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阿彌陀經

《佛說阿彌陀經》,大乘佛教經典之一,為淨土宗所尊崇,被列為淨土三經之一。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此經為佛經中極少數非由佛陀弟子提問,而由佛陀不問自說的經典。

此經於前半段宣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的莊嚴以及阿彌陀佛佛號由來與意義;其後闡明勸導眾生誦念阿彌陀佛之名號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後十方諸佛亦勸導其土眾生相信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之事跡作結。

基本介紹

經書介紹,原經文及註解,

經書介紹

《佛說阿彌陀經》與《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這其實是兩部經,不是一部經的不同譯本。如同《佛說無量壽經》和《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品,是佛在不同的法會針對不同的聞法眾生應機而說。從這兩部經的內容上來看,存在根本的不同。這實際上是佛在不同的兩次法會上所講的。因為兩次法會參會的眾生根基不同,所以佛講的內容有差異。不可將兩部經的經句簡單直接的比對,只選擇自己歡喜的經句來受持。這兩部經既然佛同時傳下來,必然有他的用意。將兩部經視同一部經,摻插著讀和匯集無量壽經的性質相同,是變相的篡改經義。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的修行門檻要更高,因為需要能思維佛號和淨土的不可思議功德境界。而執持名號相對容易入門一些。所以《佛說阿彌陀經》里說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而《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並未要求福德和因緣。因為能夠領悟佛號和淨土不可思議功德哪怕是一分一毫的人必定是具足福德的,而因為能夠得佛號和淨土功德護佑,也不需要要求因緣了。就像菩薩不必打坐也能得禪定一樣,聲聞就不行。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講的思惟淨土與佛功德即是以心念佛的一種境界。是以修集善根,將所修善根回嚮往生願作為修行的法門。其果報是中品往生。而《佛說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則可深可淺,主要是真對下品往生根性的眾生而設之修行法門。
一心不亂只要肯用功,肯放下對世間的貪戀,很容易做到。若因業障纏縛一時不能達到而轉而批判譯經有誤,造下重罪,自障佛道,實在令人痛心。一定要當生往生不可,不能當生往生便不願修行。這本身即是攀援,即是執著,即是取巧,即是貪業,即是罪。
執持名號是淨土法門最基礎最簡單的修行法門。一心不亂也不像某些法師認為的那么高深。一心不亂就是一心不亂,不是清淨無語,不是般若無相,是只要發心至誠,誰都可以做到的,對根性沒有要求。不必由於一兩個法師自行抬高修行門檻就信心動搖。
真實淨土與心淨土
淨土有二,一為真實淨土,一為心淨土。
真實的淨土什麼樣,我們這些不是再來的只有往生之後才能知道,因為我們都是生了重病,得了嚴重失憶症的佛。所以佛才用種種表法向我們描述真實淨土的殊勝,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語言都是虛妄因緣所生,是無法用其直接描述淨土的。如法修行淨土法門,在往生真實淨土前,會先證得心淨土,使得我們在當下即可因修習淨土法門而得到殊勝的果報,得阿彌陀佛神力護佑,消滅一切煩惱,常得安穩,雖由余罪未盡故仍受罪報而不覺其苦,之前不能聞法能聞,聞已能修,修即能得法益;若能於此心淨土中發出菩提心,修諸功德,則命終往生淨土見佛。而尚不能發菩提心大修功德的人,要當生往生則需要因緣配合。此生所修功德越多,往生對因緣的依賴程度就越低。所以這一生得人身聞佛法應當珍惜這一大好機會,每一分功德皆不唐捐。
很多同修修行過程中時常憂慮擔心能不能當生往生的問題。其實這個擔心是多餘的,如法修行淨土法門的人,得佛神力護佑,縱使不能當生去淨土見佛,這一生所修也不會唐捐。阿彌陀佛和眾菩薩會化現其身,接引我們去方便土,聽經聞法繼續修行,直到我們最終得至極樂淨土。

原經文及註解

《佛說阿彌陀經》附解釋,置於括弧內以區分
---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喬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那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大比丘是具大悲心,願度一切眾生的比丘。阿羅漢小乘四果最後一個果位。
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菩薩就是已發願要成佛的眾生。根據其修行所處的階段,又分為小行菩薩和大行菩薩。
未降神母胎,從右脅生,光明顯耀普照十方;而行於菩薩道,修菩薩行的菩薩稱為小行菩薩。小行菩薩的菩提心是依附於煩惱的,所以稱作小行。小行菩薩講法依然有相,即使是十地的小行菩薩,依然不能做到究竟的無相,於八識不能盡得自在。大行菩薩也稱行佛泥洹大道菩薩。其菩提心不依附任何煩惱,光明遍照十方。大行菩薩剛剛誕生初期依然是有相的,但隨著菩提心的精純,最終可以於八識皆不著,做到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大行菩薩的修行次第請參考《楞嚴經》中關於菩薩四十二階位的講解。
大行菩薩的菩提心與佛的菩提心除了在精純程度上有差別外,其他都是相同的,所以大行菩薩能以佛心講法度眾,也稱能行佛行。成為大行菩薩的關鍵是十心圓成一心,而這需要具足功德。佛在《佛說無量壽經》里告訴我們,小行菩薩修功德智慧三昧為上。智慧三昧就是六波羅蜜三昧中的般若智慧三昧。當然通過積累善根來修功德也很重要,小乘菩薩積累善根除了日常修行,就是通過法布施來成就善根。佛在《大方等大集經》虛空藏菩薩品講了小行菩薩如何通過法布施修功德最殊勝:
“何謂菩薩行功德與虛空等者。若菩薩聞佛無量法廣大如虛空故,發薩婆若(佛一切智)心。彼作是念:如薩婆若無量、佛無量、自在覺無量。於如是無量中,生無量欲精進不放逸行。為佛道故當行無量菩薩所行之法。所以者何。如諸佛無量功德莊嚴身故;我亦為莊嚴其身,應成就無量善根。如諸佛無量功德,莊嚴口、莊嚴意、莊嚴道場、莊嚴佛土故;我亦當莊嚴口意道場佛土,應成就無量善根。我當教化無量眾生,為成就善根。我於無量生死中,為成就善根故不生厭惓。諸佛世尊有無量國土、無量智慧、無量神通。彼諸眾生無量行、無量心、無量諸根差別,於生死中受無量苦惱聚,起諸煩惱。我為入無量諸佛法,為舍無量眾生所行諸根生死苦惱聚故;成就無量善根。菩薩以如是正觀之心,所作功德與諸波羅蜜相應、與四攝法相應、與四無量心相應、與助菩提法相應。成就眾生受持正法、成就眾生受持正法、恭敬供養諸佛世尊、及淨菩薩所行相應法,如是等所作無量功德與虛空等。以眾生性無量故、佛智慧無量故、法界無量故,所修亦無量。如虛空眾生性、佛智慧、法界無處不至,一切眾生皆得蒙益;菩薩所作功德亦復如是。至一切處利益眾生。以無依著故;以願方便力故。善男子,菩薩能如是行功德與虛空等。”。
對於未發菩提心菩薩,佛也為我們準備好了修行的法門。如《佛說須摩提菩薩經》里:“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得化生千葉蓮華中立法王前。何等為四。一者細搗紅蓮華青蓮華黃蓮華白蓮華。合此四種末之如塵。使滿軟妙華。持是供養世尊若塔及舍利。二者不令他人起恚意。三者作佛形像使坐蓮華上。四者得最正覺便歡喜住。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常得化生千葉蓮華中立法王前。”
四色蓮華代表苦集滅道四諦智慧,千葉蓮華則代表菩提心所具智慧。"得化生千葉蓮華中立法王前"是發菩提心,能得佛法甚深義的意思。軟妙華就是慧心,佛塔及佛骨舍利象徵住持佛。因何而稱住持佛,永駐於世故;因何永駐於世,能斷生死輪迴故;因何能斷生死輪迴,十二因緣甚深智慧能滅無明故。所以第一步是把四諦智慧合四為一化為救眾生離苦得樂一智令滿己心,並以此心修習十二因緣甚深法得甚深智。第二步是要求菩薩在度化眾生過程中勿令眾生起厭煩。第三步,將心中所感應之佛回向到自己的智慧心並安住。第四步,菩提心現前後歡喜住。經中所說的最正覺就是菩提心。依此法修得菩提心後,可以更快達到戒心的境界。為讓功德還不具足的眾生聽聞此法也能得到適合自己的修法,得真實利益。
還有一個法門能讓菩薩發出菩提心。如能修習則非常殊勝。不僅能讓凡夫發出菩提心,還可由此法門疾成無上菩提。就是《無量義經》之無量義法門。講述該經功德的功德品第一句,就是“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而佛稱此法門“文理真正尊無過上”。而且可以和淨土法門一起修,將無量義法門所獲之功德回向願生淨土,可得上輩往生。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欄楯,就是柵欄。柵欄是用來限制行動範圍的,這裡象徵著戒律。羅網,就是抓捕獵物的網。這裡象徵著禪定,就是用羅網將我們癲狂慌亂的心念罩住,讓它別亂跑,定在正念上。樹,在佛經里象徵法。行樹,就是各種各樣不同的法。欄楯、羅網、行樹,也就是戒、定、慧。貫穿聲聞和菩薩修行的始終。
四寶,七寶中的前四寶。有三種七寶:世間的七寶、佛的七寶、魔的七寶。世間的七寶:黃金、白銀、琉璃、頗梨(水晶)、硨磲、赤珠、琥珀。佛的七寶: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發意念度一切菩薩、佛泥洹大道。魔的七寶批著佛法的外衣,實則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的各種幻境。佛在《恆水經》里稱世間七寶為海中七寶,佛的七寶為道寶。海水是苦的,譬喻對世間七寶的貪著皆是苦。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佛能夠根據眾生的功德心性分別講不同的法;還能令同樣的法在不同的眾生那裡產生不同的法義。主要對凡夫講的法,用井來表法;主要對聲聞講的法,用池表法;講給辟支佛和初學菩薩的法,用大池表法;講給已發菩提心菩薩的法,用江河來表示;講給發願欲度一切眾生菩薩的法,用溪渠大海來表示。溪渠最終導入大海,猶如十回向最終導向清淨覺海;清淨覺海導向真如本際,猶如大海盡歸於空。故《大方廣佛華嚴經》又稱"華嚴海空"。
池水雖然是聲聞法,但佛能以一音聲普應十方,功德多者聽聞此法亦可得道。本經只說了一個七寶池,《佛說無量壽經》里說的更詳細。
什麼是八功德水,《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里說:“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多福眾生常樂受用。”
澄淨者;能洗一切垢染無餘。
清冷者;能除熱惱令眾清涼。
甘美者;法果殊勝如甘美食。
輕軟者;移欲貪山斷諸欲索。
潤澤者;住念清淨諸塵不起。
安和者;無有妄想身心安和。
飲時除饑渴等無量過患者;此水能滅罪,常飲多飲即可令罪徐徐漸次消滅。
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多福眾生常樂受用者;飲此水至具足前七功德,則氣血調和身體康健,種種善根日見增益,福德多者快樂受用。福德少者因為深層次的善根積累的太少,不如福德多者快樂。但可以通過修財布施來積累福德。布施時不分別,只要是需要幫助就心存施念;不求回報,福德就多。福德積累到一定程度,深層次的善根就會增長,漸漸就能如同多福眾生一樣於禪定身下常覺安樂。
這么殊勝的八功德水是什麼法呢,就是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亂回向願生淨土。
樓閣代表十二因緣甚深法,樓閣外面有寶羅網。登此樓閣便能了知何因何緣而有生死輪迴。登此樓閣功德少者可得天眼,遍識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法門;得天耳,遍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宣說法,聞後悉能受持;得他心智,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眾生心念。
青黃赤白四色蓮華象徵苦集滅道四諦智慧。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天樂,樂為音樂,天樂代表佛隨順天人的世間法所講諸法。黃金為地象徵彼國眾生(包括在蓮華花苞里的眾生)皆以四念處為根本,具正知見。天曼陀羅華象徵天人聞法後心中所現智慧,所以佛經中天人聞法後每每飄落種種天華。衣祴是盛妙華的器具,妙華也是表法智慧,妙就是表法心念的,衣祴象徵心。供養十萬億佛的佛是化佛,由佛所講法化現而成,供養表法修習(佛講法不求回報,修習便是對佛最好的供養)。清旦就是天亮的時候,天亮的時候表法智慧心現前的時候。生至淨土的眾生常在智慧心現前時修習化佛所說種種法,心中現種種智慧,當清淨定顯不足時,回歸淨土還於寂定,所得之智慧於定中化入己心。(此即十心之“心精現前,純以智慧”)。極樂國土眾生有如是功德莊嚴。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種種鳥就是佛說法的種種方便。
五根,分別為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而信根和慧根最重要。有信則得佛力護佑,五陰魔及外道無能侵擾,於大乘無量義不生疑惑畏懼,能令行者速增慧根。有慧則能根除疑惑得深信,破五陰魔裂邪見網,速增功德。
五根增長,進而生用則得五力。
七覺支,所有的回向修行包括十回向修行都要經過這七步才算修行圓滿。當然也包括回向願生淨土。
八正道是菩薩在修菩薩行之前應當具足的基本功,佛歸納為八項。
正見,首先就是信佛,要摒除對福報業報的喜愛恐懼等一切妄想,遠離眾魔弟子及諸外道,則可得淨信。言魔弟子者,即非魔弟子。眾生本來是佛,為五陰魔境纏縛失卻本心,故稱魔弟子。在信佛的基礎上通過修習四念處確立正知見,就是正見。
正思,就是在正見的基礎上常思不行諸不善,當行諸善。由正見可以生出智慧,與這些智慧相符的就是善,不相符的就是不善。知受為苦;則不應貪圖諸受。知身及隨身一切畢竟為空;則不應妄想有錢有事業有名望。知心無常,畢竟無主、無我我所;則應不為心念所欺,不隨其使。知一切法無我,則不應有彼我是非諸見。
正語、正業、正命合而為一即為十善業。對於直接步入菩薩道的人來說,十善業就是基礎。以此為基礎可直接修習大乘。
正精進,小乘為四正勤,大乘則還要加上依佛智不依人智,依菩提心不依凡夫心,依大乘法不依小乘法精進。
正念、正定,常思維正見,由常思惟而漸漸得定,定久而生用(即於生活中不失於定)。
微風,同樣一法,佛依小乘境界而說稱為微風,依大乘境界而說稱為大風。
羅網,定諸法;行樹,慧諸法。極樂淨土,定慧等學。以淨生慧,以慧得淨。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智慧無量,平等普照十方世界,慈護一切眾生。具足無量方便救一切受苦眾生脫離苦海免墮惡道;令一切眾生斷諸煩惱永離生死,未願作佛者,令其發願作佛;能以種種方便令菩薩修諸功德,起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諸功德,欲度一切眾生令入道跡,入佛法藏,得法王子以十佛身分別說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這一句是講給修五十二階的菩薩的。於今十劫,表明為願心菩薩。《佛說無量壽經》里有類似描述的經文,“阿難白佛:彼佛國土壽量幾何?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二者相加正好是五十二劫。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得願心位,然後修無量壽經的上品往生法門得灌頂住位,最後修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成等覺菩薩乃至成佛。這是佛以大方便給我們安排的非常殊勝方便的成佛課程。
就像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里表演法王子位菩薩一樣。《佛說無量壽經》里法藏比丘表演的是願心菩薩,當時佛說:“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意思是法藏比丘應當已具足十住位(這也與法藏的含義相符)。但法藏比丘為利益眾生而啟請說:”斯義宏深,非我境界“。於是“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配合法藏比丘把怎么從願心修到灌頂住示範了一遍。
在《楞嚴經》里,大勢至菩薩則是以表演的方式為修行住菩薩宣講念佛之法:
“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修行住菩薩讀到這就已經知道怎么念佛了,因為修行住菩薩“心地涉知,俱得明了”。後面的話則是利益未到修行住的眾生的: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一段即使沒發菩提心的人也可以修,修了有大利益。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非是算數之所能知,即不可以以心知。如來妙覺離心故。
阿鞞跋致,即無妄心。此無妄心有修得之無妄心,這種情況下只是初得無妄要因緣具足繼續修,修至因功德具足自然無妄;有功德具足後自然所得之無妄心。
大般涅槃經》言:“若有菩薩修習如來三十二相業因緣者。得名不退。得名菩薩摩訶薩也。名不動轉。名為憐愍一切眾生。名勝一切聲聞緣覺。名阿毗跋致。”
一生補處是針對大乘菩薩所講,不能按照聲聞法的隨順方便去理解“一生”的含義。眾生平等本來是佛,因功德不一,所造作業不一,而有善惡果報以及生死。色身非我無我所,緣聚緣散,無生無滅亦無生死。佛初出世,眾生心染著煩惱重障,無法接受真實法義,故隨順而說六道生死。比如《無量義經》十功德品後三個功德講的都是凡夫位得一生補處。又如《大乘悲分陀利經》中說:“是菩薩施繒彩故,不久當得法王子位一生補處。”這是講法王子位一生補處。解釋這么多,是希望能夠去除對往生淨土條件的疑惑。發願生淨土,凡夫有凡夫的修法,聲聞有聲聞的修法,菩薩有菩薩的修法,阿彌陀佛慈悲無量,各自準備了法門。而且凡夫里也有得一生補處。經中說的很清楚,"其數甚多"。而且不是一定要色身滅才能去的,經中明言“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可沒說要等色身沒了才去。當下就到淨土。修了就知道是真的。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不能忽視這一句經文,盲目的但持名號,導致善根福德不足遲遲不得一心不亂。現代社會瑣事繁雜,種種染污數倍往昔,對善根福德的要求比過去更高了。勿以取巧之心言“但持名號,盡皆具足”,如果真如此,佛何必在經中特意說。經文裡沒有一句話是多餘的。凡是持名境界遲遲不進步的,都是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的緣故。善根不足,應持十善業,遠離諸欲,思維善行,不思維不善行;福德不足,應常行財布施,常閱讀大乘經典,不令起疑心;緣不善當先考慮遠離,遠離不了時,則觀想其為增上緣。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執持名號有一個基本的前提,就是正知見。正如七寶池以金沙鋪地,正知見是起修的基礎。
執持名號是大乘法門,應當脫離文字相,不論口念或默念文字佛號,必生念念,夾雜不淨,如果修到不覺念念,則依然有念行,念念變為無明。好比用染著的肥皂洗手,怎么洗都洗不乾淨。除非以念不能攝心才須口念歸命。口念佛號只出現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中,下品上生的叉手稱念則是說給善知識的,是一種譬喻;叉手就是不再造作惡業,稱念阿彌陀佛就是不主動起惡念,將心念歸止阿彌佗佛。佛在另外兩部淨土經典中非常詳細的解釋了如何執持名號,經中反覆提及回向願生淨土,從未說回向文字佛號。大勢至菩薩的“淨念相繼”也並非指的口念或默念佛號,乃念心中所感之佛光或佛氣。對於障礙比較重的人,一開始就念佛光是做不到的,以口念攝心反而是個好方法,心念會一天比一天清淨,以前的煩惱漸漸不現前了,此時善根初成,開始兼修布施積累福德,財布施和無畏布施起修,有機緣則作法布施。隨後心中會慢慢出現佛光,這時菩提心已經開始顯現,心常繫念佛光,口念攝心轉為助法。
執持名號境界甚深不可思議,有如一佛能現無量化身,執持名號亦能現無量無邊法。不同修行階段的眾生各有適合自己的修法。佛在經中或以法佛說,或以如意佛說。
願心菩薩,先以真方便力閱讀大小乘經典,圓成一心。而後定於一心,修至治地住;此時依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得念佛三昧,以念佛三昧修得方便具足住;重讀大小乘經典,以方便力攝取佛智,至十住位修滿,便起修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直至成佛。
對已發菩提心未得願心的菩薩,依佛在《佛說無量壽經》下卷開篇所講三輩往生來修。或依《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品往生來修。
上輩往生:《佛說無量壽經》講的出家眾如何修。大修功德最殊勝的就是以沙門行法布施。《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則講在家眾如何修,當然出家眾也可修。至誠心可以理解為清淨心,除了往生願其他心念一概不生;深心就是菩提心;回向發願心,將至誠的願心回向深心。這個修法如果瑣事太多,則因緣不具足。《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又給出第二種修法,修十善業,閱讀大乘方等經,修六念回嚮往生。這裡的六念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六念,不是《別譯雜阿含經》的小乘六念。
中輩往生和下輩往生只有《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了具體修法,未發菩提心者就依此為指引。
修淨土法門最難的是開始那一段,越往後越容易,法益越殊勝。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佛之讚嘆無有虛言,皆為真實。十方一切諸佛盡皆讚嘆淨土法門殊勝功德。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言聞經聞佛名者,凡夫、聲聞和菩薩要求不同。菩薩不以文字音聲見佛,不以色受想行識見佛;但以菩提心見佛,以智慧見佛,以戒見佛,以信見佛。聲聞以持戒見佛。凡夫以智誠心見佛。五濁惡世眾苦所集,難免多諸險阻苦難,但得保持彌陀正信不失,縱使身止百千萬苦毒中,也有雲開見月花開見佛的一天。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往生淨土與是否離開色身無關,往生淨土也不意味一定離開色身。是故經中言:“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關於五濁,《文殊師利問經》有解釋:
“文殊師利!有五濁惡世。云何為五?劫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見濁。云何劫濁?三災起時,更相殺害,眾生饑饉,種種疾病,此謂劫濁。云何眾生濁?惡眾生、善眾生,下、中、上眾生,勝、劣眾生,第一眾生、不第一眾生,此謂眾生濁。云何命濁?十歲眾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歲、百歲、二百歲、四百歲、八百歲,乃至千歲,有長短故,此謂命濁。云何煩惱濁?多貪、多瞋、多痴,此謂煩惱濁。云何見濁?邪見、戒取見,取常見、斷見、有見、無見、我見、眾生見,此謂見濁。如是五濁,如來悉無。”
菩薩勿依文字以取法:
劫者,果報;三災起時即惡道現時,更相殺害,饑饉,疾病喻惡道諸苦。
眾生者,法也;惡法、善法,下、中、上法,勝、劣法,第一法、不第一法。
命者,福德也。菩薩不求福德,求功德。
於五濁世中遇佛宣說淨土法門甚難,當珍惜此機會,發願修習,往生淨土。
於五濁惡世成無上菩提甚難,於淨土中修行甚易。
佛說法甚難,眾生得聞此法門亦甚難。唯此法門入門不難;入門後依法修行不難;修行得果不難;得果後繼續精進不難;於諸佛法得不退轉不難;至一生補處不難。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