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漁歌俗稱“後船歌”、“鮜船歌”或“城歌”,屬“粵東漁歌”中的淺海漁歌類,是流行於惠東縣沿海的港口、巽寮、稔山、鹽洲等地的漁村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惠東漁歌是使用潮州方言的無伴奏清唱,有獨唱、齊唱、對唱等多種表演形式。音樂曲調豐富,有啊啊香調、啦打嘟調、賢弟調、羅茵調等29種之多,有些曲調,如噯噯調吸收了海豐白字戲唱腔的拖腔,唉唉調(又稱苦調)糅合了媽祖廟樂的旋律。
2008年6月7日,惠東漁歌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Ⅱ-9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惠東漁歌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廣東省惠州市
- 遺產編號:Ⅱ-93
- 遺產類型:民間音樂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藝術形式,歌詞結構,音樂曲調,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傳承現狀,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據《惠東縣誌》記載,惠東漁民的遠祖又稱 “後船疍民”,宋代從福建、潮州一帶遷入。漁歌也隨疍民遷徙而來,並逐漸衍變為具有獨特的曲調、風格和表演形式的惠東漁歌。
惠東漁歌是從福建沿海傳到惠東的,這種用“福佬話”(屬閩南語系)演唱的漁歌,宋朝年間流入惠東港口、平海、巽寮一帶。
在舊社會,漁民受盡欺壓和凌辱。他們生活在極度艱難的環境之中,因而只能寫歌自慰,以歌自憂。所以,不論男女老幼都喜歡唱自己的漁歌。每逢年節他們有聚艇在避風港內的習慣,特別是每年中秋夜晚,他們對月而歌;在婚嫁時有唱歌、斗歌的習俗;親人分離、相聚,或是老人與世長辭等時候都是以歌代言。
新中國成立後,漁民翻了身,逐漸移居陸地,生活一天天好起來。隨著漁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的漁歌也在不斷更新和發展,內容不斷豐富,旋律日臻優美。在許多音樂人的重視下,惠東漁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一度聞名全國。
1956年,港口漁歌歌手蘇墨水、蘇帶心參加全國民間歌曲調演,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
基本特徵
藝術形式
惠東漁歌只限於漁民們在船上演唱,有獨唱和齊唱,漁民群居時以“答歌”(即對歌、或叫斗歌)為樂,均無樂器伴奏;其旋律具有濃厚的地方戲曲音樂和廟堂音樂韻味。
惠東漁歌是舊時民長期漂泊海上用以解憂自娛的一種音樂形式和精神寄託,故男女老幼人人能唱,且多在終身以之為家的船上演唱,漸漸又融入了節慶、祭祀、婚喪習俗活動之中。
歌詞結構
惠東漁歌的歌詞結構主要有兩種:一是一唱一和的上、下句結構,多為開頭或結尾加襯詞、襯句,或開頭、結尾皆加襯詞、襯句;二是四句式結構,要求一、二、四句或隔句押韻,一呼一應句式。歌詞純樸簡練,深入淺出,內容多為唱海、唱魚、訴苦、思親,真實而典型地反映了世代疍民艱辛的海上生活和飽受歧視的悲苦情懷,對現代歌詞的創作具有較高的借鑑和啟發作用。
音樂曲調
惠東漁歌是使用潮州方言的無伴奏清唱,有獨唱、齊唱、對唱等多種表演形式。
音樂曲調也甚為豐富,有啊啊香調、啦打嘟調、賢弟調、羅茵調等29種之多,有些曲調,如噯噯調吸收了海豐白字戲唱腔的拖腔,唉唉調(又稱苦調)糅合了媽祖廟樂的旋律,具有濃厚的地方戲曲音樂和廟堂音樂的韻味。
惠東漁歌的調式、音階比較獨特。調式多為傳統的五聲音階,但以宮、徵為多,角、羽次之;還可以是六聲或七聲音階,顯得比較自由。音階多用小跳急進排列,級進的一列音多是調性色彩較濃的主和弦音;有時也出現個別大跳,大跳時多以滑音的形式順著音階滑跳,使曲調清晰流暢、婉轉動聽。
代表作品
惠東漁歌的代表作品有大型歌舞劇《南海長城》《春滿漁港》、惠東的節目《漁家樂》獲得銀獎、《長相思》《美麗的港灣》《鐘城謠》《水的故事》《大海啊,藍色的樂章》《迎春花兒開》《歡迎你到惠東來》《我叫阿哥免相思》《思親曲》《南海明珠雙月灣》,舞蹈音樂《友愛》《趕潮》以及說唱《贊海花》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惠東漁歌對現代音樂創作產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它的歌詞源於生活,深入淺出,語句淳樸,不虛構,通過敘事、詠物、抒情表達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真實反映了漁民們的生活和勞動,使人瞭然於心,對現代歌詞的創作具有較高的借鑑和啟發意義。惠東漁歌的曲調更為現代音樂創作提供了珍貴的素材。
傳承人物
李卻妹,女,1951年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從小跟隨父母在海上生活,跟母親學唱傳統惠東漁歌,屬祖傳的惠東漁歌手。參加省、市、縣文藝匯演和比賽,多次獲獎,2007年參加廣東省(中山·坦洲)首屆水上民歌大賽榮獲銀獎。2003年起,積極配合當地文化部門,為挖掘保護惠東漁歌提供大量資料。
蘇德妹,女,1947年生,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當地土生土長的漁民,自幼隨父母在船上打漁為生,跟隨父母學唱惠東漁歌,至今仍能隨口唱出二十多種漁歌,其聲音細膩清潤,音色獨特,韻味悠遠,善於表現一些遼闊、悠揚的傳統漁歌,代表作品有咦噯噯調《金鳥金》、哎哎調《百花一年開四季》、啦打啲嘟啲調《一對龍蝦藏礁洲》、妹仔調等,曾受邀參加中央電視台音樂台《民歌·版圖》欄目“惠東漁歌專輯”錄製。
蘇段,女,1958年1月生,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從小一直跟隨雙親在船上生活,跟父母學唱漁歌。嗓音明亮、清潤,善於根據不同對象和環境即興編唱;二十多個惠東漁歌品種、曲調均能熟練演唱,代表性作品有:介音調《今日城歌唱唔開》、咦噯噯調《唱歌也愛歌先生》、妹仔調《唱歌也愛茶潤喉》等。曾多次參加省、市、縣的比賽和演出,2007年6月應中央電視台邀請前往北京錄製惠東漁歌專題節目。近年來,積極參與惠東漁歌的搶救性挖掘保護工作,建立個人資料檔案並錄製個人演唱曲目專輯。
傳承現狀
惠東漁歌因曲調品種多樣,旋律韻味獨特,還為音樂創作提供豐厚而珍貴的素材。許多詞曲作家先後來到惠東漁村採風,創作了大量漁歌題材的作品。惠東漁歌是中國地域文化中的一份珍貴遺產,但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1957年前後,國家鼓勵“疍民”上岸,“疍民”漸漸遠離海上生活,惠東漁歌的傳唱逐漸減少,只剩下幾位在海上長大的“疍民”閒時無聊,聚在一起打發時間。
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影響,現在當地不少漁民的後代棄漁改業,加上外來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衝擊,傳統漁歌在漁民尤其是年輕人心中,已日顯淡薄和疏離,老年漁歌手又已相繼去世,惠東漁歌正面臨失傳的危險,急需加以搶救和保護。
保護措施
2006年起,好在為了保存這門祖宗傳下來的藝術,民間的漁歌愛好者行動起來,收集歌詞、曲譜、改編搬上舞台,政府也準備拍影視劇,讓漁歌在保持原生態的同時好看、好聽。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從2006年開始,惠東漁歌歌手參加全國漁歌比賽。
2007年7月15日,惠東漁歌歌手應邀參加中央電視台民歌世界節目錄製惠東漁歌。
2019年10月9日晚,“我和我的祖國”——2019年惠州市惠東漁歌專場晚會上演唱的《疍家組歌》等13個本土特色的惠東漁歌。
衍生作品
廣東省作曲家施明新、楊庶正、徐東蔚等採用惠東漁歌素材創作了《娶新娘》《織網》《海上漁歌》 《漁家四季盡春光》等。20世紀60年代,中央歌舞劇院創作的大型漁歌劇《南海長城》,其音樂素材就取自惠東漁歌和汕尾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