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力搏爾式摔跤

沙力搏爾式摔跤

沙力搏爾式跤是衛拉特蒙古族獨創並保留至今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在阿拉善是烏日斯那達慕盛會中體育比賽的主要項目之一。“沙力搏爾式”一詞從蒙古語“沙拉巴”(迅速之意)、“沙拉瑪蓋”(敏捷的)派生而來,經過長期語音譯化演變為“沙力搏爾”。沙力搏爾式摔跤技藝中的砍鏟、膝折、抓領等動作,是模仿公駝爭鬥動作而命名的。沙力搏爾式跤各盟各蘇木鎮和新疆、青海、甘肅的部分蒙古族聚居區廣為流行。

2008年6月7日,沙力搏爾式摔跤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力搏爾
  • 別名:沙拉寶爾
  • 族群:阿拉善和碩特蒙古族
  • 所屬:摔跤運動
  • 申報地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Ⅵ-22 
摔跤簡介,摔跤淵源,摔跤傳承,

摔跤簡介

2008年6月入選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報: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公布: 794 Ⅵ-22
沙力搏爾式摔跤沙力搏爾式摔跤
在內蒙古的西部阿拉善,還存在著一種蒙古式摔跤——“沙力搏爾”,大家看到的照片是蒙古族式沙力搏爾。
沙力搏爾式摔跤是阿拉善和碩特蒙古族所獨創並保留至今的一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也是阿拉善古老的“烏日斯”盛會和現代那達慕大會中體育比賽的主要項目之一。
經過長期的語音譯化演變為“沙拉寶爾”一詞。沙力搏爾式摔跤技藝中的砍鏟、膝折、抓領等動作,是模仿公駝相互分爭鬥動作特性而命名的。沙力搏爾式摔跤參賽人數必須是2的乘方數,不分體重級別,一跤定勝負。競賽時赤足穿三角短褲從賽場兩角迎面而上,分別抓好對方短褲後開始進攻。
沙力搏爾式摔跤技巧有:前攻、猛背、偷襲、後推、左拉右擰、內外奪腳、旋轉猛壓、上壓、空旋、單打、松肩、硬抗、上翻下扣等。運動員需要具有強壯的體質、耐力、智慧和技巧。

摔跤淵源

沙力搏爾式摔跤是阿拉善和碩特蒙古族所獨創並保留至今的一項民族傳統運動項目,也是阿拉善古老的“烏日斯”盛會和現代那達慕大會中比賽的主要項目之一。“沙力搏爾式”一詞從蒙古語“沙拉巴”(迅速之意)、“沙拉瑪蓋”(敏捷的)派生而來,經過長期語音譯化演變為“沙力搏爾”。沙力搏爾式摔跤技藝中的砍鏟、膝折、抓領等動作,是模仿公駝爭鬥動作而命名的。
沙力搏爾式摔跤不分體重級別,技巧較多,運動員需具有強壯的體質、耐力、智慧和技巧。沙力搏爾式摔跤不受性別、年齡、場地、時間、服裝的限制。在“烏日斯”盛會上獲勝的冠軍,可以得到綿羊等九樣獎品和“神聖摔跤手”的稱號。

摔跤傳承

沙力搏爾式摔跤是一項普及性活動,在當地蒙古族民眾中傳承了三百多年。由於種種原因,這一傳統項目曾面臨失傳境地。為了讓“沙力搏爾”發揚光大,2004年5月以來,阿拉善左旗組織人力深入旗內各地,並遠赴青海、新疆等地,對這一傳統體育活動形式進行挖掘、整理,制定了比賽規則和服裝,培訓了來自全區各地的56名裁判員和56名教練員,開展了全國“沙力搏爾杯”搏克大賽。年初,內蒙古自治區民委和體育局決定把沙力搏爾式摔跤列為全區民運會比賽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