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土族於菟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Ⅲ-40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青海省同仁縣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服裝特徵,音樂特點,舞蹈動作,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展覽,榮譽表彰,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於菟是古羌部族虎圖騰崇拜的一種遺俗,現僅存於青海同仁縣年都戶村。
關於“於菟”習俗的歷史淵源,有楚風說、羌俗說、苯教儀式說等多種觀點,民間也有多種說法。在青海省同仁縣熱貢地區當地人認為,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日為“黑日”,這時妖魔鬼怪紛紛出來作亂,所以要舉行跳於菟的祭祀活動,跳於菟也就是模仿老虎的動作,依此來驅逐妖魔,保佑太平。
在明清時期,土族人居住在黃河、湟水、浩門水流域的軍事要塞,依山傍險,屯聚相保,自守甚嚴。解放初期,土族相對集中在互助、民和、大通、同仁、樂都等縣和甘肅省的天祝、永登等縣。
土族於菟舞居地之生態環境很似原生地,加之地處邊遠,很少受外界文明之干擾。使原生地的生產、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存留,從而使傳統的宗教信仰、圖騰崇拜、祭祀禮儀也隨之得以保留,未能出現根本性的變異。年都乎村的土族時至今依然繼承著跳“於菟”舞的習俗,維繫著他們的傳統信仰、習俗、禮儀,這也就是土族跳“於菟”得以流傳至今的根本原因。
近年來,土族於菟恢復了活動,土族於菟代表性傳承人阿吾的年紀也不算太大,土族於菟代表性傳承人阿吾不能不考慮這份民族文化遺產的傳承問題。
2006年5月20日,土族於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跳於菟有固定的程式。清晨,由土族各部落推選出來的七名男青年(兩隻大“於菟”和五隻小“於菟”),集合于山神廟前,在嚴冬凜冽的寒風中脫去衣褲,圖畫虎豹斑紋於棵露的身體和四肢,並把頭髮紮起,裝扮成“於菟”怒像。他們雙手各持頂端貼有福旗的荊條棍,在巫師“拉瓦”主持下,通過誦讀經文、跪拜二郎神與山神,然後由瓦拉一一灌酒,使虎魂附體於“於菟”。此時,這些不能再說話的“於菟”,在民眾的心目中已將原有的人格轉為現有的神格,而獲得了驅鬼逐疫的能力。
隨著一陣炸響的鐵銃與鞭炮,五名小“於菟”直奔山下村寨,巫師“拉瓦”在寺院住持陪同下,率領兩個大“於菟”,邊擊鼓、鑼邊以緩步蹦跳姿態走街串巷,以蕩滌游離於各家宅院之外的疫鬼。而另五名小“於菟”則早已或翻牆入院,或蹦跳於各戶屋頂之上,進行驅魔逐祟。他們每到一家,在各屋蹦跳一番以示驅鬼逐邪後,便吃掉或口叼戶主事先準備好的生熟肉塊,再繼續從屋頂進入另家院落。有意思的是,這些“於菟”之必須從屋頂而不能從街門進入各家的原因,是民眾怕游離於街巷的疫鬼會趁機溜入宅院作祟所致。但如果“於菟”願從宅院大門出去,倒看作是把疫鬼帶離家宅而無異議。儀式過程中,無論大小“於菟”,都將接受民眾套在荊條棍上的圈餅,使之獲得靈氣。此外,一些患病者還主動仰於“於菟”必經之路上,等待“於菟”從身上跨過,以帶走病魔獲得痊癒。
表演時,觀眾們紛紛將圈圈饃扔向“於菟”們手持的樹棍上,並串在樹棍上,意為避邪,當鳴槍放炮於菟們飛奔村外河邊時,土族民眾歡呼四起,慶賀祛除妖魔。當於菟們在河邊洗去全身虎紋時,巫師跪在河邊高聲誦經,焚燒紙錢,以示邪魔遠離村寨。
服裝特徵
“於菟”舞是有七名土族男青年裝扮成虎的模樣表演,塗面作為服飾,即面部、身體均塗為虎豹紋。樂器為一鼓(單皮鼓)一鑼,表演時舞者將頭髮在頭頂一把紮緊,七人繫著寫有經文的白紙條,穿便褲,挽褲腿到大腿,露出腿部畫有虎皮的斑紋,腰系布帶,穿圓口布鞋,手持兩米長樹棍,棍端系有寫著經文的白紙條。
音樂特點
“於菟舞”音樂以鑼鼓點為主,“於菟舞”以及祭祀儀式以單面羊皮鼓及鑼伴奏,雖然單一、緩慢,卻伴隨著“於菟舞”的全過程,具有一種神性與莊嚴感。其音樂調式調性也有一些講究,即音調平和低沉,節奏徐級。
舞蹈動作
於菟舞,舞者均為男性,由七人表演,於菟舞以“前端腿跳”構成其舞蹈特色,表演風格狂放,是獨特的土族祭祀舞蹈,表演時做前端腿跳、雙椎棍跳的動作,以示虎威。舞蹈動律的跑、跳、吸腿墊步等擬虎動作為基本特徵,於菟的舞蹈語彙與節奏相對單一,“墊步吸腿眺”是整個舞蹈的主幹動作,因舞者雙手持約兩米長的樹棍,所以上身及手勢動作較為簡單。腿部動作的跳躍幅度與動勢,也與其舞蹈情緒的發展、變化相適應。從“於菟”的舞蹈形態來看,它是一種原始擬獸舞在當代士族民俗活動中的形態表現。擬獸舞與原始人的狩獵生活緊密相連,是原始舞蹈中最常見、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於菟舞原始而古樸,受古羌人虎圖騰崇拜影響的民族民間舞蹈,也是土族重要的舞蹈文化遺產,反映了土族傳統文化風貌。
保擴“於菟”對展示族傳統文化的原創性和富性,增強上族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覺具有較大意義。
傳承現狀
於菟舞系列民俗活動曾在隆務河流域部分村落中流傳,現僅在年都乎村傳承沿襲,且已處於瀕危狀態。
傳承人物
阿吾,男,土族,1950年生,青海同仁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土族於菟代表性傳承人,青海省同仁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舉辦熱貢藝術全國公益巡展,連續舉辦土族於菟等為主體的文化旅遊節。
201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發布政府令,於菟舞參與《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並施行。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日,都要舉辦跳於菟的祭祀活動。
2018年,在同仁縣舉辦土族於菟節暨熱貢冬季攝影採風活動。
2019年,在“西域勝境·神韻黃南”2019文化旅遊活動新聞發布會中,於菟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榮譽表彰
2016年,土族於菟舞參與創作了大型原創民族舞劇《唐卡》。
2018年,土族於菟參與了“非遺大調查”等一系列活動。
2008年,阿吾代表於菟舞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文化軼事
於菟一詞最早出自《左傳》,屬於古代楚人對虎的方言稱謂。於菟,虎的別稱。至於跳“於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是“於菟”屬於古楚巫舞,是楚人的崇虎儺俗,隨明代軍隊戍邊屯田而傳入青海同仁之說,在漢人不斷移民此地的過程中,一批擁有楚文化背景的移民帶來了“於菟”,並且一直流傳至今;二是遠古生活於青海的古羌人崇拜虎圖騰的遺緒之說,青海自古就是羌人的主要活動區域,古羌族大多有崇虎的習俗,於菟是“古羌民族部落崇虎圖騰的曲折反映,是古代羌文化的遺存,羌人對虎的崇敬以及楚人跳“於菟”祭山神的儀式感結合在一起,慢慢發展、變化、成熟、最終成為一套完整的儀式;三是土族崇虎源於內蒙草原,隨遷徙而帶至同仁土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