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道

明、清六科給事中都察院十三道監察御史總稱,俗稱為兩衙門。洪武元年(1367)設給事中。洪武六年(1373)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後一度改給事中為元士﹑源士。二十四年﹐六科各設都給事中一人﹑正八品﹐主管科務﹔設左右給事中各一人﹐從八品﹐協助理事。各科給事中數量為吏科四人﹑戶科八人﹑禮科六人﹑兵科十人﹑刑科八人﹑工科四人﹐均為正九品。建文時﹐改官制﹐升都給事中正七品﹐給事中從七品。永樂時﹐重置左右給事中﹐秩品為正七品。後來又在南京設六科給事中﹐戶科為二人﹐餘五科均為一人。其給事中之職守為侍從皇帝﹐推舉人才﹐糾劾官吏﹐督察六部﹐封駁制敕和章奏﹐評議政事﹐隨時諫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道
  • 屬性都察院十三道監察御史總稱
  • 時代:明、清
  • 俗稱:兩衙門
洪武元年置御史台,設左右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等官。洪武十三年五月罷御史台,後置都察院,設監察都御史八人,秩正七品並分道置監察御史,每道設御史三至五人不等,秩正九品。以後定製,都察院設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正四品。下分十三道,共有監察御史一百一十人,正七品。南京亦設都察院,置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和監察御史等官。其職守為糾察內外百司之官﹐在京受命巡視﹐在外巡按地方,監督州縣,考課官吏,糾劾違法行為,整肅風紀。科道官職司風紀督察﹐諫設議政﹐事關吏治﹐故有明一代﹐對科道官的選拔﹑考核﹑遷轉非常重視。
(1).指科道官。 明 張居正 《請宥言官以彰聖德疏》:“竊以為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 乾隆 二年,上以翰林班在科道前,科道掛珠而翰林獨否,不足以肅朝儀。”
(2).指科道兩衙門。 明 周暉 《金陵瑣事·雅謔》:“科道缺官,文選郎中請於張江陵 。”《明史·職官志三》:“大約舍人有兩途,由進士部選者,得遷科道部屬……不由科甲者,初授班序,及試中書舍人,不得遷科道部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