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歷程
1975年6 月的演唱會後不久,洪建全文教基金會出面支持楊弦製作唱片以及發行事宜。1975年9月底,唱
片以《中國現代
民歌集》的名稱公開出版,除了收錄演唱會的八首歌之外,還加了一首也是楊弦譜自
余光中《蓮的聯想》詩集中的《
迴旋曲》。這張專輯首版一萬張在三個月內售完,至第二年1月短短四個月的時間已達三版。在1993年
台灣百佳專輯的評選中,也是以《中國現代民歌集》這張專輯為評選的起點,而此唱片在百佳專輯中位居15名的位置。《中國現代
民歌集》出版之後,楊弦陸續在台北及
台中舉行演唱會,發表新一批的創作歌謠。這批新作的取材除
余光中教授的作品外,也將
張曉風、
洛夫、
羅青以及
楊牧的詩作改編入歌;連同楊弦自己類詩般的五首詞文創作,集結成輯。仍在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的協助下,於1977年以《西出陽關》為名出版,這也是楊弦赴美深造前所出版的最後一張唱片。
音樂作品
- 音樂專輯共1張
中國現代民歌集
歌曲9首
發布於 1975-09-01
民歌之父
1970年代僑居
菲律賓的青年
李雙澤回到
台灣的時候,對好友楊弦等人說,他很喜歡一首歌,是大陸的歌曲《我的祖國》(
電影《上甘嶺》插曲,
郭蘭英演唱)。
李雙澤說,這就應該是我們的要唱的歌。從此,李
雙澤和楊弦、
胡德夫一起創作了很多歌曲,並在1973年開始就舉行了多次演唱會。可惜沒有獲得影響。1975年6月6日,由台大研究所剛畢業的創作者兼歌手楊弦發起的“現代
民謠創作演唱會”在台北
中山堂舉行。這場被視為現代
民歌運動緣起的演唱會,被譽為“辛亥革命”第一槍,而“中國現代民歌”這個提法也因此引起關注。
演唱作品
在這場演唱會中,最受矚目的是八首楊弦譜自詩人
余光中《白玉苦瓜》詩集中詩作的創作
民謠。楊弦譜唱了《
鄉愁四韻》、《
民歌》、《江湖上》、《鄉愁》、《
民歌手》、《白霏霏》、《搖搖
民謠》、《小小天問》。楊弦當然不是
台灣國語現代
民歌創作的第一人,但因為這場意義深遠的演唱會,他的作品得以流傳,並被賦予“台灣民歌之父”的美譽。
作品風格
楊弦的文字作品深受現代詩影響,整體情感含蓄,意境卻綿長深遠:《傘下》、《燭火》、《懷別》以綿密語法借景敘情;《山林之歌》、《恆春海邊》筆觸則天寬地闊,令人玩味再三。而
音樂風格上的力陳出新,則在多樣的表現型式里得一窺楊弦的實驗企圖。純
民謠吉他伴奏卻力道滿盈的《一樣的》,《生日歌》中人聲鼎沸的喜慶聲效表現,以裂帛琵音及
王維絕句為引的《西出陽關》,及由
胡德夫教唱並一同合作的卑南山歌《美麗的稻穗》,透過豐富的
音樂風格及取材所展現的包容態樣,使《西出陽關》專輯的整體風貌較《中國現代
民歌集》時期之作品更加地明朗多元。
感情生活
楊弦的戀人丁乃筠年輕時是與
胡茵夢並稱的美女兼才女,妹妹
丁乃竺是
賴聲川的太太。雖然彼此早已認定
對方是今生唯一的伴侶,丁乃筠卻自認不適合婚姻,楊弦也認同她的決定,兩個人從不談婚姻之事。他們用不同一般
戀人的方式維持聯絡——丁乃筠一個人在奧瑞崗的深山潛修,楊弦則在美國
加州經營著他的健康食品廠。他們各自過著獨居的生活,有的時候也會一起翻譯靈修方面的書籍。回憶那段歲月,楊弦“最高興的是每次去陪她聊天,她住在樓上的關房,我就在樓下一個很小的房間裡打個地鋪,但我們至少可以一起吃飯,聊聊天,談談心。每一年只能去兩次,偶爾三次,對我來說已經很滿足了。再分開時雖然會難過,但慢慢也就習慣了,我想她也是一樣。”
在閉關十四年之後,丁乃筠卻發現身患癌症,不得不下山治療。她本人不願接受西方的治療方式,而是採用各種替代療法。因為發現病情就已到晚期,2003年,她不得不帶著氧氣罩飛回台北會見父母家人。彌留的日子,她住在
賴聲川與
丁乃竺夫婦家中療養。2003年除夕之夜,丁乃筠不治離世。
“我們曾經許願,
我們的未來世、此後多生多劫,都會互相護持,直到成就為止。”當楊弦能面對傷痛,曾在接受採訪時談到丁乃筠的離開,“她走後,我很少清楚夢到她,只是有一次,早上半睡半醒間,聽到她搖鈴喊我:楊弦!我就醒來了。也有多次,半夜夢中,悲痛陡生,驟然醒來,淚濕眼眶。”
音樂影響
楊弦雖然很早就退出,然而他留在歷史的印記卻是長遠的。在1993年
台灣百佳專輯評選中,就是以楊弦的《中國現代
民歌集》為評選起點,該唱片在其中位居第15名的位置。出版這張唱片的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的運作人洪簡靜慧認為,楊弦在
民歌歷史上雖然很短,但其後續影響卻很澎湃,因為楊弦帶給
台灣年輕人的是一種希望和可能。
楊弦的歌曲2013年聽起來已經很老式了。但是如果想起來在1975年的
台灣,正是楊弦衝破了帶有日本殖民地色彩的
台灣流行音樂曲風,掀起了唱自己的歌曲的風潮,為未來20年的
台灣流行音樂的創作奠定基礎的時候,不得不對楊弦以及當時的
李雙澤、
胡德夫等人的先驅精神而感到深深的敬佩。 楊弦的唱法和創作本身都深深影響了後來的校園
民歌的創作。包括
羅大佑、
李泰祥、侯德建在內的音樂人的創作中都有著楊弦的影子。
後評
許多人都知道,
台灣流行音樂在80年代的集體發聲是來自台灣
校園民歌(現代民歌和校 園歌曲),可是很少人知道,台灣校園民歌卻是來自於當時的一首中國大陸歌曲。
僑居
菲律賓的青年李雙澤回到台灣的時候,對好友楊弦等人說,我很喜歡一首歌,是大陸的歌曲《
我的祖國》(電影《
上甘嶺》插曲,
郭蘭英演唱--筆者注)。李雙澤說,這就應該是我們的要唱的歌。從此,
李雙澤和楊弦、胡德夫一起創作了很多歌曲,並在1973年開始就舉行了多次演唱會。可惜沒有獲得影響。
1975年,楊弦終於舉行了《
中國現代民歌演唱會》,楊弦和一些
熱血青年一起演唱了由楊弦為詩人
余光中作品譜寫的歌曲。演唱會和緊接著出版的唱片在
台灣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終於將台灣音樂從唱西方歌曲和模仿日本歌曲的泥淖中解救了出來。湧現了至今在華人音樂中很有影響的侯德建、
李宗盛、
羅大佑等創作型歌手,開創了將近20年的華人流行音樂的輝煌。因此,人們將楊弦稱作“
民歌之父”。
楊弦的歌曲非常流暢,尤其和歌詞詩句的配合十分協調。楊弦的《
鄉愁四韻》同時也由
羅大佑作曲演唱,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羅大佑的《鄉愁四韻》具有明顯模仿楊弦的特徵,無論是作曲結構和旋律本身。楊弦的《
迴旋曲》是一首至今聽來仍然讓人心緒萬千的好歌,把
余光中的原詩的意境進行了很好的提升,在優美的旋律中表達了一種蒼涼美 ,讓人回味無窮。
今天我們重新來聽楊弦的歌,也讓我們思考,一場音樂的變革帶來的流行音樂的輝煌是多么的發人深省。我們大陸的流行音樂人士應該從楊弦現象中獲得些什麼呢?
楊弦唱歌時喜歡身穿唐裝,“那一派風範啊——”,當年也是歌唱青年的導演
賴聲川回憶道,“沒有人能比,所以,每次只要一看到楊弦出現,大家就自動閉嘴,場子讓給楊弦”。
楊弦畢業於
台灣大學生物研究所,是一位碩士。眾人常常把楊弦在1975年6月6日於台北
中山堂舉辦“現代
民謠創作演唱會”視為
台灣民歌運動的發軔,其實早在1974年,楊弦就曾經在
胡德夫的小型演唱會首次演唱自己創作的《
鄉愁四韻》,歌詞採用
余光中創作的同名詩。很多人都在介紹那段歷史時說楊弦當時的演唱“受到現場觀眾的歡迎”,然而我更相信
李雙澤所說:“楊弦敢把那不能唱的詩唱了起來,又可以不理會台下有人在罵:‘乾你娘,長江水是圓是扁,你知道個鳥!’”楊弦一直反對以音樂為謀生的手段,雖然曾經在
風起雲湧的
台灣本土運動中開闢了新的路途,他卻激流勇退,成為最早加入也最早退出的
民歌手。
1982年母親辭世後,楊弦移居美國,開始學醫。他向來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偏好,在美國花了四年的時間取得了舊金山
針灸大學的“東方醫學”博士,後成立一家名為“寶生”的健康食品公司,自己出任總裁。美國讀書時楊弦無依無靠,學費、生活費都是靠幫人做推拿獲得,半小時七美元,一天要服務七、八個人才能維持生活。
經朋友介紹,楊弦有緣接觸到了多位
佛學大師,自己潛心研習,自修自悟。楊弦總說,人生很多事情會發生就是緣分,一切都是有意義的。信仰的密宗給他這樣的指引:對生命保持一分明白清醒之心,對生命的未知,不必有那么多懼怕。2002年,楊弦回
台灣參加“中山堂校園
民歌演唱會”。這場演唱會聚集了跨越二十年的不同時期的
民歌手,不過,眾人都承認票房的最大賣點是楊弦,因為,他已經有二十六年沒有在
台灣的舞台上唱歌。當楊弦要表演的訊息一傳出,票就全部賣完了,負責籌劃這次
民歌演唱會的
陶曉清說:“唉呀,可見大家多懷念楊弦呢。”
楊弦的愛情,是我非常欣賞的。他與“
靈魂伴侶”丁乃筠之間十數年的愛情,是那種心靈相依而不必世俗的情感,世上沒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丁乃筠年輕時是與
胡茵夢並稱的美女兼才女,妹妹
丁乃竺是
賴聲川的太太。
我想她的轉世一定很好,而我們老師夢到她已經成就了,那就更好了。我記得在她入關的時候和圓寂的前一兩天,她的閉關山上曾有
美麗的彩虹出現;走的那天中午,在她妹妹、妹夫
賴聲川和乃竺家中頂樓,為她念經的資深喇嘛堪布和在樓下的三妹乃簪,在法會後都隱隱聽到有悠遠的號角樂聲響起,像是奏迎請樂要帶她走了。”
每次聽這首《
民歌手》,老唱片的雜音划過,會有一些傷感。楊弦年輕的聲音帶有70年代
台灣的氣息,而我們這個時代的希望和可能在哪裡,
我看不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