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山孟姜女的傳說

孟姜女和范喜郎的故事,是一個在國內漢民族中傳誦時間悠久、地域遼闊、感人肺腑的美麗傳說。在不同的地區,故事梗概雖然大致相同,卻又各具特點。本文試就流行於古澧州地區(今澧縣、津市、安鄉、臨澧、石門、慈利及湖北公安一帶)的孟姜女傳說及有關的故實遺存,作些介紹與考釋。嘉山,位於湖南省津市市新洲鎮,距市區僅七公里,古籍輯譯與豐富的民間文學資料佐證是孟姜女故里,長期流傳的“嘉山孟姜女”故事,早在上世紀20年代,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在《孟姜女故事研究》中已有論述,為“四大傳說”之一的孟姜女傳說研究,展現了一片新的開闊天地。80年代以來,有關部門以及一些專家先後對湖南津市“嘉山孟姜女”進行比較深入紮實的調查和採錄,對古籍文獻資料,作了系統查閱,輯錄與譯介,在此基礎上,寫出了《湖南“孟姜女”調查報告》、《巫風、楚文化與孟姜女》等論文,分別在全國“孟姜女”學術討論會上宣讀與發表,系統地闡述了“嘉山孟姜女”的文學價值、民俗價值和旅遊價值以及國際文化交流價值,使“嘉山孟姜女”的社會價值與日俱增。嘉山上的望夫台、繡竹、鏡石、貞烈祠、浣衣石等也被選入《全國名勝詞典》中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嘉山孟姜女的傳說
  • 所屬地區:湖南·常德·津市市
  • 遺產編號:Ⅰ—9
  •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信息,簡介,澧州孟姜女故事的梗概,澧州孟姜女傳說的形成,傳說,嘉山孟姜女傳說是主要流傳,

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嘉山孟姜女的傳說
申報日期:2006年申報人
申報單位:常德市津市市
遺產級別:省聯繫方式:

簡介

孟姜女和范喜郎的故事,是一個在國內漢民族中傳誦時間悠久、地域遼闊、感人肺腑的美麗傳說。在不同的地區,故事梗概雖然大致相同,卻又各具特點。本文試就流行於古澧州地區(今澧縣、津市、安鄉、臨澧、石門、慈利及湖北公安一帶)的孟姜女傳說及有關的故實遺存,作些介紹與考釋。

澧州孟姜女故事的梗概

據清同治六年(1867)版《孟姜山志》所錄的晉代卓雲《孟姜女列傳》的記載,孟姜女(姜是姓氏,孟是排行)為秦黔中郡慈姑縣(即今澧縣)人,家住嘉山、澧水之東的孟姜垸。這裡內有良田,外臨大澤。姜家家境殷實,除糧桑之外,每年還可收鮮魚千擔左右。孟姜女從小受到良好而又嚴格的親職教育,知書達禮,女紅頗精。當地有一個習俗,即每年三月桃花水漲之時,士女執蘭招魂,以除不祥,其場面是極為熱鬧的。孟姜女尚幼,一次隨父前去觀玩,卻一到即返,說:“男女混雜,有何觀焉?”其父聽後驚喜十分,言道:“吾姜族得奇女子也。”
幾年後,姜家在澧水之陰的翠麓之陽(即今嘉山南麓),修造宅第、花園、荷池,竣工後舉家喬遷。時孟姜女初長成,如花似玉,卻足不出戶,靜守閨幃,只是在花園裡、荷池畔散步舒心,故鄰里罕見之。
翠麓南麓之西,還住著一戶范姓家人,老兩口膝下僅有一子,其子名忠,字藎臣,乳名喜郎。范喜郎雖然家貧,但在與老父躬耕之餘,卻能不遑寢息,飽學博覽,且心地善良,志向高遠,無論人品才學,人皆稱好。
當時秦始皇擔心胡人亡秦,乃傾舉國之力,北築長城。剛剛成年的范喜郎被先後兩次抓去服徭役和苦役。第一次,在長城服役三月,不堪其苦,便偷空逃了回來。不料剛近家門,又遇上差官抓丁,慌亂中跳進姜家花園裡,藏匿在一棵大樹上,從夜半一直蹲到晌午。正欲回家去,這時卻從花園門口傳來一陣說笑聲,孟姜女在侍女們伴護下來到花園裡的荷池,解衣沐浴。 時值暑月,范喜郎蹲在樹上本來熱得難受,又眼見這般情景,急得一聲咳了出來。池中人聽到男子咳聲,一時手忙腳亂。先是折荷遮身,後才穿戴齊整。侍女找來長篙,朝樹上猛打。范喜郎下得樹來,面紅耳赤,喃喃道:“吾未見也,吾未見也。”孟姜女瞥見其窘態,令侍女問明緣故。范喜郎將逃役躲差之事一一相告。孟姜女聽後十分同情,觀他儀表堂堂,舉止端正,況且荷池露身,傳出不雅,自己又值“當嫁”年齡,不覺春心萌動。於是稟告父母,道出心曲。後經雙方父母同意,便準備在姜家成親。那日,姜家喜氣盈庭,賓客滿門,新郎新婦儀禮之後,剛要入洞房時,裝扮成親朋前來道賀的幾名差官齊聲喝道:“范喜郎,你往何處逃!”於是,范喜郎因逃皇差,又被罰服三年苦役。他第二次被抓了。
喜事成了悲事。夫妻如雷轟頂,幾欲暈厥,淚流滿面,難捨難分。范喜郎被差官押上路,孟姜女罩著紅蓋頭(巾)哭送十里,是謂“送哥郎”。臨別時,范喜郎揭開紅蓋頭,相視良久,說:“我要上船了,你回去吧。”孟姜女答道:“三年後,我依然在此接你回家,不然,我將去長城尋你。”上船了,范喜郎把紅蓋頭撂給孟姜女,不巧落入水中。可真怪,它並不下沉,竟隨船漂去。後來范喜郎上岸時撈起並隨身攜帶。
自從范喜郎北去之後,孟姜女天天來到嘉山最高處的一塊台地上,朝望其回,暮盼其歸,朝朝暮暮,望穿了幾多天邊雲,盼隱了無數月旁星,可仍不見范郎回歸。此台傳為“望夫台”。望夫台旁有一塊大石頭,每次望夫,孟姜女總要將它當成無道的秦君,狠狠地掐它幾下,石頭上便留下若干指甲痕,此石傳為“恨石”。每上一次山頂,孟姜女還將拄來的竹竿插到望夫台旁,久之,在她眼淚滋潤下,竟長成一片茂密的竹林。竹葉遮住了視線,孟姜女用繡花針一下一下將其刺成細絲垂下,從縫隙里凝望其夫。此竹傳為“絲竹”。孟姜女貞忱的望夫之心感動了這片竹林。一日,竹中長者開言了:“孟姜女啊,坐等不如出尋。你將我等砍下,紮成竹排,涉水跋山出外尋夫去吧!”
孟姜女乘竹排,渡雲夢,翻越千山萬嶺,走過千里萬程,終於帶著親手為范喜郎縫製的寒衣,來到榆林地段的長城腳下。得知范喜郎早已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不禁五內俱慟,大哭三晝夜。一時間,天昏日暗,陰風怒號,沙飛石走,鬼泣神驚,長城轟然崩塌五十里,露出累累屍骸。孟姜女禱告上蒼:“我欲噬指滴血於骨骸之上,血外流者非夫骨,血內浸者是夫骨。”上蒼果然顯靈,在宛如紅蓋頭的雲彩飄引之下,孟姜女得到一副骨骸,血盡內浸且紅潤如鮮。孟姜女燒化寒衣,袱其夫骨,哭道:“范郎,我們回去吧!”歸途中於延安宜君地段,渴甚而不得飲,孟姜女痛哭不已。於是,地為洞穿,泉涌不斷。此泉傳為“哭泉”。
關於孟姜女故事最後的結局,澧地歷來傳有兩種:一種是返家途中疲病交加而卒(見明李如圭《貞節祠記》,載《直隸澧州志》);一種是秦君逼其為妃蹈火而亡(文字資料待查,民間至今仍然口頭傳誦)。
前一種說,孟姜女背著范郎骸骨,繼續艱難南行,更加疲病交加,最後於西安府同官地段一石山下死去。當地人不詳其何許人氏,但為其貞烈所感,將其屍與范骨合葬,並鑿石為廟,塑像以祀。其像栩栩如生,光芒四射,長享方圓百里萬民之香火,敬若神明。
後一種說,孟姜女尋夫,果到長城。得知范喜郎已死,便大哭不止,長城被哭倒五十里;同時大罵秦君而被差官捉去治罪。適逢阿房宮建成,正選天下美女入宮。孟姜女竟被看中,押入鹹陽。秦君見其艷麗絕倫,逼她為妃。孟姜女憤恨至極,怒罵不止。按律應該處死,秦君卻道:“若願為妃,可免一死。”孟姜女毫不畏懼,最後投入熊熊烈焰之中,是謂蹈火而亡。畫家賀旭據此為中國常德詩牆創作了《姜女蹈火》的石刻畫。

澧州孟姜女傳說的形成

孟姜女傳說究竟始於何時,源於何事,特別是在澧州如何形成並傳誦開來,其間確有一個相當綿長和繁雜的過程。
一般研究者認為,追溯孟姜女傳說之源,蓋本春秋時杞梁妻事附會成之。《禮記·檀弓下》云:“齊莊公襲莒於奪,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孟子·告子下》云:“華周、札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宋朱熹註:“華周、杞梁二人皆齊臣,戰死於莒。其妻哭之哀,國俗化之,皆善哭。”杞梁妻哭其夫,看來古已有聞。而漢劉向《列女傳·齊杞梁妻》乃謂:“杞梁之妻無子……既無所歸,乃枕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十日而城為之崩。既葬……遂赴淄水而死。”則應為孟姜女哭長城之所本。至唐代孟姜女傳說輪廓大致完備。《琱玉記》卷十二引《同賢記》云:“杞良,秦始皇時北築長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後園樹上,超女仲姿浴於池中,仰見杞良而喚之。問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對曰:‘吾姓杞,名良,是燕人也。但以從役而築長城,不堪辛苦,遂逃於此。’仲姿曰:‘請為君妻。’良曰:‘娘子生於長者,處在深宮,容貌艷麗,焉為役人之匹?’仲姿曰:‘女人之體不得再見丈夫,君勿辭也。’遂以狀陳父而父許之。夫婦禮畢,良往作所,主典怒其逃走,乃打煞之,並築城內。超不知死,遣仆欲往代之,聞良已死,並築城中。仲姿既知,悲哽而往,向城號哭。其城當面一時崩倒,死人白骨交橫,莫知孰是。仲姿乃刺指血以滴白骨,云:‘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即瀝血,果至良骸,血徑流入,便將歸葬之也。”除孟姜女之姓名尚未出外,余則與今所傳故事無大差異,而澧州傳說只多刺竹葉望夫與乘竹排尋夫二節。敦煌曲子中有《搗練子》云:“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覓不歸。造得寒衣無人送,不免自家送征衣。”《敦煌變文集》卷一收有《孟姜女變文》一篇,但缺其前段,僅就後段觀之,情節大略如《琱玉集》所敘。可以認為,孟姜女傳說至遲在唐末五代之際,已流傳於民間。斯時,澧州已相當開化,且早有全國主幹驛道經過,孟姜女故事同時也在這裡傳誦開來,當不無可能。
至於將孟姜女奉為神明,最早的記載見於宋燀《北轅錄》。其云:“八日過雍丘縣……次過范郎廟,其地名孟莊,廟塑孟姜女。”大約在宋季以後,各地先後修起多座祠廟,塑孟姜女金身,也有以范喜郎作為陪祀的。他們享用人間煙火,直到今天。隨之編為劇本、唱詞等,廣為傳誦演唱,經久不衰,而澧州地區尤過之。
據《直隸澧州志》載,澧州修祠祀孟姜女,約在明嘉靖年間(1522——1567)。戶部尚書、澧州人李如圭撰有《貞節祠記》,詳細記載了修祠祭祀之事。其中有云:孟姜女傳說,“自秦歷今千餘年,澧人稱誦不衰,往往形之歌詠。但尋夫之後,莫知所終。”嘉靖辛卯(1531)秋,李如圭奉旨撫賑延綏之後歸澧,途經西安府同官縣方始得知,“孟姜女果至長城,獲范喜郎骸骨,負之歸……行至同官而卒。同官人之感其貞烈,鑿石為祠……祀之,然莫識其為澧人也。”李如圭復抵澧之後,即與澧州知州汪倬議建祠宇,工將就,湖廣巡撫林大輅又來澧籌款增修,塑像祀之。祠曰:“貞節”,堂為“百鍊”,百鍊堂供專從同官塑來的孟姜女像。傳說接回其像途經千里,接像人一路上虔誠而呼:“魂兮歸來!魂兮歸來!”今九澧一帶仍有這種“喊魂”之俗。李如圭還帶頭吟句,文人騷客隨之撰文賦詩,對孟姜女稱誦備矣。於是,其傳說在澧州一帶幾乎

傳說

嘉山,青蒼俊秀,綠意森森,聳立在澧水下游之濱,北眺千里平川,南臨浩渺洞庭。被稱為南派孟姜女的傳說,就發源在這座勝似仙境的嘉山之上。
孟姜女哭長城,一個令世界矚目的悽美故事。孟姜女這個勞動人民創造的典型人物,成了反抗封建暴政的符號。孟姜女以姜女、孝女、淑女、貞女、烈女、神女的完美形象,被華夏人民代代傳頌。當代學者們把這個全國流傳的孟姜女故事分為四派:以山東淄博為主的北派,以陝西同官為主的西派,以江蘇松江為主的東派,以湖南津市為主的南派。
南派嘉山孟姜女傳說於2008年6月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四派孟姜女傳說中最有特色,故事也最吸引人。
明代嘉清十三年(1534),湖南巡撫林大輅、澧州知府汪倬在津市的新洲鎮嘉山上修建了貞烈祠。貞烈祠自古就是遊覽勝地。清乾隆《澧州志·祠廟志》載:“嘉山上望夫台廟,二進六間,州民不時朝謁”。二進就是現在貞烈祠的百鍊堂、綠雲宮。百鍊堂塑造了孟姜女不畏艱險,萬里尋夫,哭倒八百里長城,不懼秦始皇淫威,跳台殉情的偉大人格。綠雲宮則金筒香爐,素帷半掩,窗外見竹疏鬆茂,宮內聞鐘磬齊鳴,烘托一尊有著中華傳統審美標尺的古典美女形象。
觀賞完了百鍊堂、綠雲宮,你可能會問,究竟什麼是南派孟姜女的最大特色呀?我告訴大家,南派孟姜女最大的特色就是儺。什麼叫儺?這要追溯到5000年前的遠古時代,黃帝與蚩尤大戰後,蚩尤戰敗,其殘部逃到雲夢澤(今洞庭湖)一帶,建立三苗國。黃帝派顓頊帝治理三苗國,實行殘酷鎮壓。三苗人為反抗顓頊及四惡子的暴政,“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戴上先祖蚩尤的面具,披著圖騰的熊皮,手執蚩尤的戈盾,吶喊“儺儺”之聲,驅妖鎮邪。於是,廣袤的古楚大地,產生了神奇怪異的“還儺願”驅鬼鎮邪儀式、習俗。到了明代,嘉山上修了祭祀孟姜女的貞烈祠後,當地百姓又把“還儺願”與祭祀孟姜女合為一體,把孟姜女當成驅妖鎮邪、保佑百姓一年四季平安的儺神。嘉山每年6月6日盛大的孟姜女廟會,就會有巫儺法師舉行古樸莊肅、驚魂攝魄的“還儺願”儀式,藝人們演唱優美而古拙的儺戲《姜女下池》,會令遊客們驚喜不已,大飽耳福!
有關儺神孟姜女保佑百姓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這方面的故事從古至今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時期。1943年秋,日本鬼子的飛機準備轟炸古鎮新洲,鎮上的老百姓紛紛上嘉山貞烈祠敬香磕頭,求姜女娘娘保佑。第二天早晨,天空轟隆隆飛來一群蒼蠅似的日本飛機,扔下一大串黑糊糊的炸彈,可是這些炸彈全都掉在鎮外田野里,鎮上的街市房屋沒有一處炸壞。有幾位老人驚奇萬分的看見孟姜女身穿裙衫,一臉怒容,從嘉山頂上的貞烈祠飛上天空,手揮長袖,將日寇飛機扔下的炸彈全都拂出城外。鎮上的百姓似信非信,等日本鬼子的飛機飛走後,全都湧上貞烈祠,果見百鍊堂、綠雲宮內供奉的孟姜女娘娘袖衫破碎,成焦糊狀。原來是姜女娘娘在天空揮袖拂開炸彈時,袖衫被炸成了焦糊模樣。這一下,連日本鬼子也害怕儺神孟姜女,再也不敢侵犯新洲嘉山了!
南派嘉山孟姜女的主要特色除了儺文化,還有其貞烈祠的建築風格比較獨特。中國的傳統三大教派儒、道、釋,儒教的祭祀場所為文廟,道教為觀,佛教為寺。嘉山孟姜女既不是儒教,也不是道教,更不是佛教,那么祭祀孟姜女的建築場所該叫什麼名稱?修成什麼風格?明代工部尚書李如圭與湖南巡撫林大輅絞盡腦汁,反覆商議,只得修成祠堂式的建築風格。
下面,我帶大家去觀賞一個非常奇特的景點,它是南派嘉山孟姜女傳說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個奇特景點只離貞烈祠30米,就在嘉山南坡。看,這口掩蓋在翠竹碧樹之中的小井,方圓只有4米左右,水清如鏡,澄澈見底,倒映著碧天雲彩。這口小井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奇怪的是久下暴雨,井水不會漫出來,乾旱季節也從不乾涸。這口山頂水井相傳就是當年孟姜女洗澡的地方,因而叫做澡井。話說范喜郎逃離長城,來到嘉山,口渴後喝足了井水,攀上井旁的一棵老槐樹,躲在密密樹陰里看書,偶爾看到了井內洗澡的孟姜女,即刻被孟姜女的美麗驚呆了,不慎碰掉幾片樹葉掉在井裡。正低頭洗澡的孟姜女猛抬頭,一下看見樹陰中一個英俊青年書生偷看她洗澡,不禁深深愛上了他,大膽地說:“你看見了我赤裸的身子,我就是你的人啦,非你不嫁!”就這樣,落葉為媒,二人終成恩愛夫妻!
尊貴的遊客中如有未婚的漂亮小姐,不妨到當年孟姜女洗澡的這口澡井裡洗一個舒服澡,不僅能洗去晦氣,帶來吉祥,興許還能發現那棵老槐樹內躲著一位氣宇軒昂的北大博士生,找到您的如意郎君呀,哈哈哈!
孟姜女與范喜郎結為夫妻不久,范喜郎又被秦始皇派的差役抓到北方築長城去了。可憐的孟姜女悲痛萬分,終日以淚洗面,奔到嘉山北面的望夫台,天天向著北方眺望,盼著丈夫歸來。瞧,這就是望夫台,危崖高聳,峭壁崢嶸,裂縫縱橫的懸岩上長滿了鮮花苔蘚。危崖上,一塊巨大坦蕩的岩石,獨自矗在白雲蒼松之間,放眼北方,千里田疇,萬里風煙,視野無比開闊。孟姜女就站在這塊岩石上朝北方望夫,每天唱著淒涼、悲傷的望夫歌:
正月望夫是新春,家家戶戶掛紅燈。
人家夫妻團圓聚,孟姜女丈夫築長城!
二月望夫春風盪,燕子雙雙飛南方。
燕子成雙又成對,孟姜女成單不成雙
嘉山孟姜女傳說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議
嘉山孟姜女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是我市重要的、突出的人文資源。它流傳時間久遠,流傳地域廣闊,具有很高的文化宣傳價值,學術研究價值、旅遊開發價值和國際交流價值。如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進一步提升我市文化品味,擴大對外交流和知名度,促進我市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都將產生深層的、持久的積極影響。

嘉山孟姜女傳說是主要流傳

湘西北澧水流域一帶的民間愛情故事相傳嘉山腳下有一姜姓老者,生有一女,取名孟姜。孟姜成人後,一日在屋後小池塘里洗澡,被逃長城役而路過此地的范喜郎偷窺。兩人一見傾心,私訂終身。不想三年後,范喜郎還是被官府抓走,重新送去修築長城。由於不堪重勞,范喜郎很快死去,並被填埋在長城之下。孟姜在家天天望夫歸來。過數年,孟姜決心親往長城尋覓,獲其骸骨,背負還鄉,死於道路。鄉人感其事跡,修廟供奉不絕。
載有嘉山孟姜女傳說的史料主要有清代的《直隸澧州志》和《孟姜山志》。此外,陝西《耀州志》和現代的《中國名勝辭典》也有記載。
據《孟姜山志》載:嘉山原名翠麓山,秦代以後稱孟姜山。明嘉靖年間,吏部尚書李如圭上書皇帝,嘉獎孟姜女貞烈,遂將孟姜山更名為嘉山。山上現存有貞烈祠、望夫岩、百步磴、相思竹、恨石、鏡石等與嘉山孟姜女傳說相關的古蹟。
以嘉山孟姜女傳說為基本素材的歌謠、戲曲、民間故事等文學藝術作品很多,如明清以來文人的孟姜山弔古詩詞初步收集的就有上百篇。當代文藝作品有散文《冷落的嘉山佳鏡》、戲曲《嘉山孟姜女》、歌曲《孟姜女》、歌舞劇《秦時明月》等。尤其是嘉山孟姜女傳說與流傳區域原有的民風民俗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在以澧水流域為中心的湘西北一帶形成了獨特的孟姜女儺文化,游儺、供儺、儺戲等活動在民間一直流傳不絕。
嘉山孟姜女傳說的基本特徵是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和民間傳承性。歷史記載有序,思想內涵豐富,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嘉山孟姜女傳說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文學藝術價值、學術研究價值、旅遊開發價值和國際文化交流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