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大鼓舞”,基諾語稱“厄扯歌”,最早稱為“白臘泡司土歌”,“白臘泡”是巫師,“司土”是寨名。民間傳說,洪荒年代基諾族的祖先阿麥腰白造了一隻大鼓,讓麥黑與麥妞藏在鼓內躲過了災難。此後,麥黑與麥妞繁衍了基諾族的後代。因此,基諾族人民世世代代跳大鼓舞,所以基諾族跳大鼓舞是為了感謝傳說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諾人的創世女神阿嫫腰白,以紀念阿麥腰白,並將大鼓作為神聖之物,供在卓巴(寨老)家中。大鼓舞開始是一個獨舞。現在跳的“厄扯歌”是在“司土歌”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解放以後,基諾族跳大鼓舞的場所從卓巴家搬到寨場。大鼓舞經文藝工作者加工以後走上了舞台,成為具有基諾族民族特色的表演性舞蹈。
2006年5月20日,基諾大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跳大鼓舞以過“特懋克節”時較為隆重,時間是在立春後三天。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儀式:舞前,寨老們要先殺一頭乳豬、一隻雞,供於鼓前,由七位長老磕頭拜祭,其中一人念誦祭詞,祈禱大鼓給人們帶來吉祥平安。祭畢,由一人雙手執鼓槌邊擊邊舞,另有若干擊、擊鑔、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時的唱詞稱“烏悠殼”,歌詞多為基諾人的歷史、道德和習慣等內容,舞蹈動作有“拜神靈”、“歡樂跳”、“過年調”等。大鼓是基諾族的禮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掛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製造大鼓要遵循很嚴格的程式。
基諾大鼓舞是基諾族歷史悠久、普遍流傳的民間舞,起始由老年人跳,後來演變為青年人跳。舞蹈開始時,人們在主祭人家搭一臨時祭台,中間放置蒙布畫有彩虹及洪水傳說的大鼓,此外在其下面再擺放一面大鼓,由村寨權威人士卓巴手持祭品、口念祭詞,同時將葫蘆瓢里的大米撒向大鼓,用兩片檳榔葉搭在鼓架上,之後敲響大鼓,人們踩著鼓點載歌載舞。
基諾族村寨之間過節的形式比較多樣,有的村寨仍保留著搶鼓習俗,大家都去搶那面能帶來好運的鼓,但搶鼓過程要動各種腦筋,非常有趣。在巴舍、巴朵等寨子裡,每逢特懋克節,大家會唱著自發聚在一起,然後挨家挨戶地跳舞,在家留守的主人則會準備好酒菜招待舞者。
舞蹈動作
舞蹈動作有:
約卡瑪厄扯咽:左腳前伸前腳掌點地,右腳屈膝腳跟離地,一拍一次壓腳跟,雙手握拳抬在胸前,左手在右手外,拳心向胸,雙手交替由內向上提往外繞,每兩拍繞一圈。
特莫阿咪:左腳左橫邁一步,雙手半握拳,拳心向上自腹前向兩旁分開,再右腳向左上步順勢左轉半圈成“正步”踮腳尖站立,雙滕稍屈,上身前傾,提胯稍往右送出;同時雙臂微曲,雙手提起從前蓋下,分劃至身後兩側。
鳥攸殼:左腳向前上一步,右腳跟離地,身體前傾,拳心相對從左平劃至右前,如邀,請狀。可原地做,也可碎步做。
嘿列馬厄扯咽:右腳前伸以前腳掌點地,左膝微屈,左腳一拍一次壓腳跟,身體每拍隨之顫動一下,隨著壓腳跟,左右手胸前一拍一次交錯上舉,上身隨手向左右小幅度擺動。
尼咪:右腳屈膝重心,左腳勾腳前伸,腳跟點地,左臂屈肘向左前抬起,身體稍後仰,雙腳跳起,空中屈膝,雙手半握拳至兩旁。
扎可羅:左腳左前跺地擦出成腳尖點地,同時左臂屈肘抬左前,掌心向上,再左腳壓腳跟一次,同時左臂抬肘翻腕成拳心向下,對稱動作,之後,站小八字步雙腳跟踮起,身體前傾,雙肘再抬一下,雙腿成小八字步半蹲,同時壓腳跟,雙肘向下壓,雙手外翻腕成掌心向上。
大鼓舞動作不多,但很有特點,為舞蹈伴奏的是鑼鼓點和歌唱,舞蹈時只舞不唱,舞蹈動作柔中含剛,具有粗獷、沉穩的風格,體現了山區基諾族的性格與氣質。
服裝特徵
表演時男舞蹈者頭纏5米長藍色包頭巾,穿白布無襟開襟短衣,白布扭襠褲,赤腳。女舞者頭戴白布三角帽,穿黑色或藍色無領開襟短衣、菱形圍兜、白色條紋短裙,小腿系裏腿布,赤腳。巫師頭戴五丫帽,穿黑色布衣和扭襠褲,系鑲紅邊開前叉白色長圍腰,赤腳。
表演道具
基諾族的大鼓長約1米左右,直徑在四、五十厘米之間,兩面蒙有牛皮。
音樂特點
基諾大鼓舞部門調查記錄的曲調有《特模阿咪》(即過年調)、《烏攸殼》(意為拜靈)、《厄扯鍋》。《特模阿咪》是最古老的大鼓舞歌調,由徵、宮、羽、商、角五音階組成,速度緩慢,歌者在大鼓前手持鋩或鑔邊歌邊舞,表現過年的喜慶氣氛。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大鼓舞,是基諾族民間舞蹈中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有一定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在民眾中有著深遠影響的舞蹈。
基諾族因歷史變遷,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但能歌善舞的他們,心中都有一本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百科知識全書,智慧的他們把歷史文化用舞蹈與歌曲傳承延續下去。
傳承現狀
基諾族大鼓舞蘊涵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有一定的藝術性和觀賞性,目前,只有3名年過七旬的老人尚能掌握大鼓舞儀式的全過程及全部舞蹈動作,已處於極度瀕危的境地,急需加以保護。
傳承人物
何桂英,女,基諾族,1968年7月出生,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鄉巴朵村人,2018年5月8日,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雲南省景洪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07年4月到2008年底,基諾族大鼓舞建立了文化傳播基地,傳承基諾族的民俗、禮儀、音樂、舞蹈、傳統技藝等。2018年,基諾族鄉文化中心帶領著國家級的基諾大鼓舞傳承人何桂英老師深入茄瑪村委會的毛娥新寨和少妞村小組開展培訓,為基層的文藝隊帶去了這一文化大餐。2019年,景洪市文化館和基諾鄉文體廣電服務中心聯合舉辦為期兩天的大鼓舞與鼓歌傳承人培訓班,共有19名非遺傳承人參加培訓。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9年,在雲南省第二屆“中國人壽杯”老年春節聯歡晚會中,基諾大鼓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2019年,在景洪市勐旺鄉“特懋克”節慶祝活動中,基諾大鼓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2019年,在歡慶一年一度的基諾族“特懋克”節中,基諾大鼓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榮譽表彰
2000年,何桂英代表基諾大鼓舞參加迎接新世紀民間歌手選拔賽,獲得了優秀獎。
2001年,何桂英代表基諾大鼓舞參加西版納州第二屆民族民間曲藝展演,獲得了二等獎。
2001年,何桂英代表基諾大鼓舞參加景洪市農村業餘調演,參賽的兩個節目,分別獲得一、二等獎。
2005年,何桂英代表基諾大鼓舞參加基諾鄉“特懋克”暨首屆古茶節民歌大賽,她參賽的兩首歌曲、分別獲二、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