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北鼓吹樂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 非遺類型:傳統音樂
- 非遺編號:Ⅱ—55
- 保護單位:邯鄲市永年區文化館、秦皇島市撫寧區文化館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演奏方式,曲牌曲目,演奏樂器,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主要流派,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隋末,起義軍領袖竇建德在永年建都稱王時,軍中和民間就已有吹打樂。
明中葉以後,河北鼓吹樂日漸成熟、繁盛。
清光緒年間,編制的《永年縣誌(風俗志)》中記載,民間婚葬祭禮時大量使用河北鼓吹樂,代代相傳不替。
20世紀70年代前,在城鄉民眾文化活動中,河北鼓吹樂這種藝術仍然十分興旺。
基本特徵
演奏方式
河北鼓吹樂演奏方式多樣,主要有吹奏樂、打擊樂和咔戲三種。河北鼓吹樂演奏技巧獨特,有線上、加花、成字、花舌、顫指、三強音、變色等方式,更有用三節嗩吶演奏的“拔三節”及“別把”、“串吹”等,吹奏與形體動作表演有機地結合,演奏風格粗獷有力,活潑風趣,熱烈詼諧,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河北鼓吹樂在演奏時一般以79人組班進行,後來又加入了戲曲演員,演奏形式更加豐富。
曲牌曲目
河北鼓吹樂素有“牌子十四套,小曲賽牛毛”之說,包括雜牌曲、套曲和吹咔曲三種,樂曲有秧歌曲、大牌子曲、漢吹曲、花吹曲、雜曲等五大類共兩百餘首。河北鼓吹樂的曲目中亦常有歌詞,可供歌唱,常用曲目有《滿堂紅》《句句雙》《柳青娘》《小磨房》《繡紅燈》《老官調子》等。
演奏樂器
河北鼓吹樂的演奏樂器形制比較獨特,初期常用鼓、角、簫(排簫)、笳等樂器,不同形制的各類嗩吶是其主奏樂器,此外還有用於咔戲的“咔碗”、花吹中用的“口琴”及其他多種常用樂器。
代表作品
河北鼓吹樂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一枝花》《太行情》《小放驢》《大登殿》《抬花轎》《大放驢》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河北鼓吹樂主要用於婚喪嫁娶、年節喜慶和民間舞蹈的伴奏,歷來深受民眾歡迎。它以家傳、乾親拜把子和拜師收徒三種方式傳承,歷代人才雲集,名家輩出,許多樂手都有“少年學藝家鄉中,成年賣藝下關東,晚年傳藝回故里,關內關外傳美名”的從藝經歷。
河北鼓吹樂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及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在河北冀東南鼓吹樂中最具代表性,是河北省最有影響的民間器樂曲種之一,是研究學習中國民間音樂的珍貴資料,其傳統演奏方式、演奏技巧及演奏風格對中國當代民族吹奏表演藝術的發展和創新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傳承狀況
近些年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河北鼓吹樂處於日益萎縮、後繼乏人的瀕危狀態中,亟待搶救、保護。
傳承人物
劉紅升,男,漢族,1930年生,2011年去世,河北永年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北鼓吹樂代表性傳承人。劉紅升早年隨父親學藝並隨樂班演出,曾在永年縣文工團工作,是永年鼓吹樂的第三代傳人。他擅長鼓吹樂中的羅戲、笙、鼓等演奏,形成了粗獷奔放又委婉細膩的藝術風格,演奏曲目達二百餘首,代表作品有《霸王鞭》《劉備過江》等,培養了八十多名演奏人才,多次在全國及省市比賽中獲獎。
任連義,男,漢族,1962年出生,北戴河區蔡各莊村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北鼓吹樂代表性傳承人。任連義自十歲起隨父親任啟文、伯父任啟瑞(筱核桃)學藝,能夠掌握傳承自家門派的傳統技藝和其它各省、地區的門派技藝能吹奏傳統嗩吶曲目200首以上。
保護措施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申報的“河北鼓吹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6年11月,河北鼓吹樂撫寧市級傳承人董連吉,在北戴河新區舉辦河北鼓吹樂“董家班”傳習所,開設公益課程,吸引了更多的年輕人參與,使這一非遺項目得以綻放新的活力。
主要流派
河北鼓吹樂主要以家族方式傳承,在長期的傳習過程中,逐漸形成五大家族流派,即永年龍泉、洺關和界河店的劉家,龍曹的周家,尚古的姚家。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6年6月,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河北海事局、秦皇島市政府聯合主辦“2016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活動,秦皇島市9位民間表演藝術家也隨船隊出行,在船隊停靠城市適時進行民間藝術表演活動,重點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鼓吹樂《滿堂紅》《拔三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