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清代篆刻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99+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清代書法家。著有《中國書法史》、《書法通論》(亦名《書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健
  • 出生地:江西臨川
  • 出生日期:1882
  • 逝世日期:1956
  • 職業:篆刻家
  • 代表作品:《中國書法史》《書法通論》(亦名《書通》)《金石篆刻研討篇》
簡介,基本信息,

簡介

李健(1882~1956年),字仲乾,號鶴然居士,別署鶴道人、老鶴。名所居曰鶴廬,或作□廬,又曰時惕廬。江西臨川人。為清道人李瑞清猶子,亦其得意弟子也。

基本信息

幼習書法,十二歲學治印,兼事繪畫。李瑞清任南京兩江優級師範監督,提倡藝術教育,特設圖畫手工科。李健遵其叔命供讀圖畫手工科。畢業後曾官內閣中書。解組後即從事教育。歷任湖南長沙師範學堂和上海各大學及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席。一度游南洋群島,任檳榔嶼師範學校校長。生平好學不倦,數十年如一日鑽研藝事。於魏碑、行草、篆隸,靡不精究其奧,所作頗肖似清道人,惟氣魄稍弱耳。深通書畫筆法匯通之理,偶以書法作畫,亦甚饒佳趣,花卉、人物、山水亦然。曾雲:『作畫而不通篆籀,則無以作勾勒;不通隸分,則無以作點宕;不通草,則無以作雲水,且不知皴擦諸法;不通鐘鼎布白,則不解經營位置之理。』又云:『作畫而不通書道,則其畫無筆;作書而不通畫理,則其書無韻。』信為知言。曾熙極稱之,謂『其畫直以書法為之』,並推為『今之書學教育家』。著有《中國書法史》、《書法通論》(亦名《書通》)。
其治印全從金石碑版而來,刀法剛韌不拔,運刀如筆,有筆有墨。不為某一流派所拘限。嘗言:『治璽印者,當游心三代,涵泳秦漢,乃得佳耳。』恆謂人曰:『今人不會寫篆字,容易談印,白文小印尚可描補,稍大即不能至,朱文更出醜矣。按篆刻者而不能寫篆,此至滑稽之事也。作印文而至於描,烏可哉,烏可哉。』又云:『余嘗見有自命為篆刻家者,每治一印,斤斤於某種刀法,舍篆以求刀,削足以適履,而猶自矜,以合乎法,實則天趣既亡,徒呈俗惡,此真刻舟求劍者也。』對流派之師法,亦嘗論曰:『趙(之謙)吳(昌碩)二家之印,余所服膺。……惟自來書畫家既開宗派,則亦步亦趨,實繁有徒,如是學趙者有趙之習,學吳者有吳之習,習成而弊生矣。即趙之隱秀之處,而習成纖巧焉;吳之蒼莽處,而習成粗獷焉。此為不善學者言之也。善學者決不如是。羲獻父子不相襲,然獻之不能謂非王派也;南宮父子不相襲,而大小米齊名;推之率更蘭台,一宗內史,一宗太傅,而宗風益闡,此所謂善學者也。善夫!侯官張幼珊氏之言曰:—印之有派,如文之有派,創者無心,師者有意,於是名立派傳,賢者變之而益工,末流放蕩乃見劣。」斯誠會心之語也。』語語珠璣,發人深省。
一九三二年,曾輯所刻印為《時惕廬印景》。晚年奏刀,多取兩周彝銘文字,尤饒古趣。印學著作有《金石篆刻研討篇》(即商務印書館刊行未署名之《金石篆刻研究》),分三篇,二十四章,條分縷析,力陳治印必須博通金石學之理,津梁後學。沈禹鐘穴印人雜詠鑼詠仲乾一首云:『藉甚人傳小阮名,道人(指李瑞清)緒論早親承。一門北魏摹書體,金石還看刻畫能。』此僅著筆其淵源所自,尚未道及其個人創穫也。為人謙和純摯,藹然長者。上海中國畫院籌辦之際,即聘為畫師,未幾即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