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內容
春秋時
齊國勇士
杞梁之妻子,即是
孟姜女,杞梁隨
齊莊公攻打
莒國而戰死,其屍運送回國時,其妻孟姜奉夫棺,將窆於城外,乃露宿三日,
撫棺大慟,涕淚俱盡,繼之以血,齊城忽然崩陷數尺,由哀慟迫切,精誠之所感也。後世傳秦人
范杞梁差築長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城下,聞夫死痛哭,城為之崩,蓋即齊將杞梁之事,而誤傳之耳。
忠勇千秋想杞梁,頹城悲慟亦非常。
至今齊國成風俗,嫠婦哀哀學孟姜。
誰知陷陣捐軀者,卻是腳踏車殉義人。
譯文:
傳說很久以前
江蘇松江府有個孟家莊,孟家莊有一老漢
善種葫蘆。這一年他種的葫蘆長得非常繁盛,其中一棵竟伸到了鄰居姜家院裡。孟、姜兩家非常交好,於是便相約秋後結了葫蘆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結了一個大葫蘆,孟、姜兩家非常高興,把葫蘆摘下來準備分享。忽聽葫蘆里傳出一陣陣小孩的哭聲,孟老漢非常奇怪,便用刀把葫蘆切開一看,呀!有個小女孩端坐在葫蘆中,紅紅的臉蛋,圓嘟嘟的小嘴,很是惹人喜愛。姜家
老婆婆一看,喜歡的不得了,一把抱起來說:“這孩子就給我吧!”可是孟老漢無兒無女,非要不可,兩家爭執起來,一時間不可開交。到後來,只好請村裡的長者來斷。長者說:“你們兩家已約定葫蘆一家一半,那么這葫蘆里的孩子就算你們兩家合養吧。”於是小姑娘便成了
姜孟兩家的掌上明珠,因孟老漢無兒無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
孟姜女一天天地長大了,她心靈手巧,聰明伶俐,美麗異常,織起布來比織女,唱起歌
來賽黃鶯,孟老漢愛如珍寶。
這一天,孟姜女完引針線,到
後花園去散心。園中荷花盛開,池水如碧,忽然一對大蝴蝶落在池邊的荷葉上,吸引了她的視線,她便輕手輕腳地走過去,用扇一撲,不想用力過猛,扇子一下掉在水中。
孟姜女很是氣惱,便挽起衣袖,探手去撈,忽聽背後有動靜,急忙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年輕公子立在樹下,滿面風塵,精神疲憊。孟姜女急忙找來父母。
孟老漢對年輕人私進後花園,非常生氣,問道:“你是什麼人,怎么敢私進我的後花園?”年輕人急忙連連請罪,訴說了原委。
原來這個年輕人名叫
范喜良,本
姑蘇人氏,自幼讀書,滿腹文章。不想秦
始皇修築長城,到處
抓壯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
黎民百姓怨聲載道。范喜良急忙喬裝改扮逃了出來。剛才是因饑渴難耐,故到園中歇息,不想驚動了孟姜女,邊說邊連連告罪。
孟姜女見范喜良知書秉禮,忠厚老實,便芳心暗許。孟老漢對范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來,孟姜女向爹爹
言明心意,孟老漢非常贊成,便急忙來到前廳,對范喜良道:“你現在到處流落,也無定處,我想招你為婿,你意如何呀?”范喜良急忙離座辭道:“我乃逃亡之人,只怕日後連累小姐,婚姻之事萬不敢想。”無奈孟姜女心意已決,非喜良不嫁,最後范喜良終於答應。孟老漢樂得嘴都合不上了,急忙和姜家商議挑選吉日,給他們完婚。
孟家莊有一無賴,平時喜歡拈花惹草,無所事事,多次上門求親,孟老漢堅辭不允,他便懷恨在心,伺機報復。如今聽說了范喜良之事,便偷偷地到官府去告了密,帶著官兵來抓人。
這時孟家還蒙在鼓裡呢,他們剛剛新婚三天,仍沉浸在喜悅之中,忽然嘩啦啦一聲,大門被撞開了,一群官兵衝進來,不由分說,把
范喜良繩捆索綁就要帶走,孟姜女急忙撲上去,被官兵一把推開,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夫君被官兵帶走了。
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飯不想,憂傷不已。轉眼冬天來了,大雪紛紛,姜女想丈夫修長城,天寒地凍,無衣禦寒,便日夜趕著縫製棉衣,邊做邊唱起了自編的小曲:“
月兒彎彎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築長城,哪怕萬里迢迢路,送
禦寒衣是濃情。”
一夜之間,做好棉衣,孟姜女
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不知饑渴,不知勞累,晝夜不停地往前趕,這一日終於來到了長城腳下。
可長城下民夫數以萬計,到哪裡去找呢?她逢人便打聽,好心的民夫告訴她,范喜良早就勞累致死,被埋在長城裡築牆了。孟姜女一聽,心如刀絞,便求好心的民工引路來到了
范喜良被埋葬的長城下。坐在城下,孟姜女
悲憤交加:想自己千里尋夫送寒衣,盡歷千難萬險,到頭來連丈夫的屍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斷柔腸。愈想愈悲,便向著長城晝夜痛哭,不飲不食,如
啼血杜鵑,望月
子規。這一哭感天動地,白云為之停步,百鳥為之噤聲。直哭了是
十天十夜,忽聽轟隆隆一陣山響,一時間地動山搖,飛沙走石,長城崩倒了八百里,這才露出范喜良的屍骨。
長城傾倒八百里,驚動了官兵,官兵上報
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來。等孟姜女被抓,秦始皇一見她生的貌美,便欲納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說:“要我作你的娘娘,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長橋一座,十里長,十里闊;二要十里
方山造墳墩;三要萬歲披麻戴孝到我丈夫墳前親自
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應了。 不幾日,長橋墳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
麻衣,
排駕起行,過長城上長橋,過了長橋來到墳前祭奠。祭畢,秦始皇便要孟姜女隨他回宮。孟姜女冷笑一聲道:“你昏庸殘暴,害盡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豈能作你的娘娘,休可妄想!”說完便懷抱丈夫遺骨,跳入了
波濤洶湧的大海。一時間,浪潮滾滾,排空擊岸,好像在為孟姜女悲嘆。
孟姜女廟對聯今天的定城磚指放置在
嘉峪關西
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準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
嘉峪關城樓之上。 .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
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伙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吁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
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
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儘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裡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
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
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
運上了城牆。 .
擊石燕鳴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
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
萬年灰與燕京城 人們都說,是秦始皇最早修的萬里長城。其實開始的長城並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有個燕王,他的國土小、兵馬少、力量弱,隨時都有被鄰國吃掉的危險。為了保住國土,燕王就徵用了民夫,在他的國土邊界山頂上築起高高的城牆,以防外敵入侵。 因為那時還沒有石灰,他築的城牆,石、磚都是用泥抹的。為了搶時間,早日修好城牆,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熱水,因此,民夫們就把大鐵鍋抬到工地上,用三塊石頭支起來,添柴燒開水。天長日久,鐵鍋被燒了個大窟窿,滿鍋的水全
漏光了;把鍋下的火澆滅了。可民夫們也意外地發現,水灑在支鍋的石頭上,熱石頭遇到水就炸開了,炸出許多白面面,民夫們瞅著、想著,好生奇怪。有個人把這白面面用水和和,覺得比泥還滋潤,還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條和磚縫裡。 第二天,民夫們發現,用這白面面抹的石條和磚縫,要比用泥抹的結實的多。燕國人得到了啟發,從此,就燒石灰,來抹城牆縫。 後來,秦始皇統一了
中國,為了保住他的皇上寶座,也仿照燕王的辦法興工修起了萬里長城。動工時,他下了一道旨令,讓原來的燕國人包攬燒石灰的活兒。因此,那時修長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國人燒的。長城修到哪兒,就在哪裡山坡上燒灰,而且燒的灰質量非常好,被後人稱為萬年灰,意思是萬年不變質。 長城修完後,別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國人燒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銀,建了個城鎮,專為
燕園人居住,這城鎮就是現在的北京。因此,那時北京叫燕京,燕國人燒灰用過石頭的山統稱為
燕山山脈。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
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象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蹟,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約
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
防禦工事連線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
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1.
不到長城非好漢2.雄關萬里 3.狼煙四起 4.烽火連天 5.兵臨城下 6.眾志成城 7.固若金湯
故事演變
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齊國。齊為
姜太公的封國,讀過《
東周列國志》的人都會知道,書中出現的“孟姜”,總是齊國人。孟姜者,
姜氏之長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見之於《
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梁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莊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
弔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弔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莊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裡進行了弔唁。孟姜除了
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在齊地產生了孟姜哭調。西漢時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記載(劉向《
說苑》及《
列女傳》)。至於哭崩的城牆在何處,雖然有莒城說、杞梁說和
梁山說不一,但均在齊地,而非秦之萬里
長城。
酈道元《
水經注》認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大約到了唐代,這一題材演變成了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崩
萬里長城的故事,具備了現在的雛形。《周賢記》把故事搬到了燕國,孟姜名孟仲姿,杞梁變成杞良。杞良為逃築城之役,誤入
孟超後園。
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後來杞良回到長城工地後被處死,埋屍長城之下,於是仲姿千里尋夫,哭崩長城,又於累累白骨中滴血驗骨,終得丈夫遺骸雲。?
古代戰爭頻仍,
徭役繁重,征夫離婦之怨,乃為傳統主題。漢末
陳琳即有《
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
水寒傷
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
獨不見長城下,
死人骸骨相
撐拄?”其後歷代詩人皆有詠其事者。唐代詩僧貫休,則有《
杞梁妻》,竟詠孟姜女哭長城之事。其後這一題材乃進入許多詩人筆下,為這一故事的廣為流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開始搬上舞台。
故事來源
現在有人認為孟姜女的故事來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的齊國
武將杞梁的妻子,無名無姓,稱為
杞梁妻。“
齊侯歸,遇杞梁之妻於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於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
下妾不得與
郊吊。’齊侯吊諸其室。”即杞梁之妻要求齊侯在宗室正式弔唁杞梁。其中既沒有“哭”,也沒有長城或者城牆、更無“城崩”、“投水”等情節。
“哭”的情節早在《
禮記·檀弓》記
曾子提到“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於路,而哭之哀”。這說明她遇見齊侯為的是迎柩;“哭之哀”三字又塗上了感情的色彩了。
孟姜女雕像
其次是《
孟子》上的
淳于髡的話。他道:”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
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
俗。”他把杞梁妻的哭和王豹綿駒的歌謳同舉,並說她 哭夫而變看國俗,可見齊國唱她的哭調的風氣很盛行的。據
戰國時的記載,
雍門周以哭見
孟嘗君孟嘗君為之流涕狠戾;
韓娥過雍門,
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其後雍門人善放娥之遺聲:可見齊都中人的好唱哭調原是戰國時的風氣所以我們可以懷疑淳于髡這話是
倒果為因的:因為齊國有此風氣,所以成了杞梁之妻的哭;她的哭中,原有韓娥們的成分,她的故事中加入的哀哭一段事原是戰國時音樂界風氣的反應。
接著西
劉向的《說苑·善說篇》加上“
崩城”的內容:“昔華周、杞梁戰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為之崩,城為之厄。”劉向《
列女傳》又加上“投淄水”的情節:“杞梁之妻無子,內外皆無五屬之親。既無所歸,乃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動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
揮涕,十日而城為之崩。”“乃枕其夫屍於城下而哭之,內誠感人,道路過者莫不為之揮涕。十日城為之崩。既葬,曰:‘我何歸矣?……亦死而已,遂赴淄水而死。”。
一些
詩詞也有對杞梁妻的抒情描述。
三國時
曹植在《黃初六年令》中說“
杞妻哭梁,山為之崩”。敦煌石窟發現的
隋唐樂府中有“送衣之曲”,增加了送寒衣的內容。
唐代貫休的詩作《
杞梁妻》首次將故事時間移動到
秦朝時,並將“崩城”變成“崩長城”:“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
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飢魄相逐歸,
陌上少年莫相非。”這時的內容和後來的故事已經差不多了。杞梁後來訛化成萬喜良或范喜良,其妻成為孟姜女。南宋
鄭樵曰:“杞梁之妻,與經傳所言者,數十言耳,彼則演成萬千言……。”
顧炎武的《
日知錄》中闡述了孟姜女的故事演變過程。
顧頡剛發表《孟姜女故事研究》對故事演變的過程進行了更為詳盡的闡述。
陶宗儀《
南村輟耕錄》、
鐘嗣成《
錄鬼簿》等對此均有記載。在這些戲曲中,孟姜轉化成孟姜女 ,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萬喜良等名。
孟姜女哭長城
隨著孟姜女故事的流傳,各地興起了建廟熱。現知孟姜女最早的廟建於
北宋,河北
徐水和陝西
銅川都發現北宋祥符和嘉慶年間重修
姜女廟的碑刻。許多方誌都把孟姜女說成是本地人,
臨淄、同官(銅川)、
安肅(徐水)、山海關和
潼關都有孟姜女的
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馬路時曾於
老北門城腳掘出一石棺 ,中臥一石像,胸有“萬杞梁”三字,乃明
嘉靖年間上海建城時所埋。據《孟姜仙女寶卷》 ,始皇築長城,
太白星降童謠:“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後封長城做大王, 萬里長城永堅剛。”秦皇
固城捉喜良,引發出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秦皇允許孟姜三 件事,修橋、造墳、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後投水而死。在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
松江人。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它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流傳與演變才形成現在的面貌。
孟姜女哭長城是民間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千年來口口宣講,而漸漸誤傳,以致於張冠李戴,倒把孟姜女的真實性打了個折扣。豈不惜哉!其實,孟姜女是春秋時齊國人,嫁給臨淄人杞梁為婦。杞梁事母至孝,而且孔武有力,勇名遠揚。只是出身
庶族,無官無職,務農為生。
是時,
齊莊公想重振
齊桓公的霸業,於是出兵攻打莒國。為了激勵將士,齊莊公賞賜
州綽、
賈舉二勇士,一人賜了一輛五匹馬的戰車。州綽和賈舉二人十分高興,
賈舉又推薦說臨淄那個地方有華周和杞梁二人,也很勇敢。於是齊莊公召來華周和杞梁二人,一見之下,果然象是勇士。於是賜了一輛一匹馬拉的戰車給華周和杞梁。見面之後,退了下來。華周滿心的不高興,對杞梁說道:“同樣是賞賜勇士,賞給州綽和賈舉一人一輛
五馬戰車,卻只賞給我們兩個人一輛一馬戰車,對於我們來說,不是賞賜,是侮辱。乾什麼乾,不如逃跑,另尋他處吧。”杞梁一聽,有點猶豫,對華周說道:“我家裡還有老母親,讓我回去跟老母親說一聲,然而再跑不晚。”
杞梁回家,將事情前因後果告訴了母親。母親教訓了杞梁一番,說:“如果你生時沒有什麼功勞,死時不能出名,就是坐了五馬戰車,人家也會笑話你。如果你有大功勞,又死得哄哄烈烈,那么即使是那些坐五馬戰車的人,也不如你。
君命不可違,你還是去努力打仗吧。”杞梁把
母親的話跟華周一講,華周面紅耳赤,嘆道:“婦人都懂得的道理,我卻不懂,慚愧慚愧!”
於是華周和杞梁二人同乘一車,在齊莊公軍營中聽候調遣。這一天齊莊公調兵遣將,準備開拔。華周與杞梁
主動請纓,要做前鋒。齊莊公問道:“你們要步兵多少人?戰車多少乘?”二人回答說道:“既不用兵,也不用車,我們就坐你賞給我們的戰車,兩個人一輛車足夠了。”齊莊公想看看二人到底如何勇敢,大笑著同意了。杞梁二人出了大帳,約定輪流駕車,臨行的時候,說道,如果能有一個人在車上守住右邊,就篤定能戰勝一支軍隊了。這時有一個小兵叫做隰候重的挺身而出,願意同行。於是一人駕車,一人拿著兵器在
車左,一人拿著兵器在
車右,向莒國
都城進發。
孟姜女哭長城
莒國國君黎比公聽說齊軍馬上要到了,親自率領三百個步兵到城效巡察。正好與杞梁二人相遇。杞梁三人
張目大喝,說我是齊將,你們誰敢上來決一死戰?黎比公沒想到齊軍來得這么快,大吃一驚,再仔細一看,只此一車,並無後繼。於是命令三百步兵圍攻三人。杞梁與華周對隰候重說,你在車上擊鼓助威,看我們如何殺敵!於是二人跳下戰車,手持長戟,沖入重圍,左右衝突,長戟橫掃,當者披靡。三百個戰士居然被二人殺得死傷過半。黎比公大為驚嘆,對二人說道:“別打了,我知道你們二人的厲害了,只要你們歸順莒國,我把莒國一分為二,給你們一半。”二人嘿嘿笑道:“拋棄國家投降敵人,是不忠;領了軍命而不去完全,是不信。不忠不信而貪圖私利,不是我們的為人。”說完,又奮戟砍殺。黎比公
抵敵不住,大敗而走。
齊莊公聽說二人大敗黎比公,連忙派了使者輕馬
快車,前來慰問,許諾給予大封賞。杞梁二人嘿然而笑,說道:“大王賞給別人五馬戰車,而只賞我們一馬戰車,是以為我們不勇,現在又用重利來封賞我們,是以為我們重利輕義。我們真的這么品行低下嗎?”於是趕跑使者,棄車步行,直逼
莒國都門。
黎比公知道勝不了三人。於是在城門狹道處挖土成溝,在溝里裝滿燒得紅紅的木炭,炭火騰焰,人根本沒法舉步。隰候重說道:“古來將士,能青史留名的,肯定是不怕死的,我能讓你們過去。”於是隰候重頂著盾牌,趴到炭上,讓杞梁二人從盾上走過。等二人過去之後,再回頭看時,隰候重已經被燒得渾身焦黑了。二人大哭一場,持戟殺入城門。黎比公早就在城門埋伏下
弓箭手,萬箭齊射。杞梁二人冒矢突進,身中數箭,又殺了二十七人。守城的軍士環立城上,皆向下拚命射箭。杞梁傷重先死。華
周力盡被俘。
莒國被三人嚇破了膽,等齊莊公大軍到時,
不戰而敗。齊莊公
凱旋而歸。齊莊公將杞梁屍體殯於郊外,正要入郊,正好碰上杞梁的妻子孟姜來迎夫屍。莊公停車,使人到孟姜前弔喪。孟姜寒著臉說道:“弔喪是在郊外吊的嗎?這是哪家的禮儀?”齊莊公大為慚愧,於是將杞梁之屍殯於其家而去弔喪。孟姜女
發喪,到了城門之外,停棺露宿三日。孟姜女扶棺大哭,涕淚俱盡,以致於哭出血來。突然之間,齊國都城崩陷數尺。“由哀痛迫切,精誠之所致也”。後來亞聖孟子說“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此之謂也。祥見《
左傳》之《襄公二十三年》。另外註明:可能哭是真事,牆倒也是真事,但哭與牆倒之間肯定沒有必然聯繫,只是一個巧合。
歷史考證
目前有一說認為,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純屬虛構,因為
山海關長城修建於秦朝以後,
秦始皇時代修築的長城,距山海關北去數百里。既然當時當地並無長城,哭長城之事自然是不可能有。
還有一說認為,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載:
齊莊公四年(前550),齊伐衛、晉,回師攻莒時齊大夫
杞梁戰死。杞梁妻迎喪於郊,相傳她哭夫十日,城牆為之崩塌。後世以訛傳訛,把杞梁妻說成是秦始皇時代的人,演繹出哭長城的故事。
孟姜女哭長城
有人指出,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隨著歷代時勢和風俗不斷變化而變異的。
戰國時,齊都盛行哭調,杞梁(後演化為喜良)戰死而妻迎柩,便是悲劇的素材。西漢時,盛行
陰陽五行、
天人感應之說,杞梁妻的悲苦便造成了城崩山裂的感應。至六朝、
隋唐間,樂府中有送衣之曲,於是又增添了送
寒衣的內容。可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在長期的文化演變中逐漸豐滿起來的。
修築
長城是歷代
封建王朝各種勞役中最為殘酷、最具代表性的一項勞役,從春秋至明,近兩千年漫長的歲月中,長城屢修屢補,強征了無數的民夫,任何時候都可能產生像
孟姜女那樣的遭遇。因此,姜女和杞梁,是勞動人民在承受無限度的勞役中塑造出來的兩個典型人物,集中表現了千百萬下層百姓被勞役逼得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災難。動人的哭
長城故事,是對封建統治階級暴虐行為的控訴,也是對被奴役者
不畏強暴、堅貞不屈精神的歌頌。正如南宋名臣
文天祥在孟姜女塑像旁書寫的楹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這當是
中允之論。
其丈夫名字
由於故事流傳較遠和民間的
以訛傳訛,孟姜女的丈夫的名字有些出入,一稱
范杞梁、萬喜良、
范喜良、萬杞梁、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
此文中統一為范喜良。
疑似歷史人物
杞梁:一作杞殖(公元前?-前550),
春秋時
齊國大夫。攻戰
莒國時,冒矢突進,身中數箭戰死,傳其妻孟姜哭夫十日,城牆為之倒塌。後人編造“孟姜女哭長城”故事,誤其為萬杞良或范杞梁、范喜良。
春秋時期,“襄公二十三年,齊侯還自晉,
不入,遂襲莒,門於且於,傷股而退……”(《
左傳》)齊將杞梁與莒國國君在且於門展開激戰,杞梁戰死。噩耗傳到臨淄,杞梁妻痛不欲生,全身縞素,哭夫十日,莒城牆轟然崩塌,杞妻投入淄水
殉夫而死。晉代
左芬贊云:“夫卒莒境,郊吊不賓,哀崩
高城……”後來,人們出於對暴君秦始皇的憎恨,把故事附會到了三百年後的秦始皇身上去了。
歷史遺蹟
現在的河北省秦皇島山海關被後人認為是“孟姜女哭長城”之地,並在那裡蓋了
孟姜女廟,南來北往的人們常在這兒灑下一掬同情之淚。廟中有楹聯這樣說:「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孟姜女哭崩長城的故事,反映了秦代徭役對百姓所帶來的深重痛苦。也有的認為該故事出自
戰國時期。
“孟姜女哭長城”之地
據說廟東南4公里處兩塊露出海面的礁石便是孟姜女的墳與碑,而廟後巨石上的小坑,為孟姜女望夫所踏足跡。所以石上刻有“
望夫石”3個大字。廟內殿門兩側還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朝”、“長”兩字按漢字不同讀音才能讀出有幾種不同的意義。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夫范喜良(
衛輝人)被魏王徵召修築長城(今衛輝與
輝縣交界的戰國長城)勞累而死,埋
於長城之下。
孟姜女尋夫哭至衛輝池山段長城,感動天地,哭塌長城,露出丈夫屍骨。至今在衛輝池山鄉歪腦村一帶還流傳其故事,山上能見到孟姜女哭塌長城的淚滴石。新鄉市區有
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橋等名稱。
海水朝 朝朝朝 朝朝朝落 ( 朝 有時作潮)
hǎi shuǐ cháo zhāo zhāo cháo zhāo cháo zhāo luò
浮雲長 長長長 長長長消 ( 長 有時作常)( 長 有時作漲)
fú yún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
這是山海關孟姜女廟的一副奇巧楹聯。它運用漢字的一字雙音和
通假借讀.
出於對孟姜女的敬仰,全國各地許多地方建有孟姜女廟,而山海關孟姜女廟則以其古樸典雅,依關面海別具一格。更以其前殿那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的著名對聯而名聞天下。
這副對聯相傳是
南宋狀元王十朋所撰。它利用
中國漢字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的特點,疊音疊義,描繪了海潮漲落,浮雲長消的自然景象,顯示了自然界
變幻多姿的景色,讀後使人產生無限遐想:是自然?或亦是人生!
此聯的
喻意令人深思,而對聯的斷句則更妙趣無窮,反反覆覆,重重疊疊,耐人尋味。其讀法已有多種,下面列出幾種,雖類似
文字遊戲,然其中亦不乏真趣。
相關民歌
概述
《孟姜女》又名《十二月花名》,是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傳統民歌之一。各地都有它的蹤跡,《孟姜女》這首歌產生之源頭本在
江蘇。它的歌詞採用了“四季體”的寫法。其內容概括簡練。歌曲的旋律情緒壓抑而悲傷。流傳到河北以後,發生了“同體”性的變異。歌詞以“十二月體”為基礎,故事內容顯得翔實而細緻,而歌曲旋律則在
江蘇民歌的原有基礎上“加花”裝飾,顯得更加婉轉、綿延不斷。這種“同體變異”的現象,可以讓人們明顯地看到:專業的或半專業的
民間藝人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加工和再創造。
全曲十二段詞,分別用時令、花名作序引,敘述秦始皇時期一對新婚夫妻生離死別的故事。
這個故事作為民間口頭文學,均形成於唐以前;作為民間
時調小曲,約形成於宋、元以後。千百年來,人們用歌曲傳誦著這個動人的故事。傾注著對主人公深切的同情,也藉以抒發受壓迫者內心的悲怨。曲調流暢柔麗,感情深切,表現細膩,曲調有不少變體,許多戲曲、
曲藝音樂和民間器樂中都有由它演變而來的曲調。
歌曲特點
與《
沂蒙山小調》相比,《
孟姜女哭長城》這首歌也採用了“起承轉合”的四句式結構。但是《孟姜女哭長城》的四句,採用了“商-徵-羽—徵”的結音順序。徵音的兩次出現,都有一定的穩定感覺。所以,它更多地保留了兩句式向四句式過渡的痕跡。而《沂蒙山小調》的四個結音,是按“商—宮—羽—徵”的
邏輯順序發展的。它更明顯地表現了“起承轉合”四句式的結構形態。
河北
晉縣的
民間小調《孟姜女哭長城》,它的流傳與《
茉莉花》有近似的地方,也遍傳於全國漢族聚居地區,但二者也有不同之處:《茉莉花》以“變體”的流傳居多,而《
孟姜女》則主要以“同體”在各地傳唱。江南《孟姜女》的唱詞是“四季體”,內容較為簡括,而河北這首《孟姜女》的唱詞為“十二月體”,共十三個段,細緻地描述了孟姜女的故事。
孟姜女哭長城
在曲調方面,河北這首《
孟姜女》的各個樂句都以“加花”的形式使旋律富有裝飾性,密集的
十六分音符流連婉轉,連綿不斷,不僅局部地改變了音樂的性格,而且也大大增加了歌唱的難度,事實上,這類曲目大多數都是由職業和半職業的說唱藝人作為獨立的節目表演給聽眾的。例如,第11小節的頓音唱法,就已不是一般歌手所能駕馭的。所以,旋律的裝飾性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它同時滲透了民間自娛歌手與職業、半職業歌手們的一些未必自覺的美學觀念。在
音樂風格方面,我們注意到第三樂句中“Si”(7)音的頻繁使用,特別是第13小節開始的“Si(7)——Mi(3)”的音型等,正是這一地區常用的音樂語彙,可見,雖是“同體”傳唱,但仍有些微小的變異,這些變異正是《孟姜女》在“北移”過程中與當地音樂傳統交融的結果。
這首以
民間傳說故事為題材的小曲,全國皆有,流行極廣。在曲調上和全國流行的同一首骨幹音相似,但由於民歌手和職業藝人的不斷加工、提高,特別巧妙地運用了旋律加花的變奏手法,把旋律潤飾得非常華麗流暢,優美動聽,成為河北省一支獨具
藝術特色的小曲。據晉縣盲藝人苑振發介紹,他幾十的
走街串巷演唱小曲,所到之處,不論城市、農村,聽者總要點唱《孟姜女哭長城》,不唱不散,可見這是一首多么深入人心、膾炙人口的民歌啊!
內容概要
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戶曉。它深刻地揭露了
封建社會殘酷的
徭役制度帶給普通老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慘的命運。歌曲敘述了秦始皇築長城時一對新婚夫妻
生死離別的故事。內容反映了孟姜女的苦難遭遇,全曲十二段詞,以十二月為序,歌詞哀怨深情,曲調委婉細膩,結構完整,旋法以級進為主,唱詞節奏均勻,採用
五聲調式,具有典型的江南色彩。
孟姜女是秦始皇時期較為有名的堅貞倔強女子,我國民間長期流傳《孟姜女哭長城》這首民歌。有位103歲的老奶奶,至今還能非常熟練地
放聲歌唱。她說:“這是祖宗流傳下來的
老調老歌,凡是上了年紀的人,人人都會唱。”
《孟姜女哭長城》歌詞
正月裡來是新春, 家家戶戶
點紅燈, 別家
丈夫團團圓, 孟姜女丈夫造長城。
二月裡來暖洋洋, 雙雙燕子到
南陽,
新窩做得端端正, 對對成雙在華梁。 三月裡來正清明, 桃紅柳綠百草青, 家家
墳頭飄白紙, 孟姜女墳上冷清清。 四月裡來養蠶忙, 姑嫂倆人去採桑, 桑籃掛在桑樹上, 抹把眼淚采把桑。 五月裡來是
黃梅, 黃梅發水淚滿臉, 家家田內稻秧插, 孟姜女田中是草堆。 六月裡來熱難擋, 蚊子飛來叮胸膛, 寧可吃我千口血, 不可叮我親夫郎。 七月裡來七秋涼, 家家窗下做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