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證解釋,分類,歷史,中國民謠,校園民謠,獨立民謠,英國民謠,美國民謠,反民謠,釋義,歷史,代表人物,蕾吉娜,亞當格林,民歌作用,教育傳承,人生禮儀,祭祀驅邪,交際作用,
引證解釋 民間流傳的
歌謠 。如《江南靖士詩稿·子姑聽》(二首):其一:“聞言世界官能買,現在錢多便買官。請看花錢買官者,明天人也買其官。”其二:“聞言世界錢能騙,現在流行競騙錢。請看嘻嘻騙錢者,轉頭人也騙其錢。”(《載敬堂集》)
民間流傳的歌謠。有的內容與時事政治有關。
宋·
王禹偁 《和楊遂賀雨》:“若有民謠起,當歌帝澤春。”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奇謔·吃苦稱冤》:“ 宋 熙寧 間旱,令捕蜥蜴,一時無獲,多以壁虎代送官府。民謠有‘壁虎壁虎,你好喫苦’之說。”
魯迅 《南腔北調集·談
金聖歎 》:“聽說四川有一隻民謠,大略是‘賊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的意思。”
分類 近代作曲家,有用民謠為主題來創作各種樂曲的,如
德沃夏克 (antonin dvorák)的《
自新大陸 》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 (peter llyitch tchaikovsky)的《第四交響曲》;
丹第 (vincentd'indy)的《山歌交響曲》;
哈利斯 (roy harris)的《民歌交響曲》;
布魯赫 (mar bruch)的《蘇格蘭民歌協奏曲》;威廉士沃恩(williams vaughan)的《英吉利民歌組曲》;杜賓斯基(arcadydubensky)的《史蒂芬佛斯特組曲》;以及
李亞 道夫(anatol constantinovitch liadov)的《八段民歌管弦樂曲》等,皆為美妙動人的音樂,受到世人普遍的歡迎。
英格蘭
英國的
民族音樂 ,直到19世紀末期才復活。當時有一位名叫塞西爾·夏普(cecil sharp)者,蒐集了將近3000多首的民歌,其中1600多首,傳到了北美阿巴拉契山脈一帶。說也奇怪,真正的英國傳統音樂,在美國所保存的比英國本土要多。所謂英國傳統音樂,其主要的特色就是一種以鄉土音樂,加配流行音樂來敘述故事的民歌。
法蘭西
法國的民謠,通常都充滿著
放蕩不羈 的情感和世俗的幽默。從他們的民謠之中,不但可以了解法國人民的習性,好像還嘗到了他們的美酒佳肴,仿佛還看到了他們的輕盈妙舞。
德意志
流行歌曲和風土音樂的
旋律 ,對於德國的民族音樂所發生的影響很大,而且,流行歌曲和風土音樂都是他們戶外生活及團體活動的一部分。
荷蘭
德國的民族音樂,不只是在德國境內流傳,事實上,也盛行在
北海 附近的幾個國家裡。荷蘭就是其中之一,主要是因為與德國北鄰的國家,他們的語言習俗也多與德國相似,因此,德國的民族音樂便很自然的被他們接受了。
愛爾蘭
自中世紀開始,
豎琴 就成為
愛爾蘭 最流行的樂器。12世紀時,宮廷詩人所作的歌曲,也多以豎琴為主;可惜那些歌譜多已失傳,只留下其中部分的歌詞。到17世紀,也就是英國統治愛爾蘭時,宮廷詩人漸漸沒落,而豎琴演奏家卻仍然活躍於各角落。另一種樂器叫
風笛 ,在愛爾蘭也很流行,也許是因為戚爾迪(celti)人特別喜歡聽那種高而尖銳的聲音吧!
義大利
義大利的
民間音樂 ,大都是旋律熱情優美並且附有
和聲 ,因其音樂動人,今已遍及全球。手風琴和六弦琴是伴奏這種歌曲的主要樂器,這也可說是義大利民謠的特色。
挪威
眾所熟知的
挪威 民謠,曾被遺忘了一段漫長的時期,直到1840年左右,才被人重視而復甦過來,當今被傳頌的約有一萬餘首,其內容多為敘述該國美麗的湖光山色。
蘇格蘭
由於印刷術的尚未普及,以及豎琴家的相繼死亡,以致早期的蘇格蘭高山族賈奈(gales)音樂已大多失傳,直至1781年才被人重視,開始蒐集。蘇格蘭音樂粗獷,聽起來頗像
愛爾蘭音樂 ,這是因為蘇格蘭早先的豎琴家多半來自愛爾蘭的原故。在蘇格蘭,
豎琴 是一種很普遍的樂器,幾乎家家都有,人人能彈,不過後來由於風笛的興起,而使豎琴家的地位大受影響。因為風笛可在戶外吹奏,而豎琴僅適合於室內彈奏。蘇格蘭的民謠有高地與平地之分,高地民謠比較雄壯,平地民謠則傾向柔和優美。
西班牙
西班牙的民間音樂,可說多半是舞曲的一部分,而舞曲也往往是民謠的一部分。此外,所有的西班牙民謠,都含有濃厚的鄉村情調,這就是西班牙民謠的一種獨特的風格。
瑞典
瑞典 的民謠,據說在1631年才被人們蒐集起來,其中以敘述古代戰士的英勇故事為多,曲調雄壯、激昂、奮發。
威爾斯
威爾斯 的傳統音樂,大都是根據豎琴曲調而編成的,其中包括民謠、土風舞、頌歌、讚美詩,且多以豎琴為伴奏樂器。
俄國
以下是俄國的歌
mama(這首由俄羅斯人氣組合Иванушки International演唱的歌唱偉大母親的讚歌《mama》不知感動了我多少個日日夜夜,每次聆聽,心底總會湧起無限的溫暖與勇氣,想起我最親愛的媽媽。
Ponaroshku(YURI TITOV曾經用這首歌參加了2005年度歐洲新秀歌唱大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可是從這之後,他似乎從俄語流行音樂舞台上消失了,可見俄羅斯歌壇的競爭有多么的激烈)
ti_ne_liubish_menya(來自於著名男子舞曲組合a-evropa的一首很經典的歌曲。你可能不喜歡主唱的嗓音,但你不能不喜歡這首歌的旋律,前奏和之後高潮部分簡直太棒了!記得naran說過,帶有憂鬱氣息的舞曲是俄語音樂愛好者的必選,我想不是沒有道理的)
Posledniy_Zvonok(俄羅斯現在最火爆的新晉男子偶像組合Chelsi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如果我說該組合四名成員均是去年星工廠大賽最受歡迎的四個男孩可能你們就會有印象了
Джанго - Холодная весна(唱
香頌 的憂鬱深沉酷哥帶來的一首同樣憂鬱深沉的歌曲)
ТРУБАЧ НИКОЛАЙ - ОТШУМЕЛА(目前我最喜歡聽的歌曲就屬它了!不管從樂曲的編配還是從歌手的演唱技巧來看,都無懈可擊)
Иракли - Ну И Что(Иракли實際上是
喬治亞人 ,後來來到俄羅斯發展並取得了成功,以演唱
電子舞曲 為主,也有抒情歌曲。這首就是少數抒情曲之一,收錄於他去年推出的全新個人專輯,該專輯也是去年的熱門專輯
ignatov_kak_skazat_uhodi(俄語歌壇老將的一首傷感的歌曲)
abakarov_arsen_-_podsnezhnik(真的很喜歡abakarov自然清亮不含雜質的嗓音,配合著他自己彈奏的
木吉他 ,一種清新脫俗、返璞歸真的感覺油然而生)
Malikov_Dmitrii_-_Vishnevaia_smola(以前介紹過的俄羅斯歌壇超有氣質的
古典鋼琴 /流行音樂帥哥,也算是資歷很老的資深歌手了,在俄羅斯非常有名。不管是唯美柔和的慢歌還是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快歌,他都駕馭自如)
Alexander Ivanov - Greshnoy Dushi Pechal(歌壇老將,風格與abakarov類似,有校園民謠的影子,凡是聽過幾年俄語流行音樂的人,應該認識他)
anishko_pozvoni(2004年俄羅斯偶像第四名)
aleksandr_shumilin_-_prosti(深沉的聲音,深沉的旋律,深沉的情感交織在一起,締造了這首深沉的歌曲)
Viktor Petlyura -Belaya nevesta(俄羅斯民謠王子,獲得過MTV音樂獎最佳男歌手提名。他在美加地區特別受歡迎。)
歷史 民謠雖小,但很可以從中窺見世道人心,反映一時的社會風尚和輿論趨向。
《
詩經 》,特別是其中的《
國風 》,不妨看作我國第一部經過藝術加工的民謠專集。除此以外,散見於各種書籍中的民謠代代皆有。比如:
“
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還被漢代
司馬遷 引用在他的著作中,可見民謠早就引起了專業作家們的注意。
宋朝權奸
蔡京 、
童貫 當國,內外憂患頻仍,當時便有民謠在百姓中流傳:“
打破筒(童),潑了菜(蔡),便是人間好世界 (註:音“蓋”)。”
宋朝又有宇文虛中者,投靠權奸童貫,在對手面前逃跑一次反而又升官一次,由
舍人 而至翰林學士,再升為
資政殿大學士 。故京師有民謠稱其為:“
一走而為內翰,再走而為大資,三走而為樞密 。”(註:走者,逃跑也)
陸游的《老學庵筆記》提到大宋一代的文風變化,好端端的一部《昭明文選》,在謀取功名進仕的人手中,竟變成了汩沒性靈的陳詞濫調——“方其興時,士子為之語曰:‘〈文選〉爛,秀才半’。”建炎以後,
蘇東坡 三蘇文章又成了不少人博取功名的手段,“亦有語曰:‘
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 ’。”
明朝宰相
張居正 權勢
煊赫 ,憑藉手中權力為其子侄謀取功名,考官不光不敢違抗,還爭著為其作弊出力。張居正的長子、次子和侄子或為進士,或登
甲榜 ,且“推恩諸權貴子弟多得幸進,
科道 悉鉗口結舌,不敢發一語”。當官的不敢說話,可咱們老百姓就敢發言:“京師謠曰:‘
張公若不身早亡,四官定作 探花 郎’ ”。
明時
西湖 旁風景之地大多被有勢力者用竹籬笆圈占以“專菱芡之利”,當時杭州百姓也編了民謠譏之:“
十里湖光十里笆,編笆都是富豪家。待他十載功名盡,只見湖光不見笆。 ”
“
四人幫 ”覆滅前後是民謠創作的一個高潮。“
黃埔江上有座橋,江橋腐朽已動搖。江橋搖,眼看要垮掉。請指示,是拆還是燒 ?”“江”指
江青 ,“橋”指
張春橋 ,“搖”指姚文遠。故這首民謠強烈地表達了人民對“四人幫”的無比憎恨,預示著“四人幫”的必將覆滅。這是我國民謠傳統之一戰鬥性的一個發展。除此以外,“
語錄不離手,萬歲不離口 ”,“
要真理,找電台;要清官,找戲台;要升官,找後台;要後門,找茅台 ”,等等,都曾流行一時。
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首反映幹部等級觀念的民謠:“地區幹部兩頭平,縣裡幹部帆布篷,鄉里幹部130(指過去的一種小汽車,讀妖三零),村里幹部嘣嘣嘣(指乘坐嘣嘣車)”。也有反映個體戶致富的民謠:“江山如此多嬌,看王兆拓同志賣花椒”。
兩漢歷史上
在兩漢歷史上,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民謠,內容包羅萬象,既有各地風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眾對於時事所做的道德評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發生宣洩積累的不滿情緒。正如《詩經·將仲子》所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民謠的歌詞簡單,琅琅上口,廣為傳唱,因此為各個時期的政權所重視。《
後漢書 》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單行,至各州縣,觀採風謠。”說的就是漢和帝讓人微服到民間采聽民謠,掌握民眾的言論與意向。實際上,民謠也就是各個時期的社會輿論及社會思潮,從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當廣泛的,構成了一幅幅反映漢朝社會情況的立體畫卷。
漢初
劉邦 的第四子
劉長 驕蹇自大,不奉法令,並圖謀叛亂,後來因為事情敗露而被抓了起來。
漢文帝 免其死罪,廢除了他的王位,將他貶謫到蜀中。劉長在途中絕食而死。百姓作歌曰:“一尺繒,好童童;一升粟,飽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漢文帝聽說之後,追封劉長為
淮南厲王 ,並讓劉長的兒子劉安蔭襲淮南王的爵位,給他建造宮苑。
王莽新朝末年
更始將軍劉玄在滅掉
王莽 所建的政權後,被擁立為帝。做了皇帝的劉玄沉湎酒色,將政事委付於岳父
趙萌 管理。趙萌排斥功臣,卻授與官爵給那些諂佞小人或奸詐的商人,自成一黨,甚至有人因為烹飪手藝好,做菜對胃口就獲得官爵。於是,都城長安的市井間流傳著一首民謠:“灶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民謠傳開之後,士卒離心,人心怨叛。不久,
劉秀 建立了東漢政權,四川有民謠唱道:“黃牛白腹,五銖當復。”在當時,
公孫述 在四川自立為帝,並且廢止漢朝的銅錢,自鑄鐵錢。由於鐵錢不被民眾所信任,民間一時間難以流通。怨聲載道的百姓,私下裡以民謠表達不滿:王莽稱黃,而公孫述想要模仿王莽,所以稱之為白;而五銖就是漢朝的貨幣。民謠隱含了百姓希望恢復銅錢的願望,另外也暗指公孫述的政權不得民心,離倒台已經不遠了。果然沒過多久,公孫述就被東漢所滅。
東漢第九位皇帝漢質帝死時只有九歲,沒有後嗣,太尉
李固 想要立清河王劉蒜為帝,而手中掌握實權的外戚大將軍
梁冀 卻擁護蠡吾侯
劉志 ,最終劉志上台,為
漢桓帝 。漢桓帝即位不久,李固就被人陷害,死於獄中,且被暴屍於路旁,而擁立漢桓帝有功的太尉
胡廣 封安樂鄉侯,司徒趙戒封廚亭侯,司空袁湯封安國亭侯。事情傳開後,京都民眾唱道:“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表達了對外戚專權的憤慨,以及對於朝政頹敗的悲哀。
漢桓帝元嘉年
漢桓帝元嘉年間,西北的幾個
遊牧民族 聯手侵犯中原,漢室派兵拒敵,卻屢戰屢敗,於是朝廷只得四處徵兵戍邊,造成了許多田畝無人耕作,從而被荒蕪廢棄的惡性循環。天下民謠傳唱道:“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為諸君鼓嚨胡。”深刻地反映出了亂世之下,民生多艱的疾苦。
漢靈帝末
董卓 為前將軍,他的野心和凶暴天下皆知,京都流傳有一首民謠《董逃歌》:“承樂世,董逃!游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帶金紫,董逃!行謝恩,董逃!整車騎,董逃!垂欲發,董逃!與中辭,董逃!出西門,董逃!瞻宮殿,董逃!望京城,董逃!心摧傷,董逃!”整首歌也就是一個意思:看到董卓來,就趕快跑吧。
果然,在漢靈帝死後,董卓率領大軍進入了京師,誅殺宦官,廢掉
漢少帝 ,立漢獻帝為帝,自封為太師,把握朝政。在聽說了《董逃歌》之後,董卓下令禁止傳唱。後來見無法從根本上禁絕,又把“董逃”改為“
董安 ”,改成了歌頌他的
歌謠 。可是不久,京城又流傳另一首民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這是一首拆字的民謠,“千里草”即為董字,“十日卜”為卓。意在隱諱地詛咒董卓。沒過多久,董卓即為
呂布 所殺。
中國民謠 中國民謠,並不是一個樂理學上的定義,而更傾向於社會學定義。可以粗淺地認為,民謠即為流行音樂,或商品音樂。是一種在民間廣泛傳播的,以娛樂性和商品性為主要特性的音樂作品。它區別於以追求高雅藝術體驗為目的而創作而局限於有一定音樂修養的群體中的音樂作品。民謠的特點決定了它廣泛的客群面,也讓許多民眾在毫無樂理知識的情況下,充分享受音樂所帶來的美好體驗,因而得以廣泛傳播。這也是民謠的優勢所在。
校園民謠 校園民謠,顧名思義,是廣受學生喜愛,流行於校園,體現校園生活和學子心境或感受的創作,其或稱為“校園歌謠”、“現代民歌”、“樂府民風”等等。校園民謠朝氣蓬勃,極富有校園味道,毫無矯飾,完全是率真性情的流露,聽起來十分感人,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學子的生活,表現出年輕人的蓬勃朝氣、青春活力以及他們那富有詩意的浪漫氣息,其曲風總體來說樸實明快、積極向上,充滿活力,深受人們的喜愛和傳唱。校園民謠,屬於音樂領域的一種特別現象。它的產生,與大陸原創音樂的流行及外來音樂的影響均有聯繫。在外來音樂的影響中,台灣校園歌曲的影響力最為直接與深遠;在大陸原創音樂中,又以搖滾樂(崔健為代表)對校園歌曲的產生較有推動。此外,歐美流行音樂及中國民族音樂,均對校園民謠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
80年代 台灣校園民謠興起 最早的校園民謠是在日本出現的。
明治維新 之前,日本的音樂大多是
雅樂 ,曲調冗長沉悶,只有那些貴族們才有時間欣賞,學生們對此十分不滿。後來,文部省根據學校沒有音樂教材的情況,發動社會創作一些適合學生唱的歌。於是,反映校園生活的歌曲便應運而生了。但是,由於傳統音樂的束縛,在音樂上還沒有很大突破。
1868年,
品川彌二郎 創作了一首《阿宮先生》,校園民謠的雛形便出現了。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校園民謠熱在日本走向低潮。70年代中期,校園民謠在台灣興起,並且發展迅猛。雖然二者之間沒有繼承關係,但都為校園民謠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台灣更是校園民謠的成名地,談到校園民謠就不能不談到台灣的校園民謠。1975年6月6日在台北中山堂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上,台灣大學學生
楊弦 把台灣詩人
余光中 懷鄉的詩譜成曲子演唱,深受青年歡迎。校園民謠不但反映青年生活,而且也是對西方音樂泛濫的一種抵制。當時一位名叫
李雙澤 的歌手在演唱會上拍案而起,喊出了“唱我們自己的歌”的口號。從那以後,台灣校園歌手佳作不斷,像
侯德健 的《龍的傳人》,
葉佳修 的《鄉間小路》、《
外婆的澎湖灣 》等,都是那一時期產生的。從1974年到1980年的頂峰期,台灣共產生了300多首校園民謠,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
羅大佑 的《童年》。1979年我國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率先在內地將台灣的校園歌曲《橄欖樹》、《踏浪》、《我送你一首小詩》、《我們情詩》等一大批歌曲介紹到內地聽眾,受到人們的歡迎。她深情委婉的低吟淺唱,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1980年朱逢博還率先演唱內地作曲家谷建芬創作的《清晨,我們踏上小道》和〈腳印〉拉開了大陸校園歌曲的帷幕。此後,由於種種原因,台灣校園民謠高潮漸漸低落。大陸校園民謠的產生,最為直接、深遠的影響來自台灣的校園民謠。1994年4月,一盒名叫《校園民謠Ⅰ》(1983-1993)的盒帶由大地唱片公司發行,從此校園民謠有了自己的名字。
註:台灣民謠應該是受到了日本的搖滾和民謠風格的極大影響,這一點我必須強調,也是我和之前對這個詞條進行編輯的作者的最大分歧所在。你喜歡早期羅大佑的話,肯定也會喜歡吉田拓郎。喜歡晚期羅大佑的話,肯定會喜歡井上陽水。吉田拓郎是日本70年代生活派民歌、
新民歌 的代表人物,職業演員、歌手、作詞、作曲,主要作品有《流星》《幕末青春塗鴉:浪人坂本龍馬》等。被譽為“日本民謠之父”。他的曲風以民謠風格和充滿生活氣息為特色。他的歌聲的影響了整整一代日本人,影響了整個日本甚至亞洲樂壇(比如
鄧麗君 演唱的《
襟裳岬 》的作曲者就是
吉田 拓郎,
羅大佑 也曾經說過自己深受吉田拓郎的影響)。吉田拓郎創作並演唱過許多歌曲,從70年代起,他就一直活躍在日本的樂壇。代表作《夏休み》是他1972年創作的一首充滿少年心情的民謠,就像歌名一樣,《真女有形》向人們展現了明媚歡鬧的暑假時光。這首歌旋律極簡單,只有3句,在吉他淡淡的
音色 里反覆,每段都是一幅清新的風景畫。日本歌壇肯定不止這兩位影響了台灣民謠運動中的羅大佑(更廣義的範圍上,日本音樂對於大中華圈音樂的影響是極大的。中島美雪,谷村新司,玉置浩二等的作品更是為鼎盛時期的港台音樂界所爭相翻唱,此處按下不表)。
以下是目前流行的一些校園民謠: 《
同桌的你 》、《睡在上鋪的兄弟》、《童年》、《大學自習室》、《窗外》、《橄欖樹》、《
在希望的田野上 》、《采蘑菇的小姑娘》、《
青春舞曲 》、《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校園的早晨》、《
蘭花草 》、《蝸牛與黃鸝鳥》、《
歌聲與微笑 》、《龍的傳人》、《明天會更好》、《
讓我們盪起雙槳 》、《鄉間的小路》、《外婆的澎湖灣》、《小草》、《
踏浪 》、《我是女生》、《中學時代》、《
心愿 》、《七子之歌》、《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
路燈下的小姑娘 》、《捉泥鰍》、《校園的小路》、《夢駝鈴》、 《輕舞飛揚》、《似水年華》、《青春無悔》、《白樺樹》、《往事》、《
童年的小搖車 》、《對面的女孩看過來》、《小芳》、《一生有你》、《朋友》、《戀戀風塵》、《
月亮代表我的心 》、《小白楊》、《深呼吸》、《戀曲1990》、《
讓世界充滿愛 》、《白衣飄飄的年代》、《卻上心頭》、《玻璃杯》、《未名湖是個海洋》、《老屋》、《腳踏車歲月》、《彩虹》、《那些花兒》、《
完美世界 》等。
其實當中的很多大家都是聽過的,可能我們沒有記住它的名字,沒有了解她們創作的背景或者沒有把它們融入到一個體系中去思考,如果你還有興趣去了解的話,可以去關注,如果你只是欣賞這些歌曲本身的旋律,你也可以繼續只是聽著,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方式途徑去發展興趣愛好,這都不影響,因為我們已經得到了音樂帶來的感動。
獨立民謠 近幾年開始活躍在各個角落有不少民謠歌手被發掘出來,從2012年的董小姐,到2014年當你老了,2015年南山南,人們似乎開始覺醒但卻不知道民謠已經深入人心,其實在獨立民謠圈裡有著許許多多的優秀的獨立民謠歌曲《
理想三旬 》《
北方女王 》《
玫瑰 》《
想 》《這一切沒有想像的那么糟》《九月》《
騷 》《
斑馬,斑馬 》《
瞎子 》《
糟 》《
成都 》《
三十歲的女人 》《
鼓樓 》《
瑪麗 》等等,這些獨立民謠作品不僅給人們聽覺上的衝擊還給人們心靈上帶來巨大的思考性,人們仿佛沉醉於這種獨立性。
英國民謠 英國民謠(English Banad),起源於中世紀末期,即12、13世紀,興盛於14、15世紀,復興於18、19世紀,是英國最古老的詩歌形式之一。它主要包括兩大部分,
英格蘭民謠 和蘇格蘭民謠。
凱特·斯蒂文斯 (
Cat Stevens )是英國民謠搖滾的代表人物,1947年7月21日生於倫敦,原名史蒂文·喬治烏(Steven Georgiou)。當他成為一名國際明星之後,於1979年皈依宗教並放棄了他的音樂事業。60年代中期,斯蒂文斯在
哈默史密斯 大學期間就開始自己創作歌曲並於1966年以一首《我喜歡我的狗》(I Love My Dog)走紅。1968年,斯蒂文斯感染了肺結核,這迫使他暫時停止了音樂生涯。1970年,他以專輯《Mona Bone Jakon》重返樂壇,並受到一致好評,其中還產生了一首熱門歌曲《德,阿班維爾太太》(
Lady D'Arbanville )。以後,他繼續推出專輯《舵手的茶葉》(Tea of the Tillerman,1971)、《數字》(Numbers,1975),《Izitso》(1977)和《回到地球》(Back to Earth,1978)均獲得一定的成績。
Cat Stevens 美國民謠 民謠搖滾 樂: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充滿了動亂和麻煩的時期。
甘迺迪 於1963年被暗殺以後,
詹森 繼任總統。局勢動盪不定,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首先,是民權運動。嚴重的種族歧視問題一直乾攏著美國社會,不斷地引起反抗和鬥爭。直到1964年美國國會才正式通過民權法案取消了
種族隔離制度 。其次,是美國發動的越南戰爭給美國帶來了巨大傷亡。青年學生反對美國捲入越南內戰,到處舉行民眾集會、遊行示威。但詹森總統不顧國內外輿論的反對,繼續擴大戰爭,使越戰在整個60年代逐步升級,造成年輕人對現實社會的強烈不滿。加上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如空氣和水的嚴重污染;石油、煤氣的短缺;森林被亂砍亂伐等,也使許多人對現代化工業社會的發展前景產生懷疑。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年輕人離開了大城市、離開家庭,來到郊區或鄉下,組成社團,過著一種簡樸的群體生活。他們反對權威、反對傳統(包括傳統文化)、反對既有秩序。他們在服裝和髮式方面也
反其道而行之 ,越古怪越好,而且還普遍服用致幻藥物。因此他們得到一個外號叫"嬉皮士"(Hippies),指生活在既定社會之外的不順從的青年人。最後,性解放也是60年代的一個突出現象。對"性"的傳統觀念產生懷疑和輕視、不合法的同居被認為是一種可以替代結婚的生活方式。"自由"兩字的含義不僅意味著要結束種族歧視,也意味著對上一輩性觀念的反叛。
在這種背景下,搖滾樂構成了60年代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它反映和影響了當時一代青年的情感和願望,說出了他們對人生、對社會、以及對整個世界的看法。60年代的搖滾樂與50年代相比,思想深度顯然更進了一層。這些,特別明顯地表現在以
鮑勃·迪倫 為代表的民謠搖滾(Folk Rock)之中。
鮑勃·
迪倫 (Bob Dylan)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民謠演唱的都是比較嚴肅的社會性題材,如"金斯頓三重唱組"(The Kingston Trio)和"彼得·保羅和瑪麗"(Peter Paul and Mary)三重唱組等。他們避開商業性的搖滾樂而獨自發展,與搖滾樂沒有聯繫。但是,有一位來自民間的歌手,把這兩者結合到了一起,而且對搖滾樂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就是鮑勃·迪倫。 鮑勃·迪倫於1941年出生於
明尼蘇達州 的德盧思一猶太人家裡,6歲時遷往附近的小鎮希賓。迪倫從小對搖滾樂就很有興趣,並自學吉他、
口琴 和鋼琴。他曾廣泛旅行,對社會的不平等、人與人之間的冷酷無情等問題都有親身感受。1959年入
明尼蘇達大學 念了三個學期,退學後,在咖啡館演唱。這時,他發現了民謠,認為民謠中有關時事的歌詞比搖滾樂要有意義得多。1961年,迪倫與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 簽約。1963年一首《隨風飄逝》(Blowin'in the wind ,例34),使其成為青年人的偶像。迪倫的嗓音粗糙,帶有鼻音,自己彈吉他伴奏,有時還經常出現口琴獨奏(他在脖子上套一個架子,支撐口琴)。關於迪倫,不論是他的社會抗議、民謠搖滾、
鄉村搖滾 、超現實主義的歌詞,還是皈依基督教(1977年,迪倫聲稱自己是再生的基督教徒)等,爭論始終沒有停止過。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他是一位出色的歌手和詞曲作家。特別是他的歌詞創作,含義深刻,富有文學性和哲理性,經常使用隱喻、象徵等手法,雖然有時也有點晦澀難懂,但總的說,他對搖滾樂作出了重要貢獻,把搖滾樂的歌詞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準。
鮑勃·迪倫
其他民謠搖滾由於鮑勃·迪倫樹立了榜樣,60年代一下子出現了很多民謠搖滾樂隊。其實,民謠搖滾是個很籠統的稱謂,雖然都是把民間的曲調、歌詞與電聲、低音線條和搖滾節拍相結合,但其中的差異是很大的。除了迪倫,還有很多樂隊和個人,如"伯茲"樂隊、"媽媽和爸爸"演唱組、
西蒙 和加芬克爾、
瓊·貝茲 、凱特·斯蒂文斯、朱迪·科林斯(Judy Collins)、索尼和雪兒(Sonny and Cher)、布法羅·斯普林菲爾德(Buffalo Springfield)等。現將其中影響較大者介紹如下:伯茲"(The Byrds)樂隊伯茲"樂隊由五人組成,核心人物是吉姆·麥吉恩(Jim McGuinn),1964年伯茲樂隊成立以前,麥吉恩曾與民謠有過密切接觸,包括參加鮑勃·迪倫的樂隊。1965年,伯茲發行了他們演唱的《手鼓先生》(Mr.Tambourine Man)等4首由迪倫創作的歌曲。這樣用電聲的、搖滾化的方式來伴奏民謠歌曲,在當時是一件新鮮事物。1965年6月,伯茲的翻唱版《手鼓先生》獲第一名,給迪倫帶來很大名聲,也使他們自己成為了明星。或許,他們本來可以達到與"沙灘男孩"、鮑勃·迪倫,甚至"披頭士"同樣的地位,可惜的是樂隊內部不和,人員經常變換,影響了演奏質量和聽眾心理。到60年代中期,他們還有幾首歌曲把搖滾樂典型的電子音響與
鄉村音樂 相結合,對後來70年代流行的
鄉村搖滾 (Country Rock)起到了示範和引路的作用。1968年,原來的伯茲成員只剩下麥吉恩一人。他與其他不同演奏者合作,繼續以伯茲名義發行唱片,但都沒超過1965-1968年期間所取得的成績。1973年,原來的5名成員重新聚集到一起,錄製了他們的最後一張專輯《伯茲》,不久,樂隊宣告解散。
"媽媽和爸爸"(The Mamas and the Papas)演唱組如果說"伯茲"是將民謠風格與一種比較強硬的搖滾樂聲音相結合的話,"媽媽和爸爸"則是將民謠風格與一種類似?quot;埃弗利兄弟"和"沙灘男孩"那樣比較溫和的搖滾樂相結合。演唱組由二男二女組成,演唱他們自己(主要是由
菲利普斯 John Philips)創作的四
聲部 歌曲,如《加利福尼亞夢想》(California Dreamin')、《星期一,星期一》(Monday Monday)、《獻給我所愛的人》(Dedicated to the I Love)等,在聽眾中享有很高聲譽。
西蒙和加芬克爾(Simon & Garfunkel)保羅·西蒙(Paul Simon,生於1942年)和阿爾特·加芬克爾(Art Garfunkel,生於1942年)在中學時就以埃弗利兄弟為榜樣,錄過幾首男聲
二重唱 歌曲。後來,兩人都上了大學。西蒙在昆斯學院主修英國文學,又在紐約大學主修音樂,因被當時60年代初期城市
民歌運動 所吸引,開始歌曲創作。當西蒙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後,就與加芬克爾重新合作,於1964年推出第一張專輯《星期三凌晨3點》(Wednesday Morning 3A.M.),但銷路不佳。不久民謠搖滾興起,唱片公司選出專輯中的一首歌曲《
寂靜之聲 》(
The Sound of Silence ,例35),在保留原有的人聲錄音軌道的情況下,加上了電貝司、
電吉他 和鼓組成的節奏音軌後推出,結果大受歡迎,1966年初,在排行榜上名列第一。西蒙和加芬克爾再次獲得第一的是他們為電影《畢業生》(Graduate,1968)配樂中的一首歌曲《魯賓遜夫人》(Mrs Robinson)。1970年推出的《憂愁河上的金橋》(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再次奪冠,唱片銷售量超過900萬張。西蒙和加芬克爾的成功是與西蒙的歌詞與
音樂創作 才能分不開的。他注重作品的旋律與和聲,避免一般搖滾樂的簡單和不斷重複的傾向,堅持歌詞和聲樂的重要性,決不使他們被電聲樂所淹沒。然而,正當他們的事業取得巨大成功的時候,西蒙和加芬克爾的合作關係破裂,兩人分道揚鑣,後來都各有所成。
Paul Simon
瓊·貝茲 (
Joan Baez )瓊·貝茲出生於1941年,12歲開始學習吉他,後入
波士頓大學 學習,但幾
周后 放棄學業而去咖啡館唱歌。1959年和1960年兩次出席
新港 民謠節均獲成功。他的第一張專輯《瓊·貝茲》(1960)包括了很多首美國傳統民謠。她經常把音樂會的收入捐獻給她所信奉的事業;拒絕接受過多的演出;一年最多錄一張專輯。演出時,她不化裝,直接走向話筒開始唱歌,沒有打諢,沒有商業性顯示。貝茲信仰和平,主張非暴力,這不可避免地使她捲入60年代激盪的社會和政治運動之中。1963年起,她的演出曲目中包括抗議歌曲和迪倫的作品。為爭取民權,禁止核武器和反對越南戰爭,她在大街上、集會上和遊行隊伍中演唱。她是迪倫的好友,也是最早發現和支持迪倫的民謠歌手之一。
Joan Baez 反民謠 釋義 反民謠的意思,並不就是反對民謠,而是強調不
循規蹈矩 。它是一種融合了民謠和朋克的音樂形態,他繼承朋克音樂那尖刻的社會價值。
歷史 說到它的起源,不得不說一說1983年的那點兒破事。一個叫Lach的小青年帶著自己的夢想來到了傳說中的Folk City,渴望能夠尋找到演出的機會。然而,老闆在聽了他的演出後,卻說,你的音樂太朋克了。第二年,Lach自己在紐約東城區開了家名為the Fort的俱樂部。由於開業恰好撞上了紐約民謠藝術節,這個天生反骨的傢伙就把the Fort的開業稱為紐約反民謠藝術節。一年後,警方關閉了the Fort,於是the Fort就變成了一個流動性很強的反民謠演出場所。在1993年,反民謠已經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並成為了多個藝人的墊腳石。Beck, Regina Spektor, 以及the Moldy Peaches,都是反民謠的代表人物。《紐約時報》曾在一篇報導中寫道,他們(即以上提到的藝人)都有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用顛覆傳統且毫無懼怕的態度去創作。
到了2000年左右,反民謠的概念傳入英國,並迅速在倫敦,曼徹斯特以及布萊頓的地下音樂圈中傳播開來。直到2006年八月,在當月的Timeout雜誌中,反民謠已經被認為是倫敦最熱門的亞文化之一了。
從音樂來源看,反民謠主要來自於民謠與朋克。它繼承了民謠的和緩和木吉他的伴奏,同時也吸收了朋克的激進,節奏以及大膽。它不再只拘泥於民謠對人生對世界亦或是對政治的憂鬱和哀嘆,它更多的是像朋克一般集中於自我以及自我與世界的關係。反之,它拋棄了朋克的簡陋,無畏和大汗淋漓,而是採取了民謠的平靜,冷眼旁觀整個世界。而在歌詞創作方面,反民謠大約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向流行靠近,另一類則向獨立靠近。前者我們看到的是Regina Spektor,後者我們看到的是Kimya Dawson。歌詞大多以簡單的東西來表現歌曲的基調。在留給聽者更多想像空間的同時,又不至於像聽Bright Eyes似的消耗自己的腦細胞。而且,最要命的是,常常在這些簡單哼唱的歌詞中,我們聽到的是更多更純粹乾淨的溫暖。
Lach在接受《紐約時報》的採訪時曾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是用民謠化朋克的方式來搖滾(When we started, we were to folk what punk was to rock.)。而當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想到去年聽Sonic Youth的新磚The Eternal時,曾讀到過這樣幾句話,“民謠和朋克都對現狀極度不滿,兩者以不同的方式逃避:民謠懷舊,通過退行到童年稚嫩、無辜、乾淨的狀態,來維持起碼的生存願望;朋克破壞,通過否認仇視並破壞一切,在毀滅之後涅磐。”
可以說,民謠和朋克是音樂史上最激進的兩種音樂。前者把一切都悶在心裡,後者卻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音樂史上從朋克轉型到民謠,從民謠轉型到朋克的音樂人都大有人在,諸如,Feist, Tony Dekker等。而反民謠,作為民謠與朋克的混合產物,讓我們看到了其中和作用的奇妙反應物。或許少了民謠的內斂與深刻,少了朋克的張揚與無懼,但是反民謠的存在,卻的確為這個世界上所不可缺少的。
代表人物 Feist
Feist本名Leslie Feist,她於1976年出生在加拿大的一個寧靜小城卡爾加利,自幼喜歡音樂,後來她便用自己的姓氏Feist給自己取了這樣一個藝名。起初先是在高中,她和幾個同樣喜歡搖滾樂的朋友組建了一支朋克樂隊 - Placebo,有意思的是這和現在英國十分走紅的那支朋克樂隊有著相同的名字。後來Feist率領她的樂隊在當地一系列的搖滾比賽中取得了優勝,小有名氣的他們後來成為了The Ramones在加拿大演出的開場樂隊。也就是在這個時候,Feist選擇了音樂作為畢生的事業,她開始艱苦而毫無希望可言的生活,在之後的五年中,Feist開始在加拿大的各個地方演出,也正是這個時候,她結交了很多著名的音樂人士。可是正當Feist準備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之時,她的嗓子卻音樂莫名的疾病不能發聲了,面對這個打擊Feist幾乎放棄了她的音樂人生涯。後來她四處尋醫,終於在多倫多找到了一位醫生並治好了她的病,於是她決定離開家鄉卡爾加利並搬來多倫多開始全新的生活。在多倫多Feist租來的小小的寢室中,她開始利用一台破舊的四軌機為自己錄音,而此時她所演繹的音樂已經有了很多的改變。一把吉他,還有簡單的歌聲,這就是來自Feist的新嘗試,做一個民謠歌手。
後來Feist加入了當地的By Divine Right樂隊並且開始逐漸被更多的人知道,她和樂隊為加拿大老牌搖滾樂隊The Tragically Hip做北美巡演嘉賓。在1999年她錄製了第一張屬於自己的專輯——《Monarch (Lay Down Your Jeweled Head)》,清新的民謠歌曲,仿佛重獲新生。2000年,她幫助Peaches製作了專輯《Teaches of Peaches》;兩年之後她又加入了By Divine Right的後身樂團——後搖滾風格的Broken Social Scene,並且憑藉專輯《You Forgot It in People》一鳴驚人。2004年的《Let It Die》是Feist精心打造的一張清新民謠風格的專輯,其中包括了她翻唱本國民謠歌手Sexsmith以及Bee Gees的歌曲。《Let It Die》專輯中的Mushaboom被Lacoste的香水廣告選用。
蕾吉娜 蕾吉娜·史派克特(Regina Spektor),儘管曾與前段時間排行榜上火爆一時的“敲擊”樂隊(The Strokes)一起做過巡演,此外,在過去的幾年中,於紐約的“反傳統民謠”(anti-folk)圈子中也已小有名氣,但是這個名字對於很多人來說顯然還是頗為陌生。史派克特已經自發行了3張專輯作品,但卻很少能夠進入人們的視線,不過隨著網際網路對於藝人自我宣傳的愈發顯著的支持,蕾吉娜·史派克特也逐漸開始為一些人所知。
Rgina Sektor的音樂會讓你不禁然地聯想到一個很有古怪靈秀氣質的女孩,事實上,在她所演繹的大部分音樂中,富於冷峻而詭異變化的鋼琴是唯一的伴奏樂器,這讓我們想起了另一位現在已身為人母、可當年卻以怪異鋼琴氣質而獨步樂壇的女唱作人Tori Amos。但是,如果僅僅給Regina Spektor冠以“怪異風格唱作人”的頭銜則無形中大大削減了她音樂中具有的多元化音樂色彩。
亞當格林 “他是從天而降的怪人”,說這句話人的是The Strokes的主唱Julian Casablancas,“他”指的是另一位紐約獨立音樂人Adam Green,前Moldy Peaches的主唱之一兼吉他手,目前最主要的Anti-Folk 領軍人——假如這種音樂確實有一定規模的話。 忍不住八卦一下這個人做過的怪事:巡演的時候穿成羅賓漢造型,唱描述網路色情業的歌,採訪的時候談論樂隊成員的小便味道如何……呃,不想影響你的胃口;所以說,這個人的音樂是自私的,跟所有單飛音樂人一樣,他的歌詞更加著重抒發個人看法,針砭時事(似乎是美國音樂人的特色之一)更加肆無忌憚,最近的一次是在新專輯的歌里把Jessica Simpson涮了一道。
民歌作用 教育傳承 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中,流傳著歌唱長篇敘事詩,歷史詩的民歌,例如彝族的“梅葛”、苗族的“古歌”、瑤族的“盤王歌”、哈尼族的“
開天闢地 歌”、景頗族的“木瑙齋瓦”、獨龍族的“創世紀”、傈僳族的“木刮基”等等。
這些歌曲記述了有關宇宙與
人類起源 的古代神話和傳說,先民對一些自然現象的認識以及歷史、生產、生活和禮儀知識。這些歌曲曲調起伏較小,吟誦性強,篇幅長大,有的歌詞長達數萬行。一般需要數小時,甚至幾天才能唱完。這些歌曲多在節日、祭祀或婚喪禮儀中由巫師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氣氛肅穆。
人生禮儀 人生有四個最重要的階段,即誕生、成年、婚姻和死亡。在我國許多民族中,民歌貫穿於這四大禮儀。例如彝族接生婆所唱的《秧子歌》,廣西壯族男子18歲成年時所唱的《十八歲之歌》,蒙古族、普米族的婚禮歌曲,
哈薩克族 、柯爾克孜族、土族、
傣族 、侗族、彝族、哈尼族、土家族、漢族的《
伴嫁歌 》(或“哭嫁歌”)、壯族、苗族、普米族的喪葬歌曲等等。
祭祀驅邪 在一些民族中,民歌常用於祭祖活動,以及由巫師、神婆主持的祭神驅邪、除病免災的儀式。例如傣族的“祭神調”、“師娘調”、“卜卦調”。侗族的“踩堂歌”(侗語叫“多耶”或“耶”)等等。
交際作用 民歌的交際功用包括戀愛、交流、送往迎來及對歌鬥智等。它作為異性間交往的媒介,是我國許多民族中民歌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功用。一些民族的傳統歌唱節目也往往與此相關。例如壯族的“
歌墟 ”,苗族的“遊方”,佬族的“走坡”,西北地區土、回、撒拉、東鄉、保全及漢族的“花兒會”等等。在節日的那一天,成百上千名青年男女聚集到專設的戶外歌場交遊、嬉戲和對歌,歌聲通宵達旦,可持續數晝夜。還有一些民族,如布朗族、基諾族、傣族及南部侗族地區,有小伙子去姑娘家對歌尋偶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