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綿竹年畫始於明末,清代乾隆、嘉慶前後為鼎盛期。據道光二十九年綿竹縣誌記載:“綿竹西北山林所產,以竹木為大宗,竹紙之利,仰給者數萬家猶不足,則印為書籍,制為桃符,畫為五彩,神荼鬱壘,點綴年景。”綿竹年畫不僅在中國西南、西北地區有深厚的民眾基礎,而且還深受印度、緬甸、泰國及東南亞其他國家的喜愛。
綿竹龍門山中段與成都平原北部連線,成都自唐以來便是國內雕版印刷的中心,綿竹受其影響,相傳在宋代已有木版年畫生產。據口述資料,清代乾嘉年間,綿竹有年畫從業人員九百餘人,大小規模不一的作坊三百多戶,年產包括門畫、斗方、屏堂、雜條、拓片、案子在內的年畫一千二百多萬幅,遠銷雲南、貴州、陝西、青藏、兩湖及四川省內各地。綿竹木版年畫的題材除傳統的鬥神畫以外,還涉及戲曲故事、山水花鳥、寫景紀實、吉祥圖案等。綿竹各地年畫製作有專業分工,城區偏重拓片、雜條、斗方、案子,併兼及門畫;清道鄉偏重彩色清水大袍;遵道鄉偏重美人、娃娃戲,如此等等。綿竹木版年畫興盛時,出現了行會組織“伏羲會”,自發對年畫產品進行評議。20世紀初,綿竹木版年畫開始衰落,此後日趨蕭條,休業者眾。
文化特徵
形式
綿竹木版年畫從形式看,分為斗方、橫披、中堂、條屏等,似同國畫分幅相近但卻別具一格。
門畫:以其規格和題材內容之分而貼於各種門上,規格有大毛(全開)、二毛(對開)、三毛(52×34厘米)。大門一般貼武將,如秦軍、胡帥和“立刀”“立錘”等,傳說可以驅妖降魔。院內的堂屋門貼文鬥神、畫天官和狀元,有迎祥納福、加官進祿的意思。還有以童子和仕女為題材的一類門畫,內容多為抱瓶、採蓮、佛手、仙桃、“雙喜”“四喜”,貼在寢室門上,表示子孫繁衍、福壽無邊。
斗方:斗方一般用於室內裝飾,是綿竹年畫中最有趣味而又珍貴的一種樣式。其規格多為三毛(54厘米×40厘米),內容新穎,題材也更為廣泛。有流傳於民間的歷史事件,如《鄭成功收復台灣》;也有美妙動人的神話傳說,如《西遊記》;有婦孺皆知的戲曲人物,如《穆桂英、梁紅玉》;也有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如《西廂記》《紅樓夢》;有詼諧辛辣的川劇折子戲,如《白狗爭風》《五子告母》;也有現實生活的寫照,如《紡線女》《五子圖》等,可謂包羅萬象。
畫條:畫條屬於在室內張貼的年畫。其中,包括中堂、橫推、單條和條屏。它將民間傳說故事的內容及戲曲、文學作品中最動人的情節描繪成畫,也有花鳥畫等。這類年畫多採用工筆彩繪,技法上精微講究,經得起人們長時間的觀賞和推敲。
中堂:畫幅較普通年畫大,以四尺全開為多,均表現喜氣吉祥內容,有《麻姑獻壽》《三星圖》《福祿壽喜》等,適合客廳裝飾和欣賞。橫推多表現人物較多且場面較大的題材,如《迎春圖》《百子圖》《十八學士上瀛台》等。單條為獨幅畫,有《貴妃醉酒》《蘇武牧羊》等。條屏有四條屏、八條屏、十二條屏之分,大都採用立幅樣式,畫面以人物為主,略襯背景,故事情節連續,多表現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如《紅樓夢》《三國演義》《八仙過海》等。條屏畫裝裱成捲軸畫掛於堂屋內,作為欣賞用,也可作長年的裝飾,不限於過年懸掛。
綿竹年畫在長期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它構圖對稱、簡練,形象誇張、變形,線條古拙、流暢,色彩艷麗、明快,工藝、手法獨特,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綿竹年畫有著實用性和趣味性並重的特點,特別是獨幅畫和斗方在實用前提下,更注重對情節性、趣味性的追求。如《三猴燙豬》《春官偷酒壺》《老鼠嫁女》等,呈現出活潑俏皮、詼諧幽默的藝術趣味,反映了四川人民對生活特有的理解方式。
體裁
綿竹木版年畫從體裁上又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斗方、畫條。其中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之用。黑貨,是指以煙墨或硃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
內容
綿竹木版年畫的內容題材極為廣泛,有辟邪迎祥、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戲曲故事、歷史人物、神話傳說、諷刺幽默、花鳥蟲魚等類別。
特點之一,繪畫性強。年畫的上色全靠手工彩繪,與其他地區的“套版色印”年畫有明顯區別,不同的藝人由於熟練程度和藝術理解的不同,會畫出不同的藝術效果,同一個畫師在不同時間畫出的畫也會有所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綿竹年畫每一張都是獨特的。
特點之二,講求構圖的均衡對稱、完整飽滿和主題鮮明,又於對稱里融入靈動的元素。如門畫《三喜童子》,藝人們在細節處理上費了一番心思:兩邊的童子髮式殊異,服飾色彩、紋飾炯別,壽桃與金瓜對稱,蝙蝠與蝴蝶呼應,表現出極強的裝飾意味。
特點之三,構圖注重整體布局,講究明快簡練。年畫的構圖,合理使用賓主、虛實、呼應、開合等對稱統一法則,大多不設或少設背景,俗稱“白堂子”,人物造型在畫面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形象突出。
特點之四,構圖以線造型。線是綿竹木版年畫構圖、造型的基本手段,形因線而立,神因線而傳。綿竹民間畫師總結了一句畫訣稱:“流水褶子(指線條)要活套,鐵線褶子要挺直。”這一曲一伸的變化,是綿竹年畫用線動、靜結合的藝術處理,給整個畫面帶來了韻律感和節奏感,給人以剛柔相濟的藝術享受。
特點之五,人物構圖形象誇張、比例變形。年畫藝人按照自己對年畫功能、年畫人物性格的理解,通過對形象的誇張、變形突出年畫人物的特徵。因此,綿竹年畫的人物構圖有一個共同規律,即人物形象縱向壓扁,橫向擴寬,健康壯碩,十分英武。畫訣“大門(武將)要歪(威嚴),睡房門(童子、仕女)要乖”就是人物造型誇張、變形藝術實踐的重要總結。
製作工序
畫稿起樣
綿竹木版年畫起稿需要技藝嫻熟、繪畫功底紮實的民間畫師完成,畫師在創作時對所表現的題材和事物要反覆觀察並根據民眾的審美情趣構圖描繪,充分考慮長期形成的藝術特色,尊重其創作規律和造型模式。
雕刻畫版
選材:綿竹年畫一般選用梨木、楠木、銀杏木及雜木為木版。
聚縫:線版的木材大部分是選用整塊做版。如果版材木料不足一個整版,可根據需要按尺寸大小拼接粘連成一塊,整版邊叫聚縫。
刻版:綿竹年畫的刻版分為陽刻和陰刻兩種。陽刻是綿竹年畫的基本刻法,畫面白多於黑,以白為主調,印出線版後手繪上色,稱為“紅貨”。陰刻版的線條凹陷入木,猶如篆刻中的“田文”,畫面黑多於白,以黑為主調,用煙子(黑色)或硃砂捶成拓片,稱為“黑貨”。
線版印刷
線版印刷是綿竹木版年畫重要的工序。首先要確保圖形在紙上的位置。木版位置確定後,需在木板下墊一塊潤濕的毛巾,以防印墨時木版移位。調墨用骨膠或乳膠,加少許熱水,其目的在於保證均勻地在木版上刷墨,防止以後施彩時脫墨。印線版時,先將紙裁齊擺放在版子正上方的位置,然後用棕刷子(又稱墨刷子)沾墨,在木版上由上至下、從左到右慢慢刷勻,保證墨汁浸泡木版,以求印出的墨線均勻、清晰,待將線條完全平印印上去後將其平晾、陰乾後便可以施彩上色。
手工彩繪
手工彩繪是製作綿竹年畫的重要手段。綿竹民間藝人有一套完整的經驗,其口訣是:“一黑二白三金黃,五顏六色穿衣裳”。“一黑”即先印黑線版,“二白”是用白粉填手、臉及袖口、靴底等處,“三金黃”是用透明的金黃色塗鎧甲、頭盔以及其它金屬裝飾部分。“五顏六色”指桃紅、洋紅、黃丹、佛青、品蘭、品綠等色。大色塊多用原色,不調配。這樣,畫面色彩亮度很高,主題鮮明。在此基礎上,要施以少量的二門子色(過渡灰)並多用金、銀黑作調合色,既不影響色彩的明快,又使畫面和諧統一起來。大面積的色彩繪完後,開始彩繪最精細的一道工序——開相(臉部彩繪),即用桃紅色加白粉加黃色調成肉色(婦女和兒童只用白粉)敷在臉部,稱為“上相粉”。用鴛鴦筆彩繪兩頰、眼皮、耳朵處,用羊毫蘸赭色勾面部鼻子、耳朵線條,用鴛鴦筆畫下眼皮,然後再點睛。技藝高超的藝人所點的眼睛具有精、氣、神。點得成功的眼睛,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覺得畫中人物注視著你。勾畫眉毛,女人的秀眉要細而長,鬥神的眉毛要粗而立。最後是對衣褲、裙子、手持物、帽子等處裝飾圖案,包括勾金、花金和印金。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1、歷史價值
綿竹木板年畫是西南地區藝術文化積累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承載著當時的社會民俗文化,反映了普通大眾的意識形態,它記錄了本地域的特色文化傳統和歷史軌跡,見證了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以及大眾審美情懷、理想感情,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
2、文化價值
綿竹年畫的文化價值,突出表現為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以及其本身所代表的吉祥和諧文化。
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典型代表形式,綿竹年畫透著“明勸戒,駐升沉”、“成教畫、助人論”的傳統美德和文化精神。年畫故事裡永遠叫人從良向善、知榮辱、達孝道。在過去里年畫藝人擔負著民眾道德教育和審美需求的重負。當前社會道德缺失,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有著教育意義。
“吉祥”的本意是好運的預兆,祥潤。吉祥是中國人對萬事萬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願和生活追求,它從一個方面反映了裝飾至善至美的本質。吉祥心理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化心理的優良基因,需要傳承下去。這種吉祥符號以不同材質反覆出現於人們的生活場景中,構成了傳統民間民族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奠定了中國傳統的積極主動的人生狀態。寄託著人們希望經濟發展、人財兩旺的心愿,激勵人們在危機中勤勞、自信、發財。這種文化內涵的積澱也是現在消費者精神文化需求的熱點。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木版年畫作為傳統民間藝術的精華,更為重要具有文化母語的價值。現代科技與全球文化融合的雙重衝擊,使得由農耕文化孕育的民間藝術遭到毀滅性的重創。本土的原生文化形態被不斷吞食、扭曲,被以“現代”為標準的生活觀念所取代,在這個大趨勢中,各國和地區都更加重視和強調“文化母語”的價值,而民間文化正是中國文化的母體呈現形式之一,是民族精神情感、個性特徵、凝聚力、親和力的載體。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所以保護民族文化就是在傳承民族精神。積極開發利用地區民族文化的資源優勢,使其發揮積極的作用和影響。因此在這種背景下,對綿竹年畫這一民間藝術遺存加以保護和發展,使後人能夠從中吸收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精神財富。
3、藝人價值
綿竹年畫在藝術形式方面,以寫意、傳神為主,充分反映了普通民眾的審美趣味和節目需求,保持了濃郁的鄉土韻味和地方特色。在藝術設計思維方式方面,致力於表達創作者的“意象”。綿竹年畫寓意於形,借音達義。如傳統年畫圖案“連(蓮)年有魚(余)”‘“蓮”通“連”。同時也象徵著多子多孫;“魚”與“余”諧音,“連年有魚”即為年年有餘,象徵著富足,美滿。在審美方面,綿竹年畫具有強烈的符號特色:質樸、簡明、強烈、鮮明的獨特藝術風格。是民族、地域文化身份認同的符號系統。
4、經濟開發價值
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總計交往進一步擴大,中國傳統藝術逐漸得到各國的理解和欣賞,民間藝術稱為全球了解中國最好的途徑之一,也是中國與外界交流最好的載體。近年國人也重新認識到傳統民間藝術的價值。包括綿竹年畫在內的民間藝術,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a、市場價值
隨著災後重建,綿竹的旅遊業迅速發展壯大,綿竹年畫作為當地最有特色的文化旅遊紀念品,擁有巨大的潛在旅遊商品市場,市場價值得到不斷提升。
其次,隨著物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也有更高的發展和要求,大眾文化品位不斷提升,工藝品市場、收藏品市場逐年擴大,年畫的獨特藝術魅力也隨之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賞。綿竹年畫作為中國傳統四大年畫之一,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品與欣賞價值,作為工藝藝術品及收藏品市場潛力巨大。
b、產業價值
綿竹年畫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更多的是作為年俗商品、生活用品存在的。它不僅僅是藝術品,同時也是商品。作為商品,它就具備產業背景,要開發它的市場就需要進行產業化建設。建立專門針對年畫的產銷企業,對年畫的生產與銷售進行操作。只有這樣才能使提高年畫的市場競爭力,將年畫的發展與市場相結合。市場化和產業化的道路能夠為年畫帶來經濟效益,為傳承和發展木版年畫這一藝術事業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提供經濟支持和物質保障,從而顯示出民間藝術價值的回歸,所以綿竹年畫具有深遠的產業價值潛力。
傳承現狀
20世紀50年代以後,綿竹木版年畫在多次政治運動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不少傳承人被剝奪了繪畫的權利,古版亦遭破壞。近20年來,年畫的製作與生產雖已恢復,但市場開始萎縮,因此有的傳承人賣版子毀筆,不再從事年畫製作。
傳承人物
陳興才,男,漢族,1920年生,四川綿竹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綿竹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
李芳福,男,漢族,1930年生,四川綿竹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綿竹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1996年建成並投入使用的綿竹年協博物館舍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建設投資600餘萬元。通過建立年畫博物館,可解決目前傳統年畫正面臨的“失傳”之險。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8年,第十七屆綿竹年畫節,綿竹組織開展,依託年畫特色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旅遊,推動年畫村國家4A級旅遊景區提檔升級;拍攝以綿竹年畫為主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容的卡通片《年畫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