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樞是鄂溫克族的傳統競技類項目,在第六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由內蒙古自治區代表隊表演。千百年來,勒勒車承載著鄂溫克人,在碧野清風的廣差草原,划過長長的生命轍痕。後來,勒勒車的輪和軸銷又成鄂溫克人的一個獨特的競技項目,即“搶樞”運動的比賽用具。經過長期發展,如今這項民間運動,又賦予其新的內涵,成為一種具有一定思想性、教育性、娛樂性、觀賞性的民族體育運動。這項運動有男隊、女隊和男女混合隊三種,古老的比賽場地以草坪為主,現設計的新場地平面圖猶如雄鷹展翅,場地頭部像一顆星,尾部像圓月,雙方隊員五人以上。比賽時,先將“樞”埋在指定地點,雙方誰先找到“樞”,便要喊一聲“樞”,隨即展開激烈的爭奪,最後以奪“樞”者、並能將“樞”敲打在終點的車輪上為勝。
2008年6月,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申報的鄂溫克搶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鄂溫克搶樞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申報地區: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
- 遺產類型: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 遺產編號:Ⅵ-40
歷史淵源,民俗活動,傳承現狀,
歷史淵源
哈森其其格老人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古老而智慧的故事:有一個鄂溫克老人名叫扎拉,家人在一次游遷過程中,因領頭勒勒車的樞脫落遺失,導致後面多輛車也無法行進。情急之中,經驗豐富的扎拉老人召集兩個兒子,吩咐兩個兒子各帶一隊,按原路返回尋找樞,哪一隊找到樞並修好車,就獎賞誰。不久次子的人找到了樞。聽到樞找到的訊息,身材魁梧的大哥為了立頭功,與弟弟爭奪起了樞,於是雙方人馬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搶樞搏擊。最終,樞被力大無比、反應敏捷的哥哥奪了去,頭車很快修好,游遷隊伍順利到達目的地。後人為了紀念扎拉老人,便把“搶樞”的故事逐漸演化為鄂溫克族人民喜愛的民間體育運動。
民俗活動
“搶樞(木輪車上軲轆的銷子)”是鄂溫克人在古老遊牧生活中流傳下來的一種傳統競技項目,是一種不同年齡的人用不同方式進行搏擊的民間體育活動。1995年,鄂溫克民族中學的老師和學生進行挖掘整理,經過規範規則,統一服裝,制定比賽競技程式等,終於恢復了這項鄂溫克人獨具特色的民族體育項目。
搶樞比賽的場地為鷹形,每方7至5人,單方面進攻,玩法與橄欖球接近,但對抗中融入了蒙古式摔跤,“樞”只能用手傳遞不能拋、踢,而且“樞”是隨機隱藏在幾個小坑中,進攻方突破防守將“樞”找到並接觸到車軲轆為分。
傳承現狀
2009年6月11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名單。鄂溫克“搶樞”傳承人哈森其其格入選。
哈森其其格,鄂溫克族自治旗鄂溫克研究會會長。1997年她和研究會的同志們便開始著手整理、蒐集、挖掘和發展“搶樞”運動。我們採訪團一行在老人的家裡見到了她。身著民族盛裝的哈森其其格老人,一手拿著勒勒車的模型,一手攥著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材料,向我們娓娓講述著有關“搶樞”的一切。
“搶樞”(鄂溫克語“樞體能”)是鄂溫克民族同自然界搏擊中流傳下來的一項古老的民間傳統體育競技遊戲項目,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搶樞”中的“樞”,鄂溫克語為“銷子”之意,是指遊牧民族所使用的勒勒車的車軸上固定車輪、防止車輪從車軸上脫落而定位的木製卡銷。“體能”在鄂溫克語中是“搶”的意思,因此鄂溫克語稱“搶樞”為“樞體能”。
歷經千年,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搶樞”遊戲曾陪伴許多鄂溫克人度過了難忘的童年時光。據哈森其其格介紹,因為“搶樞”集合了日常遊牧、狩獵過程中的眾多技能,不僅深受鄂溫克人民的喜愛,而且被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兄弟民族所接受。
從1997年開始,哈森其其格和鄂溫克研究會的同志們多次舉辦“搶樞”遊戲培訓班,積極在鄂溫克草原上推廣這項運動。在不斷挖掘整理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有固定比賽場地、器具、比賽方法及規則的集鄂溫克人在日常遊牧狩獵過程中的眾多技能為一體的競技運動。現在,“搶樞”運動已經在鄂溫克草原上遍地開花,納入了所有的中國小體育課中,並先後在全國民族運動會和內蒙古自治區民族運動會上表演獲獎。
在鄂溫克中學,因為暑假的緣故,我們沒有看到學生們在操場上飛奔“搶樞”,但在該校的展覽室里,一幅幅體育課上開展搶樞訓練的照片,一座座金光閃閃的榮譽獎盃,讓我們切實感到了這項民族體育競技項目在該地的普及程度。據哈森其其格介紹,現在不僅僅各個學校普遍開展了“搶樞”運動,而且旗里各蘇木、鄉鎮都有自己的搶樞代表隊,每年的“瑟賓節”都要進行正式的比賽。
“現在,‘搶樞’在我們當地推廣的還不錯,但是在自治區和全國層面還很不夠。退休後,我要繼續為民間的‘搶樞’運動發展做工作。”哈森其其格老人語重心長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