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舊唐書·楊炯傳 記載:“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四傑活動於唐朝
高宗、武后時期。他們在內容、風格等方面對
宮體詩有較大突破,並將
五言律詩發展成熟,勇於改革
齊梁浮艷的詩風。
四傑的名次歷來有多種排序,
宋之問在《祭杜學士審言文》中第一次提出“復有王楊盧駱”,《舊唐書·楊炯傳》也採用這個排序,但是楊炯本人對這個名次不同意,表示“
愧在盧前,恥居王后”。與四傑同時代的
張說在《贈太尉裴公神道碑》中稱:“在選曹,見駱賓王、盧照鄰、王勃、楊炯”。此外,《舊唐書·
裴行儉》也有“楊王盧駱”的排序,吏部侍郎
李敬玄盛讚四人,但裴行儉見面後,便說:“士之致遠,先器識,後文藝。如勃等,雖有才,而浮躁炫露,豈享爵祿者哉?炯頗沉嘿,可至令長,余皆不得其死。”
四人中王勃被有些人認為是成就最高的,例如
明代陸時雍的《詩鏡總論》說:“
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貢獻意義
四傑齊名,原指其詩文而主要指駢文和賦而言。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余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四傑正是初唐文壇上新舊過渡時期的人物。盧、駱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楊的五言
律絕開始規範化,音調鏗鏘。駢文也在詞采
贍富中寓有靈活生動之氣。陸時雍《詩鏡總論》說“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調入初唐,時帶六朝錦色。”
作品風格
他們都是初唐中後期很有才華的詩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時代就獲得“四傑”的美譽。
他們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詩人,他們在初唐詩壇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陳,下啟
沈宋,其中盧、駱長於歌行,王、楊長於五律。後人所說的
聲律風骨兼備的唐詩,從他們才開始定型。
他們開始把詩歌從宮廷移到了市井,從台閣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題材擴大,思想嚴肅,五言八句的
律詩形式由他們開始了初步的定型。他們懷著變革文風的自覺意識,有一種十分明確的審美追求: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他們的詩儘管未能擺脫南朝風氣,但其詩風的轉變和題材的擴大,預示了唐詩未來的發展方向,並起了積極進步的作用,他們是真正的唐詩的揭幕人。在唐詩史上,他們是勇於改革齊梁浮艷詩風的先驅。
唐太宗喜歡
宮體詩,寫的詩也多為風花雪月之作,有很明顯的齊梁宮體詩的痕跡。大臣
上官儀也秉承陳隋的遺風,其作風靡一時,
士大夫們爭相效法,世號“上官體”。
在齊梁的形式主義詩風仍在詩壇占有統治地位的時候,“四傑”挺身而出,王勃首先起來反對初唐詩壇出現的這種不正之風,接著其餘三人也都起來回響,一起投入了反對“上官體”的創作活動之中。
他們力圖衝破齊梁遺風和“上官體”的牢籠,把詩歌從狹隘的宮廷轉到了廣大的市井,從狹窄的台閣移向了廣闊的江山和邊塞,開拓了詩歌的題材,豐富了詩歌的內容,賦予了詩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當時詩歌的思想意義,展現了帶有新氣息詩風,推動初唐詩歌向著健康的道路發展。四傑對唐詩發展所作出的貢獻大致說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表現在作品題材與內容上,其中包括有詠史詩和詠物詩,還有山水詩,像王勃的《滕王閣序》;或為抒發登臨送別的感慨的,如王勃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以及駱賓王的《於易水送人》。有歌唱征人赴邊遠戍的,描寫
征夫思婦的,與表達對不幸婦女的同情的。四人均才
高而位卑,使他們比較接近社會現實,所以常用詩歌對某些社會現象加以揭露。
四傑用自己的創作實踐來改變齊梁時遺下的不正詩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其次,初唐四傑為
五言律詩奠定了基礎,並且使七言古詩發展成熟。五言律在“四傑”之前已有出現,唐初詩人
王績(王勃系王績侄孫)曾作過一些努力,但作品不多。到了“四傑”的時候,
五律這一形式才得到充分的發揮,並在他們的作品中被逐漸的固定下來。“四傑”以多數量、高質量的詩篇為稍後於他們的
沈佺期、宋之問的律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言古詩在三國時期以後盛極一時,而七言古詩卻是到了唐代才興盛起來,四傑(楊炯無七言詩)又以大量的傑作把七言古詩推向了成熟階段。所以初唐四傑在發展詩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楊以五律見長,盧、駱擅長
七古(七言)。他們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作用。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就對“四傑”十分敬佩。
王勃
簡介
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
河津)人。曾任
虢州參軍,他年幼時寫的駢儷文《
滕王閣序》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久為眾口傳誦。據說他寫文章之前,把
筆墨紙硯準備好,飲酒後蒙被而睡,醒後
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時人稱為“
腹稿”,他的詩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異草雜綴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讀不厭。有名的“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輯有《
王子安集》。
王勃的祖父
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
王福畤歷任
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
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
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
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為沛王
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
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
游巴蜀。鹹亨三年(672)補
虢州參軍,因擅殺
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父,
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作品賞析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生卒歧說
關於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說。楊炯《王勃集序》說他於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歲。據此,王勃應生於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
春思賦》載:“
鹹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據此推算,則當生於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為王勃自述,當可信,所以當代大多數學者認為王勃生於永徽元年(650年),卒於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歲。王勃是初唐詩壇上一位非常有才華的詩人,只活了27歲,確實令人痛惜。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當時文壇盛行以上
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楊炯《王勃集序》)。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詩今存80多首,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90多篇。王勃的文集,較早的有20卷、30卷、28卷三種本子,皆不傳。
成就
現有明
崇禎中
張燮搜輯彙編的《
王子安集》16卷;清同治甲戌
蔣清翊著《
王子安集箋注》,分為20卷。此外,
楊守敬《日本訪書志》著錄卷子
本古鈔《王子安文》1卷,並抄錄其中逸文13篇(實為12篇,其中6篇殘缺)。
羅振玉《永豐鄉人雜著續編》又輯有《王子安集佚文》 1冊,共24篇,即增楊氏所無者12篇,且補足楊氏所錄 6篇殘缺之文。羅氏序文中還提及
日本京都“富岡君(謙藏)別藏《王子安集》卷廿九及卷三十”,按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部影印唐鈔本第 1集有《王勃集殘》2卷,注云“存第二十九至三十”,當即富岡所藏本。清宣統三年(1911年)刊
姚大榮《惜道味齋集》有《王子安年譜》。
楊炯
簡介
(650~693年),唐代詩人,弘農
華陰(今屬陝西)人。於
顯慶四年(659)舉神童。上元三年(676)應制舉及第。補
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
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
司法參軍。天授元年(690),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692)秋後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
楊盈川。
楊炯以
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
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另外儲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篇。張說謂“楊盈川文思如
懸河注水,酌之不竭,既優於盧,亦不減王”。《
舊唐書》本傳盛讚其《盂蘭盆賦》“詞甚
雅麗”,《
四庫全書總目》則以為“炯之麗制,不止此篇”,並謂“其詞章瑰麗,由於貫穿典籍,止涉獵浮華”。所作《王勃集序》,對王勃改革當時淫靡文風的創作實踐,評價很高,反映了“四傑”有意識地改革當時文風的要求。對海內所稱“王、楊、盧、駱”,楊炯自謂“愧在
盧前,
恥居王后”,當時議者亦以為然。今存詩33首,
五律居多。明胡應麟謂“盈川近體,雖神俊輸王,而整肅渾雄。究其體裁,實為正始”(《詩藪·內編》卷四)
成就
《舊唐書》本傳謂其有文集30卷,《郡齋讀書志》著錄《盈川集》20卷,今均不傳。
明萬曆中
童佩搜輯彙編有《盈川集》10卷,附錄1卷。崇禎間
張燮重輯為13卷。其中《從軍行》被編入人教版國中語文課本。
盧照鄰
簡介
(約637~約689),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
范陽(治今河北
涿縣)人。年少時從
曹憲、
王義方受國小及經史,博學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為鄧王(
李元裕)府典簽。極受鄧王愛重,鄧王曾對人說:“此吾之相如(
司馬相如)也。”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為益州
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滿,漫遊蜀中。離蜀後,寓居洛陽。曾被
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
太白山,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
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臥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
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著《五悲文》以自明”(《
新唐書》本傳)。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終於自投潁水而死。盧照鄰的生卒年,史無明載。
武則天登封於嵩岳,盧照鄰說到“後封嵩山”及其高宗鹹亨四年(673)所作《病梨樹賦》序“餘年垂強仕,則有幽憂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40,鹹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為22年,則其生年約在太宗
貞觀十年(636),去世時約60歲。
影響
盧照鄰工詩,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對推動七古的發展有貢獻。楊炯譽之為“人間才傑”(《已子安集序》)。代表作《長安古意》,詩筆縱橫奔放,富麗而不浮艷,為初唐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擺脫六朝詩風影響。《舊唐書》本傳及《朝野僉載》都說盧有文集20卷。《崇文總目》等宋代書目均著錄為10卷。今存其集有《盧升之集》和明張燮輯注的《幽憂子集》,均為 7卷。《全唐詩》編錄其詩2卷。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即據 7卷本《幽憂子集》,並作《補遺》。傅璇琮著有《盧照鄰楊炯簡譜》。
代表作
長安大道連狹斜,青牛白馬七香車。
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
龍銜寶蓋承朝日,鳳吐流蘇帶晚霞。
百丈遊絲爭繞樹,一群嬌鳥共啼花。
啼花戲蝶千門側,碧樹銀台萬種色。
復道交窗作合歡,
雙闕連甍垂鳳翼。
梁家畫閣中天起,漢帝金莖雲外直。
樓前相望不相知, 陌上相逢詎相識。
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比目鴛鴦真可羨,雙去雙來君不見。
生憎帳額繡孤鸞,好取門帘帖雙燕。
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鴉黃。
鴉黃粉白車中出,含嬌含態情非一。
妖童寶馬鐵連錢,娼婦盤龍金屈膝。
御史府中烏夜啼,廷尉門前雀欲棲。
隱隱朱城臨玉道,遙遙翠幰沒金堤。
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羅裙,清歌一囀口氛氳。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騎似雲。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氣紅塵暗天起。
羅襦寶帶為君解,燕歌趙舞為君開。
別有豪華稱將相,轉日回天不相讓。
意氣由來排灌夫,專權判不容蕭相。
專權意氣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風。
自言歌舞長千載,自謂驕奢凌五公。
節物風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須臾改。
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
—— (選自《全唐詩》)
《曲池荷》
常恐秋風早,飄零君不知。
駱賓王
簡介
(約619—約687年)唐代詩人。字觀光,婺州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唐朝初期詩人,與
富嘉謨並稱“
富駱”。
其父官
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他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據說
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父死後,他流寓
博山,後移居
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間,為道王
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後拜
奉禮郎,為
東台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
姚州道大總管
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儀鳳三年(678),後調任武功主簿、長安主簿,又由長安主簿入朝為
侍御史,武則天當政,駱多次上書諷刺,得罪入獄。駱《
在獄詠蟬》,有云:“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以抒悲憤。次年,遇赦得釋。調露二年(680),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棄官游
廣陵,作詩明志:“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
嗣聖元年(684),武則天廢中宗自立,這年9月,徐敬業(即
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駱賓王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他起草著名的《
討武氏檄》(即《
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班聲
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鳴則
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氣吞山河。武則天讀至“一抔之土未乾,
六尺之孤何托”,皇然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武則天感嘆曰:“宰相安得失此人?”11月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
資治通鑑》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而孟綮《本事詩》則說:“當敬業之敗,與賓王俱逃,捕之不獲。將帥慮失大魁,得不測罪。時死者數萬人,因求戮類二人者,函首以獻。後雖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業得為
衡山僧,年九十餘乃卒。賓王亦落髮,遍游名山。至
靈隱,以周歲卒。”
初試落榜
駱賓王入京應試,是在22歲那年的秋天。
唐代科舉場中,很早就有請託、通關節、私薦或場外議定等流弊。考生們為求中第,駱賓王考試前用心準備,竭力鑽營,千方百計爭取權要的吹噓、引薦。
有的人還把自己得意的詩文,獻給有名望的權貴顯宦、學者名流,求得他們的賞識讚譽,以擴大影響,製造有利於自己的社會輿論。有些考生還直接把自己寫的詩文送給主考官員,以期
先聲奪人,給主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總之,在正式考試之前的場外競爭,活動是很激烈的。駱賓王自恃學識精博,加上出身低下,大約不願,或者也無門路從事這種院外的競爭。在
自傳體長詩《
疇昔篇》的開頭,談到這次進京考試的情事,他曾有這樣的描述:
少年重英俠,弱歲賤衣冠。
既托寰中賞,方承膝下歡。
且知無玉饌,誰肯逐金丸!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自己早年崇拜的是英雄俠義之士,輕視的是官場得意的權貴顯要。但正當自己“
承歡膝下”的時候,由於客觀環境的驅使,卻匆匆上京求取功名。於是就利用考試前後的餘暇,盡情地遊覽京城的勝跡,領略洛陽的風月。明知處境艱難,也決不追逐權門,乞求賞賜。這說明當年的駱賓王,年輕氣盛,
恃才傲物。既然看不起權貴,當然也就不願向當道乾謁、
行卷。人家忙忙碌碌進行院外活動,他卻
悠閒自得地飽覽京、洛名勝。他總以為考試憑實力,自己
經綸滿腹,何愁試場不中,
雁塔留名,自然是
唾手可得。
然而考試的結果,竟是名落孫山!
這一下駱賓王才慌了手腳,他的情緒從浪漫主義的高空一下子跌落到悲苦窮愁的低谷。他第一次體味到現實生活的冷酷無情,個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輩師長的熱情期待,都隨著這次考試的失敗而變成了泡影。下一步怎么辦?丟開試場失意的羞恥不說,一家人日後的生活又該怎么過?總不能長年
寄人籬下,依靠別人的救濟過活?經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的反覆思忖,駱賓王決定南下義烏,向故鄉的親友訴情求助。雖然他離開家鄉已經十多年,但親人的濃濃情意始終暖在心頭。他知道故鄉的親友一定會熱情地接待他這個落難歸去的遊子。
在南下的路上,駱賓王寫下《
途中有懷》一詩,以抒發他此時的心清:
睠然懷楚奏,悵矣背泰關。
涸鱗驚煦轍,墜羽怯虛彎。
素服三川化,烏裘十上還。
時間是晚上,天際的星月照著故鄉的江面,顯得十分清麗。急促的船槳拍打著陣陣波浪,我這個漂流在外的遊子終於投入故鄉的懷抱。於是緊鎖的愁眉展開了,臉上綻露出長久不見的笑容。“今夜南
枝鵲,應無繞樹難!”我這隻南飛的
烏鵲,今天夜裡再沒有“
繞樹三匝,無枝可棲”的苦惱了。見到故鄉時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故鄉的親人熱情地接待駱賓王,對他的處境深表同情,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使駱賓王真切地感受到親情的溫暖。但這時母親和年幼的弟弟,正在遠方翹首等待,他不能在家鄉多作逗留,必須儘快地
回到母親身邊,以免她長期
倚閭而望。
駱賓王趕回瑕丘,年關,雖然謀仕無成,一家人難免有幾許失望,但合家團聚,共度春節,多少也增添了幾絲歡樂氣氛。這次長安之行,給駱賓王的最大收穫,是使他懂得了世情的冷暖和現實的嚴酷。他開始成熟起來,以更為務實的態度潛心書海,閉門苦讀。為迎接第二次的搏鬥作充分準備。
出仕
駱賓王詠秋詩九首——草書幾年以後,駱賓王終於在長安出仕了。
這次謀仕的經過及其擔任的職務不清楚,在《疇昔篇》中他詳細記錄了這段仕宦生涯,從描寫的景況來看,生活頗有氣派,大約是擔任豪府的幕僚之類。但過了幾年,卻遭人排擠,罷去官職,原因當然和他的品性有關。他處世行事,剛正不阿,
崇義節,輕權詐,對官場中相互追逐、拍馬逢迎的風氣,很看不慣。加上才高學顯,
跌宕不羈,所以容易得罪權要,又容易招惹群小的嫉恨。最後罷官去職,從某種角度看,也是情理中事。
李元慶是唐高祖
李淵的第16個兒子,唐太宗的異母弟,封道王,當時出任
豫州刺史。他
愛才好士,性格豪爽豁達,對駱賓王的文章詩賦,甚為欣賞。所以對駱賓王也就
另眼相看,分外器重。在京城經受蒙冤打擊的痛苦之後,駱賓王總算在道王府中過了一段舒心爽意的日子。
唐制規定,在親王府中謀事的官佐,任職時間不能太長。生怕時間久了,彼此情誼深厚,滋生事端,所以一般不超過四年。李元慶既然讚賞駱賓王的文才器識,想為他任滿妥善安置。所以在他任職三年之後,特地下了一道手渝,要他“自敘所能”。目的是希望駱賓王自陳器識才情,作為提拔舉薦的依據。在一般人看來,這是一個進身自謀的極好機會,只要好好陳述一番,說不定會給自己的前途開闢出一片陽光燦爛的道路。
仕途多舛
在官場混跡近十年,雖然一度得到李元慶的賞識,但所見所聞,特別是親身經歷的罷官屈辱,使駱賓於深切感受到
宦海的混濁。像自己這樣直來直往,沒有一套
投機鑽營的本領,要想長時間在其中邀游,遲早會遭到隨風惡浪的襲擊。輕則溺水,重則喪生。與其將來被
惡浪淹沒,不如早點跳出宦海,找個風浪不易波及的地方,一家人過幾天寧靜的生活。於是他不再謀仕,重又回到第二故鄉兗州,學當年的祖父過起耕讀自娛的閒居生活來。
拿這首詩和《冬日宴》比較,可以看出駱賓王的心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年那種閒適的情趣不見了,代之而來的卻是寂寞與悲涼。年事漸高,頭上增加了不少白髮。在一個西風吹落葉的深秋時節,又一個朋友離他而去了。此情此景,怎能叫他不傷心落淚?特別是“
哀命返窮愁”一句,說明他的處境已經窮愁潦倒,但他仍舊苦苦堅持著。“東陵
故侯”,指召平,本秦時東陵侯,秦亡後淪為平民,家貧無以自給,靠種瓜謀生。駱賓王以“
東陵侯”自居,說明他到這時仍未萌生再度出仕的念頭。
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難以為繼,他種了幾畝地,想藉此維持生活。但讀書人以農為生,談何容易?最後終於到教“糟糠不贍,審算無資”的地步,連粗菜淡飯也吃不上了。特別是母親年歲已大,經常臥病,自己身體也不好,確實到了
山窮水盡、走投無路的境地。為了一家能夠生活下去,經過再三思慮,駱賓王終於改變初衷,再度謀仕。於是他寫信給司列太常伯兼右相的劉祥道等朝廷大員,訴困陳情,企求引薦。鑒於他在文壇的聲譽,大約引起當道的重視,薦舉他入朝對策。這年駱賓王已經49歲,他滿頭白髮,重上長安,開始了又一輪多災多難的仕途生涯。
兵敗後去向成迷
1、史書記載:兵敗後被殺、後敗後逃跑、後敗後出家。
2、地方史志記載:據酃縣誌記載,駱賓王曾在
婆婆仙道觀避難。駱賓王曾在婆婆仙道觀的石壁上刻過一首詩《漫成一首》,詩云:“阿溪世業空,小家各西東。玉盤圓八月,雁落荒野中。從容效范蠡,路漫思屈公。孤蓬從此去,葉飄隨秋風”,因久經風雨剝蝕,字跡已經辨認不清。
作品
鵝 鵝 鵝,
紅掌撥清波。
【賞析】這首詩從一個七歲兒童的眼光看鵝游水嬉戲的神態,寫得極為生動活潑。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余心。
從軍行
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
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
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
詠懷
少年識事淺,不知交道難。
一言芬若桂,四海臭如蘭。
寶劍思存楚,金錘許報韓。
虛心徒有托,循跡諒無端。
太息關山險,吁嗟歲月闌。
忘機殊會俗,守拙異懷安。
阮籍空長嘯,劉琨獨未歡。
十步庭芳斂,三秋隴月團。
槐疏非盡意,松晚夜凌寒。
悲調弦中急,窮愁醉里寬。
莫將流水引,空向俗人彈。
帝京篇
山河千里國,城闕九重門。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皇居帝里崤函谷,鶉野龍山侯甸服。五緯連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橫地軸。秦塞重關一百二,漢家離宮三十六。桂殿嶔岑對玉樓,椒房窈窕連金屋。三條九陌麗城隈,萬戶千門平旦開。復道斜通鳷鵲觀,交衢直指鳳凰台。劍履南宮入,簪纓北闕來。聲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鉤陳肅蘭戺,璧沼浮槐市。銅羽應風回,金莖承露起。校文天祿閣,習戰昆明水。朱邸抗平台,黃扉通戚里。平台戚裡帶崇墉,
炊金饌玉待鳴鐘。小堂綺帳三千戶,大道青樓十二重。寶蓋雕鞍金絡馬,蘭窗繡柱玉盤龍。繡柱璇題粉壁映,
鏘金鳴玉王侯盛。王侯貴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鄰。陸賈分金將宴喜,
陳遵投轄正留賓。趙李經過密,蕭朱交結親。丹鳳朱城白日暮,青牛紺幰紅塵度。俠客珠彈垂楊道,倡婦銀鉤採桑路。倡家桃李自芳菲,京華遊俠盛輕肥。
延年女弟雙鳳入,羅敷使君千騎歸。同心結縷帶,連理織成衣。春朝桂尊尊百味,秋夜蘭燈燈九微。
翠幌珠簾不獨映,清歌寶瑟自相依。且論三萬六千是,寧知四十九年非。古來榮利若浮雲,人生倚伏信難分。始見田竇相移奪,俄聞衛霍有功勳。未厭金陵氣,先開石槨文。朱門無復張公子,灞亭誰畏李將軍。相顧百齡皆有待,居然萬化鹹應改。桂枝芳氣已銷亡,柏梁高宴今何在。春去春來苦自馳,爭名爭利徒爾為。久留郎署終難遇,空掃相門誰見知。當時一旦擅豪華,自言千載長驕奢。倏忽摶風生羽翼,須臾失浪委泥沙。黃雀徒巢桂,青門遂種瓜。黃金銷鑠素絲變,一貴一賤交情見。紅顏宿昔白頭新,脫粟布衣輕故人。故人有湮淪,新知無
意氣。灰死韓安國,羅傷翟廷尉。已矣哉,歸去來。馬卿辭蜀多文藻,揚雄仕漢乏良媒。三冬自矜誠足用,十年不調幾邅回。汲黯薪逾積,孫弘閣未開。誰惜長沙傅,獨負洛陽才。
杜甫評價
對於“四傑”的歷史貢獻,杜甫給予了極高的評價:“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戲為六絕句》)“四傑”的詩歌可謂以書生意氣來激揚文字,充溢著疏朗奮發的骨鯁之氣,真正與當時流行的宮體詩區別開來了,昭示著唐詩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