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又稱"十歡"、"
十番 ,是福州主要地方音樂。清乾隆初年,
侯官鄭洛英《榕城元夕竹枝詞》云:"閩山廟裡夜人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檳榔牙齒生菸袋,子弟場中較'
十番'。"其樂器用笛、管、笙、椰胡、大小鑼、大小鈸、雲鑼、狼丈、木魚、檀板、清鼓等13種。
十番音樂從
龍燈舞的
打擊樂發展而來,它的曲牌大多取材於自然社會的關係,體現一定的意境,有的還表現了古老的
傳說故事,最早只有擊樂“福套”、“滴流水”、“乾牌”等幾個鑼鼓曲牌,後“福套”發展成為“福、祿、壽、喜”四套;“乾牌”發展成為“文乾”、“武乾”二套。
十番音樂又稱“十班”、“五對”等,因用絲、竹、革、木、金製作的十件樂器演奏而得名。客家
十番音樂是歷代 客家民間藝人傳承的民間器樂曲,其樂曲標題多描繪大自然及客家人生活習俗情趣,如《碧水山涯》、《湖光柳色》、《好花圓月》、《梅蘭菊竹》、《鶯歌燕舞》等。
十番溯源
十番音樂由於在真實史料記載中有多個版本,因此它究竟產生於哪個年代,至今還無法考證。據傳,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
福州市區南校場就有“
十番”賽會,演奏福、祿、壽、喜等各種曲牌,在八閩十邑流傳。這個時期,它已經是一種十分成熟的民樂,其樂器有笛、管、笙、椰胡、大小鑼、大小鈸、雲鑼、狼丈、木魚、檀板、清鼓等13種,後加入絲竹管樂。 “
十番”的發源地在福州
茶亭一帶,明朝時有一王姓樂人,從事樂器製作,店名為“天華齋”,前店後廠,那時音樂愛好者常聚一起,以樂會友,切磋技藝,促進了“十番”音樂的發展。當年盛況仍被很多老人有滋有味地提起,
茶亭附近有祖廟戲院,露天南校場,便於各路班社競相打擂,參與人數達上千人。每逢樂社節目上演,台上,各路班社鼓樂齊鳴、龍虎爭鬥、熱火朝天;台下,市井百姓群情沸騰,如痴如醉,想想這熱鬧的場面,高亢悠揚、明快流暢的曲調似仍在坊間,從來不曾流散。
據清乾隆年間鄭洛英《恥虛齋詩抄》中的《榕城之夕竹枝詞》記述:"閩山廟裡夜入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檳榔牙齒生菸袋,子弟場中較十番。"由此可見,當時
十番音樂在福州民間受歡迎的狀況。很早以前,福州民間盛行舞
龍燈。後來為龍舞伴奏的
打擊樂逐漸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它使用的樂器有狼杖、大小鑼、大小鈸等五種。人們為了避免五件樂器組合的單調性,在其中加進管弦樂器
笛子、逗管、椰胡等,同時還加進了清鼓和雲鑼。為求得音量上的平衡,每種管弦樂器皆配以雙數,形成雙笛、雙管、雙胡,共約十種,樂隊即由此基本成型。
福州
十番音樂的發祥地在
茶亭,它位於台江區的北部,是福州城有名的手工藝街。據清乾隆年間鄭洛英詩集《恥虛齋詩抄》中《榕城之夕竹枝詞》描寫
十番的詩里曾記載道:"閩山廟裡夜入繁,閩山廟外月當門,檳榔牙齒生菸袋,子弟場中較十番。"這些詩句足以體現當時
十番音樂在福州民間熱鬧、歡樂的盛況。並記載了福州
十番音樂在清乾隆年間已極具規模,流行於福州城。很顯然,它最早形成流行於城市,並逐步向周邊農村及福州的五區、八縣。還流傳到寧德、建陽、南平、古田、福安、柘榮、霞浦。
時代發展
“
閩西客家十番音樂”流傳的年代久遠,其間又不斷地吸收融匯了當地畲瑤古樂、
漢劇、
楚劇、
潮劇、
採茶戲、
木偶戲音樂甚至
宗教音樂等來充實豐富自己,形成十分深厚的藝術積澱和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據稱曲調總數曾多達1000餘首,但許多現已失傳。至今仍可找到的古“工尺譜”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蒐集、記譜、油印流傳下來的,不到300首;而如今尚在民間流傳演奏的,更不到百首。
福州
十番音樂的擴散速度是驚人的。它以“城市包圍農村”的方式,逐步占領了廣闊的農村
市場。以至於到清末民初時,它不僅遍及福州各區縣,還流傳到寧德、建陽、南平等縣。而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福州
十番音樂經歷了發展中的一個高峰期,那時十番的班社不僅到過
北京、
上海、
香港、
台灣,還遠赴
新加坡、東南亞等地演出、授藝。直至陳英木這一批
十番藝人登上舞台後的半個世紀裡,仍屢屢碰撞出火花。至於參加什麼省、市、區級文藝晚會、民俗表演甚至獲獎、接待全國及海外音樂界專家等,陳英木可以隨便舉出一大堆。那些來自
中國各地和
英國、
法國、
日本等國的專家們對充滿鄉土氣息的
十番音樂幾乎達成共識:十番音樂很有福州地方特色。
“
閩西客家十番音樂”在閩西城鄉廣泛流傳並深得民眾喜愛。不論城鎮和鄉村,幾乎都有演奏
十番音樂的班社,多為業餘自娛娛人的組合。一些地區的班社還頗有名氣,如上杭的“上杭民間音樂小組”和永定的“老蘇區國樂團”等。並湧現出連城的黃花孜、上杭的溫福霖等一大批著名的民間藝人。20世紀50年代初期,“上杭縣民間音樂小組”演奏的
十番音樂名曲《高山流水》,被省遴選赴
北京參加會演,得到高度評價並獲獎。
藝術特色
"十番"曲調,常奏的有《萬年歡》、《千秋歲》、《朝天子》、《西江月》、《五鳳吟》、《蟠桃會》、《北雲 》、《水底天》、《將軍令》、《美人嬌》、《金索掛梧桐》、《石榴花》、《雁來紅》、《一枝花》、《柳搖金》、《N平樂》等100多首曲牌。打擊樂曲牌有"福套"、"祿套"、"壽套"、"喜套"及"文乾"、"武乾"、"滴水"、"流水"各套。既粗獷、熱烈,又優雅抒情、節奏明晰、頓挫分明。"
十番"每社(隊)的20~30人。其演奏有坐奏、行奏、舞奏之分。又分為室內與室外兩種。室內分為前後兩堂。前堂以金箏 為主,後堂以絲竹為主。"
十番"之組合,清乾、嘉處間有"大鑼天";鹹、同年間有"鶴鳴皋"、"盛世元音"、"聽月樓";光緒、宣統年間有"樂樂樂"、"普天樂"(北門新店鄉人所組織);"新聽月樓"(為西郊洪塘鄉人所組織)。又有"賭棋山莊"、"五音樂社"、"醉太平"等。光緒十九年(1893年)二月十五日,慶賞花朝,舉行
十番比賽。民國11年(1922年) ,福州
茶亭"鶴鳴皋"班赴
香港,為慶賀
英國女王加晚演出。民國20年農曆三月廿五,"三聽月樓"班赴港及
新加坡演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福建省音樂工作組得到台江區茶亭"聽月樓"
十番班社珍藏的清鹹豐七年(1857年)的樂譜,這個樂譜與十番樂譜一樣。
十番音樂輕鬆活潑、節奏感強,音律和諧、悅耳動聽。流行於福州、閩侯、福清、長樂、連江、羅源、閩清、永泰、平潭、霞浦、福安、柘榮、福鼎、寧德、古田以及南平等縣市,還曾巡迴演奏於
上海、香港、南洋群島等地,深受民眾喜愛。
十番音樂又稱"十班"、"五對"等,因用絲、竹、革、木、金製作的十件樂器演奏而得名。客家十番音樂是歷代客家民間藝人傳承的民間器樂曲,其樂曲標題多描繪大自然及客家人生活習俗情趣,如《碧水山涯》、《湖光柳色》、《好花圓月》、《梅蘭菊竹》、《鶯歌燕舞》 等。此外,客家十番音樂還吸收了歷代戲曲劇種中的曲段、唱段和曲藝作品等。
閩西客家十番樂隊無論樂手的人數還是使用的樂器都沒有嚴格的規定,一支十番樂隊一般少則五到七人,多則十到幾十人不等。
客家
十番音樂最基本的樂器有
曲笛、
蘆管、
琵琶、三弦、
二胡、小胖壺、 大胖壺、夾板等,
笛子為其領奏樂器。客家十番音樂的演奏形式分坐奏和行奏兩種,掌板者為指揮。
笛子引 路(主導),文場和武場間隔進行。
獨特魅力
十番音樂以它獨有的魅力,在民間廣泛流傳近三百年,深受廣大人民民眾的喜愛,它所使用的獨具特色樂器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傳統
十番音樂的樂器,主要有
笛子、逗管、椰胡、雲鑼、狼串、大小鑼、大小鈸、清鼓等十種。隨著
十番音樂的不斷發展與演變,又加進了笙、木魚等樂器。
十番音樂的樂器十分古老,應是樂器的活化石。狼串、逗管早在北宋時期我省閩清籍音樂家陳兩所著的《樂書》中便有記載。
十番音樂的演奏形式分為坐奏和行奏,其演奏排列位置十分講究。主要是套用於迎神賽會和百姓婚喪嫁娶,以及家宴等民俗活動中。
十番音樂的曲牌大多取材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體現一定的意境,有的還表現了古老的
傳說故事。
茶亭十番音樂的代表曲目有《秦樓月》、《水底天》、《蓮花冊》、《雁來雲》、《石榴花》等。
茶亭十番音樂不僅流行於
福州市內,也流行於福州周邊農村及福州下屬的五區六縣,還流傳到寧德、建陽、南平、古田、福安、柘榮、霞蒲等地。
茶亭十番音樂的演奏形式分為坐奏和行奏兩種,其演奏位置的排列十分講究。茶亭
十番音樂主要用於迎神賽會和百姓婚喪嫁娶及家宴等民俗活動中。曲牌大多表現人與自然、社會的關係,或體現一定的意境,或描述古老的
傳說故事。
打擊樂曲牌有福套、祿套、壽套、喜套及文乾、武乾、滴水、流水各套。既粗獷、熱烈,又優雅抒情、節奏明晰、頓挫分明。十番每社(隊)的20~30人。其演奏有坐奏 、行奏、舞奏之分。又分為室內與室外兩種。室內分為前後兩堂。前堂以金箏為主,後堂以絲竹為主。十番之組合,清乾、嘉處間有大鑼天;鹹、同年間有鶴鳴皋、盛世元音、聽月樓;光緒、宣統年間有
樂樂樂、普天樂(北門新店鄉人所組織);新聽月樓(為西郊洪塘鄉人所組織)。又有賭棋山莊、五音樂社、醉太平等。光緒十九年(1893年)二月 十五日,慶賞花朝,舉行十番比賽。民國11年(1922年),福州
茶亭鶴鳴皋班赴
香港,為慶賀英國女王加晚演出。民國20年農曆三月廿五,三聽月樓班赴港及新加坡演出。
代表作品
《秦樓月》、《水底天》、《蓮花冊》、《雁來雲》、《石榴花》等
傳承意義
閩西客家十番樂隊無論樂手的人數還是使用的樂器都沒有嚴格的規定,一支十番樂隊一般少則五到七人,多則十到幾十人不等。客家十番音樂最基本的樂器有
曲笛、
蘆管、琵琶、三弦、二胡、小胖壺、大胖壺、夾板等,笛子為其領奏樂器。客家十番音樂的演 奏形式分坐奏和行奏兩種,掌板者為指揮。笛子引路(主導),文場和武場間隔進行。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處於後繼乏人的境地,急需搶救和保護。
弘揚傳承
福州茶亭十番音樂,其價值己遠遠超出了音樂學範疇,它對中華民族的民族學、民俗學、文化比較學、文化傳播學、種族人口學、史學等諸多學科,都是一筆不可低估的具有探究、保留價值的財富。
福建省藝術館民間音樂研究專家劉春曙分析說,
十番到了必須搶救的程度是一種必然。它的節奏、演出模式都與其繁榮時代的生產力相符,與當時人們緩慢的生活節奏協調。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
十番由繁榮逐漸走向衰落。當然,這種古老的音樂有它傳承的文化價值,需要保護,政府政策的支持是保護
十番音樂的強大後盾。新聞背景福州
十番音樂極具鄉土特色。
2006年, 福建省
龍巖市參與申報的“
十番音樂(閩西客家
十番音樂)”
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入選項目名稱“
十番音樂”,傳統音樂項目類別,序號75。
2008年,江蘇省
淮安市申報的“
十番音樂(楚州十番鑼鼓)”
江蘇省
江都市申報的“
十番音樂(邵伯鑼鼓小牌子)”
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入選項目名稱“十番音樂”,傳統音樂項目類別,序號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