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德沃夏克)

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一般指本詞條

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捷克語: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1841年9月8日-1904年5月1日),十九世紀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捷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德沃夏克出生於布拉格(時屬奧匈帝國,現屬捷克)內拉霍奇夫斯鎮,早年入布拉格音樂學校,畢業後進行音樂創作,1890年受聘布拉格音樂學院教授;在此期間他受到祖國民族復興、發展民族文化的思潮的影響,接觸了西歐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作品;1892—1895年春應邀在美國紐約音樂學院教學並任院長,回國任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1904年去世。

德沃夏克的主要作品有《第九交響曲》【全名《e 小調第九(自新大陸)交響曲》】,為作者受邀到美國期間所作)、《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等、《第4交響曲》、《第7交響曲》、《狂歡節序曲》、《奧賽羅序曲》、《胡教徒序曲》、《隨想諧謔曲》、《幽默曲》(又稱《詼諧曲》)、《斯拉夫舞曲》、歌劇《水仙女》、《阿米達》,以及交響詩《水妖》、《午時女妖》、《金紡車》、《野鴿》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東·利奧波德·德沃夏克
  • 外文名:Antonín Leopold Dvořák
  • 國籍捷克
  • 出生地布拉格
  • 出生日期:1841年9月8日
  • 逝世日期:1904年5月1日
  • 職業:作曲家
  • 畢業院校:布拉格管風琴學校
  • 主要成就十九世紀世界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捷克民族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新世界交響曲享譽世界
    大提琴協奏曲享譽世界
    音樂平易、樸實,富於民族特色
    發展捷克民族音樂作出巨大貢獻
  • 代表作品:第8、9交響曲、大提琴協奏曲、斯拉夫舞曲弦樂四重奏
個人經歷,早年歲月,初出茅廬,蜚聲國際,出國旅遊,大洋彼岸,回歸故國,交響詩,大師辭世,主要作品,交響曲,歌劇,合唱曲,管弦樂,室內樂,作品賞析,第八交響曲,第九交響曲,大提琴協奏曲,歌劇《水仙女》,作品評價,

個人經歷

早年歲月

德沃夏克出生地德沃夏克出生在布拉格附近的內拉霍奇夫斯鎮,他的的父親František Dvořák經營祖傳的客棧和肉店。他的母親Anna Zděnková是一名貨物看守的女兒。安東尼是他們第一個兒子,安東尼總共有八個弟弟。
他6歲的時候在Nelahozeves上國小,在那裡他第一次上小提琴課。1853年他遷往茲洛尼斯學習德語。當時德語是波希米亞的生存之本。在那裡他跟隨教堂唱詩班領唱Antonín Liehmann學習鋼琴和管風琴。在此期間,他有時演奏管風琴補貼家計。他還在他老師的樂隊中演奏,並且開始作曲。有一個由來已久而且由一封偽造的滿師證書所支持的傳言,說德沃夏克的雙親強迫安東尼學習屠宰技術,但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個傳言的真實性。
1856年秋德沃夏克去了Česká Kamenice,據推測他是為了進修德語,並且準備到德語教學的布拉格管風琴學校上課。1857年10月他上了兩年的管風琴學校,也在一所普通學校上過學,還作為中提琴手在一年登台兩次的Cäcilien協會樂隊中演出。
德沃夏克本想謀一個管風琴師的職位,但失敗了。1859年夏天開始他就在Karl Komzák的樂團裡面當中提琴手,在咖啡館,或是公眾場合演奏樂曲集錦,序曲和舞曲。德沃夏克這樣過了十一年,其間沒有發表作品。從這段時間流出下來的作品判斷,他是自學的作曲,而且可以說是按部就班的,從開始的莫扎特,經孟德爾頌和舒曼直到1870年代末的華格納。剛開始他的重點是弦樂四重奏
1862起Komzák的樂隊在新開的布拉格臨時劇院登台,約在1865年升級為歌劇樂團。在國家劇院落成之前,這座臨時劇院是第一所捷克歌劇戲劇的用武之地。其中斯美塔那貢獻良多,他的《布蘭登堡人在波希米亞》和《被出賣的新嫁娘》1866年就是在此首演的。
1865年起德沃夏克除在樂隊的工作外,還開始在劇院教授鋼琴。他的女學生有姐妹倆Josefina和Anna Čermáková。當時德沃夏克愛上了17歲的Josefina,可惜未成眷屬,但當時11歲的Anna,卻在8年後即1873年11月17日與德沃夏克成婚。
1868年畫像1868年畫像

初出茅廬

1870年德沃夏克寫下第一部歌劇《阿爾弗雷德》,德語劇本,但歌劇在他生前都不曾獲得上演機會,可以看作是一次練筆。第一部為觀眾所接受的作品是歌劇《國王與燒炭工》,Bernhard J. Lobeský寫的捷克語劇本。1871年7月他辭去了樂隊工作,只為了多點時間作曲。在1871年到1873年,他發表了歌劇,室內樂和為合唱和樂隊而寫的讚美詩《白色山的遺產》,這些作品得到了熱情的讚美與肯定。
只是其歌劇《國王與燒炭工》不盡如人意。1873年臨時劇院已經開始排演,但是不得不中斷,據稱原因是這部歌劇太難而不可能演唱。德沃夏克再次重新審視其曲風,並且拋棄了新德國學派的那一套重新作曲,1874年首演,結果是大獲成功。
1874年開始他開始到私立音樂學校授課,2月他得到了一個管風琴職位,在此位置上他一直工作到1877年。

蜚聲國際

1874年到1877年間他都得到國家獎學金。愛德華·漢斯力克是這個評審會的成員,後來還有勃拉姆斯。後者成就了德沃夏克的決定性突破——他通過自己的出版商Fritz Simrock出版了德沃夏克的二重唱合集《摩拉維亞之聲》。同時這也標誌著兩位大作曲家終身友誼的開始。

出國旅遊

1884年德沃夏克接受愛樂協會的邀請第一次前往倫敦。這兩年內寫成的《鬼新娘》(Rusalka,根據Karel Jaromír Erben的敘事詩寫)和《聖潔的魯米那》是伯明罕和利茲的委託之作。
第一次倫敦之行後,德沃夏克到普日布拉姆(Příbram)旁的維索卡山(Vysoka)避暑,在那裡他可以充分遠離城市享受大自然。1877年起他的公眾露面停息,只接受少量的委託,修改舊作,寫作歌劇《雅各賓派人》。
1889年初德沃夏克應俄羅斯皇家音樂協會之邀到訪莫斯科聖彼得堡。在再一次的倫敦之旅後他回到布拉格,在那裡他接受了卡爾斯大學榮譽博士頭銜,1890年10月他成為音樂學院教授。其實1889年一月他就收到聘任提議,但由於他當時事務繁忙不得不推掉。

大洋彼岸

1892年德沃夏克到紐約國家音樂學院出任院長。年薪15000美元,對德沃夏克的財政狀況來說時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但他也要考慮到家庭團聚的問題,他的妻子,女兒Otilie和兒子Antonín陪同前往。其他四個孩子只在1893年夏天來美國。那時一家在愛荷華州的捷克移民村斯比維爾歡度美好時光。
聘任建議是由主席Jeanette Thurber提出的,她想把美國從歐洲音樂一統天下的局面中解放出來,並且樹立美國自己的藝術偶像。德沃夏克深深認同這一目標,研究種植園黑人工人的靈歌和印第安旋律,他認為這就是美國音樂的根。
德沃夏克給紐約寫了很出名的作品:第9交響曲自新大陸》、《感恩贊》和弦樂四重奏第96篇章,就是《美國弦樂四重奏》。從中可看到美國的音樂元素的滲入,例如五聲音階,一個降低的導音和切分音的套用。

回歸故國

本來他的任期為兩年,後來順延兩年。可是1895年4月德沃夏克就回國了,原因可能是他女贊助人Thurber經過一次經濟危機後財政情況急劇惡化,後果是德沃夏克被多次拖欠薪水。
德沃夏克在維索卡山平靜地度過了幾個月,11月份再次到布拉格音樂學院上任。他曾打算過搬到維也納,在那得到一個位置應該不成問題,但最後還是沒有付諸現實。期間誕生了他最後一部弦樂四重奏

交響詩

1896年德沃夏克與絕對音樂劃清界限。雖然他之前寫過一些被稱之為標題音樂的作品,如1889年的為鋼琴而作的《詩意聲樂畫》,他稱之為“標題音樂,但是是舒曼式的”,或是同年的Dumky三重奏(鋼琴三重奏)。但現在他直接轉向交響詩的創作。這是一種音樂體裁,在李斯特和華格納的新德國學派里,它是爭論的焦點之一。
這一年之內他寫了《水妖》、《午時女巫》、《金紡車》和《野鴿》。這些作品都是根據捷克詩人Karel Jaromír Erben的敘事詩集《Kytice》創作的。他用散文式的音樂告訴聽眾這些故事的情節。下一年他還寫了《英雄之歌》,雖然他並沒有公開其大綱,但是他在一封信中卻對之作了解釋。

大師辭世

布拉格德沃夏克像此時的德沃夏克已經完成了其室內樂和管弦樂的創作。在他最後的歲月里他只寫歌劇:1898年《魔鬼與凱特》、1900年《水仙女》和1902/3年的《阿米達》。
在《阿米達》首演的時候,德沃夏克因腿疼而不得不中途離開。幾天后他得了感冒,只能在床上休息。1904年5月1日他在家人的陪伴下悄然離世,死因是心衰竭,享壽63歲。在逝世的第四天,捷克為他舉行了國葬

主要作品

交響曲

從第一部至第九部的正確編號分別為c小調、bB大調、bE大調、d小調、F大調、D大調、d小調、G大調、e小調。

歌劇

《國王與礦工》、《頑固的農民》、《萬達》、《農民無賴》、《德米特里》、《雅各賓黨人》、《魔鬼與凱特》、《水仙女》、《阿爾米達》等12部。其中《水仙女》在1901年首演後受到長久而廣泛的歡迎,不亞於斯美塔那的《被出賣的新娘》。

合唱曲

《讚歌》、《聖母悼歌》、《幽靈的新娘》、《聖柳德米拉》、《D大調彌撒曲》、《安魂彌撒曲》,《感恩讚美詩》等。

管弦樂

除9部交響曲外,尚有《交響變奏曲》,序曲6首(包括《狂歡節》),交響詩5首(包括《水妖》、《午時女巫》、《金紡車》、《野鴿》)、《斯拉夫狂想曲》3首,大提琴協奏曲3首,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序曲3首(《在自然的王國里》、《狂歡節》、《奧賽羅》,合稱為“自然、生命和愛情三部曲”)。

室內樂

鋼琴三重奏4首(最後一首是《杜姆卡三重奏》),弦樂三重奏1首,鋼琴四重奏兩首,弦樂四重奏13首,鋼琴五重奏1首,弦樂五重奏兩首,弦樂六重奏一首。

作品賞析

第八交響曲

第八交響曲於1889年夏秋之間、當作者在他的維索卡鄉間別墅時寫出。在德沃夏克所有交響曲中,這一部的內容同他個人牽涉最多,也最獨特。在這裡,象《第七交響曲》中那般集中的激烈衝擊和感傷的懸念,可說是蕩然無存,它所反映的完全是平靜的心境以及歡樂與自傲的感覺,同作者的特定心境和體驗息息相關;聽賞這樣一部作品,仿佛可以分享作者在同大自然的交往中所獲得的新鮮、明朗而愉悅的感受似的。作者在這裡毫不陷諱同鼓舞和哺育著他的捷克民間音樂素村的直接聯繫,整部作品飽含對祖國大地及其人民和藝術的熱愛之情,就象是從波希米亞的原野和捷克民間直接產生出來似的。
《第八交響曲》採用四樂章的傳統結構,但其中卻有某些不同一般的特點,正如作者所說,他將在所襲用的形式中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念。換句話說,這部交響曲的各個樂章,雖以常見的奏鳴曲形式、三段體或迴旋曲形式為基礎,但在細節上卻有很重要而有趣的偏離。先講第一樂章。這裡的引子是一個獨立的主題,它分別在呈示部、發展部和再現部之前疊次出現,從而豐富了樂章所採用的奏鳴曲形式;這引子主題具有史詩般宏偉的氣質,又接近於莊嚴的聖詠,它的存在(還有最後樂章的引子)使原來象田園詩般的音樂兼備了英勇的戲劇性,因此有人據此時而把這部作品喻為“英雄”交響曲

第九交響曲

1892年,美國紐約國家音樂學院聘請德沃夏克出任該院的院長,德沃夏克則應邀赴美。這部《第九交響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國停留的將近三年期間內,大約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這部交響樂實際上是作者對於美國所在的“新大陸”所產生的印象的體現,曲中雖然有類似“黑人靈歌”與美洲“印第安民謠”的旋律出現,但德沃夏克並不是原封不動地將這些民謠歌曲作為主題題材,而是在自己的創作樂思中揉進這些民謠的精神而加以表現。將此交響曲命名為“自新大陸”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譯為“新大陸”或“新世界”交響曲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第一樂章 序奏,慢板,e小調,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頗為宏大,其主題與相繼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極其微妙的關係,擔負一種連貫全曲的特殊任務,甚至可稱之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樂章的引子部分由弦樂器、定音鼓和管樂器競相奏出強烈而熱情的節奏,暗喻了美國那種緊張、忙碌的快節奏生活 ; 樂章的主部主題 貫穿了全曲的四個樂章,其特性與居住於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境內的馬札兒民族固有的民俗音樂具有共通的性質。這一特殊主題靠著巧妙發展,轉達了不同於以往音樂世界的“新世界”的訊息, 具有強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當時背井離鄉,鄉愁蘊積,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時期耳熟能詳的民俗歌曲特質,以遣思鄉念國的情懷。樂章中另一段優美的旋律透露出濃濃的鄉愁,恰是作者這種心情的體現。
第二樂章 最緩板,降D大調,4/4拍子,複合三段體。 這一樂章是整部交響曲中最為有名的樂章,經常被提出來單獨演奏,其濃烈的鄉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處他鄉時,對祖國無限眷戀之情的體現。整個樂隊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區合奏出充滿哀傷氣氛的幾個和弦之後,由英國管獨奏出充滿奇異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題,弦樂以簡單的和弦作為伴奏,這就是本樂章的第一主題,此部分被譽為所有交響曲中最為動人的慢板樂章。 事實上,也正因為有了這段旋律,這首交響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愛。這充滿無限鄉愁的美麗旋律,曾被後人填上歌詞,而改編成為一首名叫《戀故鄉》的歌曲,並在美國廣泛流傳、家喻戶曉。本樂章的第二主題由長笛和雙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優美絕倫, 在忽高忽低的情緒中流露出了一種無言的淒涼,仍是作者思鄉之情的反映。 本樂章的第三主題轉為明快而活潑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間舞蹈音樂的風格。
第三樂章 諧謔曲,從“海華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啟發,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轉。音樂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輕快而活潑,帶有跳躍的情緒;第二主題清麗、明快,富有五聲音階特色;兩個主題彼此應和、模仿。 樂章的中間部分主題悠長而婉轉,是典型的捷克民間音樂風格。
第四樂章 快板,奏鳴曲式。 氣勢宏大而雄偉,這個總結性的樂章將前面樂章的主要主題一一再現,同時孕育出新的主題,彼此交織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發了作者想像中和家人聚首時的歡樂情景。樂章的主部主題由圓號和小號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壯;副部主題則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單簧管奏出。這一切經過發展之後,形成輝煌的結尾。

大提琴協奏曲

本作品作於1895年,本曲不但是德沃夏克的代表作之一,而且也是少數幾部廣受世人喜愛的大提琴協奏曲傑作之一。
德沃夏克所留下的傑出作品中,交響樂和協奏曲一類的“無標題音樂”明顯多於歌劇和標題音樂,這種傾向對於他來說,越到晚年越為顯著。
如果拿他初期的鋼琴協奏曲或中期的小提琴協奏曲,與這首大提琴協奏曲作一個比較,就會發現這首協奏曲不但在作曲手法上更為明確和熟練,而且在樂器法的運用,以及構成技法的自由性上,均有顯著的進步,另外本曲在風格上也比以前更顯示出富於表現力的個性,可以不折不扣地說,德沃夏克先天所具有的豐富的旋律性創意和後天對古典音樂造型的探索,終於在這部作品中結成了豐碩的果實。
第一樂章 快板、b小調、四四拍、採取嚴格的奏鳴曲形式。在寫作上充滿巧思,呈示部豎笛率先奏出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則由法國號優美的吹出。而發展部主要將第一主題予以變形發展,包括轉調、變換表情、震音、花奏等等手法,再現部則以第二主題為出發,一直到最後管弦總奏才在現第一主題。
第二樂章不 太慢的慢板、G大調、三四拍、三段體。此樂章音樂充滿波西米亞的傷感,也有人稱它鄉愁之歌。第一段的主題由木管伴奏下,豎笛之後是大提琴奏出。中段的主題來自德沃夏克的歌曲《獨自一人》,而當三支法國號吹出優美和弦時,音樂進入第三段。此樂章充分發揮大提琴唱歌的本性,以及作曲者抒情的天分。
第三樂章 中庸的快板、b小調、二四拍、迴旋曲式。此樂章充滿黑人靈歌旋律與波西米亞舞蹈節奏,因此音樂歡愉快速相當考驗樂團整體表現,因為不僅主奏者吃重連樂團的速度感與氣勢都要夠。無論第一主題或是第二主題都相當具有鄉土性,詮釋者略微粗俗的演出反而更為貼切。

歌劇《水仙女》

三幕歌劇《水仙女》,是捷克作曲家安東·德沃夏克根據劇作家亞羅斯拉夫·克瓦皮爾創作的腳本作曲的一部抒情童話歌劇。德沃夏克共創作了10部歌劇,《水仙女》是他創作的最出名的一部歌劇。該劇於1901年3月31日首演於布拉格民族劇院,那時,他正擔任布拉格音樂學院院長,演出極其成功。
劇情簡介:水仙女是一個在歐洲廣為流傳的民間故事。從前,在大森林裡的一個湖中,住著一位仙女,她愛上了一位英俊的王子,為了變成人到人間去和王子相會,她只好去求助女妖。女妖對她說可以滿足她的要求,但她必須變成啞巴,同時,一旦她失去王子的愛,就必須永遠生活在湖的最深處,而且王子也將遭到不幸。水仙女來到人間,也的確與王子相愛了,但就在他們舉行婚禮的那一天,王子卻愛上了作為來賓的鄰國的一位公主。水仙女痛苦萬分,只好遵守諾言,回到湖水深處。不久,王子後悔了,他來到湖邊呼喚水仙女,並請求得到她的原諒。但一切都已經太晚了,最後他死在了湖邊。

作品評價

德沃夏克的創作浸染著深刻的捷克民間色彩,在主題與結構方面同捷克民間音樂的神韻和特點保有密切的取系。他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愛國熱誠和為復興祖國民族文化所做的且大努力:他的一些大型作品以人民的鬥爭和對先烈的讚頌為主題,還有許多作品再現了捷克大自然和民間日常生活畫面,另一些作品則採用捷克古代的歷史和美麗的神話為題材。
德沃夏克同斯美塔那一樣,都認為用音樂來讚頌自己的祖國和鞏固人民對更加美好的未來的信念,是他們自己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只是在對待民間音樂素材方面,斯美塔那所矚目的只偏重於捷克,而德沃夏克不但注意到捷克的民間音樂,他也轉向摩拉維亞和斯洛伐克,他似乎更加重視斯拉夫各民族間的相互聯繫。
例如,在他那舉世聞名的《斯拉夫舞曲》中,斯洛伐克的奧德捷梅克、波蘭的瑪祖卡和波羅涅茲、南斯拉夫的科羅、烏克蘭的屯卡,就同波爾卡、索塞卡、斯科契那,孚利安特以及其他捷克舞曲兼收並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