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百姓

黎民百姓

黎民百姓讀音lí mín bǎi xìng,,是一個成語,指普通老百姓,原本“黎民”和“百姓”是兩個不同的階層,後來隨著“百姓”(多指貴族階級)地位的降低,“黎民”和“百姓”統一稱謂,共同指稱普通老百姓。“黎”,《爾雅》釋為“眾”,故“黎民”即眾民,乃西周開始對庶民百姓之俗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黎民百姓
  • 注音:(lí mín bǎi xìng)
  • 解釋:指普通百姓
  • 出處:清·褚人獲《隋唐演義》
詞語由來,歷史傳說,釋義出處,

詞語由來

在戰國以前的時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這個字,分開來就是“女”、“生”,什麼樣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個什麼地方生的)兒子,就得了一個相應的姓。相傳黃帝的母親是住在姬水邊上的,所以黃帝就姓姬;舜的母親是住在姚虛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時候,子並不跟著父親姓,比如黃帝,就給他的後代分別賜了12個不同的姓。所以那時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貴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媽媽在哪裡住的,老祖宗又無權無勢,夠不上稱“百姓”,只能說是“黎民”,或者被稱為“庶民”。 到戰國時代以後,在貴族和奴隸之間出現了一個既不是貴族(可能祖上是貴族後來沒落了)也不是奴隸(可能祖上是奴隸,後來被主子給放生了)的一個階級,他們的人數慢慢地比貴族和奴隸還多了起來。所以,“百姓”們來,因為他們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變成一回事了,書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詞語。
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里寫道:“九黎族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這大概是以猛獸為圖騰,勇悍善斗的強大部落。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後來炎帝族聯合黃帝族與九黎族在涿鹿大械鬥,結果蚩尤鬥敗被殺。九黎族經長期鬥爭後,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後來建立黎國;一部分被炎黃族俘獲,到西周時還有‘黎民’的名稱。”

歷史傳說

幾千年前,在黃河流域集中著幾個勢力較大的部落,有黃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等。他們之間經過多年的征戰,最後形成了以黃帝、炎帝族的部落聯盟,共同戰勝了九黎族。其中黃炎兩個部落的聯盟,是由大約100個氏族構成的,因此統稱“百姓”,而在戰爭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虜就稱作“黎民”。百姓與黎民,意味著奴隸主與奴隸的區別。
到了西周奴隸制時期,百姓成為貴族的通稱。這時的黎民(也稱庶民)包括自由民、農奴、奴隸,與百姓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大階級。
到了春秋末期,隨著宗族世襲制的破壞,土地私有制的出現,百姓的地位逐漸降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最後也降到黎民的行列中來。因此,後來就將黎民與百姓統一稱謂了。

釋義出處

黎民百姓
第17回:“那六街三市勛衛宰臣,黎民百姓,奉天子之命,與民同樂。”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普通百姓。
英語:peopl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