析論:以
李春生、連橫、林獻堂、
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雪姬,1998,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台灣文獻 49,no. 2:1-33
1999a,
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no. 31:167-211
引言,1999b,林獻堂先生與台灣社會活動:以霧峰一新會為中心。台灣文獻 50,no. 4:100-108
2002,反抗與屈從:林獻堂府評議員的任命與辭任。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no. 19:259-96
伊藤乾彥,2005,日治時代後期台灣政治思想之研究:析論台灣抗日運動者的抗日思想。台北:鴻儒堂出版社
張惠珍,2005,他者之域的文化想像與國族論述:林獻堂《環球遊記》析論。台灣文學學報,no. 6:89-120
張炎憲引言,1999,林獻堂對民族運動的貢獻。台灣文獻 50,no. 4:95
張怡敏,2001,日治時代台灣地主資本累積之研究:以霧峰林澄堂係為個案。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
張正昌,1981,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台北:益群書店
鐘美芳,1986,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
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佩琪, 2000,台灣日治時期菁英教育的搖籃:以台中一中為例。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若林正丈著,何義麟等譯, 2007,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播種者出版公司
軼事典故
出身於台灣“第一家族”——霧峰林家的林獻堂,領導台灣民眾在日據時期開展轟轟烈烈的非武裝抗日運動,被兩岸史學界公認為“台灣議會之父”、台灣地區的“民族運動領袖”。被台灣地區網路票選為“一百年來台灣第一人”。但至今很少有人知道,林獻堂於上世紀初曾應
梁啓超先生之邀來過北京。
事情還要從1907年林獻堂的日本之行說起。
清政府甲午海戰戰敗後,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人民開展聲勢浩大的武裝抗日鬥爭,日本殖民者採取滅絕人性的大屠殺政策。據台灣史學家王曉波統計:日據五十年,不滿四百萬人口的台灣島,因武裝抗日被殺的台灣人就達六十五萬之多。在那血雨腥風的日子裡,台灣同胞起義失敗後,不甘心遭異族奴役,卻找不到出路,因此苦悶、彷徨。飽受中華文化薰陶的世家子弟林獻堂,就是其中的一個。
1907年,27歲的林獻堂聽說戊戌變法領袖梁啓超(梁任公)在日本辦報,很想聽聽他對台灣前途的看法,於是攜秘書甘得中赴日本
橫濱求見梁任公,但尋找多日未遇。在準備返台途經奈良時,不意竟在旅舍巧遇梁啓超。由於方言問題二人語言不通,只好在紙上筆談。林獻堂傾訴了台胞的不幸,向梁任公請教如何抗日,梁坦率寫道:“中國今後三十年,斷無能力幫助台人爭取自由。故台胞切勿輕舉妄動,而供(作)無謂之犧牲,最好仿效愛爾蘭人對付英本國之手段,厚結日本中央政界之顯要,以牽制台灣總督府之政治,使其不敢過分壓迫台人”(《林獻堂紀念集》卷一年譜)。
林獻堂認為梁啓超之論極有道理,當即邀請梁啓超擇日訪台。1911年3月,梁啓超攜長女令嫻及友人
湯覺頓赴台訪問。林獻堂率台灣愛國詩社——“櫟社”主要成員赴
基隆港迎接,並請梁啓超去台中霧峰林家小住。其間他們在
林家花園五桂樓共商非武裝抗日大計。同時和櫟社詩友唱和,寫下上百首愛國詩歌。
此後三十多年,林獻堂領導台灣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議會設定請願運動”、“文化協會運動”等非武裝抗日鬥爭,在台灣保留下中華民族文化之根,成為“
甘地”式的台灣地區“民族之父”。
2007年,台灣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台灣學者
許俊雅編注的《
梁啓超與林獻堂往來書札》一書,收集了兩人之間五十餘封往來書信彩色影印件。其中幾件書信首次披露了林獻堂於1913年春應梁啓超之邀,跨越海峽的北京之行。
1911年,梁啓超台灣之行後回到日本,九月間接
袁世凱的電報,邀請他到北京就任財政總長之職,他因路費無著,由橫濱致電林獻堂,借款千元。獻堂當即匯去一千日元,但他和堂侄、櫟社創辦人林幼春都極力反對梁啓超就任袁世凱的財政總長。林幼春還特地去函勸梁公與南方孫中山的國民黨合作。1912年6月26日,林獻堂在給梁啓超的信中提到當年3月間連橫(號雅堂,國民黨榮譽主席
連戰祖父)由台灣回祖國大陸,他曾托連橫帶六百日元給梁啓超,改善梁啓超生活拮据的狀況。
1912年10月,梁啓超從日本回國後,糾合一些原來的
君主立憲派分子成立的民主黨,依附於竊取了辛亥革命成果的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成為其內閣的法務部總長。1913年初,梁啓超寫信邀請林獻堂赴北京一游,一來感激林獻堂在經濟上給予他的贊助,二來也想為林獻堂引薦一些政府高官。
林獻堂於1913年3月19日應梁啓超之邀赴北京遊歷。臨去之前,他給梁任公的信函中寫道:“近閱各報,風聲鶴唳,大有南北分離之勢……只恐謠傳不息,枝葉一披,危及根本耳。先生素主
中央集權之說,在當道果能執定此策,乘此時機以謀鞏固……獻堂蟄居海外,鬱郁多年,以未能時領清誨為憾,茲決計屏除一切,買棹西行,拜謁之期當在不遠爾。”1913年初,袁世凱得到帝國主義列強支持,對國民黨人痛下殺手,刺殺
宋教仁。國民黨被迫應戰,孫中山、
黃興號召南方各省發動反袁“
二次革命”,形成南北對立之勢。熱盼祖國統一強大、收復台灣的林獻堂,眼看推翻清王朝後,民國又分裂成南北兩大勢力,心急如焚,這是他前往北京一探究竟的初衷。
臨行前的3月19日,櫟社全體同仁聚會於詩社創辦人林痴仙(
林俊堂)的無悶草堂,為林獻堂和堂侄林資瑞(旭東)餞行。林痴仙賦詞一首相贈《
湘春夜月(用黃雪舟韻,送獻堂西遊中國,時南北方倡分立)》:“望江南,憑欄飛去騷魂。苦恨蜑語蠻煙,樓外晝常昏。逕買片帆西渡,任故園花柳,惜別殘春;羨結交四海,元龍未老,豪氣猶存。前程細數,黃梅節近,人在吳門。伍相荒祠,聽不得,玉簫嗚咽,吹起風雲。人情叵測,看豆萁,煎到同根。池水皺,算乾卿底事?傷時熱淚,空濕襟痕。”(《梁啓超與林獻堂往來書札》154頁)詞中充滿了櫟社同仁對祖國大陸南北分離的憂心。
1913年5月初,林獻堂和林資瑞來到北京被梁啓超安置在前門外西河沿老街240號的金台旅館。民國初年的金台旅館現何處?正當筆者尋覓無門時,熱心的吳小珊女士(原北京市台辦宣傳處處長)四處尋訪,終於搞清了金台旅館的來龍去脈。這個百年前聞名京城的新派旅館,曾經是老北京門庭若市的一等旅舍。它像飽經滄桑的老人,曾經目睹了辛亥革命以來的大事件、大人物。
武昌起義首義功臣
張振武,被袁世凱騙至北京殺害,入京後便住在這金台旅館;以《
再別康橋》一詩蜚聲海內外的
新月派詩人
徐志摩,初次來京考入
北京大學預科,便下榻於金台旅館;被孫中山追贈為陸軍大將軍的
彭家珍,就是租用金台旅館的馬車,前去炸死滿清權臣
良弼,自己也不幸犧牲。如今西河沿老街早已凋零破敗,金台旅館的老房雖在,卻早已改成“中飼招待所”,由私人承包。
林獻堂二人住進金台旅館後,梁啓超因公務繁忙,沒有立即前去拜訪他們,而是派人送去了五枚遊覽
頤和園的門票。清朝
宣統皇帝
溥儀1912年2月12日退位後,他的避暑勝地頤和園也解禁開放。梁啓超在送票的信中說:“奉上頤和園游券五枚,(逢五日隨時可往,余日須先期告知)何日往游,望先期見示,俾得電告前途。此上 獻堂我兄 啟超”。由此信可以看出,頤和園當初開放時,不是什麼人什麼時候都可以去遊覽的,身為內閣法務部總長的梁啓超自然擁有這種特權。
林獻堂在北京除了遊覽頤和園等皇城古蹟外,便是在梁啓超的引薦下,拜訪了袁世凱內閣的一些官員。據筆者分析,林獻堂很有可能會晤了與梁公關係密切的內閣總理兼財政總長
熊希齡。梁啓超追隨他的老師
康有為以在中國實現君主立憲制而努力的過程中,屢遭挫折,在袁世凱葬送
共和復辟
帝制後,便與袁徹底決裂,加入反袁的行列。他立場的轉變也得到了林獻堂及櫟社成員的支持。梁林在歷史的交往,無論在台灣近代史或中國近代史上,都成為一段佳話,也對台灣同胞的抗日史作出了特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