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漁歌是廣東省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從宋朝由福建沿海傳入惠東的淺海漁歌。
“惠東漁歌”是“中國漁歌”中頗具特色的一種民間歌曲。它具有大海般的韻味和濃郁的南方濱海文化的特色,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在文化歷史長河中孕育出來的多姿多彩的民間歌曲。
2008年6月7日,廣東省惠州市的“惠東漁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592 Ⅱ-9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惠東漁歌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廣東省惠州市
- 遺產編號:Ⅱ-93
- 遺產類型:民間音樂
歷史淵源,藝術特色,藝術形式,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現狀,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惠東漁歌”流行於惠東縣的港口、稔山范港、鹽州新漁村、巽寮新漁村等地。當地人稱它為“鮜船歌”或“城歌”,它屬“粵東漁歌”中的淺海漁歌類。它與廣東省部分沿海市縣的漁村,如汕尾、海豐、寶安、惠陽等地漁村的漁歌同出一宗,與以上地方的漁民風俗習慣、歌唱風格大體相同。但由於他們長期住在不同的地區,受當地的風俗、語言、文化、廟堂音樂、地方戲曲和民間小調的影響,使同出一宗的漁歌在演唱風格上略有不同,各具特色。
藝術特色
藝術形式
惠東漁歌有“啊啊香調”、“啦打啼嘟啼調”、“呵呵香調”、“賢弟調”、“羅茵調”等20多個品種。只限於漁民們在船上演唱,有獨唱和齊唱,漁民群居時以“答歌”(即對歌、或叫斗歌)為樂,均無樂器伴奏;其旋律具有濃厚的地方戲曲音樂和廟堂音樂韻味;歌詞曲式結構多為上、下句,一呼一應句式。歌詞純樸、修詞簡練,對現代歌詞的創作具有較高的借鑑和啟發作用。
代表作品
大型歌舞劇《南海長城》等。
惠東的節目《漁家樂》獲得銀獎。
惠東漁歌是從福建沿海傳到惠東的,這種用“福佬話”(屬閩南語系)演唱的漁歌,於宋朝年間流入惠東港口、平海、巽寮一帶。傳唱了千餘年的漁歌,近些年來卻因為本地會講純正“福佬話”的人群日漸稀少,面臨無人捧場的尷尬。好在為了保存這門祖宗傳下來的藝術,民間的漁歌愛好者行動起來,收集歌詞、曲譜、改編搬上舞台,政府也準備拍影視劇,讓漁歌在保持原生態的同時好看、好聽。
傳承保護
傳承現狀
據了解,現在在惠東,老年漁歌手僅剩10人。
惠東漁歌在十年浩劫中元氣大傷,“洗腳上岸”的漁民們迎來了新時代之後,以前耳熟能詳、人人會唱的漁歌也漸漸被淡忘,只有在漁村祭祀、節慶、婚喪等場合上,才可以聽到令人留戀的經典老漁歌。在整個惠東地區,會唱漁歌的人,僅僅剩下三四十人,基本都在五六十歲以上。說到這兒,葉老有些感慨,眼中流露出惋惜的神色,但隨即又欣慰地說,好在當地民眾的積極性很大,基層黨委和行政領導也十分重視漁歌。“他們的熱情點燃了我的信心。”
惠東漁歌因曲調品種多樣,旋律韻味獨特,還為音樂創作提供豐厚而珍貴的素材。許多詞曲作家先後來到惠東漁村採風,創作了大量漁歌題材的作品。惠東漁歌是中國地域文化中的一份珍貴遺產,但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傳承保護
出於對民間藝術的珍視,葉林提起筆,向省委領導寫信,呼籲重視惠東漁歌瀕臨失傳的困境,並談到了自己對拯救惠東漁歌的構想。這封信得到了朱小丹等省委領導的高度關注,信件在批示和複印之後,被下發到各級黨委。
今年92歲高齡的稔山鎮范和村村民徐廿四,她是目前年紀最大的惠東漁歌傳唱者,少數第二代傳承人之一 。
目前葉林開始著手對漁歌進行歸類和梳理,將最典型的五六首漁歌整理成簡譜,還計畫配上國語與福佬話兩種歌詞版本。
漁歌發展要“移步不換形”
採訪接近尾聲時,老人給我們哼起了一首他整理的惠東漁歌……
廣東省文化部門去年曾向中央申報“惠東漁歌”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接下來工作是推廣和發展漁歌。
葉林認為對不同對象應有不同方式。就專業音樂人的立場,葉林指出,單純運用漁歌素材進行歌曲創作,並不能滿足漁歌的發展需要,應當遵循“移步不換形”的原則,在保留漁歌基本旋律和風味的基礎上編寫新詞,讓漁歌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抒發現代漁民的感受。他認為客家山歌走的路子值得借鑑,尤其是惠州歌手黃紅英最近出版的專輯《客家妹子》,他認為已經達到了客家山歌發展的新高峰。
對大眾而言,葉林認為,應在政府和有關文化部門的支持和倡導下,營造重唱漁歌的文化氛圍,利用媒體手段宣傳推廣漁歌,在學校和全社會普及一些老百姓也能輕鬆上口的經典漁歌等等。另外,漁歌應該有多個版本,不會福佬話的聽眾也可以學唱國語版本。
採訪接近尾聲的時候,老人家還給我們哼起了一首他整理的惠東漁歌。專注而迷戀的神態中,傾注了一位84歲高齡的老人對瀕危民間文藝的所有熱忱:“兩山生來一山尖,兩園甘蔗一園甜。四句城歌多人唱哪,唱錯一句你呀別啊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