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泉州北管)

北管

泉州北管一般指本詞條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是廣泛流傳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一種傳統民間絲竹音樂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管”,與“古音樂活化石”南音並稱“姐妹花”,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與台灣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樂、東南亞北管同屬一個樂種。

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14年泉港區榮獲國家“中國北管音樂文化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管
  • 外文名:Beiguan
  • 傳入渠道:海上運輸、南下鹽兵、缺堤難民
  • 又名:小曲、小調、曲仔、北曲
  • 起源時間:明清時期
  • 流傳地點:泉州市泉港區
  • 演唱方言:官話(國語)
  • 特色樂器:尺胡、雙清
  • 主奏樂器:笛子、京胡
  • 樂隊隊形:以“走式”為主,“坐式”為輔
  • 古曲源地:明清江淮小調
  • 古譜源地:廣東音樂、江南絲竹、京劇曲牌
北管簡介,地理位置,北管分類,音樂風格,北管譜式,北管流派,北管樂器,樂隊隊形,發展歷程,萌芽階段,繁衍階段,隱伏階段,恢復階段,革新創新,弘揚保護,表演特點,台灣北管,梆子體系,崑腔、細曲,沒落與保存,傳承現狀,

北管簡介

相傳是明清時期江淮一帶的民間音樂,通過海上運輸、南下鹽兵、淮河缺堤難民等渠道傳入,與“南管”(南音)並稱“南弦北管”。中國大陸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管”。
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北管基地演奏北管名曲福建師範大學協和學院北管基地演奏北管名曲

地理位置

泉港(泉州的北大門)地處美麗富饒的湄洲灣南岸,鄰近港澳,面對台灣,是閩南語和莆仙語兩語系的交匯地帶,也是福建民間音樂閩南色彩區和莆仙色彩區的過渡地帶,既有南音高甲戲、薌劇、木偶戲,又有莆仙戲等民間音樂形式。北管正是成長在這一特殊地理位置和藝術氛圍中的一朵民間音樂奇葩,它源於省外,繁衍於泉港,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和、滲透,演化而成了既保留有發源地——江淮一帶民間音樂的風格,又柔進了閩南、莆仙音樂的某些特色,兼有泉港地方特色的新樂種。
世界閩南文化節活動(泉州藝校\陳勇勇傳)世界閩南文化節活動(泉州藝校\陳勇勇傳)
這一樂種所獨具的藝術風格和特點,近年來吸引著眾多的海內外音樂專家和學者關注的目光,並得到了新聞媒體的頌揚和肯定,美、英、日等國以及我國台灣和內地的音樂專家紛至沓來,共同探研其歷史的淵源和藝術風格。著名民族音樂學家王耀華在其《福建傳統音樂》中說道:“北管這一流行於福建南音腹地——惠安縣的一個樂種,能與當地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樂種南音相抗衡,並得以長期存在,可見其生命力的頑強,藝術感染力的巨大。”

北管分類

北管分為曲和譜兩大類,曲即聲樂曲,譜即器樂曲。曲大多數來源於明清以來的江淮小調,譜大多數來源於廣東音樂、江南絲竹和京劇曲牌。
歌詞以敘事抒情、寫景抒情居多,在樂句、樂段、樂曲結束處常有襯詞“哎喲”,演唱採用官話(湖廣話,相當於現代的國語),在曲的前奏和樂句、樂段結束處常有演唱者邊唱邊執打打擊樂器為之伴奏,給曲子增添很多生氣;演唱常採用提高八度並借鑑了莆仙音樂、南音的一些演唱方法,使歌聲高亢有力、悠揚柔婉和秀麗。
參加第七屆民間音樂邀請賽(陳勇勇\傳)參加第七屆民間音樂邀請賽(陳勇勇\傳)
譜演奏時一般不用鑼鼓,只用板或木魚鼓打強拍,演奏主要運用民間常見的“支聲復調”,拉弦樂器多用短弓、一弓一音和在主要骨幹音的基礎上略作變奏,加以“變徵、變宮”進行潤飾。在曲式結構上,以多首曲牌聯綴的形式為常見,也有以板式變化手法構成的曲式結構。

音樂風格

北管在惠北(今泉港區盛行)後,出現號稱“峰尾三九”的名藝人劉阿九、劉進九、劉扣九。
北管班學員參加新年祭拜劉永賴先師活動北管班學員參加新年祭拜劉永賴先師活動
清光緒八年(1882年),劉阿九受邀參加泉州“送孔子”的出遊活動,震撼聽眾,泉州府台申報上憲,賜與“佾生”,送如府學就學,並為其取藝名舞庭。一年一度的“送孔子”,舞庭均受邀赴會。從此,北管受到地方官吏、文人學士推崇,為區別於“南管”,就把這種源於外地的樂種稱為“北管”。
北管音樂風格既保留江淮一帶民歌的明朗幽雅,又加入閩南、莆仙音樂的柔婉秀麗,並有遒勁、樸實之個性,有“天子傳音”的美譽,它的保護對於研究與台灣北管、日本御座樂的淵源,以及福建民間音樂閩南色彩區和莆仙色彩區的過渡等具有重要意義。
北管雖是外來形式,但數百年來已深深紮根於泉州泉港地區。北管在長期的演唱、演奏中,與周邊的南曲、高甲、薌劇、莆仙戲等音樂融合滲透,並受閩南、莆仙交匯語系的影響、滲透、同化,逐步成為一種有別於發源地的新樂種。
泉港區域與興化(莆田、仙遊)接壤,原有“興化曲”(莆仙音樂)流傳。 北管在傳播過程中,融合了“興化曲”的一些藝術方法,有閩南、莆仙的柔婉秀麗特點,是一種有別於發源地的樂種。但是,又不象閩南、莆仙音樂,還基本上保留了江淮一帶民歌明朗、幽雅的神韻。

北管譜式

北管的記譜方式採用工尺譜,以“上尺工凡六五乙”為基本音符,但它又不完全像工尺譜。比如工尺譜如果高八度或低八度在字未常用一筆往上挑或往下挑來表示。北管記譜則受演奏的影響,特別是弦樂器,如果需要演奏第一把位以下的音,常用比它低八度的同名音來代替。記譜上只有“六五”兩音低八度用“合士”代表,而其它的“上尺工凡乙”五個音,不管高、低八度都是這幾個字。藝人們把譜念熟後,根據自己的藝術感覺在演奏(唱)時自由處理。
北管譜(陳勇勇傳)北管譜(陳勇勇傳)
北管譜的板眼(節拍、節奏)用“X (強) ”和“.(弱)”表示,次強拍則用眼“。”表示,休止符用“┗ ”表示,同音反覆用“匕”表示,樂句、樂段反覆統稱“雲”,過門稱“過點”,全音符用“X …”表示(即板後三撩)。藝人們在念譜時,常用手掌和手指拍按來表示強弱。以手掌拍下為“x(強)”,中指按下為“。(次強拍)”,食指、無名指按下分別是“.”(弱)。北管板式只有有板無眼的“X”(1/4拍)、一板一眼的“X .”(2/4拍)、一板三眼的“x.。.”
(4/4拍)。
隨著時間的推移,北管藝人們認識到工尺譜記譜的局限性。如附點、切分等很難用書面表現出來。如果時間長了,憑記憶也不能記得準確。為了把珍貴的北管樂曲很好地用書面形式記錄下來,藝人們在記譜時吸收了簡譜的某些記譜方法。但至今發現的北管譜中,也有一種只有板而沒有其它記號的。
據老藝人介紹,在過去,樂隊之間經常“拼館”(是指樂隊之間比賽誰演唱(奏)的樂曲多,比比誰能演奏(唱)其他樂隊沒辦法演奏(唱)的樂曲,而且顯示技藝高超的一種比賽形式),這種記譜方式,只有樂隊負責人全部知道樂曲該怎樣演奏(唱),而其他的人無從知道,或只略知一、二,以免樂曲被其它樂隊的人“偷學”去。這種“簡化”了的北管譜,顯然帶有某種防範意識,以自身樂社的利益而言是一種保護措施,但以藝術的傳承與交流而看,則帶有典型的文化封閉性。

北管流派

從北管唱奏的藝術特點和風格看,我們認為大體可分為兩大流派,並暫以“南”與“北”之分給予命名。
南派,也就是今泉港區山腰鎮、前黃鎮、塗嶺鎮、山腰鹽場的北管樂隊。這裡方言偏重於閩南語腔,人們比較習慣欣賞、演唱南音、薌劇,不太習慣欣賞、演唱莆仙曲。因此南派藝人唱奏北管的同時,不知不覺、或多或少地融入南音、薌劇的唱奏方法和風格。但這已是經過精篩升華的珍品,給人們以適度自然、融洽聲美的享受。南派以山腰北管樂團最具代表性,其樂隊中常配有小嗩吶、琵琶等閩南十音常用的樂器。音樂高亢、有力,色彩較為明亮。
北管名曲演奏(陳勇勇\傳)北管名曲演奏(陳勇勇\傳)
北派,也就是今泉港區峰尾鎮、後龍鎮、南埔鎮、界山鎮的北管樂隊。
這裡方言大多是“頭北話”(閩南語系與莆仙語系過渡地帶的一種方言,本地人稱為“頭北話”),另有少數地域已屬莆仙語系,這裡大部分區域的人們習慣欣賞、演唱莆仙曲。因此,北派藝人唱奏中融有莆仙風格特點是在所難免的,但它同樣也是經過精篩升華的珍品。北派以圭峰北管樂社最具代表性,其樂隊中常配有亻尺 胡、雙清等莆仙十音常用的樂器,音樂純樸、柔和,色彩較為暗淡。
大陸北管打擊樂演奏大陸北管打擊樂演奏

北管樂器

北管樂隊當地人們稱之為“弦管”或“弦簫管”隊,在受邀參加演奏(唱)時,叫“出館”或“出樂”。樂隊中主要沿用了江南絲竹的樂器,參用莆仙、閩南樂器,如笙、揚琴、洞簫、 品簫(笛子)、月琴(短桿)、雙清,小三弦、提弦(京胡)、嗎胡(高胡或二胡)、瓢胡(椰胡)、鋼胡、尺胡、大胡、板胡、大鈸、小鈸、大鑼、小鑼、板鼓、木魚、小堂鼓、板等(民國以後,樂隊中少用笙、揚琴、洞簫等樂器)。目前,它的特色樂器是尺胡、雙清,主奏樂器是提弦、 品簫等。早時,樂隊參加化妝造型遊行、迎神等活動,以鼓擔(鼓擔里有板鼓、小堂鼓、板、木魚等打擊樂器)居中領先,緊接是鈸、鑼、品簫,依次成對分居左右,之後,右側是提弦、嗎胡、月琴,左側是瓢胡、雙清、小三弦。樂隊前面打著“天子傳音”的旗號,與南音的“御前清曲”相輝映,顯得蔚為壯觀。
泉州北管樂器泉州北管樂器

樂隊隊形

樂隊隊形以“走式”為主,“坐式”為輔。“坐式”僅用於鬧洞房及平時屋裡閒奏,
泉州北管樂隊隊形泉州北管樂隊隊形
對樂器的排列沒有什麼明顯的要求。一般而言,樂隊編制上少則七、八人,多則十五、六人,如果人多,月琴、雙清、品簫各用一對,其他樂器隨意。據北管名藝人劉錫碧介紹,由於各樂隊的人數、樂器不同,在搭配上不能強求統一,但有一個基本原則,即以一對品簫“押”(此為緊隨之意)鑼鼓,一支小三弦“押”樂隊(此為由小三弦為樂隊壓陣之意),其他樂器根據需要自由搭配。
除了樂隊配置,北管弦樂器的定弦也很特別,它們以各調品簫筒音“sol”為“標準音”來定弦(品簫常是E、F、G調),定弦後,空弦命名借用於莆仙樂器的空弦命名方法(三弦樂器的空弦,民間定弦常用第一、二弦音來命名,第三弦則是第一弦高八度同名音)。

發展歷程

萌芽階段

北管傳入泉港後,從此,它和“興化曲”(莆仙音樂)一樣開始在泉港
廣泛流傳。後經素有“峰尾三九”譽稱的北管名藝人劉阿九、劉進九、劉扣九等的努力,使之傳及於泉港區山腰、壩頭、安兜等地。據劉錫碧、劉瑛甫等介紹,光緒八年,北管名師劉阿九受邀參加泉州“送孔子”南音北管出遊活動,他的笙聲深深扣動了當地聽眾,尤其是泉州府府台,後經申報上憲,賜予“佾生”,送他入孔子學府就學,並為其取“前程”名“舞庭”。之後,一年一度的泉州送孔子活動,“舞庭”師都要受邀赴會。從此,北管受到了地方官吏、文人學士的欣賞和推崇,更加風行傳播。
兩岸大學生在世界閩南文化節表演北管名曲兩岸大學生在世界閩南文化節表演北管名曲

繁衍階段

抗戰時期,北管在泉港區的發展進入全盛階段,當時,北管名藝人劉阿梅、劉牛壯、郭順花、郭阿梅等受邀到峰尾鎮的奎壁、前亭、西華、郭厝、後亭、峰尾城邊、后街道、中街;南埔鎮的南埔、林柄、田頭、沙格等地授徒。最多時峰尾、後龍有三十多個教習館,山腰有二十幾個教習館,惠安縣城關有“麗澤”、“金蘭”等北管樂社。此時,北管還伴隨華僑、港澳台同胞遠渡重洋,海外東南亞等地有“廣東會館”、“福建會館”等北管樂社,北管藝人也創作排練了不少文藝節目宣傳支持抗戰。
老一輩北管藝人演奏老一輩北管藝人演奏

隱伏階段

文革期間,旋法似京劇音樂的“興化曲”(莆仙音樂)在泉港區等地進入全盛,北管被視為“黑曲”,眾多北管資料被沒收焚燒,樂隊被迫全部學習“興化曲”,從此,北管一蹶不振,頻臨絕境。北管一蹶不振,頻臨絕跡。也有不少北管藝人和愛好者憑藉著對北管的感情,私藏北管樂器,藏抄北管譜冊,私下學習北管。如今活躍在泉港的北管“干將”(年齡60左右),大都是在這個時期學習北管的。

恢復階段

直到1977年以後,泉港各地陸續復辦北管樂隊,藝人憑藉記憶傳教。廿世紀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農村文藝活動蓬勃發展,北管得到了廣泛的注意和流傳。新編北管曲《繡春光》由莊能宗主唱,參加福建省第二屆“武夷之春”音樂會榮獲優秀節目獎(最高獎),北管的藝術價值得到了專家、學者、報紙的讚揚和肯定,成為福建省百花園裡的一朵牡丹花。1986年6月成立了惠安縣北管音樂研究室,組織音樂工作者深入民間採集整理北管的有關資料,文化部門共編印《北管選編》13集,《中國民間器樂樂曲集成》泉州市分卷《北管樂種資料本》1冊,曲譜220多首,文字材料3萬多字,其中部分曲、譜已被收入《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福建卷等正式出版。
參加泉二屆民間音樂邀請賽(陳勇勇/傳)參加泉二屆民間音樂邀請賽(陳勇勇/傳)

革新創新

政府批准成立研究機構和社團,組織音樂工作者搶救、挖掘、整理北管音樂,使北管走向復興創新階段,成為福建百花園地一朵奇葩。至今,泉港區峰尾、後龍、山腰、南埔四鎮有30多支北管樂隊。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也有北管樂社。北管被編入《福建民間音樂簡論》、《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泉州市分卷》,後又編入《中國民間樂曲集成·福建卷》,從而使泉港北管在中國古樂殿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挖掘、整編的基礎上,先後創作了合唱、合奏、表演唱、歌舞表演等一批北管新作品。其中有福建省第二屆武夷之春音樂會的《繡春光》、《採桑》;1994年、1995年赴國際藝術節和閩台藝術交流的歌舞《天子傳音》;福建省第九屆音樂舞蹈節器樂合奏《海峽情思》、小組唱《春風吹拂媚洲灣》、二胡齊奏《歡樂的北管之鄉》,創新劇種曲仔戲《草橋結拜》,新編北管表演唱《勝贊圭峰十二景》,首創的北管說唱《逛新港》、合奏《油港歡歌》、唱曲《春夏天》、《名花篇》等。
音樂專家考察北管(陳勇勇/傳)音樂專家考察北管(陳勇勇/傳)

弘揚保護

北管樂團、樂隊先後三十多次赴國際級、全國性、省市級藝術節演出獲獎。其中有:福建省第二屆武夷之春音樂會最佳獎,泉州市民間歌吹漫步邀請賽一等獎,第三屆世界福建同鄉懇親大會二等獎,福建省第九屆音樂舞蹈節三等獎,泉州市首屆海絲文化節一等獎等。1988年8月北管論文《北管韻腔初析》獲海峽之聲電台優秀作品三等獎。
台灣北管戲曲聯唱(陳勇勇\傳)台灣北管戲曲聯唱(陳勇勇\傳)
近幾年,泉港的北管音樂引起國家文化部的關注。2004年4月,泉港北管被國家文化部確定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綜合性試點項目之一,2005年8月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006年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公布為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4月由泉港區政府和福建藝術職業學院確定在泉州藝術學校開設“全國第一個北管班”首屆音樂表演(北管方向)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大專班,全班共有15名學員:陳勇勇、鄭慧慧、林友蘭、張雅美、柳曉玲、莊能珠、莊小倩、莊嚇蘭、黃鍶煌、陳梅琴、朱惠玲、柳亞萍、王英、林偉華、陳惠妹,他們將成為泉港區北管未來的主力軍。

表演特點

北管樂隊由演唱組演奏組組成,樂隊編制少則七、八人,多則十五、六人。演唱組一般有十三、四歲的男孩、女孩五、六個,演唱時各人手執打擊樂器,邊唱邊打。演奏組至少六、七個人,多者十餘人。
一、演唱組
曲一般由五、六個十三、四歲的女孩和男孩來演唱,演唱時都配之以伴奏。典型地方特色是,小孩子邊唱邊執打打擊樂器為某些樂曲伴奏,給曲子增添了很多生氣。在北管曲中,歌詞以敘事抒情、寫景抒情居多,在樂句、樂段、樂曲結束處,常有襯詞“哎喲”,保留了發源地江淮一帶民歌的某些特色。演唱時,常採用提高八度的演唱方法,使歌聲高亢、有力。並借鑑了莆仙音樂的波音奏法和南音演唱中將某些特殊字的“聲母”與“韻母”適當間隔的讀音,使歌聲更為悠揚、柔婉和秀麗。
泉港小學生演出北管(陳勇勇/傳)泉港小學生演出北管(陳勇勇/傳)
二、演奏組
演奏形式有坐唱和走唱兩種。因歷史原因,北管音樂演奏法頗受外地音樂的影響,如具有江南絲竹之色彩;又如弦樂類多仿效京弦一弓一音的拉奏法,目的顯然是追求音響、風格及色彩。其中,頗具個性的是,“演奏時,拉弦輕快熱烈,多用短弓,常用一弓一音,類似頓音奏法,與莆仙十音演奏風格相近”。
北管聯唱(陳勇勇/傳)北管聯唱(陳勇勇/傳)
並多採用第一把位演奏,需奏第一把位以下的任何一音,常用比它低八度的同名音來替代;月琴多用彈挑交替的手法,使音樂遒勁樸實;雙清、三弦常只配一條弦來彈奏。這些演奏方法在莆仙音樂或其他戲曲音樂中可以見到。
還有的藝人在拉弦、彈撥樂器的按弦上,顯然受到了自己對閩南音樂聽覺定勢的影響,原譜中的“凡”(清角,唱名“fa”)大多演奏成“升凡”(變徵,唱名“#fa”),不知不覺地把樂曲的七聲調式清樂音階,轉變成七聲調式雅樂音階。由於調式音階的變化,紿予原樂曲以新的色彩。而真正的七聲雅樂調式音階,在閩南音樂中是很常見的。
泉港慶新春北管音樂會(陳勇勇/傳)泉港慶新春北管音樂會(陳勇勇/傳)
在曲式結構上,以多首曲牌聯綴的形式為常見,其中也有以板式變化手法構成的曲式結構。代表性樂曲有《五串》、《六串》、《七串》、《十二串》等。民間藝人以幾個曲牌聯綴,稱“幾串”,如《六串》中就有1/4、2/4、4/4三種節拍,即使是由許多曲牌聯綴,它們卻只用一個調,便於各曲之間的調性統一。

台灣北管

台灣亂彈戲
亂彈戲是梆黃劇種,唱念用中原音韻(中州韻,業內稱為官話,極類似京劇韻白使用的湖廣話),又分成梆子體系的福路(古路;舊路;福祿)和皮黃體系的西路(新路;西皮)。

梆子體系

福路(古路;舊路;福祿)的領奏胡琴(台語稱頭手、頭手弦、主弦)是業內稱為提弦(提弦,就是提琴)的殼子弦(殼仔弦)。
曲調有二凡(二番;二逢;二王;二黃)、平板(類似二凡的曲調,間奏是主要差異)、梆子腔、十二丈、緊板、緊中慢、慢中緊、四空門等。皮黃體系
西路(新路;西皮)的領奏胡琴(台語稱頭手、頭手弦、主弦)是京胡,業內稱為吊規仔(吊規子)。
曲調有西皮、二黃、二黃平、撥子(字面常寫婆士)等。西皮和二黃分為正管(正調)和反管(反調),反管(反調)是正管(正調)的移調轉調,西皮正管領奏胡琴空弦是la-mi(6-3),反管是re-la(2-6);二黃正管領奏胡琴空弦是sol-re(5-2),反管是dol-sol(1-5)。
二黃平領奏胡琴的空弦是sol-re(5-2)。
撥子領奏胡琴的空弦是dol-sol(1-5)。

崑腔、細曲

崑腔以昆笛(曲笛)領奏,類似京劇的吹腔。
細曲是以旋律為主的絲竹音樂合奏,有時用作劇中背景音樂,曲牌有《寄生草》、《朝天子》、《醉月登樓》(《水月登樓》)等。
吹牌(吹排;牌子;排止;嗩吶牌子曲)嗩吶被稱為“吹”,是吹牌(吹排;牌子;排止;嗩吶牌子曲)的領奏樂器,用於吉慶戲、鑼鼓樂、軍陣戲等場合,通常由頭手弦兼嗩吶。
依尺寸分為“大吹”和“小吹”,台灣北管嗩吶如同潮州嗩吶,都是沒有半音階的7律制。
曲牌有《番竹馬》、《一江風》、《大甘州》、《普天樂》等多種,分為西路(新路)和福路(舊路;古路),在曲名上加1新或舊字做區別。
西路和福路都稱胡琴的第2把手為和弦(台語音同鶴弦),民樂二胡、大廣弦、大椰胡(冇弦)都有人使用。
其他樂器還有北管月琴(北月琴,類似京劇月琴)、揚琴、秦琴、三弦、北管琵琶、低胡等。

沒落與保存

台灣政府部門曾給王金鳳 (北管)、邱火榮等藝員出版生命史專書,曾給潘玉嬌、劉玉鶯、邱火榮、林阿春、賴木松等藝員錄製音樂專輯。
最後1個專門唱北管戲;亂彈戲的職業戲班台中新美園在主人王金鳳 (北管)過世後解散,宜蘭縣的漢陽北管劇團(漢陽歌劇團,兼演北管戲;亂彈戲和歌仔戲2劇種)是台灣僅存的職業劇團。
2009年3月3日,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漢陽北管劇團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戲曲類保存團體;梨春園北管樂團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音樂類保存團體。
21世紀的今日台灣,在迎春、迎神、廟會、新居落成、婚禮、壽慶、甚至喪禮時,仍會聽到嗩吶、殼子弦等北管樂器演奏的正八音、風入松、醉扶登樓、醉八仙、游將令等北管曲牌。

傳承現狀

“眼下,北管老藝人年紀都大了,而北管表演的收入微薄,主要靠民間喪禮、通宵伴坐演唱而來,無法吸引年輕人的目光。”作為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泉州北管》代表性傳承人,劉宗訓擔心北管傳承後繼無人,面臨失傳的危險,他呼籲兩岸要攜起手來,採取有效措施,將這項非遺文化代代相傳下去。
泉港區文化館館長黃嘉輝表示,泉港北管的保護與傳承體現在生態保護和傳統技藝傳授上。閩台北管同樹異枝,相同或共通的地方很多,可以互相吸收借鑑,而對兩岸北管音樂的保護和傳承進行探討,將推動北管音樂向深度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