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傳說

孟姜女傳說

孟姜女的故事,作為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奇之一(其他三個是《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和《白蛇傳》),千百年來一直廣為流傳。 其故事源自於“杞梁妻哭夫”的史實編寫,故事中的兩個主人公,一個是孟姜,一個是杞梁,歷史上確有此人,並非虛造。 孟姜女傳說淵源很早,從戰國時期開始就見端倪。 《春秋左氏傳》 《禮記·檀弓》《孟子》以及漢代《說苑》《列女傳》等都有一些片斷記載。

2006年,孟姜女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孟姜女傳說
  • 地理標誌:山東省淄博市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 申報地區山東淄博
  • 遺產編號:Ⅰ-8
歷史淵源,傳說內容,故事演變,傳承意義,

歷史淵源

孟姜女的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直到20世紀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動下,才被納入到研究者的視野中。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將孟姜女傳說的原初形態一直上溯到《左傳》上的一個故事。《左傳》記述這個故事是想褒揚杞粱妻(也就是後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際,仍能以禮處事,神志不亂,令人欽佩。
左傳》上沒有哭聲的杞粱妻,到戰國時就沾染了當時音樂界的風氣,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這是個很重要的轉變,後世關於杞粱妻故事的變異就是順著這“哭之哀”生髮出來的。
孟姜女傳說孟姜女傳說
第一個記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漢末年的劉向。他在《烈女傳》中先重述了《左傳》中杞粱妻的故事,然後他繼續寫到:杞粱妻沒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沒有親屬,夫死之後成了個孤家寡人。杞粱妻“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哭聲十分悲苦,過路人無不感動。十天以後,“城為之崩”。唐代的有關記載,使杞粱妻的故事大變了模樣。杞粱由春秋的齊人變成秦朝的燕人;杞粱妻的名字出現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粱的死因不再是戰死疆場,而是因避役被捉後築於城牆之內,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築於城牆之內的死屍實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認骨才能辨別。杞粱妻的故事經過六朝、隋唐時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聯繫在了一起,這是一個不小的創造。
元代,中國的民間劇種十分發達,出現了很多雜劇大家和膾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這樣富有生命力和創作空間的故事,自然也成為戲曲創作的源泉。范郎的名字從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紀良、萬喜良,出現很多種變異,故事的情節被鋪陳得一波三折,與他們有關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親也出現在戲曲之中,使故事日漸豐滿。
明清以來,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間仍繼續發展演變。各地的口頭講述,把孟姜女說成是葫蘆所生,由於葫蘆(或瓜)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姜兩家,所以叫“孟姜女”。孟姜女的故事不僅流傳的時間漫長,受其影響的地域也十分廣泛。不同的地方根據當地的民俗和民眾的不同興趣取向,對這個故事做了各種改造,使孟姜女的傳說呈現出極其強烈的地域色彩。
孟姜女傳說孟姜女傳說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信史《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里。周靈王二十二年(齊莊公四年,前550年)秋,齊莊公姜光伐衛、晉,奪取朝歌。前549年,齊莊公從朝歌回師,沒有回齊都臨淄便突襲莒國。在襲莒的戰鬥中,齊國將領杞梁、華周英勇戰死,為國捐軀。後來齊莒講和罷戰,齊人載杞梁屍回臨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靈柩於郊外的道路。齊莊公派人弔唁。杞梁妻認為自己的丈夫有功於國,齊莊公派人在郊外弔唁既缺乏誠意,又倉促草率,對烈士不夠尊重,便回絕了齊莊公的郊外弔唁。後來,齊莊公親自到杞梁家中弔唁,並把杞梁安葬在齊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郎家村東)。應該說,這段故事明文記載在《左傳》中,是真人實事。雖無後來“哭夫”、“城崩”、“投水”等情節,主要是表現杞梁妻大義凜然的剛烈性格,但其反對戰爭、熱愛丈夫的主體框架已隱隱顯現。
“哭夫”情節的增加,是在《禮記》“檀弓”里曾子的話。曾子說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戰國時期的《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話說“華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變了國俗”;使《左傳》中的史實“杞梁妻拒齊莊公郊外弔唁”變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發生偏移。
孟姜女傳說
“崩城”情節的增加,是在西漢劉向的《說苑》;在《列女傳》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節。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漢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東漢,王充的《論衡》、邯鄲淳的《曹娥碑》進一步演義,說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並且哭崩了五丈。西晉時期崔豹的《古今注》繼續誇大,說整個杞城“感之而頹”。到西晉時,杞梁妻的故事已經走出了史實的範圍,演變成“三分實七分虛”的文學作品了。
孟姜女傳說孟姜女傳說
如果說從春秋到西晉,杞梁妻的故事還是在史實的基礎上添枝加葉的話,那么,到了唐代詩僧貫休的詩《杞梁妻》那裡,就變得面目全非了。貫休在這首詩里,把春秋時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臨淄的事搬到了長城內外,把“城”嫁接到“長城”,再把“長城”直接定義為“秦長城”。經過貫休的大幅度調整,杞梁妻的故事開始向“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靠近。
到了明代,明政府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為了發泄對封建統治者的不瞞,又改杞梁妻為“孟姜女”,改杞梁為“萬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里送寒衣等情節,創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長城”傳說。
孟姜女傳說孟姜女傳說
從開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後的孟姜女傳說,其間有兩千餘年。一個故事能長時間為人民民眾所喜愛,並不斷的被改造、加工,並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故事代表了整個人類的共同願望,抒發了勞動人民最真實的心聲。那就是:嚮往和平,追求穩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寧。

傳說內容

孟姜女哭長城
相傳秦朝時有個孟老漢和姜老漢一牆之隔互為鄰居,孟老漢一年春天在院子的牆邊種了一顆葫蘆籽,經過細心澆水、施肥培育,後來結了一個幾十斤重的葫蘆瓜,姜老漢眼看葫蘆瓜成熟,一刀切開了後,卻看見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娃娃躺在裡面。於是孟、姜兩老漢為爭奪女娃娃吵鬧不休,最後只好協商兩家共同養育這個女娃娃,取名“孟姜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各地徵集數十萬民夫,將秦、燕、趙三國北邊的城牆連通、修繕合一,修築萬里長城。有個叫萬喜良的書生公子,因為逃避衙役的追拿,翻牆逃進孟家院子,躲在絲瓜架下,正好被遊園的孟姜女發現,萬喜良連忙起身作揖哀告。孟姜女一看是個俊俏書生,便回報給孟老漢,孟老漢見萬喜良一表人才,又知書達禮,於是提出把孟姜女許配給他。
良辰吉日時,正當二人即將拜堂成親,不料闖進幾個衙役,一擁而上把新郎萬喜良抓了去做民夫。孟姜女日日哭、夜夜哭,轉眼已是一載,萬喜良一去後杳無音信,眼看天寒地凍,孟姜女萬分不放心,夜趕寒衣,辭別二老,風餐露宿、饑寒交迫,一路打探著萬里跋涉尋到長城腳底,卻聽得修長城的民夫說丈夫早已累死,屍體不知埋於何處。孟姜女頓時痛哭失聲,只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風悲號,海水盪波,長城一段段倒塌,足有八百里,一堆堆死人骨露出來。孟姜女為了辨認出丈夫的骨骸,咬破中指,把血滴在一堆堆白骨上,滴到萬喜良的骨頭之上時,血珠凝住不動。
正在這時,秦始皇巡察長城而來,看見眉清目秀、如花似玉的孟姜女,隧起心霸占。
孟姜女將計就計,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一要秦始皇搭起三十里長的孝棚;二要秦始皇披麻戴孝,領文武百官到祭台上吊祀萬喜良;三要在成親之前,與秦始皇游海為萬喜良舉行葬禮。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寧死不從。秦始皇此時色心難耐,為了討得孟姜女歡心,竟然一一答應。 但在祭祀那天,孟姜女哭完丈夫,哭得血淚模糊時,一縱跳入了海里。秦始皇大發雷霆,命令士兵趕忙打撈,即時大海咆哮,狂風四起,秦始皇不得而歸。原來是海龍王和公主可憐孟姜女的遭遇,命令了蟹兵蟹將前去把孟姜女接進了龍宮。

故事演變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流布最廣的民間傳說之一,兩千多年來,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於戲劇,直至今天搬上螢幕,以多種樣式的媒體傳布,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那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與演變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齊國。齊為姜太公的封國,讀過《東周列國志》的人都會知道,書中出現的“×姜”,總是齊國人。孟姜者,姜氏之長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見之於《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梁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莊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弔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弔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莊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裡進行了弔唁。孟姜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在齊地產生了孟姜哭調。
西漢時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記載(劉向《說苑》及《列女傳》)。至於哭崩的城牆在何處,雖然有莒城說、杞梁說和梁山說不一,但均在齊地,而非秦之萬里長城。酈道元《水經注》認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大約到了唐代,這一題材演變成了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崩萬里長城的故事,具備了今天的芻形。《周賢記》把故事搬到了燕國,孟姜名孟仲姿,杞梁變成杞良。杞良為逃築城之役,誤入孟超後園。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後來杞良回到長城工地後被處死,埋屍長城之下,於是仲姿千里尋夫,哭崩長城,又於累累白骨中滴血驗骨,終得丈夫遺骸雲。
水經注水經注
古代戰爭頻仍,徭役繁重,征夫離婦之怨,乃為傳統主題。漢末陳琳即有《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其後歷代詩人皆有詠其事者。唐代詩僧貫休,則有《杞梁妻》,竟詠孟姜女哭長城之事。其後這一題材乃進入許多詩人筆下,為這一故事的廣為流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開始搬上舞台。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鐘嗣成錄鬼簿》等對此均有記載。在這些戲曲中,孟姜轉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萬喜良等名。
隨著孟姜女故事的流傳,各地興起了建廟熱。現知孟姜女最早的廟建於北宋,河北徐水和陝西銅川都發現北宋祥符和嘉年間重修姜女廟的碑刻。許多方誌都把孟姜女說成是本地人,臨淄、同官(銅川)、安肅(徐水)、山海關和潼關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馬路時曾於老北門城腳掘出一石棺,中臥一石像,胸有“萬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間上海建城時所埋。據《孟姜仙女寶卷》,始皇築長城,太白星降童謠:“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後封長城做大王,萬里長城永堅剛。”秦皇固城捉喜良,引發出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秦皇允許孟姜三件事,修橋、造墳、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後投水而死。在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它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流傳與演變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孟姜女傳說孟姜女傳說
杞梁妻在《琱玉集》所引《同賢記》中名仲姿,在敦煌曲子詞中被直呼為“孟姜女”。明清以來,故事在民間仍繼續發展演變。各地的口頭講述,把孟姜女說成是葫蘆所生,由於葫蘆(或瓜)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姜兩家。因稱“孟姜女”。此時秦始皇也直接成為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增加了新情節。孟姜女哭倒長城後,秦始皇見孟姜女美貌,欲納為妃,並接受孟姜女提出的三個條件,披麻戴孝,手執喪杖,為杞梁發喪。最後,孟姜女投海而死。此外,尚有秦始皇用趕山鞭,驅石填海,砸孟姜女等說法,幻想成分和傳奇色彩有所增加。
孟姜女傳說孟姜女傳說

傳承意義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不僅在我國的山東、山西、陝西、湖北、甘肅、河北、北京、河南、湖南、雲南、廣東和廣西、福建、浙江、上海、江蘇等地廣為流傳,也被日本俄羅斯等國的民眾所熟知,並逐漸形成多種傳說版本。早在唐朝時便有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日本寫本”。
孟姜女傳說書籍孟姜女傳說書籍
現代學者顧頡剛在20年代中對這個傳說曾經作過系統的研究。編著有《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除國內學者繼續研究外,日、蘇等國漢學家也注意對它進行研究。
至今在衛輝池山鄉歪腦村一帶還流傳其故事,山上能見到孟姜女哭塌長城的淚滴石。新鄉市區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橋等名稱。後人為了紀念她,便修了貞女祠,俗稱孟姜女廟。孟姜女廟是國家首批5A級景區,著名的文物遊覽勝地。1956年,被公布為河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孟姜女傳說孟姜女傳說
1993年,在姜女廟北側,新興建了大型園林式庭院建築——孟姜女苑。以孟姜女千里尋夫的民間傳說為依據,以具有秦、明代建築風格的宮殿、瓦舍、衙署、城垣、水榭、樓廊等為依託,運用現代化的聲、光、電等控制技術,修建了許多場景,將“孟姜女尋夫”這一歷史傳說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廣大遊客面前。(來自大眾信息網)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孟姜女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隆重授予山海關為“中國孟姜女文化之鄉”和“中國孟姜女文化研究中心”。(來自新華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