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易水硯
易水硯的製作始於戰國,盛於唐宋,至明代漸趨成熟。據史料記載,唐代易州的奚超父子繼承了祖敏(唐時的墨官)的松煙制墨技術,並在易水終南山津水浴發現了易水硯石。從此奚家父子既制墨,又制硯。墨稱“易水法”。硯稱“易水硯”,皆為當時的精品。到唐朝末年奚家父子流離到歙州(今安徽歙縣),重新開業,成了“徽墨”、“歙墨”的開山祖,將硯的技藝傳至南方。
易水硯直到清乾隆年間才又開始復興,而這和清西陵的建立有著直接的關係。雍正皇帝選易縣建造皇陵,死後葬在這裡。其子乾隆每年都要到這裡祭奠,易水硯便被當地官員推薦給了乾隆。乾隆愛不釋手,讓當地工匠雕刻了50方獎賞親近大臣,並將易水硯列為貢品,使易水硯得到很大的發展,在硯壇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據中國著名古硯收藏家閻家憲先生介紹,他收藏的200多方古硯中,易水硯有5方,都是康熙和乾隆時期的御品。
易水硯真正的新生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安定,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再加上各級政府的重視,易水硯的硯雕師傅解放思想,開拓進取,使易水硯的質量不斷提高,產量不斷增加、知名度越來越高。古硯譜出了新歌。
澄泥硯
澄泥硯的起源於秦漢時期的磚瓦,燒造工藝經後世逐步完善,到宋代發展成為名硯。縱觀歷史長河,澄泥硯在宋、元、明、清部得到了發展,並且,在統治階層的更替和文化差異的影響下,澄泥硯在每一時期顯示出了不同的工藝特點。
根據傳世和出土資料可以得知,澄泥硯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文物》報告中就有這樣的記載:1955年,西安東郊郭家灘工地唐墓出土了一方有年號的澄泥硯。現在,首都博物館收藏了一方“唐西京澄泥硯”,上面的銘文是這樣的: “西京南門史思言羅土澄泥硯瓦記。”這些都是早期的澄泥硯,最明顯的特點還是陶質感。
對於澄泥硯的起源年代,歷史上有很多種說法,但應該不遲於唐代。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硯論》一書中,明確將澄泥硯與端硯、歙硯、洮硯並稱“四大名硯”,這是澄泥硯作為“四大名硯”正式成員最早的記錄。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早在漢唐時期,澄泥硯就已經成為一種流行趨勢。到唐代,澄泥硯的製作工藝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具有了一定的規模。
宋代的澄泥硯表現出了更多、更豐富的變化,簡約而不失大氣,由內而外洋溢著儒雅的氣息,柔美中透露剛勁,因此才有了“宋形”的美譽。與唐代相比,宋代的澄泥硯更具有文人氣息。因此,鑑別宋代澄泥硯的關鍵就在於此。其中,珍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澄泥虎符硯”和“蕉葉硯”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硯作,比唐代的澄泥硯更讓人耳目一新。宋代澄泥硯的製作工藝已經成熟,並出現了很多制硯的巧匠高手,山西澤州的呂道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製作的澄泥硯名聲最大。對此,蘇軾在《東坡題跋》有這樣的記載: “澤州呂道人沉泥硯,多作投壺樣,其首有呂字,非刻非畫,堅緻可以試金。道人已死,硯漸難得。元豐五年三月七日,偶至沙湖黃氏家,見一枚,黃氏初不知貴,乃取而有之。”
洮硯
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硯》一書中寫道: “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這是洮硯第一次出現在文字記載中。唐代石制名硯的發展比較成熟,端硯、歙硯、洮硯與澄泥硯獲得“中國四大名硯”的美名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使得大唐成為石質制硯一統天下的標誌性時代。後來。洮硯、端硯、歙硯慢慢取代了各類材質的名硯,其地位延續至今,不可撼動。
宋神宗在位期間,王韶被任命為秦風路經略使司,率軍收復河隴,築古渭堡為通遠軍。班師回朝時,王韶選用當地特產——洮硯作為皇宮貢品,並將其贈給各大文豪,當即得到蘇軾、黃庭堅、陸游、張耒等眾多文人墨客的青睞,洮硯頓時變得奇貨可居。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王韶在洮硯發展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蘇軾曾在《魯直所惠洮河石硯銘》中寫道: “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郡洮岷,至中國。棄矛劍,參筆墨。歲丙寅,斗南北。歸予者,黃魯直。”黃庭堅的《劉晦叔許洮河綠石硯》有云: “久聞岷石(或作岷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
金大定14年起(南宋淳熙22年、西夏乾硝5年、公元1175年)。洮州地盤分別接受金、西夏及洮州番部十八族的統治。部落間戰火紛飛,連年不斷。老噢什地區(今潮州)因處於偏遠地區,無人過問,當地部落的小首領成為其真正的主宰者。此時戰爭不斷,交易經營渠道中斷,洮硯石料礦的開採、制觀業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儘管如此,眾文人藏家對洮硯的熱愛和渴望不減。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78年),洮州資堡部落首領昝南秀節向朝廷俯首稱臣。總兵李文忠申報朝廷,昝南秀節被賜予洮州千戶所世襲百戶。在昝南秀節的統領下,老噢什附近的百姓開始開採並製作洮硯。明正德初年,土司旺秀進京面聖,被賜名“楊洪”,此後洮硯石料便成為“楊家洮硯”。
民國後期,洮硯雕刻已經形成三大流派:王氏的人物洮硯在當地很有名氣,透空、半圓雕、高浮雕合蓋技法已經流傳,基本普及。徐氏(徐登賢父親)的龍硯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感覺。包氏的花草在洮硯界最有名氣。
1983年以來,卓尼縣和其所屬的洮硯鄉都先後成立了洮硯工藝廠,用洮硯石料生產以硯台為主的各類民族工藝品。在洮硯的帶動下,硯鄉所在地挖日溝附近的村寨,從事洮硯雕刻的個體硯工隊伍迅速成氐壯大。
工藝特徵
易水硯
易水硯所用石料為太行山區西峪山的水成岩,有的呈柔和的紫灰色,有的點綴著天然的碧綠或淡黃色斑紋,還有的是呈葉狀疊積的暗紫、碧綠色,俗稱“紫翠石”、“玉黛石”,石面光澤,細潤如玉,最適合制硯。易水硯做工精細,造型古樸,典雅大方,具有很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向為收藏家所珍愛,曾多次被評為全國高檔名硯。從套用角度看,這種硯質地細膩,硬度適中,發墨快,不傷筆毫,硯池內所儲墨汁滋潤而不易蒸發,是書畫家理想的創作工具。
澄泥硯
澄泥硯的特點是質堅瑩潤,哈氣生津,撫似童膚,紋理紛呈,色澤素雅,套用時晶瑩細膩,不損筆毫,貯水不涸,厲寒不冰,發墨極速,墨色泛光。澄泥硯可按顏色分成多個品種,其中“鱔魚黃”、“綠豆砂”、“玫瑰紫”、“硃砂紅”等都是難得一見的上乘佳品,深為歷代帝王和文人學士所喜愛。
洮硯
洮河礦帶三面環水,硯石長年受濕潤之氣滋養,石質堅潤細密,淡綠色中含有墨綠色條紋,形成變化萬端的流水、雲霞、清漪、霧靄等天然紋理。以之製作成硯,由於石質濕潤,可以呵之成珠,下墨既快又細,發墨生光,貯墨硯中,經月不涸不腐。
工藝流程
易水硯
製作易水硯的過程主要分選料、制坯、設計、雕刻、打磨、上蠟、亮光七道工序。
選料。將揀出的石料用鐵鑿輕輕敲擊,發音如銅聲即為上品,發音低沉者次之,發音如瓦者即有石病,不宜琢硯。硯石硬度要適中,斷面硬度與版面硬度相差不能大於一級,構成硯面紋飾的各種礦物質與硯面基本硬度也不能超過5級。選好的石料用水洗淨,進入下道工序。
制坯。分鋸坯和磨坯兩步。畫線後的石料分圓形、方形和不規則形三種。鋸時應確保截面與硯面垂直。帶蓋的硯台要先將鋸好的硯蓋用鋼銼定型為圓、方、或是隨形 之狀,然後用粗沙在石板上平磨,平整後改用磨刀石粉加水磨,最後使其四面平整。製成硯坯以見不到節理裂隙或次生充填物的礦物細脈者為上品。
設計。按硯坯大小、質地優劣、形狀方圓等賦以不同圖案,將圖描於硯坯上,循圖雕刻。
雕刻。雕刻是一種藝術創作,與書法、繪畫同理。步驟分鑿形、搶平、片光、走細,刀法分平雕、圓雕、淺雕、微雕、鏤空、陰雕陽刻、陽刻陰雕剛柔相濟。圖案布局得當,疏密相間。
打磨。雕刻完成後,硯面和圖案必須磨光。先用細石將硯通磨一遍,再用細沙紙水磨。圖案部分可撒些細磨石粉,用牙刷磨光,有的需故意顯示刀痕者例外。
上蠟。將雕刻好的硯台水洗乾淨放入布置好的大鐵鍋內,沸水蒸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看火候使硯石熱透再取出,要做到纖塵不染。然後將蜂蠟或是白蠟放於硯池內融化,再用毛刷均勻地將整個硯體刷遍,待溫度降到蠟在硯上固化如漆即可。
亮光。用薄麻布纏於手指上,在上好蠟的硯台上或擦或蹭,手指靈活掌握力度,將硯台的光亮度擦到最佳的效果為止。
澄泥硯
陝州澄泥硯是唐宋時期的澄泥貢硯,也是明清時期的重要硯種。澄泥硯有著極其複雜的工藝流程,大小工序四十八道,其中澄泥、壓實硯坯、柴窯火候三個最為重要。在這四十八道加工工序中,首當其衝的“澄泥”至關重要。製作澄泥硯的泥土取自陝州火燒陽溝,因為只有這裡的泥細膩異常,少有雜質。取回的粘土塊經風吹日曬兩三年,用錘子敲擊成粉末狀,再用籮篩去除雜質。
從一捧雜土到一團“筋道”的細泥,不知要經過多少次的揉搓和摔打方可使用,在澄泥硯加工過程中,尤其是細節部分容不得馬虎。一團質地上好的細泥是製作澄泥硯的基礎和關鍵所在。一塊泥土經過王馳先生的反覆摔打基本成型,從外觀看光滑細膩粘性十足。真正的好泥,質地細膩,如嬰兒皮膚般油潤光滑,做出來的硯台,貯水不涸,歷寒不冰,光澤滋潤,發墨而不損毫。也只有這樣的泥土燒製成品後,觀若美玉,擊若洪鐘。
澄泥硯的製作分為手工捏塑和模具成型兩種。就模具成型而言,根據要加工成品的大小,在方形泥塊上用鋼絲切取需要的泥塊。
把鋼絲切取後的泥塊放在木板上,用一光滑的木棒反覆碾壓,把泥塊碾壓成泥餅,目測泥餅厚度達到所需要求時,即可停止。
把厚薄均勻的泥餅放入模具中,雙手不停按壓泥餅讓其和模具充分接觸而不能留有間隙。
把剛剛壓實了硯坯的模具反扣在木板上,用鋼絲在底部切除沒用的多餘部分。
鋼絲切割多餘部分後,再用手反覆按壓並保證力度均勻,使硯坯內側光滑細膩沒有裂口。這一步看似簡單,卻是三個最重要環節中的重要一環,如果硯坯和模具中間按壓不實有間隙,燒制後的硯台多有裂口或外觀粗糙成廢品。
壓實以後,要用手慢慢把成型後的硯坯從模具中取出來,這個過程需要有耐心且不可用力過猛。從模具取硯坯的過程中,可以看出最初摔打揉搓泥巴的重要性,如果泥巴太柔軟則取不出來硯坯,如果泥巴太硬取出硯坯時則易破碎。
從模具中取出來的硯坯,要放在陰涼處陰乾,在硯坯半乾時,要用利刀對硯坯底部四周進行削刻修整,以保證工藝的完美性。一般小一點的硯坯要陰乾半個月,大一點的硯胚甚至需要一個月的陰乾時間,在陰乾期間絕不能見太陽暴曬。
精修乾透後的硯坯放在陽光下稍稍曬一下,然後放入柴火窯里,焙燒七八天后方能出窯。澄泥硯的色澤由窯變而來,古人以黑為最美,常常稱之為“嗆窯”,也就是燻黑的意思,黑色的澄泥硯燒制過程尤其複雜。柴火窯的溫度一般掌控在1000度左右,不同溫度下窯變出來的顏色也各不相同,陝州澄泥硯常見的顏色有硃砂紅、鱔魚黃、綠豆砂、檀香紫。澄泥硯燒制過程中控制火候最為關鍵,其中以硃砂紅和鱔魚黃最為名貴。
陝州澄泥硯的最後一道工藝流程是沁蠟,這裡用的蠟並不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蠟,而是蜂蜜里上面結的蠟。沁蠟的作用之一可以使硯台外觀油光發亮有美感,二可以使硯台少有滲水的作用,以保發墨而不損毫。澄泥硯造型獨特,其樣式有“金蟾硯”、“伏虎硯”、“臥牛硯”、“荷葉硯”等。澄泥硯是歷史上四大名硯之一,與端硯、鑫硯、洮硯齊名,被皇宮列為貢品,是四大名硯中唯一以泥為原材科製成的硯台。
洮硯
洮硯的製作過程較為複雜,主要程式有採石、選料、設計、維料、制璞、雕刻、配蓋、磨光配合等。
1採行。開採硯石是洮硯製作的重要環節。硯石有坑洞之別,優劣之分,老坑質優之硯石,加上制硯高於製作,可以產出精品和珍品。洮硯名貴與否,最基本的條件在於硯石,故採行這道工序最為重要。洮硯老坑自古以來都以手工開採,勞動強度大,故有“十日採石九日空,一日能補九日工”,“洮石一斤,價值乾金”之說。採石工人所使用的工具要因地制宜。根據洮硯石的成分、厚度而有別,以鑿為主,又分尖嘴鑿和平口鑿,這些刀具長短各異,大小不一,粗細不同,但每個石工必須備三四十把,每天工作後要修理磨礪,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也。
2維料,又稱選料。開採出來的硯石並非是全部可以作硯材,經過篩選後,再將其分出等級。特別好的,純淨無瑕者為特級,稍次者為甲級,再次為乙級,將有瑕疵的、有裂痕的或爛石、石皮、統統去掉,剩下的就是“石肉”,可以預測到石品花紋的走向,鑿出硯的大形,如自然形、蛋形、長方形、方形、圓形、金鐘形、蘭亭式、太史式等等。制鑿者同樣必須懂得看石,因為要將硯石最好的地方留作墨堂,一方洮硯石的優劣都以墨堂之硯行作評價,將行品花紋亦放存墨堂之部位。
3設計。洮硯的設計是洮硯製作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工序。要使一塊大然樸實的硯石,成為一件精美的作品,就需要認真的構思,既考慮題材,更要留住硯池,設計得當是錦上添花,設計不當就會畫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故雕刻藝人要對硯鑿因材施藝,因石構圖。
4雕刻。洮硯的雕刻採用什麼雕刻技法和刀法,要視題材和硯形、硯式而定。如要表現剛健豪放的,多採取深刀雕刻為主,適當穿插淺刀雕刻和細刻;要表現精緻占朴、細膩含蓄的,則以淺淺刀雕刻,線刻、細刻為主。總之,細刻和線刻均屬“工精藝巧”之“工精”部分,細刻要求雕刻精細、準確、生動,線刻要線條細膩、婉轉、流暢,繁而不亂,繁簡得當。
5酣蓋。洮硯的傳統是透空帶蓋,在做好的硯上配相同色澤的硯蓋,是為了使貯存的墨汁不會散發,保持長久之用。
6磨光。硯石磨光的工序’般是雕刻完畢,首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目的是磨去鑿口、刀路,然後用滑石、幼砂紙,最好是一千目的水砂紙反覆打磨,使硯台手感光滑為止,最後是“浸水潤石”,過後擦乾;硯石磨光的好壞,直接影響硯石的品質及使用效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易水硯做工精細,造型古樸,典雅大方,具有很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向為收藏家所珍愛,曾多次被評為全國高檔名硯。從套用角度看,這種硯質地細膩,硬度適中,發墨快,不傷筆毫,硯池內所儲墨汁滋潤而不易蒸發,是書畫家理想的創作工具。洮硯採用手工製作,生產流程大致包括選料、制坯、透空、精雕、上光等十幾道工序。雕刻以透雕和浮雕為主,輔以線雕、圓雕等多種手法,圖案造型古雅,美觀大方。洮硯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藝術鑑藏價值很高。
傳承現狀
由於歷史原因,絳州澄泥硯製作技藝至明末清初已基本失傳。為了搶救這一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絳州人藺相如的後裔藺永茂、藺濤父子多方蒐集資料,潛心研究,反覆實驗,苦磨精煉,終於恢復了澄泥硯的生產,使這一國之瑰寶得以重放異彩。新恢復的澄泥硯製作技藝尚處於發展時期,急需政府扶植幫助。
傳承人物
閆森林,男,漢族,1952年11月生,寧夏銀川人。2012年12月,閏森林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申報。
鄒洪利,男,漢族,1966年12月生,河北省易縣人。2009年6月,鄒洪利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河北省易縣申報。
藺永茂,男,漢族,1940年11月生,山西省新絳縣人。2009年6月,藺永茂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繼承人,山西省新絳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6年12月27日,為加強對文房四寶產業統籌規劃和指導,促進文房四寶產業傳承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依據《國務院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0號)等法規,制定了關於促進文房四寶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
社會影響
2002年10月,繼紀念北京申奧成功一周年“百年奧運·中華圓夢”紀實展後,鶴煤博物館又在主展樓四樓展廳陳列展覽了古硯台。古硯台展具有以下特點:一是自漢以來,各朝各代硯台齊全;二是材質多種多樣,有陶硯、瓷硯、泥硯、石硯、磚硯、瓦硯等。三是品種眾多,有辟雍硯、抄手硯、水暖硯、炭暖硯、簸箕硯等。
2015年7月17日,上海博物館迎來建館以來首個以硯為主題的展覽,展出館藏精品硯台總計96件(組),包括館藏特色的明清文人題銘硯、著錄硯與近世巨匠陳端友制硯,較為全面地展現了硯史的整體發展脈絡,展覽從7月17日持續到10月7日。
一方老硯台,兼具自然造化與人工雕琢的鑑賞之美,凝聚人文精神與淵源典故的華彩,蘊蓄傳統手工藝文化的歷史之光。2016年11月1日,由晉寶齋、安徽文物總店主辦的“煙雲供養·老硯台展”,吸引了省城太原不少市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