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歷史由來
銅梁舞龍的風俗由來已久。在唐宋時期就有
龍舞活動了。即便按現公認的說法,銅梁龍舞“起於明,盛於清,繁榮於當代”,距今也有六七百年的歷史了。清光緒年間的《銅梁縣誌·風俗篇》記載了銅梁龍舞的盛況:“上元張燈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輝煌達旦,並扮演龍燈、獅燈及其他雜劇,喧闐街市,有月逐人、塵隨馬之觀。”這個風俗保留至今。
銅梁龍燈起於唐宋,盛於明清,譽於當今。1984年和1999年,
銅梁大龍兩度赴京參加建國35周年與50周年大慶,以氣貫長虹之勢在天安門前翻騰起舞。銅梁火龍更是獨具魅力,打鐵水,噴火花。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俗文化,在銅梁,各個機關、企業、廠礦,每個鄉鎮、每個村,都有自己的舞龍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縣城都會舉辦盛大的燈會,各個舞龍隊、花燈隊競相出動,到元宵節最盛。一個完整的遊行隊伍前前後後共有30多個小分隊參加:牌燈開道,正龍打頭,然後是身長48米的大蠕龍,活潑的小彩龍,還有花燈“
魚躍龍門”、“泥鰍吃湯圓”、“亮獅”、 “開山虎”,最後由火龍押陣。
傳承保護
銅梁龍舞體現了團結合力、造福人類、奮發向上、與天和諧的精神,同時具有娛神娛人、彰顯威力等社會功能。銅梁龍舞聞名於世的僅大蠕龍、火龍等少數品種,多數
龍舞品種已處於瀕危境地,亟待保護和拯救。
國家非常重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銅梁龍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銅梁龍舞表演隊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舞蹈內容
銅梁龍舞系流傳於重慶市
銅梁縣境內的一種以龍為主要道具的舞蹈藝術形式。它興起於明,鼎盛於清,在當代重放異彩,飲譽全球。
銅梁龍舞包括
龍燈舞和彩燈舞兩大系列。龍燈舞主要包括大蠕龍、火龍、稻草龍、筍殼龍、黃荊龍、板凳龍、正龍、小彩龍、竹梆龍、荷花龍十個品種,其中以大蠕龍最有特色。彩燈舞主要包括魚躍龍門、
泥鰍吃湯圓、三條、
十八學士、亮獅、開山虎、
蚌殼精、犀牛望月、豬啃
南瓜、高台龍獅舞、雁塔題名、南瓜棚十二個品種。
藝術特徵
銅梁觀燈
清代道光版《
銅梁縣誌》這樣記載舞龍盛況:“上元張燈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輝煌達旦,並扮演龍燈、獅燈及其它雜劇,喧闐街市,有月逐人,塵隨馬之觀。”據史料記載,當時的
銅梁龍燈吸引了臨近的璧山、永川、榮昌、大足、潼南、合川以及上川東、小川北一帶客商到銅梁賞玩。每到正月舞龍,縣城旅棧客滿,街道堵塞。“大足朝佛,銅梁觀燈”的俚語傳遍巴渝。
縣文廣新局工作人員李明忠介紹,銅梁有正月舞龍傳統的習俗。舞龍往往是商會主持,行幫參與,龍燈會也帶有競賽性質,扎制水平,舞龍人數和舞龍水平都是比試科目。參與行幫在道具上體現出各自的行業特點,如漁業幫舞“三條龍”,鐵業社玩“火龍賀歲”,佛門有“蚌戲沙彌”,教育界耍“十八學士”、“魚躍龍門”,百貨幫舞彩龍和“二龍戲珠”,屠宰業耍“豬啃
南瓜”、“犀牛望月”,就連丐幫也不示弱,扎草龍連夜狂歡。年復一年,周而復始,
銅梁湧現出以劉連山、李傑之為代表的著名彩扎藝人,也積累了20餘個經典品類的
銅梁龍燈。
但在新中國成立後的20多年裡,
耍龍燈被作為封建迷信的毒草拔出了,扎龍、舞龍技藝幾乎一度失傳。
鐵水金花
重慶
銅梁"火龍"被冠為"
龍舞"之首,這種舞以鐵水打金花,輔以不同材質的導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場中火、升天火等,組成一片狂熱的立體火陣,極為熱烈多彩。每到元宵節,人們便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購買火藥,製造火龍,配以煙架、禹門等多種火焰表演。最長的火龍長達40多米,表演時場面壯觀、驚險奇特,受到民眾的格外青睞。首先,它風味獨特、套路多變。交織的火花、炸鳴的鞭炮、激烈的打擊樂,濃郁的鄉土氣息,充分調動著人們的觀賞熱情。其次,貼近民間生活情趣。舞龍手赤膊上陣,拼搏向前,陽剛氣十足,反映了人們對火熱生活的熱愛。再就是民間傳說認為,火燒龍火花襲人,可以除去身上晦氣,可為來年祛病免災,事事稱心如意。火花越大、鞭炮越響,舞龍人和觀龍人就越有興致。
套路豐富
銅梁龍舞有與當地民俗活動緊密相連、套路豐富、動律諧趣的特點,伴奏音樂獨特,道具構思巧妙,造型誇張,服飾儉樸大方,舞者參舞自由,退舞方便,民眾參與性極強。
工藝舞技
銅梁龍精緻的製作,精彩的舞技,離不開幾位老藝人,更離不開喜愛這項運動的銅梁人。“哪怕有上百條龍,
銅梁的龍,我們也能一眼認出!”一見面,
銅梁縣文化館館長宗和雲就告訴記者。原以為這只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不過數十張照片看下來,記者發現還真不假。就拿龍頭來說,別處的龍一張大嘴半開半合,只有銅梁龍的嘴張開近 90度,口中含寶,面貌威嚴而慈祥。大蠕龍華麗的龍身紅黃相間,體長48米,大的長百米以上,體型上就比其他地方的龍大得多,火龍和競技龍也比其他地方的龍做得精緻。說起來,銅梁龍發展到今天的模樣,與3位老人的努力分不開——蔣玉霖、周均安和傅泉太。他們是上世紀80年代銅梁龍扎制的代表人物,可惜的是,如今只有傅泉太還健在了,他也是銅梁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蔣玉霖的功底紮實,用料講究,他扎的龍骨架最好,可惜他的兒子沒能學會他的手藝,他去世後手藝就失傳了。周均安也是自國小
扎龍,他的龍做得精細,他去世後他的子孫們繼承了他的手藝。”75歲的傅泉太一邊回憶著自己的同行們,一邊細細地為記者講解了銅梁龍扎制工藝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之初,縣裡有紙紮鋪,紙紮匠們平時製作祭祀用的紙紮品,到年節時扎龍。那時的
銅梁龍只扎一個龍頭,龍身就用繩子、木棍綁在一起代替,講求神似。慢慢的,紙紮匠們開始用竹篾條扎架子,外麵糊上棉紙,再用顏料畫上鱗甲、龍鰭,形成一條完整的龍。顏色則多用紅黃藍
三原色,使銅梁龍具有了一種古樸大方的氣質。”
傅泉太至今還記得,小時候自己一放學就去看扎紙。正是這份愛好,讓他放棄了中學教師的工作,走上了
紙紮藝人的道路。1986年,傅泉太成立了縣裡的第一個個體
扎龍廠——
銅梁縣安居紙紮工藝廠。有了自己的作坊,傅泉太就琢磨開了:原先的龍口中不含寶,顯得空蕩蕩的,如果要含寶,龍嘴就要張得大一些才好看,就這樣,銅梁龍的嘴變成了今天近90度的大張口;原先的龍身用棉紙糊,容易損壞,他就試著用紗布糊,不好看,最後發現了
尼龍綢,又好看又結實
龍的角和舌頭是彎的,原先用烤過的竹子做架子,時間久了會恢復成直的,傅泉太就想出了用鉛絲來彎,為了好粘黏,又用棉紙纏在鉛絲上……就這樣一點點地琢磨,一步步地探索,銅梁龍終於呈現出今天的外貌,傅泉太對銅梁龍的改造也被總結為“銅梁龍工藝的十大改進”,許多做法到今天仍是“秘訣”。“浙江省建德市曾經購買了一條龍回去,打算研究仿製,沒想到把龍頭拆開之後,怎么也還原不了,每年還是只好來
銅梁買龍。”傅泉太自豪地說。
銅梁龍出名不僅因為它製作精美,更在於它舞動起來氣勢恢弘、變化多端。銅梁龍舞的套路之多,遠超過其他省市的
龍舞。余德強是縣裡公認的龍文化專家,在他看來,銅梁龍舞單單開頭的部分就大有講究,“先是‘龍出洞’,標誌著立春了,龍要上天了;‘二吐須’,龍出來之後要抖一抖自己的須子,就像人出門之前要梳妝打扮;‘三點頭’,跟周圍的人點一點頭,告訴大家春天到了,萬物復甦,都該起來幹活了;‘拜四方’,四處遊走,就像人們走親訪友一樣。”
早期的銅梁龍舞就簡單多了,“看父輩們舞龍,那個龍只會兩邊倒,左一偏,右一偏,跟著龍珠走,純粹是看個熱鬧。”余德強回憶說。現銅梁龍舞一共有30多個套路,二龍戲珠、孔雀展屏、八仙過海、龍鳳呈祥……這些套路都是邀請了舞龍的老藝人和舞蹈界的專家一起琢磨出來的。正因為
銅梁龍製作精美,舞技精妙,1984年和1999年,銅梁龍先後參加了國慶35周年和50周年的遊行表演,1994年銅梁龍還被當時的國家體委定為競技龍的標準龍具,銅梁龍舞也成為標準套路。而銅梁龍最近的一次露臉,則是在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的表演,9條特製的銅梁大蠕龍在“
鳥巢”跳躍翻騰,格外引人注目。銅梁龍不僅在國內大展風采,還多次應邀到日本、法國、美國、加拿大以及東南亞、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展演,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股龍舞的熱潮。
龍舞文化
現代傳人
銅梁龍舞在重慶的銅梁,“舞龍”、“
龍舞”盛名已久。“銅梁龍舞”也被國務院列入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
銅梁走訪扎龍燈的藝人和舞龍的師傅,就能體味出“銅梁龍舞”的磅礴、細膩與精美。
銅梁眾多的扎龍藝人中,有三位被稱為“
銅梁龍燈三大傳人”:蔣玉霖,周均安,傅全泰。蔣、周二人已逝,唯有72歲高齡的傅老還在創新著他的扎技。見到傅老是在他的小作坊裡面,熟悉他的街坊鄰居講,傅老最善彩繪,是遠近聞名的“重慶市十大民間藝術家”之一。老人見證著銅梁龍燈的發展,說起龍燈的歷史,傅老津津樂道:“銅梁龍燈起於明,盛於清。相傳,在縣內1400年前的著名
古剎侶俸寺和稍後的波侖寺,有各種龍的裝飾和圖案,人們都以耍龍為樂……”“銅梁是稻米之鄉,最早的龍是稻草龍,因玩舞時施放煙火,易於燒傷人體,以後又改制出了硬頸龍。它昂首而立,節內點燈,交相輝映,十分壯觀。由於此龍頸長而硬,玩舞不便,仍不理想。”據老人講,大約1924年前後,城關著名扎師李傑之、劉連山在此龍的基礎上每棟再增設一圈圈的肋骨,把龍身做得渾圓壯實,各棟能伸縮隨意,轉動自如,由此出現了一種新的有骨有肉、蜿蜒蠕動的龍,民間就稱為“大龍”或“蠕龍”。就這樣經過一代代如傅老這樣的能工巧匠的精心製作與改進,原有的20餘人玩舞的布脊大彩龍縮減成為5人或3人玩舞的新型小彩龍。根據行業和時令、用意的不同,又出現了簡便實用的板凳龍、旱季求雨的黃荊龍、追悼用的孝龍。銅梁以龍為題材的工藝製品,多達百餘種,不但用於玩舞,而且用於裝飾,遠銷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市和美、法、意等10多個國家。
舞龍師傅舞出亞洲
告別了
扎龍的大師們,我們又見到了
銅梁著名龍舞師傅張永江和張順生。剛一見到永江師傅,他就擺出一個“飛龍在天”的姿勢,豪邁地說:“我們銅梁人哪個鎮哪個村哪個人不會舞兩下子!人人會舞!”永江師傅說,“舞龍關鍵是心中有龍,通常都是我龍頭、他
龍珠……”說著二人手舞足蹈起來,慢舞時有種雍容大度之感,快舞時激越奔放,果然動人心魄。他們說:“銅梁火龍更是獨具魅力,打鐵水,噴火花,人在火中舞,龍在火中飛,場面熱烈多彩。”張永江師傅回憶道,小的時候最盼正月十三至十五,那是舞龍高潮,最熱鬧。大街上,大龍、火龍,騰躍翻飛,魚燈、
獅燈,往來如梭,龍爭虎鬥,火樹銀花,一派昇平景象。這時,遠方商旅、外地親朋,紛紛匯集城關,全城燈火輝煌,旅棧客滿……
銅梁龍舞不僅紮根傳統,更融會了現代元素。打擊樂師吳顯虎說,我們不單純運用鑼鼓配,還利用電子和聲效果,把傳統演奏與現代器樂相結合,編寫新的樂曲,製造大海波濤洶湧、神奇莫測的意境,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我們將‘中國龍’舞到了新、馬、泰、日,還應邀舞到了美、英、法、瑞士、比利時、印度等國家和地區。”順生師傅自豪地說,“我們還收了很多老外學徒呢!”
銅梁龍舞承載文化幽思
銅梁文化局局長
曹定福說,我們整理編輯,走遍所有村鎮,無論是口傳身教還是影音收錄,都要將瀕臨失傳於民間的銅梁龍舞繼續收集成書,為後人留下考據。銅梁人憑藉著對龍的痴情追逐,玩出了龍鄉的嶄新面貌。不久,第一本系統記載銅梁龍舞文化的書籍《銅梁民間龍舞集成》便可問世。該書已完成資料收集工作。
銅梁縣預計在今後5年的時間裡投資300多萬元搶救和保護銅梁龍舞文化。主要用於蒐集、整理、出版龍文化的相關資料,銅梁龍舞節目的創新,建立
龍舞生態保護小區,培訓龍舞骨幹隊伍,改進和創新龍燈工藝品,充實更新
銅梁龍博物館陳列。
奧運開幕
重慶銅梁龍舞憑藉文化特色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被確定為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表演的
壓軸戲。為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中展示
巴渝文化獨特風情。
據了解,2008年
北京奧運會開幕儀式前的文藝表演包括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體育、吹打樂等藝術形式。自去年年初接受節目推薦之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組委會對134個節目進行了認真的了解和審查。通過多次比較和篩選,共有20個節目最終得到確認,成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正式表演節目,這其中就包括具有極強地域文化特色及吉祥喜慶藝術感染力的
重慶銅梁龍舞。
銅梁縣
文廣新局的負責人介紹說,奧組委要求,
銅梁龍這次表演的內容“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根據這一要求,我們出現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銅梁龍,融入了大量競技龍的表演,與傳統的表演有很大的不同,奧運龍舞的“招式”比以往幹練且緊密連貫,新創出“奧運龍舞12招”,依次是“
蛟龍出海——橫招千軍——蛟龍戲水——碧波蕩漾——龍行太極——蛟龍戲水——金浪翻騰——翻江倒海——蓮花出海——二環映輝——金龍聚首——金光燦爛”。
同時,我們對銅梁龍舞的音樂和服裝也進行了專門的改進。此次參加表演的長龍共 4條,每條長約60米,龍體的製作,為了體現北京奧運會‘綠色奧運’的理念,製作龍具的布則採用美國進口的新型環保材料製成,且更加柔韌,“龍鱗”的色彩更加鮮艷,色澤感更強,在陽光或燈光的照射下,反射的光彩更加炫目。“舞動起來的龍身姿飄逸,動感十足,能滿足各種高難度動作表演的需要。音樂的創新將川劇、交響樂、和聲等音樂元素加以融合,有著“中西合璧、穿越古今、天人相和”的效果。服裝由奧運會指定服裝設計師專門設計,由奧運會指定生產廠家生產。款式和色彩均有創新,融合川劇戲裝、傳統對襟、武士盔甲、龍舞雲藻、西方動漫的元素。此外,本次龍舞表演動作也有新突破,新亮點。總共5分鐘的表演時間演員要完成站腿蹬肩、荷花盛開和力圓舞龍等“12個創新的高難度動作,需要力量和速度的表演動作的難度之大前所未有。
奧運
龍舞表演組委會總指揮周可吉介紹,與以往的銅梁龍舞表演不同,此次參演的 100多位演員均是年輕人,最大年齡45歲,最小17歲,他們由學校音體美老師、業餘運動員和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組成。專家解釋,傳統銅梁龍舞動作簡單,表演難度小,具有豐富表演經驗的老人便能完成,但這次表演難度和品位均不同以往,對力量和文化修養有較高要求。參加演出的隊伍採用脫產訓練方式,每天練習時間6至7個小時,舞動龍體次數1000次左右。整個表演隊伍已進入最後的衝刺狀態。“排練十分艱苦,每天的舞龍次數超過1000次,在排練過程中出現傷病是常有的事,創可貼都用了幾十盒了。從4月2日至今,在銅梁縣運動場舞龍訓練基地,100多名舞龍隊員每天堅持刻苦訓練,即使遭遇高溫天氣也沒有減少他們的熱情。因為,在這些舞龍隊員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在即將到來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圓滿完成表演任務,展示巴渝文化雄姿。為全力備戰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的表演,讓
銅梁龍的風采和
巴渝文化的雄姿在奧運會上得到完美展示,銅梁龍舞龍隊對每一個技術動作都要求十分嚴格,隊員們的訓練也相當刻苦。銅梁龍舞龍隊隊員曾令國告訴記者:“我們每天早上7點開始,在運動場400米跑道上跑三圈,再進行快舞龍練習,要不停左右揮臂2000多次,上下午各一次。”每天高強度的訓練,讓許多銅梁龍舞龍隊隊員的手上都磨出了血泡。訓練下來,他們買來一打一打的創可貼,將血泡嚴嚴實實地裹起來。隊員
王剛拉傷了大腿肌肉,腫得老高,但他沒有請一分鐘假,噴上雲南白藥後,又投入到訓練中;隊員王吉左踝骨折,打著石膏堅持訓練。原來皮膚白淨的女舞龍手龍沂經過4個月的露天烈日訓練現在變成了“黑牡丹”。她笑著告訴筆者,現在雖然變成了油黑人,但只要能舞好龍,為國家、為家鄉重慶盡一分力,值得。”
5分鐘獲8次掌聲
首次在“
鳥巢”體育場幾萬名“觀眾”面前完成表演後,
重慶銅梁龍舞隊員們個個興奮不已。據重慶銅梁龍舞隊總教練周可吉介紹,昨天是重慶銅梁龍舞首次按照開幕式正式流程進行表演,全場觀眾對節目十分喜歡,8次為節目熱烈鼓掌。按照安排,重慶銅梁龍舞在開幕式正式演出前有三次排練。前兩次彩排後,8月5日團隊將在“鳥巢”按照開幕式正式演出流程進行預演,這也將是他們的最後一次排練機會。而昨天,隊伍突然接到了要參加的彩排通知。“臨危受命”,
重慶銅梁龍舞隊並沒有讓導演失望,他們用精彩的演出征服了全場的觀眾。整個表演過程5分鐘,他們一共獲得了觀眾8次掌聲,其中最後一個集體造型動作,觀眾們更是報以長達1分多鐘的熱烈鼓掌。奧運開幕式總導演
張藝謀在觀看了銅梁龍舞表演後,稱讚銅梁龍舞會是奧運開幕式文藝表演中“最有氣魄,最有特色”節目。
價值意義
讓傳統的龍文化走向世界
堅持傳統與適應市場的爭論中,銅梁全力打造龍文化,走出了一條市場化的路子。傅泉太已經有一陣子沒有做龍了,“縣裡只有外國人來買龍的時候才介紹到我這裡來。”2012年他只扎了兩條龍,一條賣到了加拿大,一條賣到了美國。周均安去世後,他的兒子和孫子在縣裡開起了3家
扎龍廠,其中做得最好的要數周合平。周合平的公司就在銅梁縣城裡,兩層的小樓,一樓有3個工人正忙著扎龍頭,縫龍身,粘龍珠。他們扎的龍已經跟傳統工藝有了很大區別,最大的變化就是手工上色改為了直接在尼龍布上噴繪,他們自己刻了印版,用噴槍一噴,就能形成龍肚子、龍身上不同的鱗甲,再由人手工勾繪,縫上金片,“又快,又省錢,顏色還鮮亮。”龍頭還是手工扎制、上色的,但是也做了改進,像舌頭、龍角都用泡沫填充,“既飽滿又輕巧。”周合平說,“我們經常根據客戶的需要改進。像北京奧運會用的龍,為了在增加長度的同時減輕重量,看起來飄逸,我們就用上了透風的網狀布,還將篾條改成了鋼絲穿膠管,這樣原來一條30來斤重的龍現在只重7斤左右。”周家做的龍輕巧又好看,還能根據客戶的需求定製,自然更受歡迎,“你看這樓里貼的龍舞照片,都是我做的龍。”周合平說。照片有北京奧運會時在“
鳥巢”里拍的,最新的一張則是身穿舞龍服的周合平跟英國
倫敦市市長的合影。不僅是龍具,整個重慶市的紙紮燈具基本都出自這家工廠,其年銷售額高達200多萬元。周氏叔侄的另外兩家工廠,年銷售額也有近百萬元。全縣的龍燈製作廠加起來,年銷售收入超過600萬元。以周氏兄弟為代表,這兩年,銅梁龍走出了一條市場化的路子。最先得實惠的就是舞龍手們。
聽舞龍手們聊天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平日裡,走南闖北“趕場子”更是常有的事情。李詩敏自豪地說,“各省區市我基本都跑遍了。”他已經好多年沒有在家過春節了,“逢年過節,正是舞龍活動最多的時候,一天舞一場80元錢,加演再加40元,管吃管住,能掙不少錢呢。”從春節至今,李詩敏光靠舞龍就已經掙了4000多元錢。現銅梁縣裡成立了大大小小的龍舞公司12家。常年在外進行商業演出的舞龍隊20多支,舞龍隊員近千名,每年的演出收入在3000萬元左右。
高樓鎮成立了高樓火龍文化傳播公司,專門負責接洽火龍演出,2012年實現勞務收入600多萬元。鎮上還特意買了輛小麵包車,噴上“火龍”做起了活廣告,被戲稱為“火龍車”。
銅梁縣也因為舞龍出了名,被稱為“龍之鄉”。如何將知名度轉化為經濟效益,縣裡很下了些功夫。2007年縣裡出台了《關於加快龍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表示要把打造“中國龍文化旅遊之都”作為銅梁未來的發展定位。“縣裡修建了一座龍文化博物館,打造了一台《龍鄉放歌》歌舞劇,還將舉辦龍燈藝術節,推廣龍舞進校園活動。”宗和雲說,“我們就是要讓龍元素滲透到銅梁人的生活中,成為一項會呼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獲獎記錄
20世紀70年代末,
銅梁縣的民眾文化活動開始向本體回歸。1980年元旦,銅梁縣文化部門組織民間藝人扎制一條大龍在縣城公開玩舞。自此,蟄伏20餘年後,一年一度的
銅梁龍燈會得以再世。
1982年,在全國性的民間文藝大蒐集活動中,經重慶市文化部門的指導,銅梁縣全面整理了自己的龍燈藝術。
1983年底,銅梁龍燈參加重慶市廣場文藝調演,受到好評。
1984年元旦,銅梁文化局組隊數百人,將銅梁龍燈會主要品種帶至
重慶主城區街道游展,引起新聞媒體廣泛關注。
1984年4月,重慶雜技團攜兩條銅梁蠕龍赴西歐法、英、瑞、比等國演出,受到當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1984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35周年的盛大慶典上,首鋼工人舞著9條
銅梁大蠕龍參加
天安門大遊行,世人為之矚目。
1988年9月,在北京舉辦的全國舞龍大賽上,銅梁蠕龍舞獲第一名金獎。
1992年,獲第二屆瀋陽國際秧歌節最嘉獎。
1994年獲福州“佐海杯”全國舞龍邀請賽第一名。
同年,
銅梁龍具被國家體委指定為比賽標準道具;銅梁龍舞套路被國家體委指定為比賽標準套路。
1995年5月,獲國家體委舉辦的全國第一屆舞龍比賽第一名。
1997年,銅梁舞龍團在北京首屆
龍舞藝術節奪得最佳表演、最佳組織、最佳編導3項大獎。
1998年,銅梁龍燈赴新加坡舉辦燈會。
1999年,銅梁龍燈赴馬來西亞舉辦燈會。
同年9月,銅梁舞龍隊在淅江獲“
龍港杯”舞龍邀請賽冠軍。
同月,銅梁舞龍隊在濟南全國舞龍錦標賽上奪得“中國國家舞龍隊”的冠名權。
同年10月,450人的銅梁龍燈代表團組成的“九龍方陣”、“龍鳳牡丹呈祥”、“二龍戲珠”進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慶典,再次轟動海內外。
2000年9月,銅梁舞龍隊在全國第四屆農運會上,奪得標準套路金牌和團體總冠軍。
同年10月下旬,重慶·首屆中國
銅梁龍燈藝術節在銅梁縣城舉辦。其時,“龍之魂”大型歌舞晚會、“龍之風”中華龍舞邀請賽、“龍之本”中國龍文化與中國龍舞藝術學術研討會、“
龍之韻”2000年
龍文化藝術展、2000年中華銅梁龍燈會等項目次第展開,把中國的龍燈文化和龍文化顯著地提到了一個新的檔次。
2001年6月,銅梁龍燈代表團再度赴美國進行文化交流。
同年,銅梁龍燈赴阿聯舉辦燈會。
2002年5月,銅梁舞龍隊在全國第二屆運動大會上,奪得標準套路金牌和團體總冠軍。
2002年1月和7月,銅梁舞龍隊分別到香港、澳門參加文化交流活動。
2003年1月,
銅梁龍燈赴泰國舉辦燈會和舞龍表演。
銅梁龍舞獲得35周年國慶大典紀念、 八喜杯第一名 、北京旅遊年金獎 、掛綠杯第一名 、全國二屆體育大會金牌、 農運會金牌、
龍港杯金牌等眾多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