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養駝習俗

蒙古族養駝習俗

蒙古族養駝習俗源遠流長。在歷史悠遠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駱駝在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同時,也成為人類最忠實的夥伴(夥伴)。鑒於駱駝對人類的貢獻,蠻荒時代的遊牧人視駱駝為天賜之神物,把駱駝的形象用以供奉可溯源於舜。是阿拉善精神和阿拉善理想的重要源頭,是阿拉善盟建設文化大盟的重要資源,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6月7日,蒙古族養駝習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蒙古族養駝習俗
  • 類別:民俗
  • 起源時間:5000年前
  • 申報地區: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編號:Ⅹ-92
民俗活動,賽駝,駝球,駝具製作,駝羔籠頭,騎駝籠頭,騎駝繩,馴駝繩,駝繫繩,擠奶繩,拴繩,縻駝繩,套駝繩,馱駝繩,壓馱繩,駝延絆繩,駝鞍,鞍片,鞍屜,塔塔,吊帶,肚帶,駝鐙,梢繩,鞍扇子,架桿,橫擋繩,駝奶罩,駝絆,駝搭褳,駝蹬子,駝印工具,駝鞭子,駝鈴,駝奶工具,閹駝用具,

民俗活動

賽駝

蒙古族賽駝是蒙古族傳統體育競技項目之一,是歷史繼承下來的駱駝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調查考證,駱駝被馴化並用於生產、生活及軍事中以後,賽駝活動也就隨之產生了。
(4圖片)蒙古族養駝習俗-賽駝(4圖片)蒙古族養駝習俗-賽駝
我國北方遊牧民族,早在5000年前就開始馴養駱駝了。《山海經·北山經》記載:“其獸多橐駝,有肉鞍,知水泉所在,善行流沙中,日行三百里,力負千斤。”《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唐虞以上”時期,居住在今新疆、蒙古(包括內、外蒙古)和中亞細亞一帶的“山戎、獫狁、葷粥”等戎族(秦漢時稱匈奴),就將野生“橐駝”作為“奇畜”馴養起來,和馬、牛、羊一道“隨畜牧而轉移”。
隨著歷史的發展,秦漢抗擊匈奴、唐三彩陶俑、絲綢之路、宋代《清明上河圖》中、成吉思汗越大漠征西夏、明清開通的歸化城(呼和浩特)駝運“茶葉之路”,都有駱駝被馴化而用於生產、生活、軍事的身影,中華民族駱駝文化真可謂歷史悠久。
生活在大漠戈壁的蒙古人是馴服使用駱駝最早的民族,他們不僅把駱駝用於生產、生活中,而且把駱駝引入競技比賽,形成了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蒙古族賽駝。起初,駱駝主要被用於馱運,而賽駝則交融在走親訪友的追逐遊戲中。後來,蒙古族人民民眾在祭祀敖包、舉辦廟會、舉行那達慕等群體活動時開展賽駝,並逐步形成規模,傳承延續下來。

駝球

駝球簡介
駝球競技項目源自於馬球競技項目,一次比賽分上下兩場,一支球隊每場比賽出6名隊員,每場比賽時間從10分鐘到20分鐘不等。前不久赴蒙古國參加比賽,由於受國際動物檢疫條例的約束,參賽隊只能派隊員,而賽駝則由邀請國提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隊員的正常發揮。
(6圖片)冠軍之隊--潮格溫都爾鎮一隊(6圖片)冠軍之隊--潮格溫都爾鎮一隊
駝球運動
2005年7月,烏拉特後旗從蒙古國引進了駝球競技項目,並從蒙古國邀請了教練員,通過嚴格挑選和訓練,這個旗組建起前達門、西尼烏素兩支驍勇善戰牧民駝球隊,已有40多名駝球隊員。烏拉特後旗牧民駝球隊組建雖然只有兩年多時間,卻已在內蒙古參加了40多場賽事,並兩次代表中國應邀出席蒙古國舉辦的國際駝球比賽。駝球競技已成為這裡廣大幹部民眾喜愛的民眾性體育項目,烏拉特後旗也被譽為“中國第一駝球之鄉”。
蒙古族牧民進行雪地駝球比賽 ,一場別開生面的蒙古族駱駝文化迎新年那達慕大會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爾罕烏拉蘇木冰雪覆蓋的草原上舉行。來自周邊臨近旗(縣)、蘇木(鄉)的千餘名蒙古族牧民攜帶500多峰駱駝歡聚一堂,參加極具蒙古族傳統文化的賽駝、搏克(蒙古式摔跤)、駝球、駱駝良種選拔等系列活動。
駝球發展
內蒙古烏拉特後旗牧民駝球隊還應邀參加了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舉辦的第五屆駝球冠軍聯賽。在為期兩天的比賽中,烏拉特後旗牧民駝球隊與蒙古國實力最強的12支參賽隊展開角逐,並奪得第6名。當鮮艷的五星紅旗在烏蘭巴托體育場上空升起時,代表我國出征的這些蒙古族牧民隊員們激動地流下熱淚。

駝具製作

蒙古族駝具製作工藝是一項具有系統製作理念和技巧的傳統手工製作技能,它包含和滲透了阿拉善駱駝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獨特元素,是地區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載體。它的傳承和發展,對於保護阿拉善獨特的駱駝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完整性,至關重要。駝具是人類馴化、役使駱駝的產物,來源於駝產地居民馴駝、牧駝、控駝、乘駝、育駝、護駝、祭駝等樸實的生產、生活需要,簡潔實用是其最大的特點。駝具的製作往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手法簡易,完全依靠手工完成,憑經驗傳承,質樸的形式中積澱著深刻的生存智慧,包含著牧駝人樸素辯證的生活哲理和敦厚務實的生活態度。
駝具製作在阿拉善分布廣泛,具有一定的民眾基礎,是一項普及性很高的傳統技能,每個牧駝戶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生產,自給自足。但近年來,由於受養駝業萎縮、現代文明衝擊等多方面影響,駝具製作技藝只有一少部分主要牧駝區的老牧民掌握,從分布上看,衰勢明顯。此外,駝具製作技能在我盟以外的其它一些產駝區,如區內的巴彥淖爾、鄂爾多斯,區外的新疆等地也有傳承。
駝具製作技能傳承久遠,從唐三彩載樂駝俑、清明上河圖等古代遺物上,以及一些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到唐宋時期的駝具已較為成熟。阿拉善和碩特、土爾扈特蒙古族駝具製作工藝,是對歷史的有效繼承和發展,與之一脈相承。
使役駱駝,需具備相應的駝具。駝具不同於其它畜用器具,是別具一格的。駝具主要分為繩類和鞍類。繩類包括籠頭、韁繩、駝絆,其中籠頭又包括公駝籠頭、駝羔籠頭、騎駝籠頭、母駝繫繩;韁繩又包括馴駝繩、套駝繩、騎駝繩、大繩、蹄繩、拴繩。鞍類分為騎鞍和馱鞍兩類。駝具內還包括鼻棍、駝鈴、駝印用具、閹駝用具、駝搭褳等。相關器具主要有:蒙古刀(削鼻棍、閹公駝)、薩巴(撣毛用具)、額爾古勒格(合繩用具)、特奔(縫製駝用籠頭、肚帶、毛氈、毛口袋等製品的針)、額如勒(打駝毛線用具)、海如勒(燙閹駱駝的工具)。駝具的製作工藝充分體現了西北少數民族勞動者在生活中的智慧和才幹。駝具大多就地取材,以皮毛、紅柳、手工毛氈、牛羊角等原料製成。
一、鼻棍
狀如小鐵釘,一頭粗,從粗頭逐漸變細,光滑,一般用紅柳、霸王、冬青、野杏樹、拐棗等木材製成。鼻棍主要用刀削制而成,直徑約1.5厘米、長20厘米左右。鼻棍上有兩個附屬檔案,即鼻板和鼻鑰。鼻板呈三種形狀:元寶形、橢圓形、長方形,材料多用牛羊角、紅柳、霸王、冬青等製作。製作牛羊角鼻板,首先將牛羊角用清水煮軟或用熱鹽水泡軟,再根據形狀定形、鑿眼。鼻板中部的鑿眼,約小於鼻棍粗頭直徑,將鼻板穿置於鼻棍釘頭處。木製鼻板主要用刀削制而成,擋靠在駝鼻之右側,可防鼻棍抽脫。鼻鑰一般用羊蹄或皮子製作,鼻鑰中有鑿眼,將鼻鑰套放於鼻棍尖端凹處,可擋韁繩滑脫。
鼻棍輔助工具:穿鼻眼棍,分木製、金屬制兩種。
(一)木製:材料用霸王、冬青、紅柳、野杏村、拐棗等細紋木材削制而成,形狀如針,直徑約1.5厘米、長20厘米左右,主要用於穿鼻棍時扎鼻棍眼。選用細紋木材以避免長期使用後尖頭開叉,不光滑。
(二)金屬制:主要材料用鐵、銅、銀等。這種穿鼻棍呈筒狀,一頭尖滑,直徑比鼻棍稍粗。穿鼻眼時將鼻棍裝入筒中,穿出後將筒狀穿眼棍抽出,留下鼻棍。鐵制棍穿刺力強、光滑,駱駝受苦受傷少。
駱駝是力大身高的動物,人對它的控制與指揮全靠繫於鼻棍上的韁繩進行。鼻棍一般在其二至三歲時穿戳,當於冬春天涼時進行。
穿鼻方法:先將穿鼻眼棍或鼻棍(為方便牧駝人有時直接將鼻棍削尖,一次穿過固定)的尖端,由右側鼻扎後下方約一厘米處,用力向對側穿過去,然後在鼻棍刻痕處拴上韁繩。穿鼻棍必須注意放置,不能過前或過後,過前易將鼻孔拉破,過後則牽動駱駝神經較少,不便控制。青年駝在穿鼻棍後即可調馴。
二、籠頭
包括公駝籠頭、駝羔籠頭、騎駝籠頭。
(一)公駝籠頭:先將駝毛搓捻成細毛繩,直徑約0.5-0.6厘米,再將左右手搓捻成的4-6根細毛繩相對拼縫成扁狀。主要是在冬季公駝發情時使用,以防其咬駝、咬人或打呵,會把自己的嘴角和下巴崩裂,所以必須給公駝戴上籠頭,把嘴控制在只能吃食物的範圍內。公駝籠頭的鼻樑繩長約1.1尺;下頜繩分左右兩段,左段長約0.5尺,右段長約0.7尺,在公駝發情時,把左右這兩段下頜繩扣緊,公駝口則不能張開;公駝籠頭後腦繩長約3尺;籠頭左側扣繩長約0.6尺,鼻樑繩、下頜繩左段、右段的連線主要用套搓或縫結而成。公駝籠頭除防止自傷和它傷之外,還有配合韁繩控制公駝的作用。

駝羔籠頭

用兩條細毛繩縫製,成扁狀。一般還用紅、綠色布條夾在其中以作裝飾。籠頭由鼻樑繩、下頜繩、後腦繩、扣繩、繫繩交叉繫結而成。籠頭套在駱駝頭上,以控制其上下前後。鼻樑繩長約1尺,縫製時在上方重折一些,以便駝羔長大後,予以放大;籠頭下頜繩長約0.6尺,中有系拴繩的繩扣;籠頭左側有扣繩,扣繩端頭有扣眼,扣繩起“咬”籠頭的作用,其長約0.5尺;後腦繩從駝頭右側繞過後腦,系吊於扣繩之扣眼上,其長約2.5尺;籠頭繫繩長約1尺,繫於下頜繩更里處,是防止籠頭脫抹用的。
(7圖)駝繩蒙古族駝具製作技術(7圖)駝繩蒙古族駝具製作技術

騎駝籠頭

用四至六根細毛繩拼縫而成,主要當作裝飾品,非常漂亮,還可防止駱駝鼻棍脫落後無法控制。分為韁繩和大繩兩類,主要原材料以駝毛為主。將駝毛絮成條狀,為了便於搓捻一頭成圓狀(毛團),另一頭從毛團中抽出,搓繩者用雙手掌把絮好的駝毛分2股和3股,用正反兩種搓捻法,將毛絮條搓捻在一起。牧駝人丈量繩類長度一般以手臂、大膀(1膀子指兩手臂加肩寬)為標準,一般繩子有單股和雙股,大繩、粗繩先搓捻成單股再合捻成雙股,單股搓捻成雙股的比例為3:1。

騎駝繩

韁繩(蒙語布仁特格)是一條直徑約2.5厘米的駝毛繩,繩長約2膀子左右,一頭拴定於駱駝鼻棍上,一頭由牧人掌握。
(8圖片)駝繩 蒙古族駝具製作技術(8圖片)駝繩 蒙古族駝具製作技術

馴駝繩

相似於韁繩(蹄繩)。長度單股7膀子,成品3膀子。蹄繩一般只在馴練駱駝跪臥時使用,先把蹄繩拴在駱駝右前蹄的腕上,而後從雙峰中間搭到駱駝右側。訓練時,用力把韁繩和蹄繩同時向左側拉,並牽引駱駝轉圈,期間提空駱駝的右前蹄,使其失去重心,就勢迫其下臥。這樣反覆多次,駱駝便學會應人跪臥了。

駝繫繩

是一條直徑1厘米左右的細駝繩,用於擠奶時牽拉母駝,為防駝羔吃奶。

擠奶繩

主要用於母駝擠奶時,直徑約4.5厘米,長度單股3膀子,成品1.5膀子。初產駝羔的母駝,性情暴躁,不讓擠奶,牧人就用擠奶繩將母駝後左大腿拴住,並固定在木樁、樹木或其他相宜什物上,以防止擠奶時蹄傷人。此繩必須結實。

拴繩

是一條直徑約3厘米的駝毛繩,一般繫於駝羔頜下或左前膝上方。繩的中部有個轉環。轉環是用羊角、木頭或鐵制的,用以調節拴繩的轉動,防止拴繩擰絞。拴繩從轉環處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長約5尺,下部長約4尺。拴繩是用以拴系駝羔的,末端一般固定在拴樁、樹木或其他相宜什物上。

縻駝繩

用4股繩搓捻成直徑4.5厘米,單股長25膀子、雙股成品8膀子,主要用於夜間防駱駝走遠或丟失。

套駝繩

主要用於套駝(與套馬繩相似),長度單股27-29膀子,雙股繩長9-10膀子。套駝繩要求硬、細、平均,繩頭上有鐵環或皮條扣,在套上駱駝後,拉緊繩以控制駱駝。

馱駝繩

用4-6股繩搓捻成,直徑約4.5厘米,單股長25膀子、雙股長8膀子,主要用於重載駝的捆馱,有圓、扁兩種形狀。

壓馱繩

用3-4股繩搓捻成,直徑4.5厘米,單股長27膀子、雙股長9膀子,主要用於馱物最後一道的捆綁。
(9圖片)駝鞍蒙古族駝具製作技術(9圖片)駝鞍蒙古族駝具製作技術

駝延絆繩

用3-4股繩搓捻成,直徑4.5厘米,單股長30膀子,雙股長10膀子。此繩主要在無駝圈、遊牧、搬遷時使用,將5-6峰駱駝駝蹄連絆在一起,以防止駱駝走遠或丟失。

駝鞍

依不同用途可分為騎鞍和馱鞍兩類。主要為保護駝背和方便騎駝。

鞍片

是騎鞍的主體部分,一般用三藍毯子或密納氈子製成。鞍片全長5尺左右。搭於駝峰間的一部分,寬約1.5尺,下披之兩側部分寬約1.8尺。駝鞍的主要作用是護駝背、當襯墊,亦作裝飾。
(10圖片)蒙古族駝具製作技術(10圖片)蒙古族駝具製作技術

鞍屜

即鞍片下部墊用的氈子,橢圓型,常用一對。主要用密納氈子、三藍毯子製成,上邊厚、下邊薄,兩邊用紅色布或條絨壓邊裝飾,分厚薄類、大小類,專門訂做。鞍屜有保護駝背及鞍片的作用,亦可使騎乘者舒適。

塔塔

是由兩條約1.5尺長的皮條連線兩隻羊角骨而成的一個鞍件。牛、羊角經過鹽水泡軟、煮軟、定型、鑿眼後使用。塔塔雖然簡單,但作用甚大,它搭於鞍片上,既吊系駝鐙,又環連肚帶,是將駝鞍各部件連成一個整體的關鍵所在。

吊帶

多用皮子製成,一般寬約0.1尺,長約0.5尺。吊帶上有扣眼,是與肚帶配合使用的。

肚帶

是一條寬約0.2尺,長5尺多的扁型繩帶。通過鞍片上特留的兩個小方孔,將肚帶的一端固定在塔塔右一側的羊角骨上(角骨上有系環),另一端的叉扣則可活繫於塔塔左一側的吊帶上。肚帶同吊帶上連塔塔緊束駝肚,使駝鞍整體不致滑動。

駝鐙

多由鐵或銅鑄成,狀如馬鐙。駝鐙上有皮製鐙繩,兩鐙分別繫於塔塔左右的兩隻羊角骨上。駝鐙的作用同於馬鐙,為騎者蹬腳用,使人穩適。

梢繩

用細皮條、細毛繩均可。梢繩每根長約2尺左右,繫於塔塔羊角骨之端眼處。梢繩共8條,駝鞍每側4條,每角骨端眼2條。梢繩起栓系駝作用。

鞍扇子

是用粗毛線織成的兩塊長方形袋子,其長約3尺,寬約1.5尺,上邊厚約0.4尺,下邊厚約0.3尺,內裝擰絞著的麥草各5卷,兩塊鞍扇子約重25斤左右。每塊鞍扇上用細毛繩斜納四行。在兩個鞍扇上各有一根用縫繩固定的架桿。

架桿

每根長約6尺,粗約8厘米。架桿靠鞍扇的一側為平面,前後兩頭有繩槽。

橫擋繩

有兩條。前擋繩長約5尺,後擋繩長約4.5尺,均為毛繩。前擋繩拴結兩根架桿的前大頭,後擋繩栓結兩根架桿的後小頭。馱鞍總重30多斤。馱鞍的兩個鞍扇通過兩根架桿和前後擋繩緊夾於駝峰左右兩側,既能保護駝背、駝峰、駝肚,還能取平峰面,減輕貨物直觸的壓力。馱鞍是駱駝長途重載不可缺少的用具。

駝奶罩

為防止駝羔吃奶,母駝還要戴奶罩(蒙語稱“德勒布其”)。奶罩多數用三角形的布料縫製,在其三個布角上各帶一根細毛繩,以便從母駝尾脊部拴系。

駝絆

有兩種,一種用皮條作成,一種用駝毛作成。駝毛駝絆是用4-6條細毛繩組合縫製成扁狀,長度4尺左右,兩邊有扣環,直徑大約10厘米左右,以駱駝小腿粗細而定。兩種駝絆都是扣環一頭還有一扣,另一頭有節棍,在使用時將節棍套在扣環內做固定。用駝絆將駱駝的兩前腿絆住,可防止駱駝遠走或丟失。

駝搭褳

搭褳是馱在搭鞍上的一種類似於行李袋的毛線製品,中間豎開口,其兩頭可裝東西。搭褳分為大、中、小三種,分別能裝十多斤至八十多斤的貨物。

駝蹬子

用三種材料製成,鐵、白銅、景泰藍。駝蹬子多為圓形,因圓形駝蹬方便快速踏足。駝蹬繩多為皮條或6股扁形駝毛繩,駝蹬上有扣環以便拴接。

駝印工具

多用鐵製作,只有貴族用金、銀製作。駝印的圖案有上百種,其中常見的有:雙陵形(此圖案主要是貴族家庭使用),夾鐃印(以形狀如捕獵的夾鐃而得名,此圖案多是貴族家庭使用),吉祥圖案,雙魚形,太陽、月亮形,月亮、太陽形,圈月形,錘形,工字型等。

駝鞭子

材料有皮條或竹製,皮條鞭用4-6股編制而成,鞭子把多為木把,長1.5尺左右。駝鞭既用來催駝,也用來防身。

駝鈴

有三種,桶式、圓形小駝鈴、方形小駝鈴。桶式用在駝扇子上,此駝鈴常用於駝隊(20-30峰),材料鐵制。桶式駝鈴聲8華里外都能聽到。小駝鈴掛在駝脖子上,聲音小。形狀有兩種:圓形、方形。駝鈴主要用於防止丟駝和給遠處牧人以信號。

駝奶工具

擠奶桶:分木製、鐵制兩種。為防奶食品變質,木製的多用柏木和檀香木。奶桶直徑35-60厘米,深40厘米左右。
優酪乳桶:材料木製,直徑40-60厘米,深度0.8-1米。優酪乳桶還需有搗奶棒,棒長1.3米,另一頭有圓木板,板上有8個孔,木棒置於圓木板中央。
曬奶食品用具:木盤,用於放、曬乳酪。

閹駝用具

材料木製,主要用於閹駝。公駝到3-5歲,牧駝人就要將公駝閹了。閹駝用具有長短兩種,將兩根木棒的頭連在一起。閹駝時,木棒夾住駝睪丸用力擠壓,將睪丸擠出。閹駝前,要將駱駝禁食三天,在春秋季節,或狗或蛇天進行,並致祝頌詞,祝福駱駝強壯。閹後,要用花椒水、磚茶清洗傷口,以便早日康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