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鼓吹樂

河北鼓吹樂

河北鼓吹樂是以打擊樂器、吹奏樂器等合奏形式為主的地方傳統音樂,在中國民族音樂史上曾形成為重要的樂種。其初常用鼓、角、簫(排簫)、笳等樂器,曲目中亦常有歌詞,可供歌唱。鼓吹樂作為歷史樂種,特指漢魏以來,宮廷、軍府、官府中與儀仗、軍旅、宴饗有關,並見於樂府或太常等機構編制的樂種。

2006年5月20日,河北鼓吹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河北鼓吹樂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河北省永年縣、秦皇島市撫寧區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遺產編號:Ⅱ-55
簡要介紹,歷史溯源,簡介,漢魏間的鼓吹樂,隋唐鼓吹樂的變化,宋代的宮廷鼓吹樂,歷代鼓吹樂的分析,鼓吹樂的發展,藝術特色,代表作品,永年鼓吹樂,撫寧鼓吹樂,傳承意義,

簡要介紹

廣義的"鼓吹",見於明代的專業鼓吹行。宋、元以後,由於歷史與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化,鼓吹樂的合奏形式漸在中國民間發展;明、清雖仍有官府設定,其樂器編制與套用場合早已迭經演化;中國民間的諸種流派經過職業、半職業藝人或寺院藝僧的創新,雖或沿用鼓吹之名,也已形成了風格各異的近世各類新興樂種。

歷史溯源

簡介

鼓吹樂的初創階段不晚於漢初。班氏家族稱雄於西北時,班壹已經用了鼓吹樂(劉《定軍禮》),它的來源就是西北民族的馬上之樂。至漢武帝時,鼓吹樂中的"橫吹",還從西域音樂《摩訶兜勒》中汲取創作素材;六朝時亦與"北狄樂"、"北方簫鼓"有關。
鼓吹樂作為在中原發展、成熟的樂種,與先秦"愷樂"(一種軍樂)的關係無考;從兩漢間,朝廷與軍中習用中國民間音樂的傳統來說,則與相和歌、清商樂有密切聯繫。《樂府詩集》"鼓吹曲辭"小序:"長簫、短簫,《伎錄》並云:孫(絲)竹合作,執節者歌";清商樂曲辭《黃鵠曲》小序:"按《黃鵠》本漢橫吹曲名。"鼓吹樂與中國民間歌曲的關係十分密切,甚至在漢代軍樂中也並不避免愛情和反戰題材的民歌原詞,如漢鐃歌《上邪》歌唱愛情的永恆,橫吹曲《紫騮馬》歌唱"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之類。只從《樂府詩集》中現存鼓吹曲辭的形式與內容上即可看出鼓吹樂與兩漢魏晉以來中國民間音樂的密切聯繫。

漢魏間的鼓吹樂

漢魏間的鼓吹樂按用途區分,一般有下列幾種類。
①、黃門鼓吹
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於殿廷,稱為"食舉樂"(宴席、飲膳時所用),亦稱"長簫"。黃門鼓吹也用於天子專用的"鹵簿"(儀仗)。《西京雜記》載:"漢大駕祠甘泉、汾陰,備千乘萬騎,有黃門前、後部鼓吹。"列殿廷與供鹵簿,和後世鼓樂兼有坐樂、行樂頗為相同。
②、騎吹
用於鹵簿,隨行帝王、貴族等車駕,以用簫、笳、鼓、等樂器在馬上演奏而得名。
③、短簫鐃歌
指為軍樂,主要用於社、廟、"愷樂"、"無會"、"郊祀""校獵"等盛大活動。
④、橫吹
隨軍演奏,朝廷常以其賜予邊將。《樂府詩集》卷21解釋鼓吹與橫吹的區別:"橫吹曲,其始亦謂之鼓吹……。有簫、笳者為鼓吹……;有鼓、角者為橫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者是也。"《晉書·樂志》又說:"胡角者,本以應胡笳之聲,後漸用之橫吹,有雙角,即胡樂也。"由此可知"橫吹"為後起,它的代表作品即著名的《新聲二十八解》(《晉書·樂志》)。

隋唐鼓吹樂的變化

隋唐鼓吹樂仍由天子近侍及太常鼓吹署掌握。略同前代,但分部與名稱有異,其禮儀用途則仍為漢代鼓吹的延續。
①、前代黃門鼓吹用於宴享及天子專用鹵簿者,相當於隋代"鼓部",或唐代"鼓吹部"。"鼓部"用鼓、金鉦、大鼓、小鼓、長鳴角、次鳴角、大角。唐"鼓吹部"不用大角。
②、前代短簫鐃歌用於郊、廟及愷樂。相當於隋代"鐃鼓部",用歌、鼓、簫、笳。唐代則分之為"羽葆部"、"鐃吹部" 兩部。《舊唐書?音樂志》載:"鐃吹部"用於凱樂時,又別增樂器如篳篥、鐃等,取騎吹形式。"鼓吹令丞前導,分行於兵馬俘馘之前。將入都門,鼓吹振作,迭奏《破陣樂》等四曲"。
③、前代騎吹、橫吹兼用於鹵簿與行軍。略可相當於隋、唐的"大橫吹部"(角、節鼓、笛、簫、篳篥、笳、桃皮篳篥)與"小橫吹部"(大橫吹減去節鼓)。

宋代的宮廷鼓吹樂

宋代的宮廷鼓吹樂稱"隨軍番部大樂",用於貼近皇帝御駕的儀仗行列,多用禁軍或內監掌握,而不屬鼓吹署。據《武林舊事》,有拍板2、番鼓24、大鼓10、札子9、哨笛4、龍笛4、篥2,全樂隊約50餘人。規模較小的活動中,則由禁軍選拔組成"馬後樂"。明、清鼓吹樂中同類的鹵簿樂,則由鑾儀衛"掌握。清代宮廷鼓吹樂稱為"鐃歌樂",分鹵簿樂、前部樂、行幸樂、凱旋樂 4類。鹵簿樂用於祭祀、朝會及宴樂,名為"鐃歌鼓吹"。前部樂又稱"大罕波"。行幸樂不用於祭祀,用於出行及停留之時,也常在騎駕出入間用以引導鹵簿樂,包含有"鳴角"、"鐃歌大樂"、"鐃歌清樂"諸曲。凱旋樂用於出師、報捷、凱旋的祀神、敬天行禮活動,其鐃歌、凱歌樂曲至今有乾隆年間定的工尺譜留存。鐃歌樂所用樂器,除保存漢以來鼓吹樂有鼓、有角的遺制外,又加用笙、篪、雲鑼、鐃鈸等金屬打擊樂器。

歷代鼓吹樂的分析

歷代鼓吹樂的種類、形式、用途大體如上,無嚴格界限,每隨時代而異。一般情況下宋以前的鼓吹樂,共同點較多,宋、元以後則變化較大,愈近後世,鼓吹樂各種類就愈加失去其間的區別,逐漸混一,統稱為鼓吹。但即使是漢魏六期間的鼓吹樂,其種類、用途之間的關係也未可執一而論。陳後主遣宮女學來的"北方簫鼓"(實即"長簫")卻不限於黃門鼓吹的原有用途;將鼓吹用於遊樂活動直至"百戲"的伴奏,將鼓吹場合自亭台而至樓船、樓車等,也是漢畫像磚中常見的傳統。《樂府詩集》"鼓吹曲辭"小序:"周武帝每元正大會,以梁案(梁時鼓吹稱"熊羆十二案")架列於懸間(鐘、磬"樂懸"之間),與正樂合奏",更是一種俗樂雅奏。歷史事實說明,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雖在理論上將鼓吹樂所用樂器排斥在雅樂諸器之外,但與鼓吹樂的歷史相始終,自西漢王朝直至清末,從號稱神聖的郊廟祭祀活動直至隆重的軍事大典,都有大量套用鼓吹樂的事例存在。

鼓吹樂的發展

鼓吹樂的初期階段,采自中國民間而供奉官府。其後,至南北朝時如鄧縣畫像磚所示,則又流入中國民間並為豪富之家使用。明、清以後,作為宮廷與官府使用的鼓吹樂,已成古代史上這一樂種的餘波;反之,流入民間的鼓吹藝人及其技藝,卻在商業經濟的影響下取得新的進展,不同地區、不同風格的,各以"鼓吹"、"鼓樂"、吹打"為名的近世中國民間器樂合奏諸樂種,逐漸進入形成或發展的新階段。

藝術特色

鼓吹樂有"一曲多變"的特點,從總的方面來講,在樂曲情緒和表達意境方面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其特點主要是展現民間藝人在演奏家喻戶曉的民間曲牌時表現出來的高度靈活性、創造性。鼓吹樂"一曲多變"的手法主要有技巧變奏、板式變奏、移調指法變奏、借字變奏四種。
樂曲在變奏時往往曲式結構、節拍沒有變化,而是突出演奏技巧的變化來推動樂曲的發展,是中國民間鼓吹樂演奏中運用的最廣泛的變奏手法之一,多用於只曲或套曲中之某一部分。如山東鼓吹樂曲《開門》、河北音樂會的《小二番》等等。
板式變奏手法的運用,相對而言,鼓吹樂沒有絲竹樂運用的那么廣泛,但在運用上也是很有特點的。如河北音樂會樂曲《小二番》原曲是2/4節拍,板式變化後是4/4節拍,稱《大二番》,情趣亦有不少變化。
移調指法變奏是吹奏類樂曲最有特點的變奏手法之一,該變奏手法是在一件樂器上將同一首樂曲以不同的指法進行演奏民間成為"翻調"。如山東鼓吹樂《開門》可以在五種不同指法上進行演奏,從而形成五首旋律各具變化特點的樂曲,這五種不同指法形成的曲目多以其調名命名。
雖然一首樂曲可以翻四、五個調進行演奏,但旋律對比變化較大的是相距四、五度的翻調演奏。如河北音樂會樂曲《小二番》的《正宮調小二番》(第3孔作do),演奏時,旋律上下波動較大,顯得格外活潑,在演奏上突出了"上跨五音""打音"的運用;《上字調小二番》(第5孔作do)由於旋律移高四度,情緒更為明朗,整個樂曲中突出了長、短顫音的演奏,很有特色。
借字手法主要運用於吉林、遼寧、冀東鼓吹樂中。借字是在五聲音階樂曲的反覆演奏中,有規律的變動旋律中的某些按指(即某些旋律音)而達到改變樂曲調式調性的目的。由於嗩吶樂器本身轉換多種調式調性的不便,因此,使用借字手法,要求演奏者具有較高的演奏技巧與音樂素質。

代表作品

永年鼓吹樂

歷史傳承
永年鼓吹樂在河北冀東南鼓吹樂中最具代表性,是河北省最有影響的傳統器樂曲種之一。
傳說隋末起義軍領袖竇建德在永年建都稱王時,軍中和中國民間就已有吹打樂。明中葉以後,鼓吹樂日漸成熟、繁盛。清光緒年間編制的《永年縣誌(風俗志)》中記載,中國民間婚葬祭禮時大量使用,代代相傳不替。20世紀70年代前,在城鄉民眾文化活動中,鼓吹樂這種藝術仍然十分興旺。
演奏與曲目
永年鼓吹樂演奏方式多樣,主要有吹奏樂、打擊樂和咔戲三種。它曲目豐富,包括雜牌曲、套曲和吹咔曲三種,現有曲目二百餘首,曲牌五十餘種,很多曲目為永年所獨有。其演奏風格粗獷熱烈,歡快活潑,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常見曲目有《一枝花》、《太行情》、《小放驢》、《大登殿》、《抬花轎》、《大放驢》等。

撫寧鼓吹樂

撫寧區隸屬於河北省秦皇島市,素有獨一無二的中國吹歌之鄉的美稱。
曲目
撫寧鼓吹樂曲目眾多,素有"牌子十四套,小曲賽牛毛"之說。現存樂曲有秧歌曲、大牌子曲、漢吹曲、花吹曲、雜曲等五大類共兩百餘首。常用曲目有《滿堂紅》、《句句雙》、《柳青娘》、《小磨房》、《繡紅燈》、《老官調子》等。
特色與傳承
撫寧鼓吹樂樂器形制十分獨特,不同形制的各類嗩吶是其主奏樂器,此外還有用於咔戲的"咔碗"、花吹中用的"口琴"及其他多種常用樂器。撫寧鼓吹樂演奏方式多樣,技巧獨特,有線上、加花、成字、花舌、顫指、三強音、變色等方式,更有用三節嗩吶演奏的"拔三節"及"別把"、"串吹"等,吹奏與形體動作表演有機地結合,演奏風格粗獷有力,活潑風趣,熱烈詼諧,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撫寧鼓吹樂主要用於婚喪嫁娶、年節喜慶和民間舞蹈的伴奏,歷來深受民眾歡迎。它以家傳、乾親拜把子和拜師收徒三種方式傳承,歷代人才雲集,名家輩出,許多樂手都有"少年學藝家鄉中,成年賣藝下關東,晚年傳藝回故里,關內關外傳美名"的從藝經歷。
現狀
撫寧鼓吹樂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及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近些年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永年鼓吹樂和撫寧鼓吹樂均處於日益萎縮、後繼乏人的瀕危狀態中,亟待搶救、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河北鼓吹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意義

永年鼓吹樂主要以家族方式傳承,在長期的傳習過程中,逐漸形成五大家族流派。永年鼓吹樂是河北省極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是研究學習中國傳統民間音樂的珍貴資料,其傳統演奏方式、演奏技巧及演奏風格對我國當代民族吹奏表演藝術的發展和創新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