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歌

傳統民歌,是指每個民族的傳統歌曲,每個民族的先民都有他們自古代已有的歌曲,這些歌絕大部分都不知道誰是作者,而以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的傳下去至今。不過今天我們所說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所指的是主要以木吉他為伴奏樂器,以自然坦率方式歌唱,唱出大家純樸生活感受的那種歌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傳統民歌
  • 作者:每個民族
  • 起源:為表情達意而口頭創作
  • 作品:馬車夫之歌
民歌類型,民歌起源,

民歌類型

民歌蘊藏極為豐富,就其內容可分為傳統民歌和新民歌兩大部分。傳統民歌包括愛情歌、勞動歌、歷史歌、生活習俗歌等類別。
勞動歌主要有獵歌、牧歌、麥收歌、打場歌、挖渠歌、紡車謠、砌牆歌等。許多愛情歌中表達了青年男女對愛情的無比忠貞和熱烈追求,歷史歌是人民歷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歌曲。如北疆流行的《築城歌》、《往後流》等;有的歌頌農民起義,如“英雄沙迪爾》、《馬車夫之歌》、《鐵木爾海力派之歌》等;有的揭露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醜惡面貌,如鞭笞阿古柏的歌和《迫遷歌》。
生活習俗歌與各種儀式和民族傳統習俗關係密切。在婚喪嫁娶、慶典、祭禮及民間節日中都要吟唱習俗歌。這類民歌有婚禮歌、迎春歌、迎雪歌、喪歌(又稱“輓歌”)、封齋歌等。流行在東疆的催眠歌(如《睡吧,孩子》)是典型的短調徒歌。相和歌也可分為兩小類。第一類以獨唱的自彈自唱為主,演唱抒情、敘事性民歌。第二類相和歌採用固定節奏型,節拍規整,節奏鮮明,氣氛熱烈,常用以伴舞。表演形式以對唱、齊唱或領唱、幫唱為主。

民歌起源

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為表情達意而口頭創作的一種歌曲形式。通過口傳心授在民眾中世代相傳,從而不斷得到加工提煉,是集體創作的結晶,同時具有不斷變異的特點。民歌源於生活,它是民族文化的精粹,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性格、氣質、心理素質、風土人情和審美情趣等等。民歌的音樂語言簡明洗鍊,音樂形象鮮明生動、短小精幹、易於傳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和地方色彩。中華詩歌的起源就是上古民歌,《詩經》中的國風就是當時各地民歌的薈萃,楚辭則是楚國人民的民歌,其後又有漢魏樂府和南北朝民歌,明代又興起桂枝兒等山歌,延至近現代,傳統民歌仍然具有強大的活力和影響力,一貫為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相傳唐朝時嶺南地區有個農家姑娘“劉三姐”從小愛唱山歌,方圓百里的小伙慕名而來對歌求婚,而她卻愛上了同村李小牛。財主莫海仁以傷風敗俗的罪名,對三姐與小牛進行謀害,李小牛被淹死後,劉三姐順水漂流到柳州,莫海仁請了三位秀才,到柳州找劉三姐對歌,最後三位秀才大敗而歸,莫海仁始終沒放棄對三姐的迫害……這個民間傳說千百年流傳至今,1960年春,廣西一百多個劇團雲集南寧參加《劉三姐》匯演大會,一百多位“劉三姐”輪番在舞台上亮相,演繹著劉三姐的故事,大家講述的故事情節大同小異,只是在結尾略有區別,有乘船唱著歌飄然而去的,也有不屈而投江自殺的。匯演結束後,廣西幾大劇團合排的民間歌舞劇《劉三姐》開始在全國巡迴演出了整整五百場,其後,還四次走進中南海懷仁堂。在《劉三姐》大匯演期間,恰逢長春電影製片廠和廣西電影製片廠要拍故事片《劉三姐》,於是決定主要演員在廣西挑選。廣西推薦了好幾位“三姐”到長影試鏡,因形象等多種原因都不盡人意,主角始終定不下來。十七歲的黃婉秋本是到長影飾劇中的“舟妹”,在試鏡過程中,聰明伶俐、天生麗質的她引起了導演蘇里的注意,蘇里決定要她試演幾段“劉三姐”的戲,當時,他沒刻意多給黃婉秋講戲,就想試試她的創造力和應變能力。試鏡下來,蘇里感到:黃婉秋就是他在尋找的“劉三姐”。故事片《劉三姐》播出後,紅遍大江南北,譽滿海內外。當年它可以在香港和好萊塢打擂,創造了連映數十天至今無法突破的票房奇蹟,也讓影片的外景地陽朔一夜成名,劉三姐的扮演者黃婉秋人氣暴漲,人們都說:“蘇里慧眼識婉秋,才得今日劉三姐”。當年一位香港觀眾曾經看過九十九場《劉三姐》,寫過九十九篇心得寄給黃婉秋,還說要看過一百遍之後再寫心得。馬來西亞永芳集團已故的前董事長姚美良生前曾到廣西會見黃婉秋,他說自己七歲就開始暗戀“劉三姐”,曾經一下子看了十遍。姚美良把“劉三姐”稱為“華人最大統戰部長”,從《劉三姐》上演以後,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開始團結了。而劇中劉三姐所唱的主題歌《山歌好比春江水》迅速成為成為膾炙人口的歌曲,它的的動人旋律感染了海內外幾代華人。《山歌好比春江水》其曲調取材於廣西柳州的山歌《石榴青》,那開朗熱情的性格和秀美動人的音調,象徵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勇敢,令人難以忘懷: 山歌好比春江水 廣西民歌 唱山歌咧~~ 這邊唱來那邊和、那邊和。 山歌好比春江水咧~~ 不怕灘險彎又多、彎又多。 唱山歌咧~~ 這邊唱來那邊和、那邊和。 山歌好比春江水咧~~ 不怕灘險彎又多、彎又多。 不怕灘險彎又多、彎又多。  湖北西部恩施州利川是一個景致優美的地方,靈秀的山水孕育了獨特的民族文化,這裡誕生了唱遍全國的民歌《龍船調》。《龍船調》原本是利川人民逢年過節,劃採蓮船時唱的一首民歌。所以,最早人們叫它“燈調”,又因為歌詞內容是種瓜,所以又被稱為“種瓜調”。《龍船調》的歌詞通俗洗鍊,以淺顯質樸的詞語描繪了一個活潑俏麗的少婦回娘家時途經渡口,請艄公擺渡過河的一幅鮮明生動的場面。1953年,利川縣文化館工作者周敘卿將它採訪記錄,1955年經整理改編而為《龍船調》。1956年,《龍船調》作為利川文藝代表隊,參加恩施地區農村文藝匯演節目,榮獲一等獎。1957年,在北京懷仁堂舉行的全國第二屆音樂舞蹈匯演上,利川民間藝人汪國盛、張順堂首次演唱《龍船調》,獲得殊榮並傳遍全國。198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列入二十五首世界民歌。《龍船調》以其廣泛的民眾性,鮮明的民族性和優美明快的旋律,為世人喜愛而傳唱不衰: 龍船調 湖北民歌 正月里是新年哪咿呦喂。 妹娃我年哪呵喂。 金哪銀兒索,銀哪銀兒索。 那羊鵲叫啊捎著鶯鴿啊,捎著鶯鴿。 白:“妹娃要過河,是那個來推我嗎?” 答:“我來推你嗎? 捎公你把舵搬哪,妹娃子我上了船。” 啊喂噎唑,啊喂噎唑,將阿妹推過河,呦呵喂。 三月里是春風哪咿呦喂。 妹娃子去探親哪呵喂。 金哪銀兒索,銀哪銀兒索。 那羊鵲叫啊捎著鶯鴿啊,捎著鶯鴿。 白:“妹娃要過河,是那個來推我嗎?” 答:“還不是我來推你嗎? 捎公你把舵搬哪,妹娃子我上了船。” 啊喂噎唑,啊喂噎唑,將阿妹推過河,呦呵喂。  康定位於四川西部高原,那裡山巒環套、景致優美,青年男女經常在夜幕與山影下,縱情高歌,向心上的人表達愛慕之情。抗日戰爭期間,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學校有個學生吳文季,經常聽見來自四川甘孜地區的學生軍傳唱一首動聽的情歌,他就把《跑馬溜溜的山》詞曲記錄下來。抗戰結束後,吳文季把原始詞曲交給老師伍正謙,伍正謙又轉交給教授江定仙,江定仙曾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他把這首情歌重新加以整理,並定名為《康定情歌》。1947年秋,經江定仙推薦,從英國留學歸來的歌手喻宜萱,在南京獨唱音樂會上首次公開演唱了《康定情歌》。1948年,上海大中華唱片公司錄製了唱片並在全國發行,《康定情歌》由此開始在全國流行。1949年5月、6月,喻宜萱先後又在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演唱,《康定情歌》從此走向世界。喻宜萱還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它,後來《康定情歌》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推薦的“世界十大民歌金曲”。 康定情歌 四川民歌 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雲喲。 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喲。 月亮彎彎~~康定溜溜的城喲。 李家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喲。 張家溜溜的大哥,看上溜溜的她喲。 月亮彎彎~~看上溜溜的她喲。 一來溜溜的看上,人才溜溜的好喲。 二來溜溜的看上,會當溜溜的家喲。 月亮彎彎~~會當溜溜的家喲。 世間溜溜的女子,任你溜溜的求喲。 世間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的愛喲。 月亮彎彎~~任你溜溜的愛喲。 月亮彎彎~~任你溜溜的愛喲。  《茉莉花》曲名為“鮮花調”,這種曲調從明代流傳下來,流傳於全國。各地的《茉莉花》歌詞基本相同,都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為其內容,北方的《茉莉花》還常唱《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的傳說故事。而主要流行區在江浙,最有名的則是揚州小調《茉莉花》。現存最早的“鮮花調”歌詞,見於清乾隆三十九年(1771年)揚州戲曲演出腳本《綴白裘》叢書中《花鼓》一劇的“仙花調”。現在發現最早的曲譜,國外見於英國人希特納於1804年出版的《中國旅行記》中記載的“小調”(有譜無詞,後被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運用到歌劇《圖蘭朵》中);國內最早記譜為工尺譜,記載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刊行的《小蕙集》上,由揚州清曲家王萬卿演唱、張中操記譜、武俊達校訂,王萬卿演唱的“鮮花調”更接近當代流行的《茉莉花》;再次為1840年抄本《張菊田琴譜》之古琴曲。現代首次以簡譜形式面世的“茉莉花”,1957年由前線歌舞團到北京作匯報演出,演唱很成功,後灌制唱片,在國內外廣為流傳。清朝末年,李鴻章出訪英國,英國人為示隆重提議奏兩國國歌,可是當時大清國並沒有國歌,李鴻章急中生智,用家鄉小調《茉莉花》來代替國歌。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中國作為2008年奧運會主辦國,要表演中國特色的節目。然而導演張藝謀居然叫一排女子身著超短旗袍、懷抱琵琶,在《茉莉花》的背景音樂下邊跳艷舞邊彈琵琶。且不說超短旗袍在艷舞下如何走光,單說這背景音樂,中國傳統民歌如此之多,為何選這首李中堂已經獻醜過的《茉莉花》?文化落後,小丑當道,民族不幸。不過這隻針對張大導演,《茉莉花》本身還是不錯的: 茉莉花 江蘇民歌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夸。 不讓誰把心摘下,就等那個人愛呀。 茉莉花呀茉莉花,誰當我情人。 茉莉花,你說我真好,什麼都好。 誰當我情人、做夢都會笑, 我望著窗外的街角, 看到辛酸走來、幸福走掉。 你說我真好,比誰都好。 有適合的人,要幫我介紹。 如果我真的那么好, 你為什麼不要、為什麼不要? 嗚呼……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芬芳美麗滿枝椏,又香又白人人夸。 茉莉花呀茉莉花。  王洛賓(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傳播者,被譽為西部歌王。早在1930年代,他就開始蒐集整理新疆民歌,在以後的半個世紀中,他的足跡遍布大西北,先後整理、改編十幾個民族七百多首民歌,並創作了大量具有濃郁西部特色的優秀民歌,使中國的西部民歌不僅流傳全國,而且傳遍全世界。如《在那遙遠的地方》、《半個月亮爬上來》、《達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都達爾和瑪利亞》、朱逢博的《青春舞曲》等歌曲,至今廣為傳唱。《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還被巴黎音樂學院編入音樂教材。《在那遙遠的地方》原先是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歌手唱的《牧羊人之歌》,王洛賓記錄下來後多次更改,由《我願做個牧羊人》到《草原情歌》,再改名為《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歌后來為一代歌后鄧麗君演唱,從此唱響海外華人,鄧麗君又把這首歌以《草原情歌》名義介紹到日本,成為日本人最熟悉的一首中國歌: 在那遙遠的地方 新疆民歌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們走過了她的身旁,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 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願拋棄了財產,跟她去放羊。 每天看著那粉紅的笑臉,和那鑲著金邊的衣裳。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人們走過了她的身旁,都要回頭留戀地張望。 她那粉紅的笑臉好像紅太陽, 她那美麗動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願做一隻小羊,跟在她身旁。 讓她拿著那輕輕的皮鞭,每天不斷打在我身上。  民歌大多是情歌,但也有不少是童謠。如《天烏烏》,這首童謠流傳於閩南和台北,雖為童謠,但大人小孩都很喜愛,傳唱十分普遍。閩南的最初版本是描述一群魚蝦龜鱉組成娶親隊伍,流傳到台北後歌詞變為“天快下雨了,爺爺在外面挖了一條泥鰍回來,爺爺要燒鹹的,奶奶要燒淡的,二人相爭把鍋都給打破了”,音樂形象純樸天真,富有農村生活的氣息。《天烏烏》在閩台流行,起興押韻相同,結構相似,但描寫景物和意趣卻不同。閩南童謠本意為農民苦於久旱不雨,擔心莊稼長不好,用婚姻習俗融入莆仙方言,詼諧幽默,表現農家田園生活樂趣。當這首童謠流行到台灣,加進了嵌音襯美,富有特色,但內容上卻變成夫妻為煮魚而爭吵之生活瑣事。究其原委,可能是台灣一年四季雨水充沛,農業收成較好,農民不用操心,寬鬆的心情反映在童謠中來了。 天烏烏(福建原版) 閩台民歌 天烏烏要落雨,老公仔舉鋤頭巡水路。 巡著一尾鯽仔要娶某, 鯉仔做媒人,塗殺做女查女畝; 龜吹簫,鱉拍鼓, 火瑩擔燈來照路,水鴨扛轎目吐吐; 田蛙唱歌大腹肚,魚仔蝦仔走無步。 天烏烏(台灣版) 閩台民歌 天烏烏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掘芋。 掘啊掘,掘啊掘, 掘著一尾旋鰡鼓,依喲嗄都真正趣味。 阿公仔要煮鹹,阿媽要煮淡, 倆人相打弄破鼎。 依喲嗄都啷噹叱當槍,哇哈哈。 阿公仔要煮鹹,阿媽要煮淡, 阿公仔要煮鹹,阿媽要煮淡, 倆人相打弄破鼎。 依喲嗄都啷噹叱當槍,哇哈哈。  還有一部分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為生活奔波的艱辛。在清末,當局橫徵暴斂,“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迫使貧苦人民往內蒙後套一帶謀生。因為要過長城關口,所以稱為“走口外”或“走西口”。他們春去秋回,在外攬長工或下煤窯,生活困難,甚至有去無回。朱逢博唱的《走西口》就產生於此時,它誕生於晉西北的河曲和陝北的府谷一帶,流傳於山西、陝西和內蒙。真實地反映了當地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真摯的愛情。“提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妹妹淚蛋蛋流。”描繪了丈夫離家時妻子悲涼悽苦的心情,難捨難分,細語叮嚀,一聲歌一行淚,十分感人。音樂的曲調類型很多,大多四句一段,為起承轉合式的結構。這首民歌很早就有人演唱,陝西、山西、內蒙都有專唱《走西口》的民間藝人。專業演員將其搬上舞台是在1950年代,後來“二人台”將其吸收發展成為有多種板式變化、情節複雜的歌舞小戲,並作為保留節目,經常上演。 走西口 晉陝民歌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出村口,小妹妹我有句話兒留, 走路走那大路口,人馬多來解憂愁。 緊緊地拉著哥哥的袖,汪汪的淚水肚裡流, 只恨妹妹我不能跟你一起走,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苦在心頭, 這一走要去多少時候,盼你也要白了頭。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只盼哥哥你早回家門口。  放風箏是華北民歌,在我國北方流傳很廣。陽春三月,百花盛開,風和日麗,舊時難得出門的姑娘們也要趁此大好春光,出外踏青、遊春,帶著自己巧制的各種風箏盡興地遊玩。歌曲表現她們愉快喜悅的心情,嬉笑歡娛間帶著嬌嫩柔婉的氣質,簡練純樸中又有細緻曲折的表現。詞里多有對風箏樣式的描述和讚美,曲中常用描繪風箏隨風蕩漾的襯腔,十分傳神。各地流傳的曲調不盡相同,以用“剪靛花”調配唱的較為多見。“剪靛花”調是個歷史較久的民間曲調,清乾隆年間已十分流行。為三樂句組成的單樂段。第一、二樂句是一對上、下句;第二樂句唱兩句詞;第三樂句前半句是襯腔,後半句是下句後半句的重複。它在我國流傳甚廣。除唱《放風箏》外,還唱《摔西瓜》、《回娘家》、《調兵》、《玉美情人》等,在南方又有《碼頭調》之稱。 放風箏(河北版) 華北民歌 三月裡來是清明,姑嫂二人去踏青,稍帶著放風箏。 出了大門往南走,拐彎抹角向正東,觀一觀是哪風。 老天刮的西北風,放呀拐子鬆開繩,風箏起在空。 一放放的梁山泊,二放放的祝九紅,他二人下了山東。 三放放的張廷秀,四放放的王二英,王二英思盼在樓庭。 五放放的唐三藏,六放放的孫悟空,他二人西天去取經。 七放放的楊八姐,八放放的穆桂英,他二人大校兵。 九放放的楊宗保,十放放的劉金童,他二人男學念詩經。 才得風箏放起去,西北懸天起怪風,鼓斷了風箏繩。 哎喲哎喲好,有心跟了風箏去,西南來了二位小書生,故意地喊了聲腳痛。 放風箏(河南版) 華北民歌 三月哎里來哎是哎清明哎喲,姑嫂那個二人去踩青喲嗬嗬嗬。 外帶放風箏吶哎喲,依哎喲喲喲嗬嗬外帶放風箏吶哎喲。 信步哎來到哎荒郊外哎喲,用手那個撒開風箏繩吶喲喲嗬喲嗬嗬,飄飄丸宵雲吶哎喲。 嫂嫂哎放的哎小哎牛郎哎喲,小妹那個放的織女星喲嘀嘀嘀。 恩愛在天廷吶哎喲,依喲哎喲喲嗬嗬嗬嗬,恩愛在天廷吶哎喲。 嫂嫂哎放的哎梁山伯哎喲,小妹放那個祝九春吶喲喲嗬喲嗬嗬嗬,杭州念書文吶哎喲。 姑嫂哎二人哎貪吶玩耍哎喲,失手斷了風箏繩喲嗬嗬嗬嗬。 丟了好風箏吶哎喲,依喲哎喲喲嗬嗬嗬嗬丟了好風箏吶哎喲。 依喲哎喲喲嗬嗬嗬嗬,丟了好風箏吶哎喲。  丟戒指是流傳於東北地區的小調。一位年輕姑娘不慎丟失了情人所贈的戒指,急得她顧不上害羞,不愜應諾重酬,苦求拾到者送還給她。民歌用詼諧的筆調描述了這樁趣事。卻說歌手郭頌於1953年調入黑龍江省文工團,當時正是“土洋之爭”盛行的時候,團里很多人都願意學習小提琴、美聲唱法,審美取向趨於“高雅”。郭頌被看作只會唱小調的歌手,被人看不起,認為唱民歌小調的低級下流。他也跟一位俄僑阿恰依學習美聲唱法,但是在演出中他發現《藍藍的天上白雲飄》、《歌唱二郎山》這類美聲歌曲在基層演唱時沒有反響,相反《丟戒指》、《王二姐思夫》這類民歌在基層演出的時候大受歡迎。所以他那時候雖然舉步維艱,卻意志堅定地將自己的路子走了下來。1956年7月,在第一屆全國音樂周上,郭頌演唱了由他整理改編的東北民歌《丟戒指》,這個轟動整個音樂周。之後郭頌相繼創作了《新貨郎》、《烏蘇里船歌》等五十餘首民歌韻味的歌曲,其中《烏蘇里船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亞洲聲樂教材。 丟戒指 東北民歌 姐呀兒,花園中, 繡阿絲阿絨阿伊個呀兒呦,來料個那個蜜蜂兒。 蜇了我的手心兒啊,甩手丟了金戒指兒,啊嗯哎哎咳呦。 飛來個蜜蜂兒蜇了我的手心兒, 甩手丟了金戒指兒。 金戒指兒不是值錢的寶, 那可是我的那個情郎哥兒給我買的, 一錢子零三分兒。 要是老頭兒撿了去, 請到我的那個家中布上酒席兒, 我寧願認個乾親戚兒。 要是小伙兒撿了去, 要什麼禮物我都樂意兒, 就是不能——拜天地兒。  1958年,劇作家周大風深入茶區,創作出反映茶區生活的越劇《雨前曲》。在序幕中,他採用越劇與灘簧相結合的技法,插入了富有浙東地方特色、又輕鬆活潑的《採茶舞曲》,後來又有人把這支曲子編成舞蹈,演出時載歌載舞。1958年9月,《雨前曲》作為現代越劇赴京匯報演出,9月13日,周恩來總理來到長安劇場觀摩演出,全神貫注看完後,到後台接見了全體演出人員。他先肯定演出成功,又對周大風說,序幕中的一段插曲形式新穎,生動活潑,但其中“插秧插到大天光,採茶採到月兒上”兩句歌詞不妥,要改,一是沒有體現勞逸結合,二是出了常識性錯誤,夜裡不會採茶,茶葉要在露水乾後採摘。末了,他說:“露水茶是不香的,看來你還得到茶區體驗生活!”總理給周大風提出了問題,而周大風卻一直未能改好歌詞。1964年,周恩來到浙江視察工作時碰到周大風,一見面就說:“兩句歌詞改一下,‘插秧插到大天光’改為‘插秧插得喜洋洋’,‘採茶採到月兒上’改為‘採茶採得心花放’,你看如何?”後經歌唱家朱逢博演唱《採茶舞曲》日臻完美,以後一直作為單獨節目演出。它還被中央歌舞團、中央實驗歌舞團、東方歌舞團等幾十家文藝團體作為保留節目,一時風靡城鄉,並多次到國外演出。1987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指定《採茶舞曲》為亞太地區優秀民族歌舞,並推薦為這一地區的音樂教材。 採茶舞曲 浙江民歌 溪水清清溪水長,溪水兩岸好呀么好風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呀,你東山西山採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採茶採得心花放。 插得秧來勻又快呀,採得茶來滿山香。 你追我趕不怕累呀,敢與老天爭春光。 爭春光,哎呀爭呀么爭春光。 左採茶來右採茶,雙手兩眼一齊下。 一手先來一手後,好比那兩隻公雞爭米上又下。 溪水清清溪水長,溪水兩岸好呀么好風光。 姐姐呀,你採茶好比鳳點頭;妹妹呀,你採茶好比魚躍網。 一行一行又一行,摘下的青葉簍里裝。 千縷萬縷千萬縷呀,縷縷新茶放清香。 姐姐妹妹來採茶呀,青青新茶送城鄉。 送城鄉,哎呀送呀么送城鄉。  中國古代有四大愛情故事,分別是牛郎織女、許仙和白素貞、梁山伯和祝英台、董永和七仙女,從古至今,長盛不衰。其中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以黃梅戲的演繹最精彩,黃梅戲《天仙配》就是這樣一部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劇目。秀才董永因家貧賣身葬父,而天上七仙女窺視人間,厭惡天宮歲月淒清,對董永由同情而至鐘情,終於不顧天規奔向人間。她和董永以槐蔭樹為媒,結為夫妻。僱主傅員外以董永新婚不符契約為由,要挾七仙女須於一夜之間織成錦絹十匹,成則工期縮短,不成則加倍。七仙女邀眾姐助而成之,三年苦役遂改百日。滿工,夫妻雙雙把家還。195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天仙配》。影片上映後,受到海內外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據1958年底統計,僅大陸的觀眾就多達一億四千萬人次之多,創造了當時票房的最高紀錄。《天仙配》在香港、南洋一帶上映時,同樣盛況空前,並引發了香港數十年黃梅戲電影的經久不衰。《天仙配》中的選曲《夫妻雙雙把家還》也從此流傳四塞,描寫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夫妻雙雙把家還 安徽民歌 (七仙女)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董 永)綠水青山帶笑顏。 (七仙女)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 永)夫妻雙雙把家還。 (七仙女)你耕田來我織布, (董 永)我挑水來你澆園。 (七仙女)寒窯雖破能避風雨, (董 永)夫妻恩愛苦也甜。 (合 唱)你我好比鴛鴦鳥,  (合 唱)比翼雙飛在人間。  菱角是我國著名特產之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菱角可糧可果,營養豐富,廣泛栽培於江南一帶的江湖池塘。菱角的肉厚而味甘香,鮮老皆宜,生熟皆佳,不亞於板栗,生食可當水果,熟食可代糧。中醫認為,食菱角可以“安中補五臟,不飢輕身。”每逢中秋前後,江南河畔里的菱角到了可以收穫的季節,青年男女便劃著名腰形的木盆,歡天喜地的去採摘。江南民歌《采紅菱》唱得就是那樣的場面,一問一答, 相識相愛的情趣融在一片和諧機趣之中。它不是文人的詩情畫意而是民家的小橋流水,輕快活潑的旋律,很容易讓人眼前幻現一池綠水,上覆荷葉和菱角秧,一葉扁舟,分花拂柳而來,漁歌輕唱,素手采菱,舟中自然是古色古香。後來《采紅菱》又成為鄧麗君的成名曲。 采紅菱 江南民歌 我們倆划著船兒,采紅菱呀采紅菱。 得呀得郎有情,得呀得妹有心, 就好像兩角菱,也是同日生呀,我倆一條心。 我們倆划著船兒,采紅菱呀采紅菱。 得呀得妹有心,得呀得郎有情, 就好象兩角菱,從來不分離呀,我倆心相印。 划著船兒到湖心呀,你看呀么看分明。 湖水清呀照雙影,就好像兩角菱。 划著船到湖心呀,你看呀么看分明。 一個你呀一個我,就好像兩角菱。 我們倆划著船兒,采紅菱呀采紅菱。 得呀得郎有情,得呀得妹有心, 就好像兩角菱,也是同日生呀,我倆一條心。  《小河淌水》出自雲南大理彌渡縣,源於《放羊調》和《月亮出來亮汪汪》,西方人稱為“東方小夜曲”。1950年代,其曲調經趙樺記錄,尹宜功填詞,歌手黃虹、朱逢博整理並演唱後,廣為流傳而享譽海內外。《小河淌水》歌詞質樸自然,感情真摯內在,富於想像,文學語言則甜蜜且朗朗上口。其音樂織體之洗鍊、樂思之優美清晰,質樸、寧靜、邃遠、深沉、悠揚的抒詠描繪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深遠意境。阿哥上山去了,阿妹在家裡很想他,晚上,銀色的月光照在靜靜的山林,周圍一片寧靜,只有山下小竹屋旁邊的小河發出潺潺的淌水聲。月亮的影子在水裡蕩漾,那是阿哥在對著她微笑,聰慧美麗的阿妹,見景生情,望月抒懷,把對阿哥的一片深情,傾注在優美的旋律中。她情不自禁的輕聲喊著心愛的阿哥,那么情真意切,那么感人。柔婉的歌聲,深厚的情意,隨著小河的流淌,飄向阿哥居住的地方。 小河淌水 雲南民歌 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哥,山下小月亮出來亮汪汪,亮汪汪。 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 哥象月亮天上走,天上走。 哥啊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月亮出來照半坡, 照半坡,望見月亮想起我的哥。 一陣清風吹上坡,吹上坡,哥啊,哥啊, 你可聽見阿妹叫阿哥。  1950年初,徐叔華被安排到湖南長沙參加土改,不久創作了反映土改成果的小歌舞劇《雙送糧》。《雙送糧》是徐叔華的處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該劇描寫的是翻身農民在豐收後向國家交送公糧的喜悅心情,表達了民眾對毛主席的愛戴和讚頌。由於該劇繼承了我國以歌舞演故事的結構方法,充分發揮了湖南花鼓戲載歌載舞的特點,生活氣息濃厚,再加上歌詞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感情真摯,很快就受到老百姓的歡迎。1951年5月,《雙送糧》被選調到北京參加會演,並於22日晚上了中南海的舞台,為中共中央領導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從此《雙送糧》就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向全國播放,由中國唱片公司灌製成唱片向全國發行,大陸出現了一股上演《雙送糧》的熱潮。而其中的核心唱段更是深入人心,逐漸脫離了《雙送糧》,成為如今傳唱的《瀏陽河》風靡全國。《瀏陽河》具有濃烈湖南鄉土氣息和鮮明時代特徵,以其朗朗上口的歌詞和優美動聽的旋律成為文藝界的奇葩,以後又被陸續介紹到海外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瀏陽河 湖南民歌 瀏陽河,彎過了幾道彎,幾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邊有個什麼縣哪,出了個什麼人, 領導人民得解放,呀咿呀咿子喲。 瀏陽河,彎過了九道彎,五十里水路到湘江。 江邊有個湘潭縣哪,出了個毛主席, 領導人民得解放,呀咿呀咿子喲。 瀏陽河,彎過了九道彎,五十里水路到湘江。 幸福歌兒唱不盡,歌唱敬愛的毛主席。 我們心中的紅太陽,呀咿呀咿子喲。 歌唱敬愛的毛主席,我們心中的紅太陽,啊紅太陽。  《彩雲追月》是廣東的傳統名曲,流傳了很久,至近代又出了不少名作版本,而且廣為傳唱,反而淡忘了原來的民歌歌詞。《彩雲追月》的第一個改編版是任光所作,任光同時也是《漁光曲》的作曲者。1932年,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節目部主任,次年聶耳加入百代,任光和聶耳合作,為百代國樂隊定了一批民族管弦樂曲並灌制唱片。《彩雲追月》就是其中一首,它是任光採集潤色廣東原曲而成,作於1935年。其後各種版本《彩雲追月》繼起,爭奇奪艷,蔚為壯觀。茲列舉最著名的幾個,1950年代,香港崛起名伶崔妙芝,她以擅唱“芳腔”成名,經她演繹,粵語版《彩雲追月》被澤數十年。1980年代,蔡琴亮相台灣歌壇,論者評價:蔡琴的歌就像一杯歲月的美酒,越是久遠,越是香醇。蔡琴版《彩雲追月》又名《幾度花落時》,一度風靡台海兩岸。迄至2005年,又有大陸超女版的《彩雲追月》,該版《彩雲追月》原由愛戴主唱,但是超女們憑藉其巨大影響力,將《彩雲追月》這首廣東民歌的旋律再次唱徹華人世界。 彩雲追月(粵劇版) 廣東民歌 明月照海濱,萬里流銀,玉宇無塵。 花香暗飄近,夜正迷人,夢也迷人。 春宵添情韻,晚風輕輕,流水歡歌。 怡人之夜真醉心。 相舞相伴,似雲追月, 幾多歡笑入歌韻。 彩雲追月(任光版) 廣東民歌 站在白沙灘,翹首遙望。 情思綿綿,何日你才能回還? 波濤滾滾延綿無邊,我的相思淚已乾。 親人啊親人,你可聽見、我輕聲的呼喚。 門前小樹已成綠蔭,何日相聚在堂前。 明月照窗前,一樣的相思, 一樣的離愁,陰缺尚能復圓。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海相隔難相見。 親人啊親人,我在盼,盼望相見的明天。 鳥兒倦飛也知還,盼望親人乘歸帆。 彩雲追月(崔妙芝版) 廣東民歌 明月究竟在哪方? 白晝自潛藏,夜晚露毫茫,光輝普照世間上。 漫照著平陽,又照著橋樑,皓影千家人共仰。 人立晚風月照中。 獨散步長廊,月浸在池塘,歡欣充滿了心上。 靜聽樂悠揚,越覺樂洋洋,夜鳥高枝齊和唱。 難逢今夕風光,一片歡欣氣象。 月照彩雲上,薰風輕掠; 如入山蔭心嚮往,如立明月旁,如上天堂。 身飄搖盪,俯身遙望; 世界上、海翻浪、千點光, 飄飄泛泛、海天在望,欣見明月逾清朗。 彩雲追月(蔡琴版) 廣東民歌 徘徊花叢里,情人你不來; 痴痴在等待,莫非你已把我忘懷? 那年花落時,相約在今日; 可是呀、不見你來,曾問那花兒我心事; 可知我相思苦,隨那流水帶給你,再問幾度花落時。 彩雲追月(超女版) 廣東民歌 彎彎月兒夜漸濃,月光伴清風,月色更朦朧。 倒映湖中她面容,柔柔身影中,點點相思愁。 月色似是舊人夢。 彎彎月兒夜漸濃,月光伴清風,月色更朦朧。 倒映湖中她面容,柔柔身影中,點點相思愁。 月色似是舊人夢。 遙問故人可知否?心中望相逢。 唯有請明月,帶走我問候,彩雲追著月兒走。  《月光光》是一首流傳很廣的歌謠,江南一帶都有傳唱,尤以客家山歌版的最出名。各地《月光光》均以“月光光”起興,大多三字一句,非常適合兒童吟誦。《月光光》幾乎每到一地都有不同版本,在不同的時代又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如紅軍時期的《月光光》號召人們鬧革命,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又出現了打工妹版的《月光光》,唱出了打工妹的自強不息和尋夢去遠方的內心話。《月光光》港台一帶也很流行,香港Beyond組合的黃家駒將它唱出了美好童年的韻味,台灣的邱幸儀又把《月光光》唱出流行歌曲的風味。 月光光 客家山歌 月光光,照四方, 阿妹妹,睡得香, 一覺到雞啼,兩覺到天光。 天光起,上書房, 行田埂,過蓮塘, 蓮塘邊,釣魚郎,釣條鯉嬤八尺長。 月光光(江西弋陽版) 客家山歌 月光光,照礱糠。 礱糠空,照相公。 相公矮,照螃蟹。 螃蟹八隻腳,照鴉雀。 鴉雀滾呀滾,有錢丈夫不買粉。 買起粉來不會搽,有錢丈夫不買麻。 買起麻來不會織,有錢丈夫不買筆。 買起筆來不會寫,有錢丈夫不買馬。 買起馬來不會騎,有錢丈夫不買犁。 買起犁來不會耕,橫一耕,直一耕,耕破了腳趾犁破了皮。 月光光(福建武平版) 客家山歌 月光光,走四方;四方暗,照田墈; 田墈尾,撿枚針;針有眼,交分傘; 傘有頭,交分牛;牛有角,交分桌; 桌有桄;交給罌;罌有口,交給狗; 狗有尾,交給雞;雞有髻,兩子同年繃大鋸; 大鋸沒老婆,不如學補籮;補籮篾割手,不如學蒸酒; 蒸酒酒會酸,不如學打磚;打磚磚對截;不如學打鐵; 打鐵會生黸,不如學遲豬;遲豬難講價,不如做叫化; 叫化難擐筒,不如入泥窿;泥窿會必坼,不如鑽石嚹; 石嚹好種瓜,種個瓜子大,不如拿來買; 種個瓜子細,拿來誘大細;種個瓜子黃,留來誘婿郎。 月光光(廣東平遠版) 客家山歌 月光光,秀才郎, 騎白馬,過蓮塘, 蓮塘背,種韭菜, 韭菜花,結親家。 親家門口一口塘,蓄個鯉蟆八尺長。 鯉蟆背上承燈盞,鯉蟆肚裡做學堂。 做個學堂四四方,掌牛賴子讀文章。 讀得文章馬又走,一走走到伯公坳。 伯公坳上討姑娘, 討個姑娘矮篤篤,煮個飯子香勃勃。 討個姑娘高天天,煮個飯子臭火煙。 月光光(紅軍版) 客家山歌 月光光,光灼灼。 涯跌苦,你快樂。 食又冇好食,著又冇好著。 年年項起來,總住爛屋殼。 暗婧細妹冇錢討,害涯窮人樣得老。 暗好學堂涯毛份,有眼當只瞎眼棍。 天呀天,越思越想越可憐。 事業冇錢做,年年總耕田。 六月割啊就,田東做賊頭。 袋子一太捆,擎把過街溜。 嗎個都唔問,問谷曾曬就? 窮人一話冇,放出下馬頭。 句句講惡話,儼然稅戶頭。 唔奈何,量了一籮又一籮, 量了田租量利谷,一年耕到又阿嗬。 又阿嗬,會傷心, 窮兄窮弟愛同心,窮姐窮妹愛團結, 團結起來當紅軍,當到紅軍殺敵人! 月光光(黃家駒版) 客家山歌 月光光,照池塘, 蝦仔你乖乖粉落床, 聽朝阿媽要趕插秧羅! 阿爺看牛要上山坡,喔喔喔, 阿仔你快高長大羅, 幫手阿爺去睇牛羊, 喔喔喔…… 月光光,照池塘, 蝦仔你乖乖粉落床, 聽朝阿媽要捕魚蝦羅! 阿嫲織網要織到天光,喔喔喔, 蝦仔你快高長大羅, 撐艇殺網就更在行,喔喔喔…… 月光光(打工妹版) 客家山歌 月光光,月光光,照在門前禾堂。 禾堂啊,一張凳,坐著我的親娘。 親娘淚汪汪啊,哭我走他鄉; 親娘淚汪汪啊,哭我離家鄉。 走他鄉,走他鄉, 年庚十七歲呀,兒進大學堂; 年庚十七歲呀,兒要去闖蕩。 月光光,月光光,照進我的廂房。 房中啊,有張床,親娘痴痴望。 兒女已長大呀,美夢在遠方; 兒女已長大呀,尋夢去遠方。 在遠方,在遠方, 他鄉的兒呀,誰為你鋪床? 他鄉的兒呀,誰為你洗衣裳? 月光光,月光光,照在兒的心上。 你兒呀,心裡話,要對親娘講。 如今新時代呀,人人要自強; 如今新時代呀,人人都自強。 要自強,要自強, 兒會好好學呀,以後做棟樑; 兒會好好學呀,一定做棟樑。 來年事業成呀,歸家看親娘; 來年事業成呀,歸家陪親娘,歸家再陪親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