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譯文中的第一點和鳩摩羅什譯文差不多,同樣體現出要多善根的含義。第二點“聞已思惟,繫念不亂”,已由口稱名號轉為內心思維,但多少還是有“不亂”的要求在裡面。第三點比較令人欣慰,是臨終時,佛出現在你面前,慈悲加佑,令你的心不亂,而不是讓你自己保持心不亂後,佛才出現在你面前。 譯本間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差異,是因為漢語佛經都是由梵語、巴利語等西域語言翻譯而來,不同語言的使用情境是不一樣的,翻譯後難免產生歧義,並且譯者的思維方式、翻譯方法、學識等具有個體差異,而博大精深的古漢語又極易衍生出多種解釋,所以會呈現出上述現象。 淨土三經的梵文本在國內早已遺失,無法重譯,所以淨土經文的資源缺陷,上千年來一直困擾著淨業行人,這點在《無量壽經》的會集行為中得到充分體現;高僧大德們殫思竭慮地對經文加以詮釋,為信眾祛除疑慮,掃清障礙,例如蓮池大師和蕅益大師均指出,只要稱念彌陀名號,就是多善根福德,但對於一些喜歡死執文字的人而言,總是覺得難以釋懷,而世尊涅槃前“依法不依人”的叮囑,更加肯定了明晰經文本意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進程下,地域和語言的障礙已經不復存在,在尼泊爾等地重新出土的梵文本,為我們彌補淨土經文的資源缺陷提供了有力依據。淨土三經中,《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的梵文本均已重現,只是梵語在國內屬於極其冷門學科,尚處於起步階段,因此筆者採用德裔英國著名語言學家、牛津大學教授馬克思·繆勒(F.Max Müller 1823-1900)的梵英譯本,對相關經文段落進行對比,英語相對於古漢語而言要簡單的多,更便於準確的理解。 繆勒教授是西方學術界公認的梵語大師,他對印度宗教、神話、哲學、語言等都有深湛的研究,也是西方學術領域中印度研究與宗教比較等學科的奠基者之一,淨土經文的譯本收錄於其主編的《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第49冊,上述經文,在繆勒譯本中如下:Beings are not born in that Buddha country of the Tathagata Amitayus as a reward and result of good works performed in this present life.No, whatever son or daughter of a family shall hear the name of the blessed Amitayus, the Tathagata, and having heard it, shall keep it in mind, and with thoughts undisturbed shall keep it in mind for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or seven nights—when that son or daughter of a family comes to die, then that Amitayus, the Tathagata, surrounded by an assembly of disciples and followed by a host of Bodhisattvas, will stand before them at their hour of death, and they will depart this life with tranquil minds. After their death they will be born in the world Sukhavati in the Buddha country of the same Amitayus, the Tathagata.[1] 筆者將其翻譯成漢語: 眾生不因今世所做之善行而得生彼國。不,任何一位善男子、善女人,只要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並牢記於心,這樣的心持續一、二、三、四、五、六或七個夜晚不被打擾——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臨壽終時,被許多菩薩和弟子圍繞著的阿彌陀佛將出現在他們面前,他們會以平靜安詳的心情去世。在他們去世後將出生於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 從繆勒的譯本可以看出,“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被譯為“不因今世所做之善行”,根本不存在善根福德多少的問題,繆勒顯然知道他與中國譯經家在這段譯文上的分歧,因此用了很長一段注釋,來解釋為什麼這樣翻譯。 “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被繆勒譯為“聽到名號並牢記於心,持續一段時間不被打擾”,是要我們在思維意識層面來領悟名號功德,並且願意往生的想法持續一段時間不改變,這一段時間在經文中表現為一日到七日,這是一種虛數表示法,就是讓你盡其形壽而不要改變,如果你只有三天的壽命,往生的願心就維持三天;如果你還有三十年的壽命,願心就維持三十年。 筆者再從教理上解釋下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分為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念佛功夫成片是伏住見思惑,事一心不亂是破除了見思惑,理一心不亂是開始破除無明惑。以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為例,大師臨終發願往生極樂,告訴弟子證入五品,圓五品就是達到了伏住見思惑,但還沒有破除見思惑。連智者大師這樣千年一見的高僧,尚且達不到事一心不亂,可見此類“念佛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才能往生”的說法,是完全不合法義的,照這個標準,淨土宗不是萬人修、萬人去,而是萬人修、沒人去。 關於彌陀臨終接引,繆勒的翻譯和玄奘大師是一樣的意思,是佛先出現在淨業行人面前,由於看到了佛出現在面前,所以淨業行人會以平靜安詳的心情去世,然後往生到極樂淨土。 如上,從這段經文對比解釋中,我們看到,往生並沒有什麼條件和要求,只要你具備真實的信願心,就可以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