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象

四不象

麋鹿

[mí lù]

麋鹿(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因為它頭臉像、角像鹿、頸像駱駝、尾像,因此得名“四不象”,又名大衛神父鹿,是世界珍稀動物,屬於鹿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麋鹿
  • 別稱:四不象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偶蹄目
  • 亞目:反芻亞目
  • :鹿科
  • 亞科:鹿亞科
  • :麋鹿屬
  • :麋鹿
數量分布,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歷史溯源,史料記錄,絕跡中原,重新引進,

數量分布

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歡以嫩草和水生植物為食。求偶發情始於6月底,持續6周左右。曾經廣布於東亞地區。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為了以供遊獵,殘餘的麋鹿被捕捉運到皇家獵苑內飼養。到19世紀時,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在西方發現後不久被八國聯軍捕捉並從此在中國消失。直到1898年被英國購買並繁殖到255頭,並在1983年將部分個體送回中國。之後有更多的麋鹿回歸家鄉,並有部分被放生野外。截至2011年8月,江蘇鹽城大豐濕地麋鹿總數達1789頭;2013年6月,湖北石首市天鵝洲麋鹿保護區麋鹿總數達1016頭。

外形特徵

麋鹿是一種大型食草動物,體長170~217厘米,尾長60~75厘米。 雄性肩高122~137厘米,雌性70~75米厘米,體形比雄性略小。一般麋鹿體重120~180千克,成年雄麋鹿體重可達250千克,初生仔12千克左右。角較長,每年12月份脫角一次。雌麋鹿沒有角,體型也較小。雄性角多叉似鹿、頸長似駱駝、尾端有黑毛,麋鹿角形狀特殊,沒有眉杈,角乾在角基上方分為前後兩枝,前枝向上延伸,然後再分為前後兩枝,每小枝上再長出一些小杈,後枝平直向後伸展,末端有時也長出一些小杈,最長的角可達80厘米;倒置時能夠三足鼎立,是在鹿科動物中獨一無二的。麋鹿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多肉,趾間有皮健膜,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中行走。夏毛紅棕色,冬季脫毛後為棕黃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尾巴長用來驅趕蚊蠅以適應沼澤環境
雄性小鹿在兩歲時長角分叉,6歲叉角才發育完全。頭大,吻部狹長,鼻端裸露部分寬大,眼小,眶下腺顯著。四肢粗壯,主蹄寬大、多肉,有很發達的懸蹄,行走時代帶有響亮的磕碰聲。尾特別長,有絨毛,呈灰黑色,腹面為黃白色,末端為黑褐色。夏季體毛為赤銹色,頸背上有一條黑色的縱紋,腹部和臀部為棕白色。9月以後體毛被較長而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

棲息環境

從麋鹿寬大的蹄及蹄間有皮腱膜分析,適於在沼澤地活動;長而多毛的尾,利於驅趕飛擾的昆蟲;從飼養麋鹿喜泡水和泥浴的習性判斷,它們過去生活於溫暖潮濕澤地。喜平原、沼澤和水域,長江三角洲平原濕地顯然是它棲息的理想生境。

生活習性

麋鹿是鹿類動物中較溫順的一種。據人工多年的飼養、觀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及梅花鹿,發情期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馬鹿白唇鹿那樣攻擊人,而且占群公鹿見到人接近即逃跑。在哺乳期,人給幼仔打耳號、測量時,幼仔的叫聲只能吸引母鹿在遠處觀望,而不像其他鹿那樣,母鹿為了保護幼仔而攻擊人。雄性麋鹿之間為爭奪配偶的角斗也相對溫和,沒有激烈的衝撞和大範圍的移動,角斗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失敗者只是掉頭走開,勝利者不再追斗,很少發生鹿之間的傷殘現象。公鹿占群後,其他公鹿窺視母鹿時、占群公鹿僅用吼叫和追逐等方式趕走對方。以上這些特點決定了它們逃避敵害的能力差,較易被天敵和人類捕殺。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主要以禾本科、苔類及其它多種嫩草和樹葉為食。人工飼養其飼料種類由三部分組成: “細糧”包括小麥麩、大麥、玉米、豆餅;大豆秸稈纖維化程度較高是“粗糧”。將“細糧”、“粗糧”分別粉碎,並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加水攪拌、發酵,與此同時,還用鮮嫩、可口的胡蘿蔔、麥青等“水果蔬菜”來補充維生素。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
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在10000年~3000年以前相當繁盛,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分布西從山西省北到黑龍江省,在朝鮮和日本也發現過麋鹿化石。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類的獵殺,在漢朝末年就近乎絕種,元朝時,蒙古士兵將殘餘的麋鹿捕捉運到北方以供遊獵。在自然界已經滅絕。到19世紀時,只剩下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內一群,約200~300頭。1866年,被法國傳教士大衛神甫發現並命拉丁種名,各國公使用賄賂、偷盜等手段,為自己國家動物園搞到幾隻。1894年永定河泛濫,沖毀皇家獵苑圍牆,殘存的麋鹿逃出,被饑民和後來的八國聯軍獵殺搶劫,從此在中國消失。
野生的麋鹿雖然絕滅了,但是通過放養,最終在中國重新建立了麋鹿的自然種群。1986年8月從英國烏邦寺迎歸了20頭年輕的麋鹿,放養在清代曾豢養廉鹿的南海子,並建立了一個麋鹿生態研究中心及麋鹿苑;1987年8月,英國倫敦動物園又無償提供了39頭麋鹿,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至今,這兩處的麋鹿都生長良好,並且繁殖了後代。

繁殖方式

每年5月下旬,麋鹿自然保護區槐花飄香,綠草如茵,白鷺雲集。在這個生動的季節里,雌鹿身上發射出一種神秘的氣味,在沒有風的日子裡,這種氣味相對穩定地在離地面約5米的空氣中,沿水平方向在灌木和草叢間瀰漫,成年麋鹿開始進入發情期。雄鹿陶醉在這種濃烈的氣味中,它跟在母鹿的身後,猛吸一口,然後屏住呼吸,一動不動地歪側著頭,良久,再舒緩地呼出,神態如醉如痴。之後,成年雄鹿開始裝扮自己,它們往身上塗泥漿,用角挑戳青草作為裝飾,在麋鹿的眼裡,這是威武的象徵。雄鹿希望以此來博得雌鹿的青睞。在麋鹿的王國里,有著嚴格的等級秩序。在麋鹿的發情期里,儘管許多雄鹿徘徊在雌鹿身邊虎視眈眈,但是,它們卻不敢輕舉妄動。因為在所有的雄鹿中,只有鹿王才擁有惟一的交配權。其他雄鹿稍越雷池半步,就會遭到無情的驅趕,甚至猛烈地攻擊。因此,絕大多數雄鹿極有可能一生都無法留下一兒半女。
求偶發情於5月底至8月。交配期間,雄獸之間發生對峙或角斗的現象,性情突然變得暴躁,發出出陣陣叫聲,以角挑地,眶下腺分泌液體,塗抹於樹幹之上。雌獸的懷孕期為270天左右,是鹿類中懷孕期最長的,一般於翌年4~5月產仔。裹著灰白色胎衣的小鹿剛落地就能抬起頭,母性極強的大鹿迅速轉身為孩子舔舐並吃掉胎衣。初生的幼仔體重大約為12千克,毛色桔紅並有白斑,6~8周后白斑消失,出生3個月後,體重將達到70千克。2歲時性成熟,雄性小鹿2歲長角分叉,6歲叉角發育完全,理論壽命為25歲。

亞種分化

麋鹿原產於中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距今約有二三百萬年的歷史,動物分類學家將它歸類為鹿科,麋鹿屬,達氏種。歷史上麋鹿共有5 個物種,即雙叉種、藍田種、台灣種、晉南種、達氏種,現存者為達氏種。

種群現狀

麋鹿是一種僅限於第四紀中後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餘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到了晚更新世,麋鹿種群迅速發展,到全更新世中期達到鼎盛,但商周以後麋鹿迅速衰落。原始人類由於人口密度低、生產力水平低,不構成對麋鹿的威脅。而商周以後,由於自然變遷、麋鹿自身的原因和人為干擾等因素,造成了麋鹿的不斷減少。
從自然因素看,由於麋鹿是一種喜愛溫暖濕潤的動物,而中國近5千年來的氣溫是在逐漸變冷,沼澤和水域也明顯減少,自然環境的變化對麋鹿有較大的影響。從自身因素看,麋鹿主要採食水生和陸生的禾本科及豆科植物,食性狹窄也是麋鹿生存受到威脅的自身因素。
人口增長和農業的發展,侵占了麋鹿的生活地域。人類的捕殺,嚴重影響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學發現,1萬年至4千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的數量,與家豬骨骼的數量相當。可見當時麋鹿是被人類當作食物而遭到大量獵殺的。甲古文中記載,古代一次獵獲麋鹿的數量達348隻。另外麋鹿還被製成治病和強身的各種藥品,《本草綱目》中記載,“麋茸功力勝鹿茸……麋之茸角補陰,主治一切血症,筋骨腰膝酸痛,滋陰益腎……”《彭祖服食經》、《家藏經驗方》及現代的《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用麋鹿茸、角、骨等做配方的方劑就有幾十項。麋鹿由此也就成為人類為治病而追殺的對象。
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減少的原因,而人類活動的干擾是麋鹿走向野外滅絕的決定因素。
麋鹿作為野生種群早已絕跡多年,1986年8月14日,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和中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來自英國七家動物園的39頭麋鹿返回故鄉——江蘇大豐,放養在大豐麋鹿保護區。中國麋鹿主要分布在三大保護區內,即江蘇大豐麋鹿國家自然保護區、北京大興麋鹿苑、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面積達117萬畝的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一處麋鹿保護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種群,約占世界麋鹿數量的28% 。大豐麋鹿國家自然保護區林茂草豐,人跡罕至,是麋鹿野生放養的天然理想場所。適宜的生境加上保護區工作人員的精心管護,其野生種群數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經過繁衍擴大,已達到1000多頭。江蘇大豐麋鹿保護區有著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種群,約52頭麋鹿在這裡被野化放歸。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完全擺脫對人類依賴、可自我維持的麋鹿野生種群,結束了數百年來麋鹿無野生種群的歷史。

保護級別

歷史溯源

據科學家考證,早在3千多年前,中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就有麋鹿,漢朝以後逐漸減少它曾在中國生活了數百萬年,已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於距今200多萬年前,距今約1萬年前到距今約3000年時最為昌盛,數量達到上億頭,中國境內無論是麋鹿化石點的數目或某個化石點的標本數量都極為豐富,但在距今約3000年的商周時期以後卻迅速衰落,直到清朝初年野生麋鹿最後絕跡。
野生麋鹿的最後棲息地是長江口附近沿海地區。儘管麋鹿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及中部地區的長江南北,但主要分布中心仍在長江三角洲的沿海地區。它們十分喜愛溫暖濕潤的沼澤水域,甚至喜歡接觸海水,銜食海藻。從1967年至1998年先後出土麋鹿化石12處。考古發現,1萬年至4000年前人類遺址中出土的麋鹿骨骼數量,大致與家豬骨骼數量相當。

史料記錄

從春秋戰國時期至清朝,古人對麋鹿的記述不絕於書。它不僅是先人狩獵的對象,也是宗教儀式中的重要祭物。《孟子》中記述,“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這證明至少在周朝,皇家的園囿中已有了馴養的麋鹿。
漢朝以後,野生麋鹿數量日益減少。元朝建立以後,善騎射的皇族把野生麋鹿從黃海灘涂捕運到大都(北京),供皇族子孫們騎馬射殺。野生麋鹿逐漸走向滅絕。到清朝初年,中國已只有一群約二三百隻的麋鹿圈養在210平方公里的北京南海子皇家獵苑。

絕跡中原

1865年秋季,法國博物學家兼傳教士大衛在北京南郊進行動植物考察,無意中發現了南海子皇家獵苑中的麋鹿。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群陌生的、可能是動物分類學上尚無記錄的鹿。大衛以20兩紋銀為代價,買通獵苑守卒弄到了兩隻麋鹿,製作成標本。1866年,他將標本寄到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被確認為從未發現的新種,而且是鹿科動物中獨立的一個屬。由法國動物學家米勒·愛德華確定拉丁種名,從此,麋鹿被稱為“大衛鹿”(學名:Elaphurus davidianus)。1866年之後,英、法、德、比等國的駐清公使及教會人士通過明索暗購等手段,從北京南海子獵苑弄走幾十頭麋鹿,飼養在各國動物園中。
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濫,洪水衝垮了獵苑的圍牆,許多麋鹿逃散出去,成了饑民的果腹之物。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強劫殺一空,麋鹿在中國本土滅絕。
隨著時間的流逝,圈養於歐洲一些動物園中的麋鹿紛紛死去,種群規模逐漸縮小。從1898年起,英國十一世貝福特公爵出重金將原飼養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衛普等地動物園中的18頭麋鹿悉數買下,放養在倫敦以北占地3000英畝的烏邦寺莊園內。這18頭麋鹿成為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二戰時,這個種群達到255頭,烏邦寺莊園因害怕戰火,開始向世界一些大動物園轉讓麋鹿。到1983年底,全世界麋鹿達到1320頭。

重新引進

麋鹿的故鄉中國希望麋鹿能重返家園。1956年和1973年,北京動物園分別得到了一對和兩對麋鹿,但因繁殖障礙和環境不適,一直未能復興種群。
1985年,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努力下,英國政府決定,倫敦5家動物園向中國無償提供麋鹿。1985年8月,22頭麋鹿被用飛機從英國運抵北京,當晚運至南海子原皇家獵苑,奇獸重新回到了它在中國最後消失的地方。1986年8月,39頭麋鹿從英國經上海運抵江蘇省大豐市,麋鹿重新回到它的野生祖先最後棲息的沿海灘涂。
至2012年,中國已在北京、江蘇省大豐市、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陽縣等地實施麋鹿散養計畫,形成種群,全國已有麋鹿2000多頭。江蘇大豐國家級麋鹿自然保護區有麋鹿648頭,有效種群已達到50個,這表明這個保護區已形成了世界第一家麋鹿基因庫,麋鹿的遺傳基因已不會再流失。2003年3月,世界第一頭純野生的麋鹿在大豐麋鹿保護區內出生。
註:麋鹿圖冊網址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麋鹿(42張)
麋鹿精選圖片(795張)
詞條圖片(2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