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區(銅梁縣)

銅梁區

銅梁縣一般指本詞條

銅梁區位於長江上游地區、 重慶市西部、重慶大都市區、城市發展新區,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特等功臣邱少雲的故鄉和銅梁龍燈的發祥地。

銅梁區西南靠大足區,東北連合川區,南接永川區,西北鄰潼南區,東南毗鄰璧山區。至2016年底,銅梁區下轄轄23個鎮、5個街道,幅員面積13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71.92萬人。

2016年,銅梁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1.57億元,增長11.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1.42億元,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01.26億元,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8.8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2.1:58.9:29.0。

銅梁區獲得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級外派勞務基地、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區、國家首批園林縣城、國家級衛生縣城、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銅梁區
  • 外文名稱:TongLiang District
  • 別名:龍都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下轄地區:5個街道、23個鎮
  • 政府駐地:巴川街道龍都大道50號 
  • 電話區號:023(+086)
  • 郵政區碼:402560
  • 地理位置:長江上游地區、重慶西部
  • 面積:1343平方公里
  • 人口:71.92萬(2016年常住人口)
  • 方言西南官話-重慶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安居古城、錦尚生態臘梅園、巴岳山
  • 機場重慶江北國際機場
  • 車牌代碼:渝C
  • 行政代碼:500224
  • 地區生產總值:341.57億元(2016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地貌,氣候特徵,河流水系,自然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水能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科技,衛生,交通,著名人物,風景名勝,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銅梁為巴國屬地。公元前329年,楚威王滅巴,封其庶子於濮江之南(今合川、銅梁),號為“銅梁侯”。
秦朝,置墊江縣,銅梁為墊江屬地。
南北朝時期,宋永初元年(420年),分設東宕渠郡,墊江改名宕渠,銅梁為宕渠縣境。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改郡為墊江,置合州,改縣為石鏡。
隋、唐時,雖郡、州時有變易,但銅梁一直為合州的石鏡縣轄地。
唐朝,武周長安四年(704年),割石鏡地置銅梁,隸屬合州,縣治初在奴侖山列宿壩(今潼南縣塘壩鎮)上;開元三年(715年)移於武金坑(今合川市太和鎮富金壩);開元十六年(728年)移於東流溪壩(今潼南縣匯集鄉戴場壩)。銅梁建縣,因境內“小銅梁山”而得名,初置是在涪江流域一帶,大體疆域包括今銅梁、合川西南、潼南南部、大足縣大足川流域;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割石鏡之南、銅梁之東置巴川縣,隸屬於合州;乾元元年(758年),巴川縣西南部新置大足縣。
兩宋初循唐制。熙寧四年(1071年)赤水縣併入銅梁。熙寧七年(1074年)復設赤水縣。
銅梁區地圖銅梁區地圖
元代,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巴川縣併入銅梁,仍屬合州,縣治始為巴川鎮
明朝,憲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劃銅梁、遂寧部分地置安居縣,隸屬重慶府。
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撤銷重慶府的安居縣、合州屬的銅梁,併入合州。康熙六十年(1721年),以安居、銅梁二縣地復置銅梁縣,屬重慶府。宣統三年(1911年)11月24日,成立銅梁縣軍政府,改縣公署為知事公署,屬重慶府
民國時期,民國18年(1929年),銅梁直屬四川省政府。民國24年(1935年),銅梁屬四川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後改為永川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49年12月22日成立銅梁縣人民政府,隸屬川東行政公署銅梁專員公署。1951年,改銅梁專員公署為江津專員公署。1981年,改江津專區為永川地區,轄銅梁。1983年4月,永川地區與重慶市合併,銅梁屬重慶市轄縣。
1997年6月,重慶恢復直轄,銅梁仍屬重慶轄。
2014年5月2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同意調整重慶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4〕58號)檔案,批覆重慶市撤銷銅梁縣,設立重慶市銅梁區,以原銅梁縣的行政區域為銅梁區的行政區域。
2014年7月15日,銅梁區正式掛牌運行。
銅梁區全景圖銅梁區全景圖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16年8月3日,重慶市人民政府正式簽發《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銅梁區部分街道行政區劃調整的批覆》(渝府〔2016〕61號),批覆:
銅梁區行政區劃圖銅梁區行政區劃圖
同意調整巴川街道、東城街道、南城街道管轄範圍。
(一)調整巴川街道管轄範圍。調整後,巴川街道東鄰東城街道,界線以淮遠河與中南路交點為起點,沿中南路向北,連龍城大道、銅合路、石磙一路、青龍路至與渝遂高速公路交點,接原界線;南接南城街道,界線以淮遠河與中南路交點為起點,沿淮遠河向西連白龍大道、迎賓路、龍門西街、中興路至與巴川河交點,接原界線;西連侶俸鎮,原界線不變;北接太平鎮、水口鎮,原界線不變。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二)調整東城街道管轄範圍。調整後,東城街道東鄰蒲呂街道,原界線不變;南接南城街道,原界線不變;西連巴川街道,界線以淮遠河與中南路交點為起點,沿中南路向北,連龍城大道、銅合路、石磙一路、青龍路至與渝遂高速公路交點,接原界線;北接水口鎮、二坪鎮,原界線不變。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三)調整南城街道管轄範圍。調整後,南城街道東鄰蒲呂街道、慶隆鎮,原界線不變;南接石魚鎮,原界線不變;西連土橋鎮、侶俸鎮,原界線不變;北接巴川街道、東城街道,與巴川街道界線以淮遠河與中南路交點為起點,沿淮遠河向西連白龍大道、迎賓路、龍門西街、中興路至與巴川河交點,接原界線,與東城街道界線不變。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區劃詳情

銅梁區由巴川、東城、南城、蒲呂、舊縣5個街道及23個鎮組成,轄266個村與67個社區,4050個村民小組與552個居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銅梁區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西北部。地處東經105°46′22″至106°16′40″、北緯29°31′10″至30°5′55″之間。西南靠大足區,東北連合川區,南接永川區,西北鄰潼南區,東南毗鄰璧山區,南北長62公里,東西寬約48公里,幅員面積1343平方公里。
銅梁區

地質地貌

銅梁區地質構造屬新華夏系四川沉降帶,介於盆中旋轉構造帶與盆東弧形構造帶之間的過渡帶,華鎣山隱伏斷裂帶縱向穿越區境中部,將區境地質構造分為兩部分,東部為川東平行褶皺帶,西部為川中台向斜褶皺帶。全區出露地層除白堊系、第三系外,從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到第四系新、老沖積物均有分布,以侏羅系砂頁岩分布廣泛,占全區幅員面積的87.1%,三疊系地層占12%,其餘為零星分布的第四系。
銅梁區地處渝西丘陵與渝東平行嶺谷交接地帶,地貌多姿,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以丘陵為主,東南部有毓青山和巴岳山東西對峙,境內最高點海拔885米(燃燈寺),最低點海拔185米(舊縣永清村張渡口)。

氣候特徵

銅梁區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資源豐富,立體氣候明顯,具有春早夏熱、秋雨冬暖、雨熱同季、災害頻繁,以及日照少、風速小、多雲霧的特徵。銅梁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8.1℃,年平均最高氣溫為21.7℃,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5.4℃,年極端最高氣溫為44.1℃(2006年9月1日),年極端最低氣溫為-2.5℃(1975年12月15日)。年平均降水量為1070.6毫米,最大年降水量為1482.2毫米(1968年),最小年降水量為680.8毫米(2006年),最大日降水量233.4毫米(2009年8月3日)。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090.0小時。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9%。年平均風速為0.9米/秒,靜風頻率高達43.0%。
巴岳寺巴岳寺

河流水系

銅梁區內有涪江、瓊江(又名大安溪)、小安溪、平灘河、久遠河和淮遠河六條主要河流,簡稱“一江兩溪三河”,以及大小支流245條,總屬長江水系,嘉陵江流域。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銅梁區有礦產資源14種,主要有煤、鍶、石灰岩(水泥用、建築石料用)、砂岩(建築用、玻璃用水泥配料用)、磚瓦用頁岩、天然氣、礦泉水和地熱8種,其次有白雲岩、陶瓷土、耐火粘土、含鉀岩石、石膏和天然滷水6種。銅梁區占重慶市已發現礦產68種(含亞礦種)的20.6%。鍶、煤、石灰岩、磚瓦用頁岩、礦泉水和地熱等為本區的優勢礦種。其中鍶礦(天青石)是市級的特色優勢礦種,儲量在400萬噸以上,平均品位達60%

生物資源

銅梁區有林木資源60個科、104個屬、168個種。主要樹種有松、杉、柏、桉、楠竹、慈竹等,名貴樹種有紅豆杉、楠木、香樟、銀杏、桫羅、羅漢松等。
銅梁區茶山銅梁區茶山
銅梁區有165種脊椎動物,989種無脊椎動物,其中野生一級保護動物有林麝1種,二級保護動物有大靈貓、小靈貓、猴面鷹、雀鷹等14種。一般野生動物有:拱豬、豪豬、狗獾、黃鼠狼,白鶴、烏鴉、翠鳥,各種魚類等。

水能資源

銅梁有涪江、瓊江、小安溪、平灘河、久遠河和淮遠河六條主要河流,屬長江水系嘉陵江流域。多年平均擁有過境水資源197.12億立方米,實際年利用量為2.12億立方米,僅為每年外來過境水總量的1.08%,開發利用率較低。全區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6.0599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為714立方米。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末,銅梁區常住人口72.54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9.75萬人,農村常住人口32.79萬人。城鎮化率54.8%,比上年提高1.71個百分點。戶籍人口總戶數32.92萬戶,總人口84.97萬人,增加0.1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39.49萬人,鄉村人口45.48萬人。按人口年齡結構分,0-17歲14.70萬人,18-34歲17.25萬人,35-59歲33.50萬人,60歲及以上19.52萬人。按性別分,男性43.70萬人,女性41.27萬人。全區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105.9,其中出生嬰兒性別比105.0。全區人口出生率11.76‰,死亡率10.68‰,人口自然增長率1.08‰。
銅梁體育場銅梁體育場

民族

銅梁區有苗、彝、回、滿、壯、藏、侗、傣、蒙古、土家、布依等37個少數民族,人口2834人,分布在28個鎮、街道。少數民族民眾居住和學習、工作較為集中的地方為東城、巴川、南城街道。常住外來經商少數民族有新疆籍、西藏籍等少數民族民眾,主要分布在巴川、南城、東城街道和安居鎮。

經濟

綜述

2016年,銅梁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1.5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15年增長11.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41.42億元,增長5.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01.26億元,增長12.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8.89億元,增長11.1%。三次產業結構為12.1:58.9:29.0。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到48574元,增長6.7%。
從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程度和拉動力看,第一產業貢獻率5.5%,拉動經濟成長0.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貢獻率66.8%,拉動經濟成長7.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貢獻率27.7%,拉動經濟成長3.1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6年,銅梁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62.25億元,增長14.8%。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41.42億元,增長5.1%。其中,種植業增加值21.76億元,增長5.5%;畜牧業增加值14.83億元,增長2.0%;林業增加值0.82億元,增長14.9 %;漁業增加值4.01億元,增長9.8%。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9.34萬畝,增長1.5%。油料播種面積10.8萬畝,增長10.6%;蔬菜播種面積33.62萬畝,增長2.8%。
全年糧食總產量36.3萬噸,增長2.2%。其中,夏糧產量2.27萬噸,下降3.4%;秋糧產量34.03萬噸,增長2.6 %。油料總產量1.47萬噸,增長9.7 %。蔬菜總產量72.09萬噸,增長6.8%。生豬出欄64.43萬頭,下降3.2%;家禽出欄2539.4萬隻,增長3.1%。

第二產業

工業
2016年,銅梁區實現工業增加值161.96億元,增長10.8%。工業對全區經濟的貢獻率47.6%,拉動經濟成長5.3個百分點。
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30家,完成工業總產值526.61億元,增長14.2%。其中,輕工業完成總產值157.03億元,增長3.4%;重工業完成總產值369.58億元,增長19.6%。中型工業企業42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40.97億元,增長6.1%。
建築業
2016年,銅梁區完成在地建築業總產值211.18億元,增長16.6%。註冊在銅建築業企業共57家,其中總、專承包企業44家,建築勞務企業13家。全區完成註冊地建築業總產值146.12億元,增長21.3%。實現建築業增加值39.3億元,增長19.0%,對經濟的貢獻率19.2%,拉動經濟成長2.1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6年,銅梁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19億元,增長13.4%。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15.7億元,增長23.0%;零售業零售額71.36億元,增長11.4%;住宿業零售額0.61億元,增長21.1%;餐飲業零售額21.52億元,增長13.5%。批發和零售業銷售額257.88億元,增長18.2%。其中,批發業銷售額116.64億元,增長19.0%;零售業銷售額141.24億元,增長17.6%。住宿和餐飲業營業額42.22億元,增長18.8%。其中,住宿業營業額1.72億元,增長48.2%;餐飲業營業額40.5億元,增長17.9%。
郵電
2016年,銅梁區完成郵電業務收入4.51億元,增長10.6%。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0.31萬戶,下降4.2%;年末行動電話用戶61.17萬戶,增長6.4%。移動、聯通、電信網際網路用戶10.76萬戶,增長26.9%。
銅梁一中銅梁一中
旅遊
2016年,銅梁區接待遊客758.61萬人次,增長25.0%;實現旅遊收入33.10億元,增長56.1%。其中,鄉村旅遊遊客366.67萬人次,占全區遊客總數的48.3%;實現旅遊收入14.41億元,占全區旅遊收入的43.5%。
金融
2016年,銅梁區共有1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據合川人行數據顯示,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376.97億元,同比增長14.4%。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83.02億元,同比增長12.7%。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234.51億元,同比增長19.9%。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比為62.2%。
銅梁區遠眺銅梁區遠眺

社會事業

教育

至2016年末,銅梁區有普通國小62所,普通中學20所,高等院校5所。普通國小招生7216人,在校50581人,畢業6507人;普通國中招生8230人,在校23885人,畢業8153人;普通高中招生5079人,在校15043人,畢業5392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1515人,在校5539人,畢業1837人;高等教育學校招生6530人,在校11621人,畢業2003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100.0%;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100.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2.7%。中考聯招上聯招線2321人,上線率達64.9%,超出市平均水平10.0個百分點;700分以上特優生24人,650分以上高分段1010人,優生率達28.3%,超出市平均水平12.3個百分點。普通高考上線率98.96%,超出市平均水平0.26個百分點,其中重點本科上線1100人,上線率22.82%,超出市平均水平8.5個百分點;二本以上人數3430人,上線率71.16%,高出市平均水平近31個百分點。

科技

2016年6月,銅梁區成功創建市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2月成功創建市級農業科技園區。新建區級科研平台8個,累計達21個;新建市級科研平台2個,累計達6個。新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3家,有效期內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38家;新培育市級高新技術產品96個,有效期內的市級高新技術產品達190個。全年專利申請受理量達1658件,專利授權940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84件。新增市級科普基地1個,累計達2個。全區新增註冊商標631件,有效註冊商標總量達3842件,其中馳名商標5件;重慶市著名商標28件,銅梁區知名商標45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5件。新創建重慶名牌產品10個,累計達62個;新創建重慶知名產品1個,累計達21個。
銅梁中醫院銅梁中醫院

衛生

至2016年末,銅梁區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884個。其中,區直公立醫院2個、專業公衛單位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5個、鎮(中心)衛生院23個、村衛生室(點)659個、民營醫院7個、民營專科門診部5個、個體診所170個、廠礦學校醫務室9個。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編制床位3388張,實有床位3964張。衛生技術人員4383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074人,註冊護士1968人。

交通

銅梁區是重慶市交通樞紐之一,渝蓉高速公路重慶三環高速公路渝遂高速公路貫境而過。
銅梁區有5條主幹公路,長157.5公里。城區距重慶主城九區僅半小時車程,距重慶火車北站(龍頭寺)60公里,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65公里,距長江貨櫃碼頭60公里。
2016年,省道S309城區段路面和省道S107安居段路面改造完工,銅合路路面維修完工。新修建農村公路200公里。安裝公路防撞護欄60公里。開通銅梁至舊縣公交線路;開通、調整或延增農村客運線路6條。建成10萬噸標準貨運碼頭1座,新建高洪水位公共錨地5個。啟動銅梁汽車東站建設。完成省道綠化改造10.3公里,實施坑凼修補600平方米。

著名人物

度正
度正(1166-1235),亦稱庹正,字周卿,南宋名臣、學者。官至禮部侍郎兼國史實錄院修撰,以朝議大夫守禮部侍郎致仕,卒贈通議大夫。著《性善堂稿》、《太極圖說》、《性理纂》、《周濂溪年表》、《周子年譜》等。
陽枋
陽枋(1187-1267),字正父,原名昌朝,字宗驥,號字溪,人稱大陽先生,南宋著名理學家,南宋後期川東地區最著名的學者。著有《字溪集》12卷傳於世。
張佳胤
銅梁明代石刻儀仗俑銅梁明代石刻儀仗俑
張佳胤(1526-1588),字肖甫,號崌崍山人,明朝大臣、文學家。官至兵部尚書,卒贈少保,諡號“襄憲”。著有《崌崍集》65卷、補《華陽國志》1卷,並有奏議22卷。
王恕
王恕(1681-1742),字中安,號樓山,清朝大臣,官至福建巡撫,以清廉奉公、關心民生著稱。著有《樓山詩集》、《省身錄》各六卷。
王汝璧
王汝璧(1741-1806)字鎮之,號銅梁山人,清朝大臣,官至安徽巡撫兵部侍郎刑部侍郎。乾隆時期著名文人,以詩詞載譽天下。著有《銅梁山人詩集》、《銅梁山人詞》。
陳達三
陳達三(1881-1927),民國時期重慶國民黨左派重要人物、革命烈士。1906年,保送到河北陸軍軍官學堂深造。1926年,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在重慶“三·三一慘案”中犧牲,時年44歲。
郭汝棟
郭汝棟(1889-1952),民國陸軍上將。1936年,駐防黔南,抗戰爆發,由貴州都勻、獨山一帶赴上海參加抗戰,參與淞滬會戰。1938年後他因患病辭職,回重慶休養。先後擔任川鄂邊防軍司令、國軍第二十軍軍長、第四十三軍軍長,以及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參議等職。1946年晉階陸軍上將並退役。 
郭汝瑰
郭汝瑰(1907-1997),民國陸軍中將,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中共特工。他在國共內戰期間歷任國軍徐州司令部參謀長、中華民國國防部作戰廳廳長、國軍第22兵團司令等職。
邱少雲
邱少雲(1926-1952),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英雄。1952年10月,所在部隊擔負攻擊金化以西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前哨陣地391高地。為了不暴露目標,他任憑烈火燒焦頭髮和皮肉,堅持30多分鐘,直至壯烈犧牲。1953年,銅梁建立邱少雲烈士紀念館,並在鳳凰山頂樹立邱少雲烈士紀念碑,朱德為之題詞。
邱少雲烈士紀念館邱少雲烈士紀念館
劉雪庵
劉雪庵(1905-1985),音樂大師。1936年畢業於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代表作有《何日君再來》、《壯志凌霄》、《踏雪尋梅》、《西子姑娘》、《飄零的雪花》、《春夜洛城聞笛》、《長城謠》。
金砂
金砂(1922-1996)本名劉瑞明,音樂家,代表性作品有《牧羊姑娘》、《江姐》、《蔚藍色的旋律》、《椰島之戀》、《木棉花開》、《繡紅旗》等。
吳長江
吳長江(1965- ),雷士照明控股有限公司總裁。1998年創辦惠州雷士照明有限公司。2013年,被任命為雷士照明CEO。

風景名勝

銅梁區自然人文景觀有63處,其中:一級景觀5處、二級景觀22處、三級景觀24處,四級景點12處。自然景觀主要有:黃桷門、天燈石、飛來石、棋盤石、玉兔石、龜背石、乳峰石、手爬岩、石老虎及仰天窩、通天河、安溪竹海等;人文景觀主要有:距今21500年前的舊石器文化遺址和巴岳寺、慧光寺、玄天宮、羅睺寺、明月寺、玉皇觀、波侖寺、燃燈寺和青龍洞、康龍洞、三豐洞、孝子洞、白雲洞、乾洞子,還有石魚佛耳岩,永嘉銅鼓觀、東漢岩墓群等景點。
銅梁區淮遠古城銅梁區淮遠古城
安居古城
安居古城位於銅梁區城區西北部,屬於中國四大古城之一。境內有市、縣級文物古蹟197處,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
龍溫泉生態旅遊度假區
龍溫泉生態旅遊度假區也稱為中華龍溫泉度假區,位於銅梁區南城街道。主要景點有龍溫泉和玄天湖。龍溫泉屬硫酸鈣鎂型溫泉。玄天湖為國家級中型水庫,長約3.7公里,水面最寬處約800米,水面總面積為1500畝,庫容達1060萬立方米。
巴岳山
巴岳山位於銅梁區城南郊,在玄天湖畔,是省級森林公園,森林面積18平方公里。有天燈照海、崑崙三洞、飛來奇石、棋盤石、黃桷門奇觀、巴岳寺、慧光寺和被命名為重慶小十景之一的“巴岳游龍”等旅遊資源。
錦尚生態臘梅園
錦尚生態臘梅園位於銅梁區東城街道,規劃面積6000餘畝,是集生態莊園、園林園藝於一體的城郊休閒度假區。
邱少雲烈士紀念館邱少雲烈士紀念館
邱少雲烈士紀念館
邱少雲烈士紀念館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由烈士紀念碑和英雄事跡陳列廳兩部分組成。紀念碑碑座有浮雕圖案,碑身正面是朱德題寫的“邱少雲烈士紀念碑”8個大字,碑後是烈士生平傳略,碑頂是5米高的烈士青銅鑄像。陳列廳由有序廳、字畫廳、兵器和飛機陳列廳組成。全館陳列品中共有國家二、三級文物37件,有烈士遺物20餘件,抗美援朝戰爭使用過的兵器40餘件,“殲六”退役飛機一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表彰烈士的表彰狀和獎章3件,金日成等朝鮮領導人送給烈士親屬的禮品10餘件。
銅梁龍舞(銅梁龍燈
銅梁龍舞是一種以龍為主要道具的舞蹈藝術形式,興起於明,鼎盛於清。
銅梁龍舞包括龍燈舞和彩燈舞兩大系列。龍燈舞主要包括大蠕龍、火龍、稻草龍、筍殼龍、黃荊龍、板凳龍、正龍、小彩龍、竹梆龍、荷花龍十個品種。彩燈舞主要包括魚躍龍門、泥鰍吃湯圓、三條、十八學士、亮獅、開山虎、蚌殼精、犀牛望月、豬啃南瓜、高台龍獅舞、雁塔題名、南瓜棚十二個品種。
2006年5月20日,銅梁龍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銅梁區博物館
銅梁區博物館建成於2000年,是縣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二級博物館,也是重慶市第一個區級綜合類博物館。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占地10000平方米,館藏文物110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21件、二級文物581件。
銅梁縣博物館全景銅梁縣博物館全景
銅梁武廟
銅梁武廟位於銅梁區巴川鎮飛鳳山上,始建於明,明朝萬曆年間奢崇明叛亂被焚毀,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修,雍正三年(1725年)增建,鹹豐十年(1860年)李藍起義義軍圍城被焚毀,同治六年(1867年)移於鳳山之上。現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

城市榮譽

2009年5月,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向銅梁區授牌,命名銅梁區為“對外勞務合作基地”,這是重慶市第一個獲得國家級外派勞務基地稱號的縣。
銅梁區圖書館銅梁區圖書館
2011年6月,重慶“西部菜都”四個核心基地縣之一的銅梁區,獲評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稱號。
2011年11月,銅梁區鞏固“國家衛生縣城”工作通過國家愛衛辦專家組的複查,成功鞏固“國家衛生縣城”稱號。
2013年5月,國家水利部和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下發了《授予第二批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區稱號的通知》,重慶市銅梁區榜上有名列,成為重慶市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區縣。
2017年6月,銅梁區被命名2015-2017周期國家衛生城市。
2019年1月9日,憑藉銅梁龍燈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9年7月,榮獲2019年“中國天然氧吧”創建地區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