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社

櫟社

櫟社村地處鄞州區石碶街道中部,距寧波市區約12公里,機場路及34省道公路橫貫村內,華東地區重要的航空樞紐-寧波櫟社國際機場位於村西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櫟社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地理位置:鄞州區石碶街道中部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瑞光樓
浙江寧波櫟社村,歷史人文,櫟社飛機場,台灣著名詩社,簡介,主要人物,

浙江寧波櫟社村

歷史人文

瑞光樓
瑞光樓是浙東名樓,是元末高則誠寫成《琵琶記》的地方。據史料記載:高明(1305-1359)字則誠,浙江瑞安人,元順帝至正五年進士,曾在杭州、處州等地任幾年小官。中間為避元末戰亂,客居鄞州區石碶沈家十多年。在此期間,寫成了著名戲曲《琵琶記》。
瑞光樓原稱沈氏樓,俗名八間頭。據傳高則誠當《琵琶記》完稿之夕,不勝欣喜,時值深秋,獨自伏案吟詠劇中曲牌:忽見桌上並插之雙燭火焰相向彎曲,交合一起,形成一條美麗的焰虹。這一罕見現象,高則誠視為瑞祥之兆,不禁高喊“瑞光!瑞光。”從此沈氏樓即改稱“瑞光樓”。該樓舊時地方志把它列入浙東名樓之列。歲月悠悠,瑞光樓今天已不復存在,僅有遺址可尋。1983年文物普查時,在近旁弄內發現一所小堂房,堂內有一塊黑底金字“瑞光堂”匾牌,它與瑞光樓有無聯繫,尚待查考。區文管會擬在瑞光樓原址處樹立標誌碑石,使之世代相傳。
瑞光樓瑞光樓
沈光文
明末清初,沈光文跟隨鄭成功收復台灣,為發展台灣與大陸的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貢獻,被稱為台灣"文獻初祖"。後台灣為清廷收回,姚啟聖上書請允沈光文歸鄉,終因姚之逝世,歸鄉未成,辭世於台。
沈光文沈光文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其為發展台灣的文教事業做出重大貢獻,被譽為"台灣學界博士之父"。
張其昀張其昀

櫟社飛機場

寧波櫟社國際機場位於浙東鄞西平原,是國內重要的幹線機場。機場占地面積近250萬平方米,距寧波市區約12公里,從機場至主要鐵路公路站點、高速公路入口處、市區僅需10-30分鐘車程,交通非常便捷。目前,機場已開闢至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廈門、青島、大連、烏魯木齊、哈爾濱、昆明、蘭州等30多條國內航線和香港、韓國首爾等地區、國際航線。2006年,完成客貨吞吐量分別為297.3萬人次和5.28萬噸,名列全國民航機場第28位和25位。
飛機場飛機場

台灣著名詩社

簡介

櫟社乃日治時期台灣三大詩社之一,由台灣中部的古典詩人所組成。1902年林朝崧林幼春賴紹堯等人始結該社,所以命名為櫟社乃因:「吾學非世用,是為棄材;心若死灰,是為朽木。 今夫櫟,不材之木也,吾以為幟焉」。先是苑裡蔡啟運、鹿港陳懷澄等相繼入社,自是和者益眾,遂於1906年制定社規,旨在「以風雅道義相切磋,兼以實用有益之學相勉勵」。1910年3月梁啓超來台,在與台灣舊文人聚會於霧峰時,期許台灣「文人」當積極關懷台灣的未來,勿以「詩人」終其身,此觀念影響櫟社社員頗深。1922年秋,《櫟社第一集》出版。 1931年為慶祝創社三十周年,印行《櫟社沿革志略》,1942年為慶祝四十周年出版《櫟社四十年沿革志略》。1943年續編《櫟社第二集》,卻遭當局以「內容多與現下非常時局不合」而禁止發行。戰後櫟社仍有詩會,加入新社員,但已不復當年之活力。櫟社結社之初,由林痴仙經營肇造,傅錫祺拓展其規模;至於提攜同好,聚結文友,又以林獻堂貢獻最大,乃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台灣極重要的古典詩社。

主要人物

櫟社詩人介紹
一、王學潛(1854~1927)
二、蔡啟運(1862~1911)
三、丁寶濂(1867~1929)
四、林耀亭(1868~1936)
五、張麗俊(1868~1941)
六、賴紹堯(1871~1917)
七、傅錫祺(1872~1946)
八、連橫(1878~1936)
九、林朝崧(1875-1915)
十、陳瑚(1874~1923)
十一、陳懷澄(1877~1940)
十二、林仲衡(1877~1940)
十三、林少英(1878~1954)
十四、林幼春(1880~1939)
十五、林獻堂(1880~1956)
十六、莊嵩(1880~1938)
十七、蔡惠如(1881~1929)
十八、陳貫(1882~1936)
十九、莊龍(1884~1925)
二十、吳子瑜(1885~1951)
廿一、施家本(1886~1921)
廿二、莊垂勝(1897~1962)
廿三、葉榮鐘(1900~1978)
廿四、吳維岳(1892~1967)
廿五、吳燕生(?~197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