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曉清

陶曉清

陶曉清,江蘇蘇州人,台灣資深廣播人,作家亮軒(本名馬國光)之妻,音樂人馬世芳之母。她引領1970年代台灣民歌運動,被譽為「台灣民歌之母」。民歌運動的推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曉清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蘇州
  • 職業:資深廣播人
個人履歷,成就及榮譽,社會評價,

個人履歷

1965年,陶曉清開始主持中廣節目《中廣熱門音樂》,於節目中介紹當時的西洋流行音樂。當時台灣音樂界,以慷慨激昂的愛國歌曲與懷念故土的鄉愁民謠為主軸。陶曉清的節目,引進新穎的西方流行歌曲,為廣大青少年所青睞,一時蔚為風潮。
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
1975年,台灣國際地位慢慢降低,而青少年們仍沉浸在西式文化之中,在音樂這塊領域亦是如此。“舊上海”式風花雪月的歌曲,與日本及西洋的翻譯歌曲,仍是當時主流。而在這種氛圍之下,創作屬於“台灣人的歌曲”,這種想法慢慢開始萌芽。
1975年,陶曉清在中廣開闢了《熱門音樂》節目,其中另闢一個“中西民歌”時段,介紹由台灣青年學子自行創作的歌謠。這些實驗性的歌曲,得到了聽眾的迴響喜愛,要求延長播出時間與次數。1975年,楊弦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有如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拉開了民歌運動的序幕。
1976年,在李雙澤的高呼之下,“唱自己的歌”成為了國民運動,各種台灣歌謠的創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此時,陶曉清以電台廣播人的身份,聯合了廣播界與藝文界人士,召開“中國現代民歌”演唱會,包含了胡德夫、楊弦、楊祖珺吳楚楚等民歌運動健將。陶曉清並策劃了“第一屆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與《我們的歌》專輯出版。民歌運動,由陶曉清催生主導,成為1970年代中期後,台灣音樂界齊頭並進的方向。

成就及榮譽

陶曉清與中國現代民歌的崛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陶氏對中國現代民歌抱持著“歌詞不需翻譯,清晰明白,使人一看就懂”、“能代表現代中國的創作”,這樣的觀念,使陶曉清與傳統學院派出身的音樂人士屢起歧異。由余光中提出、陶曉清所引用的“寬大為懷”相比,舊學院派遵循嚴謹精細的傳統,對現代民歌的定義和創作,並不視為與中國民歌同類,常攻擊現代民歌一派。對此,陶曉清明白,為了使中國現代民歌運動,能夠更枝開葉蔓的廣布,需要傳統學院派的支持。然而幾次的座談會下來,對於“中國”、“現代”、“民歌”的名詞意含,雙方仍無法取得共識。在正名無法解決之際,對“中國現代民歌”背後正當性的疑慮也日漸增多。慢慢地,“中國現代民歌”融入了繼之興起的“校園歌曲”;對故土的感懷,轉成遊子遠赴他方的鄉愁,與對生命的熱忱。校園學子這樣一個廣大的族群,投入了對歌曲的創作,使得“校園歌曲”與流興音樂間的差異逐漸消失。有有鑒於此,陶曉清奔走籌備,成立了一個音樂組織——“民風樂府”,想藉由流行歌曲的風潮,再次帶動“中國現代民歌”的興起。然而市場機制已不再支持非流行的歌曲,加上民風樂府是非營利的組織,不會完全偏傾市場導向,是以這個組織並沒有帶來太大的迴響。
即便沒有完全達成目的,陶曉清仍在民歌運動的二十年間引領風騷。江山代有才人出,接續民歌運動的羅大佑等人,在舞台上耀眼發光,此時陶曉清已慢慢淡出台前。1988年,陶曉清的《中廣青春網》,成為台灣第一個以青少年為主要族群的音樂頻道。1992年,陶曉清自中廣退休,結束廣播人生涯,並赴加拿大進修心理成長方面的課程。1993年,創辦了“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為音樂創作人交流的平台,並擔任第一屆與第二屆理事長。2000年,獲頒金曲獎的特殊貢獻獎。

社會評價

“台灣民歌之母”陶曉清,雖不再是當年叱吒風雲的廣播人,她在音樂方面的貢獻,與這些年來的經驗,將由其子馬世芳承繼,繼續為台灣音樂界打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