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是山西忻州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種傳統技藝,2011年列入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縣承載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其中,雁門古建築便是典型的富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民間木結構建築,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這項古老的建築工藝仍然昌盛不衰。

2011年5月23日,雁門民居營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雁門民居營造技藝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所屬地區:山西·忻州
  • 遺產編號:Ⅷ-209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申報地區:山西省忻州市
技藝特色,歷史淵源,技藝價值,傳承意義,修補技術,

技藝特色

生活在邊城代縣的人們總能在平淡的生活中活出精彩來,例如代縣民居,他們將自己的房屋蓋得像廟宇一樣,隨意走進一家民居,滿眼的雕樑畫棟,磚雕石雕木雕,這些可以被視為藝術的東西,在這裡卻是司空見慣的。
尤其代縣民居的建築主體為木質結構,其中,木構技藝又是中國古代建築的主體,在世界建築史上,其歷史悠久、體系獨特、建築遺產豐富且延綿不斷,直觀展現出了傳統木構技藝旺盛的生命力。山西代縣的雁門楊氏木工技藝分布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代縣雁門關及其周邊地區,是極富地方特色的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歷史淵源

代縣雁門木工技藝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漢代。當地人向《中國聯合商報》記者介紹說,“代縣木構技藝集中在歷史上中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重要地區,楊氏木匠是晉北一代木結構建築工藝的代表者,其祖先是南宋楊家將鎮守三關時的隨軍木匠,專門製作兵器、寨堡、城門、關樓,其木工技藝代代相傳。”在代縣境內,楊氏木匠利用豐富的木材資源建造的土木結構民房和寺觀廟宇,雖然歷經了五百餘年風雨侵蝕和地質災害,但其大木架仍然保持完好,足見其工藝精湛。
代縣承載了悠久的歷史文化,其中,雁門古建築便是典型的富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民間木結構建築,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進步,這項古老的建築工藝仍然昌盛不衰。楊氏木工建築技藝的傳承代表楊貴庭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2011年6月,雁門楊氏木工技藝剛剛被國務院更名為‘雁門民居營造技藝’,公布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目前掌握的建築技藝包括全國僅有的扇股麻花挑角技術及工藝、傳統多層建築的梁架結構起重運料安裝技術及工藝、傳統建築的彩畫和塑像技術及工藝等,這些技藝不僅體現了傳統建築實用、省料、美觀的特點,同時在古建築的維修、復建、拆遷、裝修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楊氏木工技藝主要屬於民間家族傳承技藝,使用傳統工具對古建進行維修,並運用傳統技法完好地對古建築進行施工。楊氏木工傳統工藝既有承傳又有創新,目前,這一點在造型設計、使用工具、雕刻繪畫等方面均已有所體現。”楊貴庭表示。

技藝價值

代縣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其境內眾多文物古蹟皆有研究歷史發展和建築藝術的價值,遺存至今的古建築,特別是大量的明清建築,構成了龐大的維修工作量,這些建築具有極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以及藝術價值,在發展旅遊業的大背景下,作為旅遊資源還具有極重要的經濟價值。
無論是從古建築修繕,還是從歷史文物保護的角度,都離不開傳統的工藝技術,歷史建築、文物建築存在多久,針對古建築維護、古建築修繕的工作就需伴隨多久,古建築工藝就會相應地延用多久。如果說隨著傳統鄉土建築被現代新鄉土建築所取代而終究會擺脫傳統工藝技術的話,那么基於古建築修繕、重建所不可缺的傳統工藝技術卻是永無止境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古建技術有其獨特的持續性和延傳性,以及持久的鮮活性與實用性,它不僅逐漸形成了一個行業,也形成了一門學科。

傳承意義

傳承人楊貴庭之子楊美恩對本報記者表示,“‘雁門民居營造技藝’市場前景十分看好,包括北京故宮等古建維修工程都活躍著代縣的木工技藝傳人。為了更好地發展這項技藝,還專門成立了一支具有代表性的由傳承數代的木工世家子孫所組成的施工隊,即山西楊氏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目前,在所參與的古建築工程中,從內蒙古高原到東海之濱,遍布數省市。瀋陽的世博園、包頭的呂祖廟、山西省的王家大院及榆次老城的開發,都有完工的佳作。‘雁門民居營造技藝’早已走出了雁門關,走向全國。”
雁門楊氏木工技藝主要靠父子、師徒傳承,傳承方法以口傳心授為主,並不斷吸納古建築精英人才,聘請民間精英木工、泥工以充實和傳承技藝。
代縣縣委縣政府及文化部門也非常重視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制定了五年發展規劃,要求全面普查、摸清楊氏古建作品的技術和傳統工具、工藝的特殊技術及價值;整理傳統工藝、資料並建立檔案,出版相關文集、畫冊資料,以促進社會共享;建立創辦以修繕建築為主要內容的民營老字號木匠鋪,並創出品牌;實行招商引資,保護楊氏古建技術等。
精巧的雕刻工藝,因材施工、隨料造型的應變技術,博採眾長、推陳出新的創新思維,為繼承和發揚“雁門民居營造技藝”,並且將傳統工藝繼續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為進一步走向市場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修補技術

雁門民居營造技藝主要分布在我省代縣雁門關及其周邊地區,是極富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主要包括:扇骨麻花挑角技術及工藝、傳統多層建築的梁架結構起重運料安裝技術及工藝、傳統建築的彩畫和塑像技術及工藝。
多層傳統木結構建築修繕中經常會用到“偷修”技術,就是在不動大木構架的情況下可以更換柱、檁、梁等任意一根木構件,而整個木構架卻安然無恙。當今時代營造技藝主要用於對古建築維護、修繕。在巨大的工程中要將數以萬計各種不相同的構件有機地組合起來,構成一座建築物的骨幹構架,就要事先將這些構件準確無誤地製作出來。具體分為土作、石作、大木作、磚作、瓦作、小木作和油漆彩畫作等,其中的木作中有柱、梁、枋、檁、板、椽、望板、斗拱和門窗等等多種構件。各類構件依所在建築中的位置不同,其功能和形狀也千差萬別,多層木結構建築中的木構件尤為複雜多樣,構件之間又要僅憑榫卯結合在一起,榫卯的形狀、大小、相互之間的結合方式也有很大差別。
營造技藝傳承的過程也代表了“工匠世家”的一種生產與生活方式,在家族的承傳中既有主要的父子承傳方式,又有不多見的爺孫承傳和族內同輩兄弟間承傳的情況。另外,楊氏古建築營造技藝的承傳並不保守,也對外姓承傳。技藝在集體性的營造過程中,一般以同輩的師傅為相應營造內容的帶頭人,各領門下徒弟完成相關的工作。近幾年來,楊氏木工建築技藝已經在代縣邊靖樓、雁門關關樓、代州文廟、應縣木塔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復建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楊氏木匠第三十九代傳承人楊貴庭主持過邊靖樓的落架大修和應縣木塔、山西王家大院、阿育王塔等建築的基本修繕等工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