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弦戲
- 批准時間:2006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Ⅳ-44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河南省滑縣、濮陽縣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唱腔音樂,腳色行當,臉譜,樂隊,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現狀,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大弦戲又稱為“弦子戲”,是一個古老而稀有的多聲腔劇種,因伴奏樂器以三弦領頭起板而得名,又因源於唐代宮廷“御戲”,故稱大弦戲。一些唐宋大曲、宮廷音樂、原始劇目、古代的表演形式等,都在大弦戲中原汁原味地保留著。2006年,大弦戲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濮陽大弦戲源於唐代宮廷音樂。在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一書中提到的諸多唐宋大曲里,其中[黃鶯兒],[出隊子]、[調笑令]、[滾繡球]、[海里花]、[江頭金桂]、[拉花甘州]等均原汁原味地保留在大弦戲的曲牌之中,從其擁有眾多大曲和在大曲中又有其核心“五大套曲”的情形來看,宋代以前大曲聯套現象在該劇種得以印正。
濮陽大弦戲至今還保持著古代的演出形式,如唐代以前的“跳加官”戲和宋元雜劇中的“滑稽戲”(如“拉江須”,“打關西”等),“拴搐艷段”(如“拐妗子”、“奇中遇”、“觀燈”等)、“赤腳戲”(如“薛剛打朝”、“西岐”、“紅娘下書”等)。這些特徵證明濮陽大弦戲至少在宋代即已存在,元代趨於成熟, 明初進入鼎盛期。滑縣早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就有大弦戲活動的蹤跡(在“滑台重修明福寺碑”的副碑上有: “……以上布施,除修葺佛塔外,敬獻大梆戲、大弦戲各一台”的記載),明萬曆年間有規模較大的班社“公興班”座班滑縣。清朝大弦戲到了鼎盛時期,班社增多,僅汴梁一帶就有十八班社,分“禮”、“敬”、“旺”三門,後“禮”門出去了山東;“敬”門流入滑縣;“旺”門去向不明。“敬”門流入滑縣與“公興班”合併,實力增強,影響較大。清光緒年間,易名“大興班”。1948年被冀、魯、豫邊區政府命名為“民眾劇社”,歸平原省管理。1952年移交滑縣,並被命名為“滑縣大弦戲劇團”,1960年濮陽縣大弦戲劇團撤銷,與滑縣合併,稱滑縣大弦戲劇團。1969年(文革期間)與滑縣豫劇團合併,大弦戲在全國絕跡,1979年恢復建制。
文化特徵
唱腔音樂
大弦戲的唱腔音樂屬曲牌體,主要由海里花、江頭金桂等五大套曲和山坡羊、步步嬌等散曲組成,此外還部分吸收了青陽腔、石牌腔、弦索高腔、羅羅腔及其他民間俗曲小令的音樂。大弦戲的伴奏有軟場、硬場之分,軟場主要樂器包括三弦、錫笛、大笛、橫笛、笙等,錫笛是大弦戲獨有的樂器,用它伴奏的稱為細曲,用大笛、笛、橫笛伴奏的則稱為粗曲;硬場除一般打擊樂器外,還使用四大扇、尖子號及螺號等,以烘托緊張、激越的氣氛。大弦戲唱腔中曲牌更換頻繁,音節跳度較大,演員吐口用真嗓,行腔則用假嗓。
腳色行當
大弦戲的腳色行當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花面臉譜細膩講究,富於個性。截至2019年,大弦戲仍原汁原味地保留著傳統的“跳加官”戲和宋元雜劇中的“滑稽戲”、“拴搐艷段”及“赤膊戲”等,其表演以梅花拳、洪拳為基架,粗獷潑辣、古樸渾厚。身段特技表演真刀真槍上陣,驚險刺激,其中的一些絕技如“削柳椽”、“打五把彩”、“大上吊”、“睡三孔橋”、“砸瓦”等更是絕妙。
臉譜
大弦戲的臉譜講究,化妝細膩,人物性格分明,如:秦瓊紅臉五道眉、敬德黑臉三塊瓦、楊七花臉細而俊、張飛黑花倒絲鉤、牛皋銅鈴兩豎眉等有別於其他劇種。
樂隊
大弦戲的樂隊分軟場、硬場。軟場主要伴奏樂器有三弦、錫笛、羅笛、大笛、竹笛(橫笛)、笙等;硬場除有其他劇種的打擊樂外,還有四大扇、尖子號、螺號等。
代表劇目
大弦戲代表性劇目有《平王慶》、《平西遼》、《平東方明》、《平安王》、《平方臘》、《雁門關》、《反五關》、《虎牢關》、《過五關》、《守五關》、《燕青打擂》、《鮑金花打擂》、《秦瓊打擂》、《呼延慶打擂》、《楊七郎打擂》、《兩架山》、《牛頭山》、《趙公明下山》、《殷洪下山》、《廣武山》、《李密下山》、《三霄下山》、《火靈聖母下山》、《張奎下山》、《臨潼山》、《孫臏下山》、《黑虎山》、《楊府挑將》、《薛剛打朝》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無論是在劇目、音樂還是在表演上,大弦戲都基本保持了原生態的面貌,讓人感受到唐代參軍戲、唐宋大曲和宋元雜劇的遺韻,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大弦戲源於唐代宮廷“御戲”,故稱大弦戲。一些唐宋大曲、宮廷音樂、原始劇目、古代的表演形式等,都在大弦戲中原汁原味地保留著。
傳承現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娛樂節目日漸豐富多彩,大弦戲的演出市場不斷萎縮。截至2019年,河南僅有濮陽大弦戲劇團和滑縣大弦戲劇團兩個專業演出團體,由於經費緊張,演員經濟收入逐年減少,生存和演出條件急遽惡化,表演人才青黃不接,許多劇目、曲牌、特技失傳。現在有近百支曲牌和兩百多本劇目等待挖掘,掌握唐宋大曲和大弦戲曲牌音樂的已僅剩一人,且年近古稀,急需保護。
傳承人物
韓慶山,男,漢族,1942年生,河南滑縣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弦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導演。代表作品有《嚴海斗》《封神榜》《審誥命》《紅燈記》《紅色娘子軍》等。
戴建平,男,漢族,1948年生,河南濮陽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弦戲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三級作曲。代表作品有:《火龍陣》《黃河謠》等。
宋自武,男,1940年9月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弦戲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安陽市滑縣申報,代表項目:大弦戲。
姚繼春,男,1962年1月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弦戲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申報,代表項目:大弦戲。
保護措施
從1979年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弦戲代表性傳承人韓慶山連續組織排演了《封神榜》、《女兒國》等多出新戲,還同時用以團帶校的方式辦戲校,接連培養了3批100多名功夫過硬的學生。
2018年8月,“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系列叢書第二批18冊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標誌著由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負責編撰的《大弦戲》等“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系列叢書(共29冊)全部完成。
社會影響
- 重要演出
2017年3月18日至3月30日,由河南省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等策劃並主辦的“河南省稀有劇種公益展演”在鄭州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弦戲在現場被展示。
2018年2月9日晚,由河南省文化廳、河南廣播電視台、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視協電視文藝委員會主辦,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發起,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恆品文化·戲緣APP等單位共同承辦的“唱響新時代——2018首屆戲曲稀有劇種賀新春網際網路公益晚會”在河南廣播電視台8號演播廳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弦戲在現場被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