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系列坡會群

苗族系列坡會群

苗族系列坡會群,是指在每年春季的農曆正月初三至十七這段時間內,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縣各鄉鎮村屯的節日活動。每天一個坡會,排列成序,連續不斷,是以苗族為主的各族人民悼念先烈、禳災祈福、鼓舞鬥志、交流感情、集體聚會娛樂的盛大民間傳統節日。起源自然,文化形態體現在歌、舞、樂當中,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申報的苗族系列坡會群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苗族系列坡會群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
  • 遺產類型:民俗
  • 遺產編號:Ⅹ-47
歷史淵源,民俗活動,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融水苗族有個風俗:正月初一不吹蘆笙不出門,初二可吹蘆笙不可出村,而從初三到農曆十七則是集體活動娛樂的時間,其間,各村寨的男女老少舉家出動,四處趕坡。到了農曆十八,則進入了生產階段,各村寨的蘆笙便封存起來直到秋收完畢。這種風俗使得融水苗族坡會大都集中在正月初三到十七這段時間,其間接連不斷的坡會形成一條完整的坡會鏈,當地人根據坡會舉辦的日期排序命名,從"三坡"到"十七坡",這就是後來學者發現的融水苗族獨特的坡會群形成的基礎。
苗族系列坡會群
然而,由於現代化的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加之農村受城市化建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苗族系列坡會群出現了瀕危的狀況。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俗活動

融水苗族系列坡會群的文化形態體現在歌、舞、樂當中。
方圓數十里的男女青年穿著節日的盛裝,吹著蘆笙,齊聚古龍坡,坡上人山人海、披紅掛綠,除了燒香鳴炮,還舉行舞龍、耍獅、蘆笙踩堂、斗馬、斗鳥、賽馬等文體活動。其中的斗馬以激烈搏鬥、驚險刺激吸引著大批觀眾,數十匹雄馬依次爭雄,最後奪冠者的主人,不僅獲得一定的獎勵,還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坡會也是訪親探友的節日,而對年輕的戀人們來說,則多了一個互訴衷情的機會。
坡會上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唱苗歌,抒發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純真愛情的追求;坡會上的踩堂舞是苗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幾十名青年婦女身著盛裝,圍圈而舞,氣氛歡快,場面熱烈;蘆笙作為苗家最喜歡的民族民間樂器,每個坡會必有蘆笙,蘆笙曲有迎賓曲、送客曲、借路曲、歡慶曲等,多種多樣,聲音嘹亮,震地動天。
融水苗族坡會均由當地村寨德高望重之人士來出面組織,當地鄉民也往往將坡會視為本民族的文化象徵而捐款捐物,踴躍參加,這體現了融水苗族坡會的自發性。另外,坡會所具有的民間信仰、春祈秋報的儀式觀念以及蘆笙堂、坐妹、斗馬等內容均反映了當地鄉民文化生態的原生性,所以苗族坡會儘管在"文革"時期曾經有過一段停滯期,但後來很快又恢復了。

傳承意義

苗族系列坡會群作為一個獨特的節日,給當地民眾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聚會活動的契機,更讓山民們在互相趕坡中實現展現才華、談情說愛、交友敘舊、傳遞信息、交流技術、交易商貿等不同的願望,展現出這個地區以苗族為主的各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特徵、風俗習慣、民族審美情趣,它凝聚了民族的共同情感,顯現出非常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作為苗族文化最為集中展現的空間,融水苗族系列坡會群能培養苗族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坡會也吸引了當地各民族的民眾的廣泛參與,促進了多民族間的融合與團結。另外,坡會作為苗族文化的展示平台,它使每個參與者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接受民族文化的薰陶,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和傳播,所以,融水苗族系列坡會群有著極高的文化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