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據武強縣南關范氏族譜記載,武強木版年畫真正形成規模生產當是明代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大批移民到武強,其中有在山西“經畫務”的范應龍後代。他們到武強後與當地藝人協作,發展以神碼、對聯為主的畫業,促進了武強木版年畫藝術的提高。許多畫業作坊還先後聚集到武強縣城內營業,取長補短,相互影響,使武強木版年畫逐步走向規模發展。
至清代康熙、嘉慶年間(1662年-1820年),全國各地還設有180多處年畫印刷點和批發莊,年印刷量達一億對開印張,銷往中國18個省份。民間歌謠“山東六府半邊天,比不上四川半個川,都說天津人馬厚,不如武強一南關。一天唱了千台戲,找不到戲台在哪邊。”較好地描繪出武強畫業繁榮景象。
到晚清、民國,直至1937年日寇侵華“七七事變”,除縣城南關畫業一條街有字號可考的畫店144家外,還有60多個村莊開辦有年畫作坊,並產生了“寧泰、泰興、天玉和、萬興恆”四大家和農村“祥順、德隆、東大興、大復興”等八大家畫店,年畫也形成了適合民間欣賞習俗的多種表現形式。
日寇侵華,燒殺搶掠,武強木版年畫遭受滅頂之災,許多珍貴畫版毀於一炬,眾多畫業作坊相繼倒閉。
新中國成立後,老畫師賈靈奎和張春峰作為武強木版年畫界的特邀代表參加了1951年河北省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省文聯胡蘇主席在大會上的總結報告中,對武強木版年畫給予了一定的肯定。這個時期配合中心工作的新年畫有《王貴與李香香》《勞動光榮》《保衛和平》(反映抗美援朝作品)等。
1954年,在武強縣有9個鄉的17個村莊恢復了畫業生產,35家註冊的畫店共出版年畫109種,其中新題材的作品16種。如賈靈奎作的《小女婿》《劉巧兒》《農村光景三年歷》等。
1956年,在社會主義改造期間,武強縣手工業聯合社把已經組織起來的紅星畫社、九星畫社、光明畫組等單位和個體畫戶聯合起來,成立了“遠大畫業合作社”。
1958年,“遠大畫業合作社”改為“武強縣畫業合作工廠”,後簡稱“武強畫廠”。這時為河北人民藝術出版社組織刻印了《中國古代八大名醫》,繪畫作者張樹德,刻版技師陳文柱(領作)、左占琴、李萬章、王福安,印刷技師韓禎祥、范慶福、仁大黑等。《中國八大名醫》刻印精美,色彩鮮艷而亮麗,人物古樸,從設計造型到刻印都很講究,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有所重新和發展,是繼南京《十竹齋箋譜》和《北平箋譜》之後,在刻印技法上的又一次提高,使武強木版年畫的製作水平創建國後的新高度。
新中國成立後,老畫師賈靈奎和張春峰作為武強木版年畫界的特邀代表參加了1951年河北省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省文聯胡蘇主席在大會上的總結報告中,對武強木版年畫給予了一定的肯定。這個時期配合中心工作的新年畫有《王貴與李香香》《勞動光榮》《保衛和平》(反映抗美援朝作品)等。
1962年1月,經河北省省領導批准,組成了以河北人民藝術出版社為主的武強木版年畫工作室,後定名為“河北武強畫店”,亦設在武強南關與武強畫廠聯合辦公。
1963年3月25日至31日,在當時的河北省天津、河北省藝術師範學院舉辦了武強木版年畫首次展覽,展出作品239件,其中新作33件。
1963年8月,武強又遭受特大洪水災害,歷來“為該縣商業之一大宗”的木版年畫成為生產救災的強項。除縣屬畫廠外,全縣14個公社,有12個公社恢復了年畫生產。據當年統計,共印銷年畫1375萬張,中堂畫30萬套,刷梅紅紙、五色紙1400萬令,總產值154萬元,純利15萬元。使武強木版年畫在生產救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4年,“四清”(清政治、思想、組織、經濟)運動開始對武強木版年畫採取“消毒”、“禁印”、“沒收”等一系列措施,並確定“禁售”木版年畫328693張,“停售”中堂畫55985套。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武強畫廠首先受到衝擊,幾萬方木版被付之一炬,年畫生產再次受到歷史上最大的打擊。年畫業陷入極端困境。
2003年10月11日,在中國民協主席馮驥才、書記白庚勝、省政協副主席李有成及中國民協副主席、河北民協主席鄭一民、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薄松年和省文聯李生副主席參與下和縣委、政府參與指揮了對“武強舊城村秘藏古版的搶救挖掘”活動。有中央電視台、香港鳳凰衛視、新華社、人民日報等50多家新聞媒體的100多名記者目擊了搶救現場。搶救出159塊古版,有13塊被專家當場鑑定為“民間國寶”尤其是《三魚爭月》古版,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1980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批准成立了全國唯一縣級出版單位“武強木版年畫社”。
到2002年,武強縣共出版發行武強木版年畫780種,發行6000萬張冊。武強畫廠與時俱進增添膠印機等現代化設備,年畫產量達到1000萬張冊,中堂畫生產達到120萬套。
1985年,武強建立了全國第一家年畫專題博物館。
2002年,年畫專題博物館完成二期工程,擴建展廳等配套設施2600多平方米,並進行了第二次改陳。
2006年1月22日,國家郵政局為武強木版年畫發行四枚特種郵票,成為國家名片。
文化特徵
藝術特點
武強木版年畫色調鮮明,對比強烈,除墨線外,一般有3到7種套色,色彩豐富,調子明快。造型誇張,簡練概括,人物塑造突破解剖比例,突出頭部和眼睛。動物塑造也是如此,“十斤獅子九斤頭”,渲染出動物勇猛偉岸又馴順可親的性格特徵。武強木版年畫構圖飽滿,整個畫面幾無空閒,體現出一種豐滿富足的感覺。武強木版年畫常以世俗認同的吉祥物為代表,以諧音、喻義、象徵等藝術手法裝飾作品,表現人民大眾祈福求祥的美好願望。如“連(蓮花)年有餘(魚)”、“喜(喜鵲)上眉(梅花)梢”、“平(花瓶)安(鞍)富貴”、“封(蜜蜂)侯(猴子)掛印”等等。
武強木版年畫在刻版上以大刀闊斧的手法見長,陽刻為主,兼施陰刻。線條粗獷奔放、挺拔勁健,呈現一種古樸稚拙之美。武強木版年畫注重以情節取勝,表現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要求故事內容上“有講頭”,人物形象上“有看頭”,達到“畫中有戲,百看不膩”的藝術效果。
藝術風格
從天到地,從古至今,從幻想到現實,武強木版年畫題材豐富多彩,有神像、戲出、節俗年畫、農事耕作、風趣幽默、娛樂百戲、歷史典故、新聞時事、組字畫謎、智力遊戲、山水、人物、動物花卉、春宮圖等,品類繁多,洋洋大觀,美不勝收,成為農耕社會民間藝術的百科全書。
為適應各地人們不同的風俗習慣、房間布局,武強木版年畫分門別類“量體裁衣”,截至2018年,武強木版年畫共創造出門畫、中堂、對聯、條屏、貢箋、窗畫、灶畫、月光、炕圍、桌圍、雲子、開條、斗方、燈方、扇面、繡樣兒、張噠、冊頁、西洋鏡 、博戲圖等總計30餘種,有講究地張貼或套用於不同部位,滿足了廣大人民美化生活環境、寄託民俗願望的多種需求。
構圖飽滿首先是適應木版印製工藝的要求。因為木版年畫全靠手工印刷,畫版上若有大片空間,便會塌紙沾污畫面,因此,藝人總是儘量把畫稿畫得圓圓滿滿,幾無空閒,在無法補起的空間上,也是添加一些與主題相關、象徵吉祥、發財之類的圖案。或者在大片空地上加刻獨立的“墊版符號”,這種豐滿的畫面有助於造成一種充實感,一種熱鬧氣氛。也表達出人們希望生活圓圓滿滿的美好願望。
武強木版年畫在人物造型上大都是五短身材,誇張的頭部重點表現眼睛,目語心聲。注重表現不同人物的品格和氣質,講究“武將要威風煞氣,文官要舒展大氣,美女要窈窕秀氣,童子要活潑稚氣”。藝人筆下的動物更是大膽誇張頭部的刻繪,有“十斤獅子九斤頭”之說。
武強木版年畫在繪稿上用線簡練,線刻大刀闊斧,粗獷奔放,挺拔疏落,高度概括,以陽刻為主,兼施陰刻,運用黑白對比的手法,發揮刀味木趣的效果,呈現出古樸稚拙的藝術風格。也有一些作品陰陽結合、剛柔並濟,以粗獷有力的線條區分大的輪廓結構,以委婉頓挫的線條勾勒細部裝飾,通篇看去整體感強,既大氣磅礴又精製細膩。
武強木版年畫印刷以紅、黃、藍三原色和黑白為基調,色彩鮮艷、對比強烈。通常神品為紅、黃、藍三套色,戲出花卉類則增加一個品紅。因黃、藍重疊可壓出綠,黃和粉紅重疊可壓出桔紅,粉紅與藍重疊可壓出紫,這樣,三套色版可印出紅、黃、藍、綠、紫五種顏色,四套色版可印出紅、粉、黃、藍、綠、桔、紫七種顏色,收到豐富的色彩效果。
武強木版年畫常以諧音、喻義、象徵等藝術手法裝飾畫面,即選定世俗認同的吉祥物為代表,表現人民大眾祈福求祥的美好願望。如喜鵲、梅花寓意“喜上眉梢”,蓮花、鯉魚寓意“連年有餘”,牡丹、花瓶寓意“平安富貴”等等。
武強木版年畫許多作品都配有簡明詩詞,語言樸素,通俗易懂,裝飾畫面,突出主題。題詞多用四言、五言、七言或十言(三三四排列)句,讀來朗朗上口,饒有韻味。寓教於樂,於鄉土特色中透露出文雅情趣。
製作程式
使用工具
武強木版年畫刻版所用的木材是本地生長的杜木和梨木,木質較硬、紋理細膩,便於雕刻,耐磨損且印刷粘水不易變形。最基礎的是墨線版,用來印製畫面輪廓線。彩色套版一般有紅、黃、藍三色,有的還有粉紅和灰色,這樣,製作一幅完整的武強木版年畫通常需要4到6塊畫版。
武強木版年畫早期印刷所用的是當地蘆葦和麥秸製成的草紙,當代使用熟宣紙。傳統上使用植物顏料,當代使用的是國畫色或廣告色。
具體工序
武強木版年畫一般是“繪、刻、印”三道工序完成。古代的武強木版年畫,是純手工描繪。隨著市場的需求和雕版印刷術的興起,逐漸形成了木版套色年畫,其創作一般是集體完成,畫師設計樣稿,刻版師鐫刻畫版,印刷師印刷。三道工序相互照顧。創作設計要符合構圖飽滿,造型誇張,主題突出,用線簡練,著色單純精練,對比強烈的風格及特點。刻版要求陡刀立線,體現刀味木趣。
製作工藝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墨線版:第一道工序,是把備好的杜木板和畫稿做好標記,然後用漿糊粘牢粘實,待乾後,起樣子,塗香油,上樣子完成;第二道工序,用主刻刀鐫刻,刀法有:發刀、挑刀、補刀、過刀、掖刀。第三道工序,剔空、平空、撥空,完成線版刻制。
第二部分,套色版:畫師設計的分色(擇套)樣稿分別粘在備好的杜木板上,操作和墨線第一道工序相同,第二道工序是行空,圍繞色塊輪廓保持一定深度和距離,切斷圖案與空處的連線,第三道工序是剔空、平空,把所需色塊之外的空處剔除,再把行空擠壓的現象噴水使其復原,晾乾;第四道工序:用主刻刀刻除色塊或圖案邊緣的空白處;第五道工序:平空、撥空,套色版完成。然後打樣試版,做最後修整,再交付印刷。
印刷首先按照畫版的大小,把紙裁切好,固定在印刷案子(工作檯)上,傳統製作是先印墨線,然後印套色,由淺色到深色,要求套色準確,不禿、不污、四角齊全,顏色鮮艷。
題材作品
武強木版年畫的題材主要有頌揚愛國主義和純真愛情的歷史人物、神話人物、傳奇人物畫《梁紅玉擂鼓戰金山》《花木蘭》《岳飛大戰朱仙鎮》《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辛辣諷刺專占便宜、貪得無厭的《十不足》《尖頭會》和《尖頭告狀》;諷刺封建官吏只講空話不辦實事的《猴抬槓箱(鄉)官》;表現和歌頌農民民眾勤勞樸實本性的民俗節令畫《九九消寒圖》和《男十忙》《女十忙》及《春牛芒種圖》。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武強木版年畫包括大量的愛國主義題材作品,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傳統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不可多得的生動教材。
傳承現狀
隨著社會的變遷和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武強木版年畫正面臨著人去藝絕的嚴峻形勢,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傳承人物
馬習欽,男,漢族,1959年生,河北武強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強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民間工藝美術家。
保護措施
截至20世紀末期,傳承人馬習欽將武強木版年畫的繪、刻、印、裱融於己身,成為武強木版年畫藝術傳承的骨幹和代表,他還舉辦刻版培訓班,培養年畫刻版、印刷人員100餘名。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1年,武強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年畫之鄉”。
1994年10月,傳承人馬習欽與高級工藝美術師路治國合作複製的《大戳錘鬥神》獲“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民間年畫類金獎。
社會活動
2012年元宵節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武強木版年畫《龍騰盛世》參與了此次大展。
2018年2月1日,50餘幅武強木版年畫作品亮相江漢關博物館,為武漢市民奉上年俗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