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篆刻

金石篆刻

金石篆刻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品,屬於中國石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泠印社作為金石篆刻的發祥地已經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金石篆刻
  •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 申報地區:浙江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Ⅶ-32
  • 起源:制陶
歷史起源,印璽發展,學術研究,傳承意義,保護措施,

歷史起源

印章的產生源於制陶,中國陶器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已有八千多年歷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製法,就是在模子裡置竹籃條或繩子,接著用泥塗在模子裡,待半乾後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籃或繩的印紋。受如此印紋的啟示,先民們後來直接在陶拍上刻紋飾。陶拍原先是以拍打方式彌合泥坯裂縫的簡單工具,其上雕紋飾之後,就成為中國裝飾圖案與印章藝術的淵源,陶印即由此脫胎而出。陶璽應該有兩種涵義。其一指璽印的質地為陶,由粘土的混合物經成型、乾燥、燒結而成;其二指用以戳壓泥陶上文字或徽記的印模。這些文字或徽記往往是器物主人或家族的名稱或標記。
金石篆刻金石篆刻
杭州,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西子湖是這座城市的一顆明珠,歷代有不少文人學士、英雄豪傑,白居易蘇東坡岳飛于謙……都在這裡留下了光輝的業績。同時隨著文化的滋養,也產生了不少的著名印人,丁敬蔣仁黃易奚岡……等人,形成了印學史上有名的"西泠八家",並綿衍數百年。他們都為篆刻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尤其是丁敬和錢松,都在刀法上、章法上開創了新的流派,把篆刻藝術推向了新的高峰。天下名城、人傑地靈、數百年來,湧現的印人之多,可說是國內惟一的城市。
清光緒間,杭郡文學諸長老探討六書,研求篆刻,輒會於數峰閣。這湖上寶地,早有杭郡文學諸長老聚會數峰閣談論六書、篆刻等雅事。不久之後有年青印人仿效前輩,亦在孤山暢談篆刻之事,歷時更久。
光緒三十年(1904年)夏,葉銘(名為銘,字品三,號葉舟)、丁仁(字輔之,號鶴廬)、厲良玉(字韞山,別署厲樊榭後人)等幾位嗜印的年青人常相聚於西湖孤山人倚樓賞印。王禔(字維季,號福庵)當時雖不曾同住人倚樓,但他在曲院風荷附近學校執教,近在咫尺,因此也常來此研討印學。大家在研討的過程中,想到把各自收藏的古今印章匯集成譜,俾便各存一冊在手,取資借鑑,於是有創設印社之構想。時有紹興吳隱(字石泉,號潛泉)聞之,積極支持、慫恿成社。
"昔乾嘉盛時,則有丁龍泓、金冬心、厲樊榭結吟社於先,錢叔蓋、李節貽、釋蓮衣立解社於後……同人等才慚刻鵠,技陋雕蟲,鳥篆蜊文,莫參心畫,秋蛇春蚓,自笑指柔,然而尚論前賢,未墜景行之志,盱衡當世,彌殷攻錯之求,爰集石交,創茲印社。"
成立印社,不是一句空話,必須建築在一定物質基礎上,還要物選印社的帶頭人,制訂立社規約等。於是"葉子銘、吳子隱、丁子仁、王子祺、厲韞山等會集湖濱,慨然有感印學之將湮沒也,謀於西泠數峰閣之側,闢地若干弓,築茅三兩室,風瀟雨晦,樂石吉金,惟印是求,即以為社。社因地名,遂曰西泠……推安吉吳缶翁長於社"。
當時他們幾人正值青壯年,雖然是一群名不見經傳的印人,但他們都有一顆弘揚光大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心愿,可能當時他們尚未意識到成立印社的歷史意義和價值,但他們恐印學之湮沒而決心奮發、對中國傳統篆刻藝術這一特殊文化的熱愛、進而鍥而不捨地追求並持之以恆,這種精神確為當時與後來的印人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他們公推吳昌碩為社長,這也表現了他們為印學之復興,不為私利所蒙蔽的高尚情操。為振興印學,推舉深孚眾望的吳缶老來執掌印社,就能貫徹"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的宗旨。同時也可藉助缶老的號召力,為開展印學研究活動、發展社員、提高印社學術影響創造有利條件。
西泠印社西泠印社
關於印社的宗旨細釋,在《社約》中也有明確的闡釋:"本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為宗旨。" 《西泠印社成立啟》具釋:"上自鼎彝碑碣,下至印璽泉刀,無不博採旁搜,藉資考古。"關於研究印學,《社約》釋:"本社以清初黃山諸家及西泠八逸為最備,同人各有所藏,茲合議於每年春秋時,分別陳列社中,以資眼福,而助清興。""本社收藏各印,均分門別類,附拓旁款,精印成譜,如有同好,盡可到社索閱,藉獲觀摩之益。"
1913年,近代金石書畫界泰斗吳昌碩出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長以來,盛名之下,海內外印人云起景從,李叔同黃賓虹馬一浮潘天壽傅抱石豐子愷等金石篆刻、書畫、鑑賞、考古、文學大家和而應之。並有海外印人遠涉加盟,包括河井荃廬長尾甲青山杉雨、小林斗庵、梅舒適、金膺顯等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的20多位篆刻書畫界重要人物,西泠印社聲名遠揚。
隨後的日子,馬衡張宗祥沙孟海啟功……相繼擔任社長,無一不是登高一呼、應者雲集之人。極盛之時,海內外社員濟濟一堂,至少每年春秋兩度雅集,逢五、逢十之年更是舉行隆重的慶典,僅兩度因戰事而稍停。
歷代名家和社員的苦心經營和傳承,使西泠印社成為我國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大的學術團體,在國際印學界享有極為崇高的學術地位。社員遍及全國20多個省區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台灣地區,以及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並贏得了"天下第一名社"的盛譽。

印璽發展

印璽的形成與貨物、與屬於私有財產的奴隸密切相關。《後漢書·祭祀志》指出: “三皇無文,結繩以治,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 以檢奸萌,然猶未有金玉銀銅之器也。”“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詐偽”、“奸萌”顯然是私有制出現後的詐欺、冒認偷盜侵奪等不正當的行為。因此,能在器物上戳壓記號,以證明物歸誰主的印章便應運而生。殷商時代的經印就僅僅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到了西周,隨著“工商食宮”為特徵的商品經濟 (即工匠和商賈都是貴族的奴僕,他們主要為封建領土貴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從事工商活動。由於商品經濟不發展,當時獨立經營的手工業和商業極少)的出現,璽印躋身於符節一類行列,才有了憑信的作用。
篆刻藝術是由古代印章藝術發展而來的。從形式上看,印章藝術與篆刻藝術沒什麼不同,都是刻印,但本質卻不同,前者是實用藝術,後者則是欣賞藝術。
金石篆刻是中國石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國戰國時期的古璽出土,到北京奧運會中國印的走向世界,中國的篆刻藝術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其中尤為著名的是以研習金石篆刻著稱的百年名社--"西泠印社"。因靠近西泠橋而得名,故而被稱為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主要從事金石篆刻創作與研究,同時兼及書畫創作的民間社團。社址坐落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區孤山西麓,社址內包括多處明清古建築遺址,園林精雅 ,景致幽絕,人文景觀薈萃,摩崖題刻隨處可見,有"湖山最勝"之譽。

學術研究

西泠印社一直以弘揚民族文化和增進國內外文化交流為己任。20世紀初,日本著名篆刻家河井仙郎、長尾甲仰慕吳昌碩先生,遠涉重洋來杭州遊學入社,成為西泠印社最早入社的兩位外國社員。河井仙郎撰寫的《西泠印社記》早已載入印社史冊;長尾甲所書"印泉"二字,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孤山社址的摩崖鐫刻中。
社址總面積為5757.865平方米,居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各具特色,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致互相映襯,構思布局極為精巧。主要建築有柏堂、竹閣、仰賢亭、還朴精廬等,均掛匾披聯,室外摩崖鑿石林立,名人墨跡觸目可見。
山上景區有漢三老石室、華嚴經塔、四照閣觀樂樓(即吳昌碩紀念室)等景觀。其中漢三老石室中有一塊"三老諱字忌日碑",出土於浙江餘姚客星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東南第一碑"。華嚴經塔為白石砌造,八面十一級,每級中間雕有飛檐。石座邊緣刻著十八羅漢像,底層刻有佛教《華嚴經》經文,一至八級四周浮雕佛像,九、十兩級鐫刻清代金農所書《金剛經》,無論是文字或造像,都有圓潤生動的線條。華嚴經塔形制不大,外形秀麗而簡樸,正合印社園林風格。印社建築雖然沒有傳統的縱橫格局,但亭台樓閣皆因山勢高低而錯落有致,一層疊一層,井然有序,堪稱江南園林之佳作。

傳承意義

西泠印社自建社以來秉承 "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的宗旨,致力於印學理論、篆刻、書法、國畫、鑑賞與收藏等多領域的學術研究,總結出相當的學術成果。同時,西泠印社在十一次社員大會後組建了印學理論及社史、篆刻、書法、國畫、鑑賞與收藏五大研究室。現有社員300餘人,遍布海內外。
然而,20世紀80年代後期起,西泠印社卻開始沉寂。西泠印社下屬5個實體,只有一個印泥公司勉強維持,出版社因故關閉兩年,其餘全部入不敷出;位於西湖邊黃金地段的杭州書畫院靠門面出租維持,西泠印社的社址包租給別人開小賣部賣起了藕粉。諾大一個西泠印社,就靠僅有的一點租金在維繫運營,員工發不出工資,只好靠銀行貸款。
面對窘境,近幾年來,邁入新百年的西泠印社正不斷改革創新,呈現藝術與產業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逐步走上自主、和諧、可持續的發展之路。西泠印社百年華誕系列慶典活動成功舉辦,"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發展規劃全面實施,2005年舉辦了"首屆西泠印社國際藝術節"。

保護措施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