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號子

碼頭號子

碼頭號子是上海市傳統民歌。傳唱於碼頭、貨場的裝卸、抬扛、推拉等勞動場合。碼頭號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領、合”式,即一人領、眾人合,或者眾人領、眾人合。在節奏較緩的勞動中,“領”句較長,“合”句稍短。而在較緊張的勞動中,“領”句、“合”句都十分短促。

2008年6月,上海市浦東新區楊浦區申報的碼頭號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碼頭號子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上海市浦東新區、楊浦區
  • 遺產類型:傳統音樂
  • 遺產編號:Ⅱ-99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傳承現狀,

歷史淵源

在歷史上,“碼頭號子”曾被反覆公開展示。1934年,聶耳到碼頭體驗生活後,創作了舞台劇《揚子江風暴》,在劇中用“碼頭號子”譜寫了《碼頭工人歌》;1961年,上海全港區舉辦“碼頭號子”匯演,據當時的報紙記載,匯演呈現了19個流派、108首號子,場面熱烈;後來,上海港區文工團又舉行全國巡演並參加全國比賽,使“上海港碼頭號子”風光一時;1986年,英國磐石電影公司專門派攝製組來上海,到各港區拍攝了以“碼頭號子”為內容的專題片。
碼頭號子

藝術特色

號子指揮大家統一步伐、協調動作,是一種藝術化的勞動指揮號令。它的節奏與勞動節奏完全契合,是所有民歌中與生產勞動實踐關係最緊密的。唱者都是男性,“領”“和”結合,音區寬廣、嘹亮,多高音區,盡顯陽剛之美。
“41公里長的黃浦江沿岸,碼頭林立。解放前,全國各地的人來這裡做工。解放後,兩岸從上港一區到上港七區,無數碼頭工人在這裡工作。在勞動中誕生的‘碼頭號子’,雖然大多是‘吭呦囉’‘嗨唷嗨’之類的虛詞,但音樂風格鮮明,種類也非常豐富。”記者從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名錄中了解到,勞動號子分為碼頭號子、海洋號子、江河號子、森林號子、搬運號子等。上海的碼頭工人來自四面八方,人口結構可謂“五方雜處,海納百川”,其中有本幫、蘇北幫、湖北幫、寧波幫……當時曾有“要想進碼頭,先要會號子”的說法,因此,“上海港碼頭號子”既包含各地方言的語調、節奏,也有各地的傳統民歌唱腔,與其他號子區別明顯,具有典型的海派特徵。根據勞動方式的不同,“上海港碼頭號子”還被細分成了“搭肩號子”“槓棒號子”“堆裝號子”等,樣式相當豐富。
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及工作環境的改善,使過去手拉肩扛的勞動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碼頭號子”也逐漸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如今的年輕人,也許只能從早年的老電影中聽到鏗鏘激越的“碼頭號子”了。不過,仍有一批健在的退休碼頭工人還在經常哼唱。塘橋社區有一位60多歲的韓先生,原是港務區的工會幹部,自己記錄、改編了不少“碼頭號子”,退休後在社區組織老碼頭工人經常演唱,他們在“中國原生民歌大賽”上獲了獎。有關機構還從蘇北請來八旬高齡的退休工人程先生來進行記錄、收集。不過,“碼頭號子”如今僅屬“保存”的範疇。侯小聲認為:“‘碼頭號子’是上海音樂的特色元素,可我們在反映上海文化的影視、歌曲和舞台作品中卻很難聽到這種音樂。如果‘碼頭號子’經常被運用在各種文藝作品中,被人認識和了解的機會肯定會比僅被保存起來多得多。”

傳承現狀

碼頭號子因不同的搬運物件和搬運環境,有很多種類型;所唱的號子也由於各地方方言語音的不同,形成了獨特的帶有各地特色和各派風格的碼頭號子。其中,以“蘇北號子”和“湖北號子”最具代表性也最為普及。傳承方式是一種自然傳接的“勞動傳承”。
如今,“碼頭號子”似乎並不被人重視了。侯小聲曾多年參與“碼頭號子”的發掘整理工作,雖然有近百首“上海港碼頭號子”被他與同事們收錄進了《上海民歌集成》,但是,他認為:“如果社會各方都能意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應該還可以發現更多的曲目。”記者通過他的介紹了解到,一些企業並沒有認識到保護和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不願提供企業前身保留下來的檔案資料;一些沿江地區的有關部門,對專家和相關機構的研究支持不力,使許多有關“碼頭號子”的資料和人物難以找尋。為此,一些專家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大家對其重要性應有所認識,積極配合發掘、整理和保護工作,使其不至於因時代變化而湮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