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街書會

馬街書會

馬街書會是一種中國民間曲藝盛會。位於河南省寶豐縣城南5公里處,是全國各地說唱藝人的“朝拜聖地”。每年農曆正月十三,全國數千名曲藝藝人負鼓攜琴匯聚於此,在火神廟旁舉行祭拜師祖和收徒拜師儀式。他們以天作幕,以地為台,以曲會友,亮書、賣書。京韻大鼓、山東琴書、三弦書等40多種曲藝曲種和上千部傳統及現代曲目在這裡集中展現。

2006年5月20日,馬街書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街書會
  • 申報地區:河南省寶豐縣
  • 民間組織:寶豐馬街說書研究會
  • 類別:民俗
  • 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遺產編號:Ⅹ-58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歷史源流,曲藝流派,書會特色,獲得榮譽,發展現狀,傳承價值,書會軼事,

歷史源流

"馬街十三會"歷史悠久。據馬街廣嚴寺及火神廟碑記載,這個古剎大會起於元代,盛於明、清。馬街書會源遠流長,不過論起它的起因則眾說不一。
馬街書會全景圖(著隨智作品)馬街書會全景圖(著隨智作品)
一說是春秋時,應國大夫張舒喜歡彈唱,技藝超群。晚年定居馬街,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張公在一年的正月十三離世,友人為紀念他,便於每年的這天聚集馬街,以曲懷友,就這樣延續了下來。
一說是東漢前,王莽攆劉秀至馬街村東的應河岸邊,是日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廟祭祀的鄉民藝人紛紛相助漢軍競渡,阻擊莽軍追兵。劉秀當了皇帝後,降旨免去馬街一帶三年皇糧,欽賜"三皇社"御牌一面,後來這裡的人便以救駕之日為會期,年年起會,感謝皇恩。至今當地仍有"光武封、書會興"的說法。
一說是宋代末,馬街有一位在南陽府當錄事的朱秀才,常愛寫些曲藝段子給人們演唱,結交了很多朋友。後來他告老還鄉,在一年的正月病逝,各路藝人於十三這天趕到馬街,擺起書攤,彈唱他寫的唱段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書會。
還有一說是早年馬街有一位叫馬德平的老藝人,桃李滿天下,每年正月十三,弟子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為其獻藝祝壽。這樣年復一年,漸漸成了傳統。
儘管書會起因眾說不一,但藝人們代代相傳,來馬街說書的確實越來越多,而且自元以來竟無間斷。
馬街廣嚴寺及火神廟的碑文有記:元朝延佑年間,馬街書會初具規模,每年約有千名藝人前來說書,清代同治年間尤為興盛。曾在南陽府做過儒學教諭、告老回鄉當上書會會首的文人司士選,在同治二年(1863年)算過一次到會的說書藝人人數。他讓這一年趕會的藝人到火神廟裡進香錢,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許進一文,下來一數兩串七。也就是說,那年到會的藝人有2700人。

曲藝流派

馬街位於河南西南部,伏牛山東麓,西依大山東臨平原,隸屬河南平頂山寶豐縣楊莊鎮,離城7.5公里。這裡原名馬渡店,後又稱過馬渡街,歷史上也是一個"商賈雲集,物產集散"的繁盛之地。 馬街書會,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三河南各地以及安徽、河北、山東、湖北、陝西、四川等省成百上千的民間曲藝藝人,負鼓攜琴,匯聚馬街,說書會友,彈唱獻藝。
會上曲藝種類繁多,曲目豐富多彩,有河南墜子湖北漁鼓四川清音山東琴書鳳陽花鼓、上海平話、徐州琴書三弦書大鼓書評書亂彈、道情等。這就是綿延700多年而不衰、被稱為中國文化史上一大奇觀的“馬街書會”。
馬街書會,俗謂“十三馬街會”,是全國民間曲藝藝人的盛會,每年農曆正月十三在寶豐縣城南10華里以外的馬街村舉行。這天,來自河南各地及山東、河北、安徽、湖北、四川、江蘇、陝西、甘肅、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成百上千名曲藝藝人,負鼓攜琴,匯集馬街。正月十三一大早,各地藝人都從四面八方來到了會場。他們一二結伴,三五為組,在河坡處、山崗上、麥地里、小路旁擺下陣式,紮起攤子,打起簡板,拉起琴弦,這就開始了說唱。
河南省寶豐縣的馬街書會又稱"十三馬街書會",是全國曲藝行當的交易盛會。每年農曆正月十一到正月十三為書會的會期,十三為書會正日。書會在寶豐縣城南7公里處楊莊鎮馬街村北應河岸邊舉行,屆時來自河南省和外省市的說書藝人負鼓攜琴,匯集於此,說書亮藝,河南墜子、道情、曲子、琴書等曲種應有盡有,規模壯觀,形成全國民間藝術的奇偉景觀。
馬街書會盛況馬街書會盛況
馬街書會和山東惠民的胡集書會並列中國北方有兩大書會。由於馬街書會具有獨特的民間藝術表演魅力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它被譽為"中國十大民俗"之一,寶豐縣也因此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曲藝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書會特色

書會狀元
每年的馬街書會都要評出"書會狀元"。"狀元"都是唱得最好的,書價最高的,最受民眾歡迎的藝人。這種民間的評選方式恐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馬街書會無疑是眾多藝人吹拉彈唱,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一種農民文化盛會。樂器種類之多,曲種曲目之繁雜,令人稱奇。在這眾多的曲種當中,最受人喜愛的就數"河南墜子"了。它的特點是說唱內容簡捷明快,演技幽默傳神,讓聽眾聽之易懂,過癮。
馬街書會每年亮出的曲藝種類比較多。"河南墜子"是書會當中的第一大曲種,到會藝人的80%要說唱它。它形成於20世紀初,有東路、西路、北路之分,因地域性差別而形成三種不同的演唱風格。其特點:旋律悠揚、節奏明快唱腔渾厚、淳樸、高亢、暢快。由於電子樂器的迅速發展,使傳統的曲種形態發生變異,且風格的差異也在逐漸縮小。
流動於馬街書會上的曲種,除了"河南墜子"之外,還有:三弦書、大調曲子大鼓書、評書、徐州琴書、道情、湖北漁鼓、鳳陽花鼓、四川清音、山東快書陝西快板、相聲、小品等10多種。
中國·寶豐馬街書會狀元
時間
參賽人
地點
曲種
作品名稱
拍賣價格
2013-2-22
張高偉
馬街書會會場
《楊宗英下山》
1.3萬元
2014-2-12
王艷芳、王雪會
寶豐縣演藝中心
《反腐倡廉》
1.6萬元
2 月12日晚,第九屆中國?寶豐馬街書會全國曲藝邀請賽頒獎晚會在寶豐縣演藝中心精彩呈現,寶豐藝人黃艷芳和王雪會演出的河南墜子《反腐倡廉》以1.6萬元的高價拍出,獲得2014年寶豐馬街書會書狀元,至此2014年寶豐馬街書會圓滿結束。
簡板樂器
在歷屆馬街書會上都可看到一種極為普通的樂器,也就是河南墜子里說唱最常用的一種叫"簡板"的樂器。該樂器寬3厘米,長30-40厘米,一般用梨木、紅檀木製作,音色微顫清脆。(藝人在說唱時手中打節拍所用)。
還有一種藝人們自製的土樂器,藝人在打簡板說唱時,一邊拉板胡,一邊用腿上綁著的可拉動的木錘,擊打木魚似的木管,隨著說唱內容,感情的變化,藝人可用腳牽動木錘可快可慢地進行敲擊。這一獨特的演唱形式,簡直就像一個小說唱團。
當然,書會上還有許許多多好玩的樂器。比如,藝人自製的說不上名稱的大小古琴,一種是坐立彈撥式的古琴,一種是架在肩上用弓子拉的古琴,音色古樸、渾厚,據說,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還有的藝人別出心裁,在用嗩吶演奏樂曲時,巧妙地用一個小鐵碗,在喇叭口來回移動。有時加篾子,使吹出來的樂曲似人與人之間對話,生活氣息十分濃郁,富有人情味。
亮書寫書
藝人在書會上說唱為"亮書",邀請藝人說唱為"寫書"。"亮書"是指藝人們在浩瀚的書會會場上擺陣對歌,以展示自己吹拉彈唱的技能。而"寫書"一詞並非指著書立傳,它是隨著中原文化的發展,自然形成的一種文化交流現象。在鄉下如果家裡"過事",就來到書會上選擇說書人,他們以質論價,即通過對演唱者水平的評估,選擇自認為好的,便私下與說書人商議書價,或找經紀人在袖筒里比劃價格,說定後就留下日子,請說書人家中演唱。書價一般是根據上年收成的好壞和藝人說唱水平的高低而定。小則一棚百十元,多則一棚幾千元(一個說書攤為一棚)。有時,一個村竟能寫回去十幾棚。這樣只好就街說唱,一攤挨一攤,爭相亮絕活,形成了對台戲局面。
在熱鬧非凡的書會上,觀眾除了看熱鬧,還要像相親一樣地把中意的藝人請回家中痛痛快快的說唱幾天。他們當中有致富後還願的,有蓋新房圖吉利的,有娶媳婦助興的,總覺得這樣辦才會更隆重些、體面些。

獲得榮譽

一、“中國十大民俗文化”
二、“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世界最大規模的民間曲藝大會
四、河南省首批省級特色文化基地。

發展現狀

曲藝作為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面臨著藝人越來越少,技藝無人繼承的危機。寶豐馬街書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正月十三一大早,各地藝人都從四面八方來到了會場。他們一二結伴,三五為組,在河坡處、山崗上、麥地里、小路旁擺下陣式,紮起攤子,打起簡板,拉起琴弦,這就開始了說唱。再看趕書會的民眾,一個個扶老攜幼,拖家帶口,頂著仍有幾分凜冽的寒風,沿著鄉間公路和村邊小道潮水一般向馬街湧來。不上半天功夫,馬街的街里街外、坡上坡下、廟前廟後,到處人頭攢動,摩肩接踵;說的、唱的、聽的、看的、游的、逛的,好不熱鬧。外省外地的藝人來趕會,多是要提前幾天動身的。雖然是千里迢迢,但他們從來不用擔心,多少年來,只要在正月十三這天來到馬街,就一定能趕上書會。不說麗日融融,就是遇到了雨雪風天, 書場照樣紅火。人們打著雨傘,穿著膠鞋,踩著泥濘鄉道、樂呵呵地照說、照看,興致絲毫不減。藝人在會上說唱,是為“亮書”; 約藝人說唱,則稱為“寫書”。在正月十三這天,附近很多縣區的農民除了趕書會看熱鬧外,還要辦的一件大事兒,就是在會上“寫書”——像相親一樣,把中意的藝人請回去痛痛快快地說唱幾天。他們當中,有的想慶賀豐收,助助興;有的是修房蓋屋,圖個吉利;有的要娶媳嫁女,覺得這樣的大事應該辦得隆重些。這樣“寫”台說書戲,花錢不多,事兒辦得挺美,在村里老少爺們中也很體面。當他們在藝人中相中了自己最滿意的之後,便開始商議書價。書價一般是以上年的收成好壞和藝人的水平高低來定的,少則一棚百十元、幾百元,多則七八百元,最高也有上千元、幾千元的。雙方談妥了書價,藝人就收起攤子隨寫書者而去,這就算是“寫出去了”。如果在這一天沒有被寫出去,第二天——是正月十四到十六的馬街元宵燈會上也會被請走的,最終皆大歡喜。在書會上“寫書”, 有時一個村能寫回去十幾棚,這樣只好就街說唱,一攤挨一攤,爭相亮“絕活”, 形成了唱“對台戲”的局面,場面好不熱鬧。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是馬街書會的輝煌時期,據寶豐縣文化局每年的到會藝人登記表顯示:1996年到會610攤1800名藝人;但是到了2005年,到會僅有82攤,不足500人,馬街書會參會藝人更是越來越少,參會藝人的平均年齡卻越來越大,大部分藝人因生活困難紛紛改行,年輕藝人鮮有出現,曲藝市場逐漸萎。
為搶救、保護、傳承和發展馬街書會傳統,延續和再現其原生態風貌,讓馬街書會成為永不落幕的書場、永不散去的書會,2012年,寶豐縣委、縣政府決定建設馬街書會曲藝文化園。通過一年多來的積極努力,現已建成書會主體廣場及名人雕塑苑、中華曲藝展覽館等。

傳承價值

已被列入"河南省瀕危民俗文化搶救工程"之一的馬街書會是在中國農村土生土長的中國農民自發形成的文化盛會,被稱為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街書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街書會
作為具有鮮明特點的傳統民間曲藝交流交易場所和文化空間,馬街書會的突出特點在於:1、規模大,居全國之冠;2、歷史久,源遠流長;3、說書"寫書"(與藝人約定說書契約),形式獨特;4、內涵豐富,影響力大;5、以書會友,藝鄉情深。
馬街書會為藝人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切磋技藝的場所。每年書會期間,來自各地的曲藝藝人滿懷虔誠前來"亮書"(展示說書藝術),以天當幕,以地為台,說、拉、彈、唱,以藝會友,代代相傳。觀眾動輒十萬人以上,影響輻射周邊數百公里。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搶救措施及未來
在馬街書會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河南省政府啟動“河南省瀕危民俗文化搶救工程”對馬街書會進行搶救性保護,如擴大會期,引入競拍機制,最大限度的保證藝人利益等,使得一度萎縮的書會重現盛況,2009年度書會藝人達1000多,書棚達180多棚,聽書人次達20多萬人次,基本重現歷史最盛時期。
相信馬街書會在得力有效措施的保護下繼續發展壯大,再邁上新的台階。
應河哺育的奇葩
悠悠應河哺育出的一朵奇葩——馬街書會。據馬街廣嚴禪寺碑文載:“石渠(石村至馬渡寨段舊河名)天設勝,概岩石障水,錯若給畫,迤邐一二里,間清流激湍,或隱或見,宛然有仙家境……”清代汝州人王敦《應水雅石小詩》道:“十洲涌海上,三峽控江浦,那得移山人,碎擲應水滸……逶迤水似蛇,猙獰石如虎,亂泉觸石出,香冽沁肺腑。怪石吞寒泉,平茹復半吐,玲瓏由天造,奇辟倩鬼斧……”清代南陽府教喻司士選有詩曰:五老同游應水涯,車集雅集景堪夸。魚躍綠波聲隨浪,堤邊酌酒柳飛花。石上題詩苔結字,灘靜鷗眠影在沙。年年書會來相聚,醉歸乃到夕陽斜。”惜上個世紀80年代採石放炮,雅石與詩文俱毀絕。
據馬街村火神廟及廣嚴寺碑刻記載:書會最早起源於元延佑年間(公元1316年前後),至今已680餘年。據傳,670年前,馬街村有一位叫馬德平的老藝人,桃李滿天下,農曆正月十三是馬老先生的壽誕之日,弟子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獻藝祝壽。豫西這一帶亦有正月農閒寫戲聽書的習俗,這就形成了年盛一年的馬街書會。風搖樹簌簌,雨來草瀟瀟。三弦書、大調曲子、大鼓書、評書、琴書、道情、漁鼓、花鼓、清音、河南墜子……流傳於大江南北的傳統民間說唱,也正如天地間的風聲雨聲流水聲,是人類歷史這條河流發出的自然聲響,是生活淌過民間帶起的錚錚弦音。
馬街,這個坐落在應河岸邊的看似凡常村落,以其民間文化聖地的身份,吸引了美國、日本等海外學者前來觀摩。也因了書會的影響力,1995年,“第二屆中國曲藝節”在平頂山舉辦,國務院僑辦、中央電視台《中國新聞》攝製組拍攝《十三馬街書會》專題錄像帶被送往各駐外使館。馬街書被譽為"“中國十大民俗”之一,寶豐縣也因此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曲藝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6年5月20日,馬街書會被國務院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祭火神是形成書會的起因】相傳,夏禹王之時,有一名叫瘀伯的部落首領,輔佐禹王治水。瘀伯任司徒,管教化,率眾鑿山開河,疏水入海,足跡遍及華夏,功勳卓著,人民擁戴。因此,禹王賜瘀伯子姓,“封商地,任火正”。瘀伯為造福黎民,建營“火台”,傳百姓取用,人們遂奉為“火神”。
當時,黃淮流域,洪水橫流,伊洛向南至魯陽(今魯山)一片汪洋。瘀伯率眾,北開龍門南鑿應源(今魯山梁窪鎮)疏洪入海,還民良田。然而,應河水勢兇猛,兩岸百姓生命財產屢遭洪水威脅。當地民傳,應河裡有蛟怪作祟,為鎮妖邪防水患,百姓便建“瘀伯祠”(後稱火神廟)於應河畔。從此,百姓安居樂業田園五穀豐登。(民間還曾有黃龍戰惡蛟的傳說)。

書會軼事

常年以來,馬街書會都是有組織的,但是這種組織比較鬆散,清朝同治二年,當時會首司士選,有人問他來趕會的藝人有多少人吶?司士選當然不能一口說出來,但是他是個很有辦法的人,他讓自己手下某個管事在火神廟香案上放一個大斗,要求來說書的藝人給火神廟進香錢,一個人只能丟一個銅錢,不能多也不能少,散會之後數了數,一共有兩串七百銅錢,意思即為差不多2700名藝人來趕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