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萍鄉湘東儺面具
- 申報地區:江西省萍鄉市
- 遺產編號:Ⅶ-45
-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造型特點,清規戒律,主要用途,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萍鄉湘東儺面具雕刻源於清代,由湖南太丈傳人,已祖傳三代,其繼承的是宋代儺面雕刻技藝。
萍鄉普遍流傳著關於“銅面具”的傳說。據說古時儺面具全為銅製,一百多年前,因褻瀆了神靈才絕跡,改用樟木雕刻。
儺,起源於氏族社會的巫,是原始初民娛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它的道具中最具特色的是造型各異的面具,戴上面具於舞足蹈,以求消災納吉祈禱安寧,作為社會現象和人文現象流傳至今。
萍鄉均以揚武(吳)處師為儺神面具鐫刻祖師,信仰揚武處師教、或稱茅山教。奉三元唐、葛、周為主神。湘楚是巫儺發達之域。萍鄉地處吳頭楚尾,故巫儺文化源遠流長。據有關專家考證,大部分儺面具可以上溯到宋末元初。
萍鄉歷代留存的面具以樟木刻製品為多,也有少量石制儺神。由於時代的變革、科學的發展,信仰的衝擊,極大多數失散在農民家中(現已基本收集於儺廟內),幾次考查中發現,萍鄉儺神面具在數量、刻制藝術、信仰廣度、藝術流源,同有儺遺存的地區相比都是非常突出的。
儺面具文化的產生、傳承與發展,貫穿了漫長的農耕文明。如今,農耕文明漸行漸遠,民間信仰的土壤漸漸消失。但依然有像賴明德父子這樣的民間手藝人,堅守著古老的手藝和文化,在江西萍鄉的一個小鎮裡,悄悄地為這項古老的文化延續時光。
文化特徵
為香樟木所雕的萍鄉儺面具在製作時,大都加上油漆彩繪,刻劃出粗獷樸拙、莊嚴華麗的藝術形象。儺面造型大都以古名人為原形,對角色的性格注重了深層刻劃,形象各異,栩栩如生。
造型特點
萍鄉湘東儺面具的造型、注重人物性格的刻劃。雕刻藝人用誇張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按面具性格要求,以刀代筆,綜合浮雕、透雕、圓雕、線刻等技法,雕刻出栩栩如生的眾神形象,無一相同。儘管儺面具被賦予了複雜而神秘的種種宗教和民俗的含義,但它本身就是一種造型藝術,遵循著它自身的藝術規律與原則。
萍鄉湘東儺面具的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異。其表現手法主要以五官的變化和裝飾來完成人物的剽悍、兇猛、猙獰、威武、嚴厲、穩重、深沉、冷靜、英氣、狂傲、奸詐、滑稽、忠誠、正直、剛烈、反常、和藹、溫柔、妍麗、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從戲劇角度講,面具具有藝術代言體的功能,什麼角色一般佩戴什麼面具都有講究。同時,各種千姿百態的面具造型一經展示,便讓人獲得無窮的藝術美感。剽悍之美、兇猛之美、猙獰之美、剛烈之美、英氣之美……無不顯示其中。
清規戒律
萍鄉湘東儺面具雕刻藝人被稱為“處士”,專職雕刻面具。在儺文化圈子裡的人們的意識中,面具是神靈的象徵和載體,如何對待面具,往往要遵守約定俗成的各種清規戒律。製作時,在面具頭頂後鑿刻的小方洞中,放茶葉,燈芯草,稻穀、藥物等,以油膏密封稱為“安腹藏”。還要殺雞取血塗抹面具,給額頭和眼睛“開光”後,據藝人說,面具才成為有生命力的神靈。取用面具要事先舉行“開箱”儀式,存放面具要舉行“封箱”儀式。又如不讓女人觸摸面具,不讓女人佩戴面具,面具的製作、使用、存放都是男人的事情。男人戴上面具即表示神靈已經附體,不得隨意說話和行動。
主要用途
儺面具在萍鄉市的鄉村社會中主要有兩種用途:一種是安放於儺神廟的神龕里作為神像之用的,叫“敬儺”;另一種是做成面具,用於儺舞表演的“耍儺”。作為“耍儺”的面具,是人們在圖片資料、媒體傳播中較為常見的,它被戴在人臉之前,搭配上相應的服飾、武器、動作、台詞,讓儺面具擁有更張揚的效果,所以也更令人印象深刻。
製作工序
萍鄉湘東儺面具從原材料到完成一個傳神的儺面具,需要經過:選材、開坯子、整容、成形、修光、打磨、上色、生須、開光、安座等共十三道工序。
題材作品
萍鄉湘東儺面具的題材共有以下幾種,正神面具如主宰大自然的儺神如電母、年王、風伯等,造型貼近生活,眉目清秀,溫文爾雅,誠實忠厚,可信可敬。世俗人物面具如醫神藥神華佗、孫思邈等,造型與驅鬼逐疫的儺神大相逕庭,顯得儒雅親近,和顏悅色。女儺神面具如天女娘娘、土地婆、孟姜女等,臉龐清秀,線眉鳳眼,微笑中略帶羞澀感,展示了古代女性的儀態。其中代表性作品就有記錄儺神譜系和形象的《儺面具神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萍鄉儺面具的雕刻,蘊含著藝人們的聰明才智和精巧技藝,其中傳承著歷代藝人對儺的祟信和理解,將先民們對神靈的偶像崇拜,對鬼魅疫癘的痛恨,通過面具的製作而表現得淋漓盡致,使人們至今仍能感受到遠古先民請神驅鬼的巨大震懾力。
傳承現狀
由於手工雕刻出的儺面具技術難度大,花費時間長,年輕人多不願學,故湘東儺面具雕刻現已後繼乏人。如今,現代機械化的生產方式正在進入儺面具的製作行業,促使湘東儺面具進一步市場化,由此導致許多獨具特色的手工技藝走向消亡。另外,傳統的儺面畫譜多毀於各種歷史動亂中,現僅存一部完整的儺面畫譜,因時代久遠,損毀也十分嚴重。由以上種種狀況可知,湘東儺面具雕刻技藝已處於瀕危狀態,亟需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賴明德,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萍鄉湘東儺面具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萍鄉市湘東區大力發展儺文化產業,如規劃了面積為200畝的儺文化產業園,建立儺文化傳承有限公司,重點發揚光大儺面具雕刻技藝。截至2015年10月,湘東區有各類面具20280個,儺面具骨幹雕刻藝人18人,從業人員200多人。全區已形成了文化旅遊、高端禮品、家庭裝飾為一體的儺文化產業鏈,預計年產值近千萬元。古老的儺雕,已迎來了新的生機。
社會影響
- 重要活動
2016年6月13日,由湘西州民保文保法制月組委會、州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瀘溪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湘西州第十一個“文化遺產日”專題活動正式啟動,該次展覽具體項目有織錦苗繡館、銀藝館、服飾館、印染館、美術館、竹藝館、陶藝館、茶藝館、美食館以及瀘溪系列館(儺面具、桿秤、鑿花、楊柳石雕等)。
2018年6月1日,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在麻山鎮陳家灣濕地公園舉辦以“多彩非遺美好生活”為主題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展演活年動,展演儺舞、花鑼鼓、旱龍舟、威風鑼鼓、舞龍等非遺項目,現場展示湘東儺面具雕刻、湘東皮影製作、茶燈製作等多項傳統技藝。
文化軼事
萍鄉湘東儺面具的來源,有以下傳說。
①、三位大將軍殺盡邪鬼後升天,萬民懼怕邪鬼再來,跪求三位將軍留下。將軍們立於半空,拋下牛角號一支說:"請楊吳祖師雕刻我三人像,一旦有事,吹三聲仙號,我三人即刻降臨"。因其在雲霧中,只見三人頭面,不見身子,楊吳祖師為此僅刻出了三個面像。
②、一獵人在山上遇一野豬,被野豬引入山洞後,發現了一枚銅面具。
③、在玄武廟前的樟樹洞中發現一銅面具,以後便據此製作木面具。
④、由於河裡漲大水,獲得了漂來一箱面具。
⑤、一飛鳥引人上山,見樹上長出一枚面具,取下戴在臉上,便能手舞足蹈。
⑥、山洪暴發,從後山衝下來三枚石頭面具,三元唐、葛、周,據此而制出後來的木面具。
這些傳說,神化了儺面具,增強了儺舞的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