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繞三靈

白族繞三靈

白族繞三靈,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白族繞三靈是大理白族的一個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一種富有生活氣息的白族民眾性歌舞。白族繞三靈起源於唐南詔時期,清代白族學者楊瓊《滇中瑣記》也有所記載。繞三靈屬農閒季節白族民間的自娛性迎神賽會,流傳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洱海周邊地區的白族村寨,是當地白族人民農忙前遊春歌舞盛大集會。

2006年5月20日,白族繞三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Ⅹ-4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白族繞三靈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Ⅹ-41
  • 申報地區: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 流行地區:雲南省
  • 遺產類別:民俗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主要活動,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大理白族繞三靈”是白族人民在長期農耕生活和稻作習俗中形成的以娛神、娛人為內容,以歌舞、崇祀活動為載體,含有歷史、宗教、民俗、藝術、商貿等諸多文化內容的傳統民間文化活動。“繞三靈”也記寫為“繞山林”、“繞桑林”、“逛山林”等等,白語稱為“觀上覽”(或記寫為“拐上納”),其原始意義可能是指進古代的三處公房。所謂“三靈”,是指湃海西岸三個神靈象徵,它們是白族特有的“本主”崇拜中的幾位重要“本主”和傳入大理地區的佛教諸神,供奉它們的廟字分別稱為“佛都”(大理崇聖寺)、“神都(大理慶洞本主廟)和“仙都”(河涘江洱河神桐)。由於“繞三靈”是民間相沿成習的傳統風俗性活動,歷史上沒有得官方和社會上層人士的重視和關注,所以鮮有相關歷史文獻記載。唐樊綽《雲南志・蠻夷風俗》、清代白族學者楊瓊《滇中瑣記》都曾對當時“繞三靈”進行了描述。
白族繞三靈白族繞三靈

文化特徵

從多角度來透視,繞三靈中具有以下諸多的民族文化特徵:
白族繞三靈白族繞三靈
(一)農耕文化
從考古和古代文獻記載來看,早在三千多年前,劍川海門口遺址的居民就已掌握種植稻的技術。到唐南詔時期,該時期的農業生產已較發達。據《南詔德化碑》載:“完(遏)塞流潦,高原為稻黍之田;疏決陂池,下隰樹園林之業。”說明大理白族地區農業耕作文化歷史之久遠。在考察和研究白族繞三靈萌發的原始屬性方面,此種文化現象突出地有著對雨水、陽光、土地的諸農耕生殖力量的祈求與崇拜。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人們認識到春夏兩季雨水、陽光對水稻生產的密切關係,以為虔誠地敬神,通過娛神形式,就能給農耕生產帶來便利,因而繞三靈中的各種活動具有典型、濃厚的農耕文化特徵。
(二)本主崇拜
本主,為“本境福主”或“本境土主”的簡稱。繞三靈是白族本主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節日。首先,繞三靈所涉及的主要活動場所大都是大理白族所供奉的主要本主廟;其次,人們節日裡迎奉、祭祀的主要本主神有金姑細奴羅、段宗榜、段赤誠等。所以,每屆夏曆四月二十五日,各村本主來朝神都,名日“繞三靈”。節日裡,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幼都成群結隊去繞三靈,並且各村供奉的本主神也都去神都繞三靈,人與神共娛,人的世界與神的世界在特殊的節日裡融合,村民們以“血食祭祀”眾本主神,狂歌漫舞,祈本主賜與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宗教文化色彩較為濃厚。
(三)古代“社”的子遺
“社”是中國古代的祭祀單位,早在春秋時期就極盛行。在現今的繞三靈活動中,“社”的痕跡仍然是明顯的,這就是人們歌舞中普遍使用的“社樹”,一般用品是兩三米高的活柳枝或竹枝柘枝,上懸葫蘆、紅布等飾物。一支樹枝就代表著一個或幾個自然村落,同時又代表著村莊的本主神,社樹要由巫覡或年長的男女兩人扶持,以導引繞三靈的人們一路歌舞奔向繞三靈的場所,“凡七十一村,村各奉其本主(即用樹枝代表各村本主),各為一隊,自成行列,及至小朝,將樹枝供於神前”。這裡所說的樹枝,就是中國歷史上曾盛行但早已消失了的“神樹”在大理保留下來的古文化子遺。
白族繞三靈白族繞三靈

主要活動

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生活在蒼山洱海一帶數百個村莊的白族民眾,以村莊為單位,攜帶祭祀用具和簡單的行李以及食品、炊具等,自發組成“繞三靈”祭拜隊伍,從四面八方赴會。
  • 模式組成
“繞三靈”隊伍通過長期的實踐,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其組成一般分為三部分:前導為一男一女(有時也為兩男或兩女),兩位手執柳樹枝和牛尾的老人(稱花柳樹老人);中部除了吹笛子的一人外,還有手執“新王鞭”、“金錢鼓”的男女舞者數十人;隊尾則由吹樹葉的一人和數十位亦歌亦舞、手執扇子或草帽的婦女組成,排成“一字長蛇陣”。
  • 具體流程
第一天
在花柳樹老人的帶領下,於農曆四月二十三早展,聚集到大理古城城隍廟,點燃香燭,準備行裝。接著整個隊伍沿著山麓向北,先到佛都崇聖寺燃香祭拜;繼而再北行約16公里,到達蒼山五台峰下的朝陽村本主廟祭拜“撫民皇帝”本主,稱為“南朝(拜)”,再往北到慶洞村,祭拜佛教寺廟聖源寺以及被稱為“神都”的慶洞“本主”廟,稱為“北朝(拜)”。然後,在寺院內外場地,打“霸王鞭”和“金錢鼓”,跳扇子舞、唱白族調子,傍晚在神都周圍埋鍋造飯,當晚即夜宿慶洞廟宇和四周野地樹林中。
白族繞三靈白族繞三靈
第二天
四月二十四,祭靈的隊伍陸續從慶洞出發,向東北行進,中途繞拜喜洲古鎮的“本主”九壇神,在四方街短暫休息、對歌后,一路歌舞走出古鎮,向東到達洱海邊的河涘江村的“仙都”洱河神桐,祭拜象徵洱海之神的斬蟒英雄段赤誠本主,村裡的洞經音樂社在古戲台上演“洞經”,歡迎“繞三靈”隊伍的到來。傍晚在洱海邊、寺院周圍安營造飯,晚上對歌、跳舞,通宵歡唱。
白族繞三靈白族繞三靈
第三天
四月二十五,人們選購民間布扎、泥塑、紙花等小工藝品帶回給家裡未能來的親友,讓親友也沽點“繞三靈”的“福氣”,得到神靈的保佑。“繞三靈”隊伍再陸續從河涘江村出發,向南到大理城北洱海邊的馬久邑村,祭拜這裡的本主保全景帝,這天也是馬久邑村本主節,村民們扎花轎將本主接到村里,供“繞三靈”的民眾祭拜,最後再各自分散歸家。
  • 標誌
參加“繞三靈”的人都有三個明顯的標誌:一是太陽穴上貼有“太陽膏”(一種用彩紙做的大陽花),浸有風油精的“太陽膏”能預防中暑,同時也是對太陽的崇拜;二是左臂上扎一條紅帶,表示祭拜“本主”後,得到的一種賜福;三是戴插有鮮花邊的草帽,起著裝、遮陽避雨、對唱遮羞。
在“繞三靈”節會期間,允許甚至鼓勵男女相會,無論是男女老少,都可以在這幾天中與自己婚前戀人相會。為不能成為夫妻的情人提供幾天社會、家庭允許、不受道德遺責的公開相處的時間。就像有些參加節會的年事已高的老人唱道:“我牙已脫落了,唱不成歌了,但我要來與你默默地坐會兒。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繞三靈”實際上是白族民間文化的大薈萃,是各種音樂歌舞藝術的大展演,它集合著流行於大理白族民間的幾乎所有門類的表演藝術,充分展示了洱海地區白族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的存在狀況和高度的藝術成就。
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價值
白族繞三靈白族繞三靈
繞三靈”體現了古老的白族“本主”紫拜和社祭文化,承載著白族許多重大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大理地區長期的農耕歷史和相對穩定的文化環境,使大量原始農耕祭祀的札儀,在繞三靈活動中被保留下來。通過以歌舞娛神的形式祭祀本主,成為白族文化傳統得以保持和延續的重要因素。除農耕祭祀和本主信仰外,繞三靈活動的文化內涵中傳遞著白族非常重要的生殖崇拜信息。
平台傳承價值
“繞三靈”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個穩定的民間文化活動。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它所包含的歌舞藝術不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固定模式,而且通過活動本身使技能得到了不新的開發和提高。由於其在民間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影響,因此成為白族民間歌舞藝人進行技藝交流和傳承的重要舞合。日常生活中,白族的傳統舞蹈已很少見到,但“繞三靈”卻以整體規模展現。通過繞三靈的活動,大理白族傳統的歌舞形式被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
服飾打扮的工藝價值
“繞三靈”人的穿著打扮獨具特色,極盡標新立異之能事。透過服布裝扮這個側面,充分體現了白族人民的藝術審美觀、高超的工藝水平和創作天才,記憶著白族民族服飾的形成、發展歷史、折射出深厚的白族文化內涵。

傳承現狀

面對時代變遷和強勢文化的衝擊,繞三靈這一古老的民間文化活動正面臨逐漸消逝的危機。1987-2007年間,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改變和現代農業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大理白族的生活方式有了較大改變。加上大眾傳播媒介的普及、社會成員流動性的增強,使得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白族村落文化不能處於主導地位,長期以來維護和支撐著白族傳統生活方式的價值觀念也正發生急劇變化,白族傳統社會的農耕文化日益衰弱,傳統道德觀念受到了巨大衝擊。加之當地旅遊業開發和村落人口不斷増加等因素,使得繞三靈活動賴以生存的空間環境有了較大改交,這種交化加劇了繞三靈活動的衰退。這一古老的白族民間文化活動將面臨著逐漸消亡的危機。
白族繞三靈白族繞三靈

傳承人物

趙丕鼎,男,白族,1942年出生,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作邑村人。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申報,趙丕鼎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6年3月25日,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白族“繞三靈”活動線路保護點之一,喜洲鎮金河村委會河矣城自然村“仙都·洱河祠”被大理州文體局、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掛牌保護。
大理州文體局、大理州白族學會等,組織遺產持有人捐款,並向當地政府申請補助,對繞三靈主要活動場所的環境進行了綜合整治,掛牌進行保護;組織了繞三靈的專題調查,收集、採錄了相關影像資料及傳承人檔案;以趙丕鼎等為代表的傳承人在當地社區開辦了培訓班、傳習所,教授繞三靈的相關表演技藝;大理市大理鎮、喜洲鎮慶洞村等社區、學校等群體,定期自發組織開展繞三靈技藝的傳承活動,鼓勵青少年學習繞三靈相關的傳統文化和表演藝術。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6年5月29日,由州文化體育局主辦,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大理市喜洲鎮政府承辦,大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所、大理市喜洲鎮慶洞村委會協辦的首次“繞三靈”展演活動在大理市喜洲鎮慶洞村舉行。
2018年4月29日,由雲南民族村有限責任公司和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主題為“載歌載舞繞三靈·花海狂歡民族村”的雲南民族村白族繞三靈民俗會暨花海狂歡活動在雲南民族村舉行。

文化軼事

關於繞三靈的由來,有許多傳說故事。
一說,很久以前,大理壩子是一片汪洋,海水一直淹到蒼山的半山腰,白族的祖先住在山林間,以狩獵為生。每當獲得獵物,人們都要圍著篝火載歌載舞,歡慶勝利。因此又叫“繞山林”。
又說,白國時候,在白王華麗的宮殿旁邊,有三片茂密的桑樹林,老百姓是不準進去的。一天,白王太子在桑林里迷失,白王下令,要周圍百姓進桑林尋找太子。人們進桑林後,邊呼喚,邊唱跳,藉此機會盡情地歡樂。所以又叫“繞桑林”。
三說,南詔時,有個皇帝叫段宗榜,他本領出眾,愛民如子,給百姓帶來了許多好處,人們稱他“愛民皇帝”。農曆四月二十三這天,皇帝帶家人和群臣到五台峰敬香,不幸暴病死去。百姓悼念他,在五台峰建起了聖源寺,段宗榜也被奉為中央本主,統轄“五百神王”。每逢他的忌日,人們都要抬著各種祭祀的東西,去佛都崇聖寺、神都聖源寺、仙都金圭寺,繞行三天三夜,以示哀悼。所以叫“繞三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