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是起源於山東省地方傳統曲藝形式,具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最早流行於山東、華北、東北各地,解放後發展遍及中國。演唱者手執竹板或鴛鴦板,以快節奏擊板敘唱,故又名竹板快書

自趙震以後,又出現高元鈞、楊立德和劉司昌等名家,他們推動了山東快書藝術的發展。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東快書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山東省
  • 遺產類別:曲藝
  • 遺產編號:Ⅴ—39
歷史起源,劉茂基說,趙大桅說,傅漢章說,其他說法,承繼發展,解放前,解放後,藝術特色,代表流派,高派,楊派,劉派,傳統書目,《東嶽廟》,《景陽崗》,《獅子樓》,《十字坡》,《石家莊》,《鬧當鋪》,《鬧公堂》,《鬧南監》,《摔杯計》,《快活林》,《調虎計》,《飛雲浦》,《鴛鴦樓》,《張家店》,《蜈蚣嶺》,《白虎莊》,《二龍山》,《李逵奪魚》,《大鬧馬家店》,《魯達除霸》,《小寡婦上墳》,《打黃狼》,《打豐縣》,《打肥城》,代表人物,

歷史起源

山東快書發源於山東省臨清、濟寧、兗州一帶,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關於山東快書的起源。歷來有三種傳說,即劉茂基說、趙大桅說和傅漢章說。

劉茂基說

山東快書山東快書
劉茂基,相傳是明萬曆年間人。祖籍山東臨清,正是山東快書的發祥地。他是個不得志的武舉人,流落鄉間,採集當地流傳的武松故事,編成山東快書演唱。他的表演方式很“土”,沒有服裝和樂器,只是斜披一件大褂,手裡敲打著兩塊瓦片。但他有絕活,就是武功架子好看。劉茂基擅長的《武松傳》也成為了山東快書的基本劇目。

趙大桅說

趙大桅,相傳是清鹹豐年間人。祖籍山東濟寧,是山東快書的另一發祥地。他是個落魄文人,窮極無奈,只好賣藝為生。他會編詞,起初把武松的故事編成順口溜演唱,後來吸取山東大鼓的“竄銅腔”,編成山東快書演唱。他用山東大鼓的梨花片做為伴奏樂器,後來演變成為山東快書的鴛鴦板。

傅漢章說

山東快書是發源於魯中一帶農村的傳統說唱藝術形式。據山東快書老藝人周侗賓、傅永昌談:清道光六年,有落第舉子36人(有的說十餘人),歸途雨阻臨清,為發泄胸中憤懣不平,以民間廣為流傳的梁山好漢武松故事為依據,編成《武松傳》說唱。作者之一李長清(山東茌平南崗子王左人)將該書帶回,後與其表侄傅漢章去山西,因阻邯鄲,無奈拿出《武松傳》五回,交傅漢章在關帝廟前,以竹板節念唱,得錢還鄉。李長清於是發現傅漢章很有演唱才能,便將全書傳給了他,傅得《武松傳》潛心研究,加以充實發展,乃於道光十九年曲阜林門會(孔林前春秋廟會),正式“撂地”演出,受到當地民眾熱烈歡迎。所以說傅漢章是最早演出山東快書的藝人。
陰軍表演鬧南監中怒打催命鬼陰軍表演鬧南監中怒打催命鬼

其他說法

山東快書
據考證,山東快書發源於臨清、濟寧一帶,藝人有種說法:山東快書是從河裡來的。這裡說的不是一般的河,而是橫貫南北的古運河。臨清、濟寧都是運河上的大碼頭,南來北往的行旅客商雲集之地,俗稱“沃土”。藝人向這裡擁集,就是所謂的“跑碼頭”。這裡商賈雲集,客人無聊,需要娛樂活動,也就養得住藝人。同時,這類碼頭又是多種藝術形式薈萃之地。以此推斷,當年臨清一帶說唱藝術頗為興盛,為山東快書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利條件。北宋末年,臨清、濟寧一帶正是梁山好漢龍騰虎躍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在當時廣為流傳。於是以《武松傳》起家的山東快書應運而生。

承繼發展

解放前

山東快書起初流傳在農村,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漸漸進入城市,從地域角度形成山東省內和省外兩支。
山東快書山東快書
山東省內的一支由魯西南地區擴及全省的許多城市、集鎮。省會濟南自不必說,早在30年代。煙臺、青島等地就留下了山東快書藝人的遺蹟,特別青島地區。當今山東快書高、楊兩派創始人高元鈞、楊立德都在此地一舉成名。山東省內不僅擁有楊立德這樣的自成藝術流派的名家。而且山東快書藝人眾多,實力雄厚,活躍在廣大農村集鎮。
另一支沿長江向東南發展,武漢、徐州、蚌埠、南京、上海等地也是30年代末就見到了山東快書。戚永立、高元鈞等山東快書名家都曾在這一帶作藝。高元鈞時間最長,遂有“紅遍江南”之譽。

解放後

山東快書為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不健康的成分日益增多。由此其聽眾大為減少,到解放前夕已岌岌可危。
50年代初期,山東快書開始向全國發展,在這過程中高元鈞起了相當大推動作用。1950年3月,他從上海北上開拓山東快書新的流傳地區。先到天津,最初獻藝於小梨園,同台儘是曲藝名家,如小彩舞、花五寶、郭榮啟、石慧儒等。高元鈞一靠“紅遍江南”之盛譽,二靠初聞天津碼頭的新鮮勁兒,三靠技藝精湛,鄉土味濃,結果一炮打響,十分轟動。翌年又由天津到北京,最初獻藝於西單遊藝社會,同台也儘是曲藝名家,如孫書筠、王佩臣、張陌揚、王寶霞、花蓮寶、鐘翠雲、王元堂、高鳳山等,從此在北京落住了腳。
山東快書
同時,高元鈞主持連續舉辦山東快書培訓班,主要由軍隊選送人員參加學習。學員分布之廣,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於是山東快書在全國範圍得以迅速普及。
山東快書
同樣,山東快書在台灣也得到了長足發展。早在50年代初期,楊立德的弟子張天玉就到了台灣。張天玉擅長多種曲藝形式,曾在電台演播山東快書,自稱“山東鐵板快書”,所演多是長篇大書。如《武松傳》、《濟公傳》等,頗受歡迎,不少人“一聞鄉音而鼓舞”。
台灣曾出版張天玉輯的題為《山東鐵板快書》的小冊子,輯有《武松大鬧十字坡》及21個山東快書小段。從《武松大鬧十字坡》來看,與流傳的傳統腳本大致相同,不過語言和細節略有變動。
2006年5月20日,山東快書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藝術特色

山東快書以說唱為主,語言節奏性強,基本句式為“二、二、三”的七字句,為保證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後為三個字。左手擊打兩塊相同的銅板(鴛鴦板)作為伴奏樂器 。
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講究“手、眼、身、步”及“包袱”、 “扣子”的運用。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句,演員吟誦唱詞,間以說白。曲目有“單段”、“長書”、“書帽”等形式。
由於山東常是一個或幾個演員,用極簡單的道具進行演唱,在瞬間就能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又由於它不受場地的限制,無論田頭工地、車站碼頭、街頭巷尾,均可隨時演出,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為經濟建設服務,所以幾百年來長久不衰,有著極其廣泛的民眾基礎,許多經典段子在民眾中廣為流傳,深受喜愛。

代表流派

山東快書藝術流派最初有高元鈞、楊立德兩大流派;後來崛起的劉司昌也自成一派。

高派

高元鈞派山東快書,流傳廣、影響大、門生多、成就高。其表現特色為傳神、情真、口甜形美、親切、風趣。楊立德曾說:“高元鈞的表演風格剛健一些,從戲曲里吸收多些。動作較大,也顯得多。使用包袱皮薄,作包袱多些,趨於滑稽,在上海獲滑稽快書之名。”,“(高)身材槐梧,嗓音洪亮,藝術上刻苦鑽研,表演極為風趣生動,且善於從相聲、京劇等姊妹藝術中吸取營養,豐富、發展了快書表演形式,形成流行全國的高派。”谷源流《淺談高元鈞山東快書表演藝術的特色》一文里說:“高元鈞同志的山東快書表演藝術是現實主義的——從現實生活出發,通過說、唱,努力塑造各種人物的藝術形象,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作品的主題。”
武松打虎中打虎的表演武松打虎中打虎的表演

楊派

山東快書山東快書
楊立德,山東人。他的快書藝術地方味足,自有土生土長的氣派,俏皮和細膩。他注意吐詞的功力,強調輕鬆幽默,不強調使用過多動作,自成一家,稱為“楊派”。他以表演質樸、豪放,剛柔相濟,平中出奇,唱字句氣勢宏偉,口若懸河,從內容出發真實地述說故事中的情節,給人以身臨其境動人心魄的力量。“俏”即根據情節的發展,動用大段十句、八句的聯唱,一口氣抑揚頓挫明顯地聯貫唱出,既描述了場景,表達了人物,又給人以藝術享受。

劉派

劉司昌為代表劉派精髓在於現實主義的深化,表現為廣泛地表現社會生活,塑造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此外,劉派博彩眾長,廣泛借鑑各種藝術形式,極大地豐富了山東快書的藝術手段和表現能力。劉派還將歌曲、口技、電影、話劇、歌劇、雜技乃至芭蕾舞都被引進到山東快書中來,極大地豐富了山東快書的表現能力,使之面貌一新。這也是劉派山東快書的重大貢獻。

傳統書目

經過歷代藝人百餘年的傳唱,山東快書藝術積累了相當數量的書目。
《武松趕會》中瞎小五《武松趕會》中瞎小五
在傳統山東快書書目中,有關武松故事的唱段占了很大的比重,是傳統山東快書的基本書目。在1997年出版的《中國傳統山東快書大全》收錄的21段中篇作品中,武松故事就占了17段。
另外還有不少單段和小段,也同樣屬於山東快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流傳地域、師承關係和藝人表演風格的不同,所以在書目的內容、結構、詞句及文學特色等方面也各有不同。

《東嶽廟》

又名《武松趕會》,內容寫武松自少林寺學藝回家,不顧兄長阻攔,獨自d到東嶽廟除惡的故事。民國十四年前後,山東快書藝人於傳賓、周侗賓、傅永昌最終將《東嶽廟》擴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中篇作品。之後,高元鈞、楊立德等人也將《貼報單》吸收到自己的唱詞中,並各有發展。

《景陽崗》

又名《武松打虎》,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二十二回《橫海郡柴進留賓,景陽崗武松打虎》。
第一位親自改編《武松打虎》故事的快書藝人為劉同武,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高元鈞在肖亦五、馬立元的幫助下,重新改編了《武松打虎》。高版《武松打虎》唱詞精練,動作瀟灑。

《獅子樓》

又名《陽穀縣》、《怒殺西門慶》,江洋轍。故事取材於《水滸》第二十五回《偷骨殖何九送喪,供人頭武二設祭》,情節有所發展。1944年,傅永昌在濟南將之改編為山東快書演唱。

《十字坡》

又名《武松打店》,梭波轍。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二十六回《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情節有所豐富。山東快書《十字坡》為歷代山東快書藝人盛演書目,唱詞相傳為清道光年間李長清創作。20世紀30年代,高元鈞聯合楊立德、傅永昌等藝人將唱段中的色情內容剔除。

《石家莊》

山東快書
又名《八岔路》、《武松裝媳婦》,江洋轍。該書目來源有兩說,一說來自山東梆子《平霍林》一劇;另有一說,《石家莊》實為《桃花莊》中魯智深裝姑娘痛打小霸王的故事改編而來。此書亦為歷代山東快書藝人盛演書目,於傳賓、高元鈞、楊立德演出各有特點。1957年6月,傅永昌曾以此段演出於山東省第一屆曲藝會演,獲演唱一等獎。

《鬧當鋪》

講述武松充軍至孟州城外,助老婦人,整治當鋪掌柜的故事。早期山東快書書目中並無《鬧當鋪》一段,僅在《鬧公堂》、《鬧南監》唱詞中提及武松噹噹一事。20世紀中期,黑龍江省山東快書演員黃楓根據同名太平歌詞整理改編《鬧當鋪》,後被收入《武松傳》(高元鈞演出本)及《中國傳統山東快書大全》。

《鬧公堂》

故事略見《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武松威震平安寨,施恩義奪快活林》。《鬧公堂》亦是山東快書早期曲目之一,周侗賓、邱永春、高元鈞、楊立德等皆擅演出此段。

《鬧南監》

情節緊接《鬧公堂》,敘武松被州官押在南監,武松以當票戲耍獄卒的故事。該唱段也是山東快書早期曲目之一,相傳為李長清創作。楊立德擅演此段,風格火爆熾烈,為楊代表作之一,曾有唱片出版,影響較大。1957年6月,楊立德以此段參加山東省第一屆曲藝會演,獲演唱一等獎。

《摔杯計》

情節緊接《鬧南監》,寫武松制服二獄卒,此後結識州官施君方之子施恩至,並聽聞蔣鬥神惡事。《摔杯計》故事情節雖為《武松傳》不可缺少的一節,但因其情節上連下掛,且無明顯衝突,一般不作單獨演出,多與《快活林》連演。

《快活林》

陰軍表演快活林陰軍表演快活林
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武松威震平安寨,施恩義奪快活林》,寫武松至快活林途中痛打地痞金四,之後活劈正在調戲民女的蔣忠之子(一作其侄)蔣郎。又至蔣忠酒館,痛打蔣鬥神。
《快活林》亦為山東快書早期曲目,頗有影響,歷代藝人在傳唱過程中對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豐富與改編,李合鈞、於傳賓、周侗賓等均喜演唱。因原詞中蔣忠出場太晚,顯得枝蔓過多,難以環環相扣,故高元鈞演唱時儘量加以壓縮,楊立德則多唱《打金四》一段。

《調虎計》

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二十九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鬧飛雲浦》,蔣武松制服蔣鬥神後,被張督監治罪,刺配恩州。20世紀40年代劉同武在《快活林》後,續編《調虎計》、《飛雲浦》、《鴛鴦樓》、《張家店》、《蜈蚣嶺》、《白虎莊》等章回,豐富了山東快書曲目。《調虎計》一般與《飛雲浦》連演,少有單獨演出。

《飛雲浦》

講述蔣鬥神買通解差在押解途中害武松性命,後被武松識破。山東快書《飛雲浦》是劉同武代表曲目。

《鴛鴦樓》

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三十回《張都監血濺鴛鴦樓,武行者夜走蜈蚣嶺》,講武松趁夜色回到孟州,殺張都監、張團練及蔣鬥神並蘸血於牆上寫下:“殺人者,打虎武松也。”而後逃出孟州。《鴛鴦樓》唱詞為劉同武創作,今孫鎮業常演。

《張家店》

又名《返十字坡》,敘武松逃至十字坡,與張青、孫二娘夫婦殺出張家店,刀斬皇甫德。劉同武根據《水滸》小說改編,後高元鈞及其弟子孫鎮業等在劉版基礎上加以充實改編使故事情節愈發曲折,矛盾衝突更為激烈。

《蜈蚣嶺》

敘武松假扮頭陀逃奔二龍山,途經蜈蚣嶺殺關王廟惡道王飛天及凶僧生鐵佛為民除害。劉同武根據《水滸》小說改編,後高元鈞、孫鎮業參考劉同武口述本進行改寫。聯珠快書亦有此唱段,唱詞與山東快書版差別較大。

《白虎莊》

故事取材於《水滸傳》第三十一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錦毛虎義釋宋江》。劉同武創作演出。

《二龍山》

故事為高元鈞、孫鎮業等根據《水滸》故事敷演而成。《二龍山》一段無明顯矛盾衝突,氣氛輕鬆歡快,在整部《武松傳》中獨樹一幟。《武松傳》至此全本結束。

《李逵奪魚》

取材於《水滸傳》第三十八回《及時雨會神行太保,黑旋風斗浪裏白條》。京韻大鼓亦有此唱段。山東快書的《李逵奪魚》最早為清末由山東大鼓鼓詞移植而來。1956年,山東省戲曲工作組重新整理,出版了單行本。1959年9月,收入向國慶十周年獻禮的《山東傳統曲藝選》。

《大鬧馬家店》

又名《大關西》。敘五代時,馬家店店主馬世岐稱霸關西道,為害鄉里。趙匡胤闖蕩關西,與柴君貴(即後周世宗柴榮)、鄭子明、張廣遠、苗光義等四人結為兄弟。五人大鬧馬家店,最終馬世岐被鄭子明打死。山東快書《大鬧馬家店》系由山東落子唱詞改編、豐富而來,為山東快書早期書目之一。1956年,經曲藝學者張軍整理,出版單行本,1959年9月,收入《山東傳統曲藝選》。

《魯達除霸》

又名《小關西》,取材於《水滸傳》第二回《史大郎夜走華陰縣,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敘魯達為弱女報打不平,活劈綽號“鎮關西”的肉販鄭老虎。京韻大鼓、西河大鼓、山東大鼓均有此曲目,山東快書《魯達除霸》即是由山東大鼓唱詞移植而來。1949年6月,高元鈞在上海大中華唱片廠灌制《魯達除霸》唱片。

《小寡婦上墳》

山東琴書河南墜子唱詞均與之極為相似。敘一位青年寡婦在給丈夫上墳時,在墳前哭訴自己被公婆、小姑欺凌虐待,及被本村流氓調戲的遭遇。西河大鼓、拉洋片等亦有同名曲目,但情節與山東快書唱詞存在出入。北京劉洪濱常演。

《打黃狼》

又名《打狼段》,根據寓言故事《東郭先生》改編。西河大鼓、太平歌詞、山東琴書等曲種均有此唱段,情節基本相同。山東快書《打黃狼》唱詞與西河大鼓鼓詞最為接近,疑是由西河鼓詞改編而來。天津金文聲常演。

《打豐縣》

民國時,於傳賓根據清末王金妮舉旗造反,率“大刀會”會眾攻打豐縣城之事跡編演。運用如土壓五、水連珠、快把四、單打一等等當時槍械之新名詞,深受歡迎,成為於的保留節目。於傳賓弟子高福來等亦曾演出此書。

《打肥城》

故事內容為虛構。寫一夥土匪用洋槍洋炮攻破肥城縣城的故事,演出效果強烈,為周侗賓代表作之一。今東平縣民間藝人郭慶山系周侗賓親傳弟子曾演此段。

代表人物

趙震(約1825-1900),亦稱趙老震,早期山東快書藝人。曲阜焦溝人。其徒吳洪鈞、王玉玲、徐五子及徒孫馬玉恆均有較大影響。
陰軍表演蹦斷枷鎖陰軍表演蹦斷枷鎖
戚永立(1886-1944)山東快書藝人,今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沙溝鎮戚莊人。綽號“鎮三江”、“獨行千里一隻虎”。一生授徒極多,其中高元鈞最為突出,後來發展成為山東快書藝術的一代宗師。
劉同武(1899-1961)山東省齊河縣人幼習山東大鼓,擅唱中長篇書,久在魯西北一帶演唱,生前對《武松傳》的整理、改編工作做出重大貢獻。
高元鈞(1916-1993)高派代表人物。原名高金山,河南省寧陵縣和莊村人,7歲隨兄流落江湖賣唱,14歲拜名家戚永立為師,1946年夏參加“紀念魯迅逝世10周年”演出大會,次年又應邀赴上海參加由郭沫若、洪森、田漢等左翼作家舉辦的“紀念‘五四’反飢餓、反壓迫、反內戰”的示威演出 。1949年上海解放後率先演出、改編新書目。著有《高元鈞山東快書選》、《山東快書漫談》及與人合作、編寫的《快書、快板研究》、《山東快書的演唱與表演》和《山東快書藝術淺論》中。他在全國、全軍範圍內培養並扶持了一大批人數可觀的山東快書創作與表演人才,對山東快書發展做出了貢獻。
山東快書山東快書
楊立德(1923-1994),楊派代表人物。山東省利津縣城裡楊家胡同人,生於快書世家。父親楊逢山、叔父楊逢歧皆是山東快書藝人。1928年隨叔父學藝並得到於傳濱、邱永春等前輩藝人的傳授。1953年先後兩次奔赴朝鮮戰場進行慰問演出,1957年曾參加山東省首屆曲藝匯演榮獲一等獎。
劉司昌(1928-1994),著名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劉派代表人物。北京市人。一生創作、表演了山東快書一百多段,主要有《紅大院》、《撈銅牛》等。
劉洪濱(1927-至今)山東省萊州市人,1947年參軍,1950年起從事部隊文藝工作,1952年師從高元鈞,培養了演員。作品《兩代神炮手》、《生擒海霸王》、《硬骨頭六連戰旗紅》、長篇山東快書《馬本齋》等,論著有《山東快書表演經驗》、《快書、快板研究》、《魂系鴛鴦板》等。
陰軍表演魯智深見到武松大笑陰軍表演魯智深見到武松大笑
劉學智(1929-至今)天津市人,1944年參軍,1945年起進入部隊文工團,有作品《大老唐》、《一車高粱米》、《三隻雞》、《抓俘虜》等,論著有《山東快書的表演經驗》等。
陳增智(1932- 至今)河北省雄縣人,1948年參軍,1953年後師從高元鈞,有名作《李三寶傳》、《武功山》、《趙永剛》等。
孫鎮業(1944-2010) 山東省安丘縣人,十五歲考入山東省曲藝團,1961年跟隨高元鈞學藝。名作有長篇山東快書《武松傳》、《魯智深》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