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專輯名稱:《中國現代民歌集》
歌手名稱:楊弦
唱片公司:洪建全基金會
發行年份: 1975年
專輯介紹
被稱為“台灣現代民歌之父”的楊弦,在當年把余光中先生的詩作譜成了曲,當時一共發表了九首歌曲,還舉行了一場發表會. 唱片出版之後,得到各種迴響,甚至還引發了一場文化討論風潮.
60年代的台灣樂壇,音樂創作遠遠滯後于樂壇的發展,在歐美歌曲的薰陶下,湧現出了一批填補本土創作空白、極富創新意識的詞曲創作者,這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莊奴與左宏元。70年代初,大量的女性歌手開始在樂壇上走紅,鳳飛飛、鄧麗君、甄妮、崔苔菁等歌手的走紅,無形中把台灣早期的流行音樂發展推向了另一個高潮。儘管此時樂壇上呈現出一片發展的勢頭,但翻唱之風依舊在樂壇上盛行,歐美文化的印記存留在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此時,本土文化的覺醒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境地了。從1972年前後開始,楊弦、胡德夫、李雙澤等人開始在台北醞釀後來轟動全島的"現代民歌"運動。
1973年,楊弦在胡德夫的演唱會上發表了由余光中的詩譜曲的《鄉愁四韻》。1975年6月6日,以余光中、徐志摩等詩人的詩為歌,楊弦與胡德夫在台北中山紀念堂舉行" 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成為校園民歌運動開始的標誌性事件;而這次演唱會所推出的9首歌曲均被收錄進楊弦於同年出版的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中,這張專輯也標誌著民歌運動的正式開端,民歌時代由此正式開始。1976年12月3日,在淡江大學動物學院舉行的西洋民歌演唱會上,歸台的青年畫家李雙澤跳上台大聲質問:"為什麼唱的都是西洋作品?我們自己的作品在哪裡?"李雙澤向觀眾席投擲可樂瓶,並激憤地大喊"唱自己的歌"。台下的大學生立刻吶喊,贊同的聲音喊成一片。這就是著名的"淡江事件",李雙澤代表所有熱愛音樂並且極富社會責任感的年輕人,喊出了台灣流行音樂史上最為有力的聲音。
楊弦的《中國現代民歌集》雖然得到了大眾的肯定,同時也受到了許多衛道士的責難。當時各大報刊與高校紛紛討論這種被楊弦冠以"中國現代民歌"之名的音樂所引發的風潮,有守舊者甚至指出:這種歌既不中國也不現代,更不是民歌。對於社會上的種種指責,楊弦並不在意,在接下來的《西出陽關》等專輯中,他依舊保持了被人們指責為"不中國、不現代、不民歌"的個人音樂風格。楊弦的作品不僅在大學校園流傳,也波及到社會各階層,他對推動校園民歌運動風潮居功至偉,因此日後他才當之無愧地被人譽為"現代民歌之父"。
楊弦之後,一大批對音樂抱有熱愛與責任感的年輕人紛紛投身於民歌的創作中,湧現出了葉佳修、蘇來、梁弘志、施孝榮、吳楚楚、彭國華、韓正浩、邱晨等一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民歌時代初期的作品往往以富於盛名的詩人作品為譜曲對象:既有正當其時的名家余光中、鄭愁予,也有新文學史上的巨匠胡適、徐志摩等,可謂風雅一時。
製作
台灣百佳015位
製作 人:楊弦
作 詞:余光中
作 曲:楊弦
演 唱:楊弦等
唱片編號:LP版HF-1001,CD版DSD0046
發行日期:LP版1975年9月,CD版1997年
出 版商:LP版洪健全文教基金會,CD版滾石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1976年,楊弦、胡德夫、李雙澤三人在台北中山堂舉辦了新作發布會。會上所推出的九首新作均被收錄於楊弦的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中,這張專輯也正式標誌著台灣民歌運動的開端。由於當年台灣政府所實行的"戒嚴令",對於任何新鮮事物必然會受到來自保守勢力的束縛與責難。專輯推出後,雖然受到了歌迷們的肯定,但同時也受到了許多音樂保守人士的指責,在社會上引起了空前的爭論風潮。當時各大報刊乃至學校紛紛舉辦各項活動,來探討這種被楊弦標榜為“中國現代民歌”的音樂風潮。有人甚至指出:“這種歌既不中國也不現代,更不是民歌。”但無論如何,這是一種突破,一種對原有音樂的創新。對於這場七十年代中期的音樂風潮而言,楊弦是一個開始,在他的影響下有更多的對音樂抱有責任感的青年,紛紛投身於民歌的創作中,湧現出了侯德健、羅大佑、葉佳修等一大批極為出色的音樂人.
出版前言(余光中 六十四年八月十六日夜於台北):
沒有歌的時代,是寂寞的。只有噪音的時代,更寂寞。要壓倒噪音,安慰寂寞,唯有歌。
我在寫《白玉苦瓜》集中的作品時,很少想到,那些詩有一天會變成歌,因為在我們這時代,詩大半是寫來看的,很少是寫來聽的。青年作曲家楊弦,在看我的詩時,卻聽到了音樂,很是令我高興。他不但聽到了音樂,還將音樂譜了起來,讓大家一起聆賞。今年六月六日,一個溫柔多雨的晚上,楊弦和許多歌手琴手,在擁擠的中山堂,把兩千聽眾帶進了那音樂里,那旋律何其青麗美婉,有如參加了詩與歌的婚禮。歌魂琴魄,繚繞不絕,於今念及,猶感蜜月未遠。《中國現代民歌集》中所收,除了那晚演唱的《鄉愁四韻》等八首外,還有楊弦新近從《蓮的聯想》里挑出來譜成曲的《迴旋曲》,共為九首。從詩到歌,從歌到圓紋細細的唱片,是一條不能算短的歷程,令人高興,值得一記。
台大人文報社《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關於《中國現代民歌集》的資料:
楊弦,被稱為“台灣現代民歌之父”。他在當年把余光中的詩譜成了曲,在一些民歌廳演唱,頗受歡迎,於是在中山堂舉行了一場發表會。當時一共發表了九首歌曲,後來都收錄在這一張唱片中。在余光中教授的支持之下,楊弦很大膽的把它們稱之為《中國現代民歌集》。
唱片出版之後,得到各種迴響,有人稱讚、有人指責。那時,不少報刊、學校,都有人辦活動,或出專刊,來討論這股風潮。洪建全基金會也因此繼續出版了楊弦的第二張唱片《西出陽關》,以及《我們的歌》一、二、三集。
楊弦是一個開始,因為他的引導,許多人投身進入這個“民歌”的行列。有些只停留了一陣子,有的則至今仍在努力。
至於“中國現代民歌”這個名字,後來沒什麼人敢再用。因為不少人說:“這種歌既不中國亦不現代,更不是民歌。”然而,所有愛聽民歌的人,心中都是瞭然的,只要一說“民歌”,都知道它所指是什麼。而楊弦,也因此而成為“台灣現代民歌之父”。
簡評
楊弦,被稱為“台灣現代民歌之父”。他在當年把余光中的詩譜成了曲,在一些民歌廳演唱,頗受歡迎,於是在中山堂舉行了一場發表會。當時一共發表了九首歌曲,後來都收錄在這一張唱片中。在余光中教授的支持之下,楊弦很大膽的把它們稱之為《中國現代民歌集》。唱片出版之後,得到各種迴響,有人稱讚、有人指責。那時,不少報刊、學校,都有人辦活動,或出專刊,來討論這股風潮。洪建全基金會也因此繼續出版了楊弦的第二張唱片《西出陽關》,以及《我們的歌》一、二、三集。
楊弦是一個開始,因為他的引導,許多人投身進入這個“民歌”的行列。有些只停留了一陣子,有的則至今仍在努力。
至於“中國現代民歌”這個名字,後來沒什麼人敢再用。因為不少人說:“這種歌既不中國亦不現代,更不是民歌。”然而,所有愛聽民歌的人,心中都是瞭然的,只要一說“民歌”,都知道它所指是什麼。而楊弦,也因此而成為“台灣現代民歌之父”。
背景
50年代後台灣的流行音樂發展,以哀怨題材和地方民歌小調為主。人們以此表抒對於祖國大陸的期盼之情,一度深受人們的喜愛。60年代各類電視群英會的產生,使得更多歌手的湧現,但同時歌手的發展無論是聲音還是外型均向著完美方面發展,而音樂本質的東西卻依舊相對陳腐。對於當時更多的50年代出生的年輕人而言,這種情懷並不能與之產生共鳴,因此更多的人在厭倦了舊上海的燈紅酒綠和台語歌里的浪子棄婦以及各類塗脂抹粉的電視歌手之後,改而在西洋歌曲中抒發情懷。當時台灣流行樂壇因為機制的不健全,因而盜版在當時極為昌盛,唱片業者往往用這種低成本高回報的手法來漸漸取代對於本土歌手的改造。由此造就了60年代末台灣的西洋音樂風潮。
70年代初期由於唱片業的低迷,專業創作匱乏,歌手往往只能彼此翻唱一些歌曲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隨著經濟的崛起,人們對於娛樂業的關注日益增強。70年代對於台灣而言是個多事之秋,但也正是這一系列的事件打破了以往的沉寂。整個民歌運動可以劃分為三個集團,以李雙澤、楊祖君、胡德夫為代表的[淡江夏潮]路線,以楊弦、趙樹海、韓正皓、吳楚楚為代表的[中國現代民歌]路線,和以在校的各類創作歌手為代表的[校園民歌]。1967年創建的[夏潮]雜誌,一直以支持鄉土文學、主張台灣、大陸統一為宗旨。70年代中期,在歐美求學的菲律賓華僑李雙澤回台,在西方音樂的薰陶下,他在回台後每周定期在台北一家叫[哥倫比亞]的咖啡店演唱西洋歌曲,被譽為“台灣的BOB DYLAN。1978年12月,美國與台灣正式斷交,在台灣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反美浪潮。特別是在年輕人中產生了極大的反美情緒,李雙澤通過在淡江大學工作的機會,在學生中吸取靈感,開始創作自己的歌曲。“少年中國”“小朋友你知道嗎”“美麗島”都是他這個時期的優秀作品。1977年底,李雙澤淡江大學西洋民歌會上,李雙澤跳到台上拿著一罐可樂,憤怒地在台上砸爛。大聲疾呼“我們在國外喝可樂,在國內也喝可樂,在國外聽西洋音樂,在國內也聽西洋音樂,我們自己的歌呢?為什麼不唱自己的歌!”並現場演唱了“國父紀念歌”“美麗島”“少年中國”“補破網”等歌曲。這一事件當時被稱作[淡江事件],而李雙澤也成為淡江校園中著名的抗議游唱歌手的代表。在他的作品充分顯現出喚醒本土文化覺醒的特質,激勵了一代年輕人從民族自覺性中投身到音樂創作。從“台灣的BOB DYLAN”到憤怒的反美創作歌手,李雙澤的轉變代表著台灣流行音樂從殖民化轉向自由創作的契機。70年代中期,李雙澤、楊祖君、胡德夫正是[淡江夏潮]精神的有力代表人物。音樂上帶著濃郁的第三世界對抗第一世界、社會主義對抗資本主義的意識,但最終[淡江夏潮]路線的發展卻趨向於偏激。富有戲劇性的是,1977年,李雙澤為了救一個落水的美國少年,在海邊淹死。另一位夏潮派人物楊祖君在當時民歌初期也是舉足輕重的。1977年她主持的”跳躍的音符”在台視開播,第二年五月因不滿新聞局要求演唱“淨化歌曲”而憤然辭職。1978年,楊祖君在榮星花園舉行台灣首度大型露天演唱會——”青草地演唱會”,為廣慈博愛院發起雛妓募款。1979年,楊祖珺組織”新聲綜藝團”,推動”唱自己的歌”活動,並在同年推出了自己首張個人專輯[楊祖君]。從70年代初期,保有[夏潮]精神的胡德夫就開始在民間收集各種本土文化和音符,在那個壓抑台灣文化的時代,胡德夫是台灣原住民文化運動的有力倡導者。70年代中期,胡德夫加入了現代民歌推廣的陣營當中。把很多台灣鄉土民謠發掘並加以整理髮表。包括楊弦、李雙澤等都叢胡德夫那裡吸取了很多的台灣本土音樂精華。
70年代的台灣流行音樂無外乎外來搖滾、電影插曲、藝術歌曲和民謠小調。在長久外來文化的壓抑下,從校園中孕育出了一種別具一格,卻又把握當代情感民族風的嘗試。如果說李雙澤是民歌創作倡導者的話,那么楊弦無疑就是這場運動的推廣者。1975年6月6日,當楊弦和趙樹海、胡德夫等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站在台北中山堂[中國現代民歌演唱會]的舞台上時,也宣布著一個屬於年輕人的音樂時代的到來。當晚楊弦和他的朋友們演唱了以著名詩人余光中的詩作為歌詞的8首作品,這些歌在風格上完全不同於當時當時的任何歌曲,即非藝術歌曲,也不屬於正宗的民歌。楊弦譜曲的“民歌手”“鄉愁四韻”“迴旋曲”這些作品,音樂上借鑑了大量的西洋樂器,以西方的吉他和弦為主,和同期的美國民歌和當時的“淡江夏潮派”不同,它不具有抗議、反對等精神。但它具有很強的都市性、屬於青年次文化的音樂表達。演唱會上所推出的九首新作後來被收錄於楊弦的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中,這張專輯當時一直賣了十幾版,可謂是深植人心。但任何新鮮事物必定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質疑,當時以許常惠為首的人就提出“由少數人製作演唱的歌曲是否能稱作民歌?民歌需要根基深厚,需要天長地久的磨練,是由下而上的轉變,怎么能像楊弦這樣由上而下的[炮製]民歌?”一時間社會上引起了空前的民歌爭論風潮,各大報刊乃至學校紛紛舉辦各項活動,來探討這種被楊弦標榜為“中國現代民歌”的音樂風潮。有人還指出“這種歌既不中國也不現代,更不是民歌。”但也正是這樣一場爭論使得現代民歌更加受世人所矚目,人們忽然發現現代民歌輕快的節奏,平實的語言與以往壓抑的政治氣氛中一成不變的陳詞老調截然不同。無論如何,對於這場音樂風潮而言,楊弦是一個開始,在他以後有更多對台灣音樂抱有歷史責任感的青年,紛紛投身於民歌的創作中,湧現出了像侯德健、葉佳修等一大批極為出色的音樂人。對於社會上的種種指責,楊弦並不很在意,在接下來推出的《西出陽關》等專輯中,他依舊保持了以往被指責為“不中國、不現代、不民歌”的個人音樂曲風。1982年,楊弦在母親辭世後赴美從事中醫針灸,告別了台灣流行音樂舞台。雖然楊弦的出現非常短暫,但他所倡導的民謠卻在之後的若干年中,為台灣的流行樂壇起到了翻天覆地的影響。憑著他當年對於音樂的這一份執著和創新,足以當之無愧的被後世譽為“現代民歌之父”。
專輯曲目
01. 鄉愁四韻(合唱)
02. 民歌(大合唱)
03. 江湖上(楊弦)
04. 鄉愁(楊弦、章紀龍)
05. 白霏霏(合唱)
06. 民歌手(楊弦、徐可欣)
07. 迴旋曲(楊弦)
08. 搖搖民謠(章紀龍)
09. 小小天問(楊弦、徐可欣)
樂評
灣百佳唱片第十五名:楊弦《中國現代民歌集》
這幾張都是民歌的經典。
和大陸不同的是,台灣人所說的“民歌”,其實是一種“鄉村民謠”的形式,從美國引渡過來的。“民歌”不一定指民族歌曲,這個“民”也可以指普通老百姓,難道抱著吉它自彈自唱不叫“歌”?
而台灣這個所謂的“民歌”興起是由一場音樂會開始的,那是1975年,以楊弦,李雙澤,胡德夫為首的音樂人發起了“唱自己的歌”的運動。標誌就是這張楊弦用詩人余光中的八首詩譜寫成歌曲,在台北國父紀念堂演出了一堂音樂會,這就是民歌運動的開端。
八首民歌,八首詩,我敢說在流行歌曲里,沒幾個人敢寫《民歌》、《鄉愁四韻》這樣的主題。如此的大氣,作為流行歌曲未免曲高和寡了點;而真正寫主旋律的“假大空”代言人,用不出這樣的詞藻來。所以假如真的想推廣未免覺得有點遺憾了。
《迴旋曲》是最古典的一首歌,楊弦雖說用民謠的方式寫的曲子,但它的詞,它的唱,它的編曲方式,沒有一樣不古典的,我不知道假如用古琴和交響樂來演奏它是否是最巔峰了。其實“民歌三十”里殷正洋的聲音最適合,但整體還是沒有古典。
《江湖上》就很刻意地模仿Bob Dylan的美國鄉村音樂了,其實這首歌本身也是余光中老師得到BOB的音樂靈感寫的詩。台灣人已經沒有根了,還要丟棄自己的本質特色豈不是很無知。
不過民謠就是民謠,有那么幾個簡單的和弦在那裡,可以唱好多種輪迴的美妙旋律。簡單的背後是深沉的含義。或許《中國現代民歌集》,在華語樂壇的里程裡面是只聞其名少聽其聲的頭牌一塊,也許有些歌在今天只是當作留聲機一樣一個遙遠的回憶,但作為一個開端和嘗試是不可小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