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四川省夾江縣竹紙製作技藝
夾江“竹料手工造紙”始於唐代中期。唐天寶十八年,唐明皇入川時跟隨的大批工匠將兩晉時期已臻成熟的“竹紙”製作技術帶入了川中。到了宋代,四川的竹紙生產發展很快,夾江所產的竹紙已廣泛用於印刷行業。據專家們考證,與夾江相鄰的朱代五大印書基地之一的眉山出品的竹紙版本書籍,其紙張簾紋明顯帶有夾江“竹紙”簾紋特點。明清時期,夾江造紙技術已有相當的規模,明代《名勝志》云:“嘉定(夾江明時屬嘉定府)尖山下皆紙房,楮薄如蟬翼而堅,質可久......”
清代以後,夾江手工紙產量進一步增加。截至1939年統計,所產手工紙共有3個系列,50多個品種。夾江手工紙生產到民國三十四年(1945)達到鼎盛,年產量達8000餘噸。抗戰勝利後,由於需求銳減和機製紙業的衝擊,夾江手工紙業生產陷入了低谷,年產量由8千噸減為1千噸左右。
新中國成立後,夾江紙業走過了一波三折的曲折發展歷程。到1985年,其產量恢復至3000餘噸,夾江手工書畫紙又創造出了許多新的品種。
杭州市富陽區竹紙製作技藝
竹紙創於晉代,葛洪《抱朴子》“逍遙竹素,寄情元毫”中的“竹素”即竹紙,富陽竹紙生產始於何時無從考證,至宋代時已名揚天下。據《鹹淳臨安志》記載,富陽在南宋時生產“赤亭紙”和“小井紙”,成為朝廷錦夾奏章和科舉試卷的上品用紙。宋代以生產赤亭紙的原料精製加工成的“謝公箋”,更是馳名全國。富陽竹紙中的名品元書紙,據傳始於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歷史上有“京都狀元富陽紙,十件元書考進士”之說。元明時期,富陽竹紙在產量、品種、質量各方面都得到了明顯的發展。清代由於造紙業的大發展,麻及皮料等造紙原料,已不能滿足需要,唯有竹料是最大宗的重要原料,因而竹紙在清代占主導地位。據清光緒《富陽縣誌》載:“邑人率造紙為業,老小勤作,晝夜不休”。自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機械文化用紙的普及,手工竹紙市場逐漸喪失,富陽的紙槽數量銳減,據2009年統計,紙槽數量僅存500隻左右。
工藝特徵
夾江竹紙
以嫩竹為主料生產的夾江手工書畫紙具有潔白柔軟、浸潤保墨、纖維細膩、綿韌平整等特點,被人們贊之曰“淡畫不灰、淡潑濃、濃潑淡、詩有煙霞氣,書兼龍虎姿”。
富陽竹紙
富陽竹紙歷經一千多年的傳承,製作工藝精湛獨特,在工藝技術上有很多獨創,如全國各竹紙產區的製漿過程中的人尿發酵工藝、被手工紙生產業界普為“富陽法”的盪簾抄紙中的“打浪法”。尤其是富陽抄紙竹簾的製作技藝,在全國手工造紙業中一枝獨秀,竹簾用極細的竹絲為經,絲線為緯,手工編織而成,塗上優質士漆,具備簾線細、勻、圓、滑、韌的特點,能在抄紙時伸縮自如。富陽竹紙品種很多,有元書紙、黃紙和屏紙三大類,其中元書紙是竹紙的代表產品,元書紙的顏色為淺淡米黃色,厚薄均勻,紙面帶有明顯簾痕,紙背帶有毛茸,並伴有竹子的清香。元書紙非常適宜於毛筆書寫書法作品,柔軟耐折,並有良好的抗蛀性。紙張長期保存而不腐不蛀,且不易老化。
工藝流程
夾江竹紙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從選料製成紙共有15道環節,72道工序:
夾江竹紙製作技藝傳統手工造紙有幾句話歸納:砍其麻、去其青、醬其灰、煮以火、洗以水、抄以簾,刷以碧,每年到端午的前10天,槽戶為了生產各種紙,就要請人上山砍竹麻,包括托竹麻、捆竹麻、運竹麻等過程。
浸泡脫青:就是把竹麻放在石窖里,用石頭紮起來,然後用石灰水浸泡脫青兩個星期,竹麻就脫青了。
捶竹麻:包括開窖把竹麻分類,捶破洗淨。
醬竹麻:把洗淨的竹麻一層一層的放在石窖里,用石灰一層一層的篩在竹麻上醬好後加水浸泡在7—10天,石灰發酵後上簧蒸煮。
煮竹麻:把醬好的竹麻從窖坑裡搬到簧鍋里把它紮好,用鍋橋搭在兩邊的枕頭上下,形成了1尺至1.3尺的空間,然後把竹麻放在鍋橋上面,直到把簧鍋裝滿,甚至超出幾尺都可以。裝好後開始第一次蒸煮,5—7天,竹麻煮熟後,打竹麻就是在簧鍋上開始大型操作,還要唱竹麻號子。
洗料子:把石灰洗淨,反覆清洗6-7次,還要抖料子,就是抖去料底的石灰子,然後通過第二次蒸煮。
二次蒸煮:包括裝簧,把洗淨的料子搬到簧鍋里一層一層裝好、裝緊,然後放在灰池裡用水沖化,其水一層一層的浸下去把料子上的污水去掉,鹼水把料子浸泡,以後開始燒鍋蒸煮4-5天,煮熟後把料子從鍋里挖出來。
潑料子:就是用水把料子上的污水去淨,通過7-8次的透簧去污。
摳料子:用水發酵,通過半個月以上的時間料子腐爛。
搫料打堆:就是把發酵過的料子搫成堆子,就成了造紙熟原料。
石臼搗料:把打堆的料子放入盤子中,擇去老皮雜質,然後放入石兌窩裡用腳踩動,通過反覆直至搗細為止。
淘洗、漂白:把搗細的料子搬到淘兜里用水沖洗多次直至洗淨為止,用漂白粉放入料子內翻勻,通過一天一夜時間料子才能夠達到要求。
打漿:把氯液放進缸內漂白紙漿,淘淨後放入紙槽里,兩人用竹棍在槽里用力來回翻動直至紙漿搗到沒有漿團為止。
抄紙:抄紙師傅用竹簾和川子,在紙槽一張一張地撈起來,加上滑液紙張才能分開。
刷紙:刷紙師傅把榨乾的紙一張一張地鉗起來,10張1吊刷在牆壁上,通過4-5天自然晾乾後撤下曬乾,撕開、刀割、出售。
富陽竹紙
將一根當年生的嫩毛竹變成竹紙,需要有精細的製作工藝和高超的技術要求,因為有七十二道工藝流程,所以在富陽的紙農中廣為流傳著“措手七十二,造紙非容易”的諺語。富陽竹紙製作的主要工序有三十道,每道工序一環緊扣一環,精工細作,不允許有半點馬虎。從第一道工序砍竹到成紙,全過程需要六十天時間。
砍竹:每一年的農曆小滿前後,毛筍迅速長成嫩毛竹,紙農們抓住時機,請來幫工,上山砍竹,並把砍下的大捆嫩毛竹運往削竹場。
斷青:嫩毛竹運至削竹場後,被截成每段約2米左右長的竹筒。
削青:紙農家裡都有專為削竹用而搭建的架子,把青竹筒放在架子上,用削竹刀削去嫩竹的青皮,叫削青。削青的難度比較大,需要由能工巧匠操作。
拷白:削去青皮以後的嫩竹筒叫白坯。白坯需要在大石墩上反覆甩打,直到嫩竹筒破裂成碎片為止。不容易碎的竹節需要用鐵錘敲打,直到打爛為止。
落塘:把拷過的白坯用嫩竹篾紮成小捆,放入清水塘進行浸泡,浸泡時間為四至五天。
斷料:撈起白坯,砍成五段,每段長約40厘米,然後用嫩竹篾把砍斷的白坯紮成直徑30厘米左右的小捆,每捆重量約15公斤,一捆稱為一頁。
浸坯:把洗乾淨後綑紮好的白坯料放入醃料塘,浸泡在塘里的石灰液中。石灰液的配置濃度以能夠黏附竹料為適宜。一般100斤石灰加清水40擔後,可以浸泡600餘頁白坯料。白坯浸泡後在醃料塘邊堆放一至兩天。
入鑊:把堆放後的白坯料豎放在紙鑊內,一次可豎放600至700頁料,加水把白坯料浸沒,然後把頂部封閉。
燒鑊:鑊底燒火,日夜蒸煮,蒸煮的時間根據毛竹料的老嫩、氣候的冷熱而稍有長短,一般需要五天才能煮熟。
出鑊:把煮熟的竹料從紙鑊中取出,要求馬上浸入清水塘中,防止石灰質乾燥後黏結在竹料上。
翻攤:竹料在清水塘中浸泡時間為五至十五天,浸泡期間需要經常沖洗竹料,並且調換清水後繼續浸泡,需要衝洗五至六次,直到去盡腐質。
縛料:把翻攤沖洗乾淨的竹料重新整理綑紮。
腳碓舂料:把白料放在石日內,靠腳力用腳碓反覆踩踏,使舂齒不斷舂打白料,直到白料成為細末。
撿料:取出石白內的細末料。掰料把細末料均勻地掰碎。
漿料:入槽把掰碎後的細末料放入紙槽內。
木耙攪拌:在紙槽內放入清水,用木耙反覆攪拌。
撈去粗筋:在攪拌過程中,發現有粗筋及時撈出,直至細末料和水溶解均勻,成為漿液。
入簾抄提:這道工序是全套竹紙製作流程中難度最大的。由抄紙工兩手拿著紙簾把紙槽內的漿液盪在紙簾上,要求通過手腕的晃動,使紙簾上的漿液厚薄均勻。接著,簾床向前傾斜,晃出多餘的漿液或殘留的粗纖維,使紙簾上沉澱下一層紙漿膜,也就是濕紙。把紙簾上的濕紙反扣在紙架上,留下濕紙。如此反覆不停地抄,一次次反扣濕紙,使紙架上的濕紙整齊地增高,形成紙塊。
磨去紙邊:把綑紮好的紙的毛邊用砂石磨磚磨光,使其平整美觀。
蓋印:在磨光毛邊後的紙件四邊敲蓋上紅色或藍色的印章,標明何地、何人製造。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夾江手工造紙製作技藝作為一種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進行保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富春竹紙在繼承中國傳統造紙技藝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獨具特色的製作技藝,如製漿技藝中的“人尿發酵法”,抄制技藝中的“盪簾打浪法”等,均是富陽竹紙生產的絕藝,為其他竹紙產區所無。富春竹紙製作技藝是富陽造紙工匠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形成的智慧結晶,也是繼承和發揚中國古代偉大發明造紙術的重要例子。
傳承現狀
隨著時代的變遷,夾江手工紙生產面臨危機,原材料供給困難,傳承乏人。夾江全縣雖還有一千多家造紙作坊,但嚴格意義上的傳統手工紙生產已不多見。因此,有必要對夾江竹紙製作技藝這項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搶救、挖掘。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富陽的竹紙製作技術也面臨著“斷代”危機,富陽市政府部門和民間匠人也攜手一起,為振興和傳承竹製工藝而不遺餘力。
傳承人物
楊占堯,男,1945年7月出生,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省夾江縣申報,申報項目:竹紙製作技藝。
莊富泉,男,1955年1月出生,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富陽市申報,申報項目:竹紙製作技藝。
李法兒,男,1950年8月出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富陽市申報,申報項目:竹紙製作技藝。
保護措施
2008年4月,竹紙製作技藝被黃巖區區政府列入黃巖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8年5月,竹紙製作技藝被列入台州市市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9年6月,竹紙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2018年5月28日,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樂縣“竹紙製作技藝”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振興目錄。
主要流派
夾江竹紙
夾江的竹紙製作技藝,在清代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製作出的竹紙除了被定為“”,供宮廷使用而外,還在科場考試中被大量使用。悠久的歷史、精湛的技藝、高質量和高產量,是夾江竹紙立足於中國紙業重要地位的關鍵所在。
富陽竹紙
浙江富陽素有“土紙之鄉”的稱號,其竹紙製造技藝始於南宋,世代相傳,已有一千多年。富春竹紙主要產於富春江南岸山區及青雲、龍羊、新登等地。
黃岩竹紙
黃岩的手工造紙在唐代就負有盛名。至清末民國以來,黃岩的竹紙生產,大多轉為生產“千張”(或稱福壽紙,是焚化給亡人的冥紙,取“福壽”意為生者吉利)。在黃岩,“千張”產地有嶼頭、寧溪、富山、上鄭等鄉鎮。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5月16日,首屆中國手工紙傳承人研修班在中國科技大學開班,富陽區推薦的竹紙製作技藝傳承人竹紙朱中華和喻仁水參加研修班學習。
榮譽表彰
1915年,竹紙製作技藝產品昌山紙獲農商部最高特貨稱號和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二等獎。
1926年,竹紙製作技藝產品昌山紙獲得北京國貨展覽會三等獎。
1915年,竹紙製作技藝產品京放紙獲巴拿馬萬國商品博覽會二等獎。
1926年,竹紙製作技藝產品京放紙獲北京國貨展覽會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