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梁文化
- 外文名:Tongliang culture
一種文化是代表某一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銅梁石製品則代表了一新的、區域性文化。因此,經中國科學院鑑定和論證,被命名為“銅梁文化”。
銅梁文化的地質年代,經北大對烏木、核桃殼作碳14元素測定,並經中科院古研究所吳玉樞、於淺黎同志作孢子花粉研究確認,銅梁文化的地質年代為更新世晚期,距今25450+850年,在人類社會發展階段上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在資陽黃鱔溪、遂寧都口、重慶九龍坡等地發現很多與銅梁文化相近的舊石器、使銅梁文化的分布區域廣,其時空分布應在36000—39000年之間,銅梁舊石器文化發現地是一處國內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重要遺址,屬第八位。是四川繼漢源縣“富林文化”後的第二處發現,是川東地區第一處,是迄今四川盆地內最早最古老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之一。銅梁舊石器文化的發現,對四川盆地第四紀地層的研究填補了部分空白。以前研究四川盆地第四紀地層的地文期,主要依靠地貌資料,而缺乏階地內的實物資料,顯得斷代而證據不足。銅梁舊石器遺址的發現,對四川盆地內從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的地層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為盆地內第四紀河流階地的地質年代確定提供了重要依據,對華南第四紀洞外堆積物的研究和時代的確定也是一個重要貢獻。銅梁舊石器文化不僅豐富了我國舊石器晚文化的材料,進一步證明了我國舊石器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複雜性,同時擴大了我省古文化分布的區域(舊、新石器疊壓在一起的情況,在全國獨一無二)、從陶片和少數舊石器中有二度加工的痕跡看,找到巴蜀文化的上源,否定了原認為大溪文化是四川原始文化的代表,銅梁文化的發現,證明了巴蜀文化是從階地內部的新石器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不是外來文化(或許可以說是階地內部的古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巴蜀文化),從而將巴蜀文化的考古資料向前推了一千多年左右。把銅梁和重慶的歷史推到了二萬多年前的原始社會。
從“銅梁文化”遺址中發現的動物群、植物化石表明:銅梁在二萬多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氣候溫暖、屆暖亞熱帶氣候,那時的銅梁是草木茂盛,適宜於古人類生活,這給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及其變遷提供了可靠依據。
銅梁舊石器文化遺址的地層,中國科學院將其分為兩組,第七、八層為第一組,有一定代表意義,被命名為“銅梁組”。代表晚更新世中期。第五、四層中有一定代表性的“花臉貓”泥,特命名為“花泥巴組”,代表全新世早期,這對研究四川盆地的地層劃分有一定意義。
“銅梁文化”發現後,影響深遠,現已編入《大百科全書,考古卷》,已入大學教科書。很多領導如司徒慧敏(原文化部副部長)、沈一之(中宣部秘書長)、黃啟躁等,漫畫家華君武、全國政協委員郭汝魁、美籍華人郭汝玲、日本教授北山昌夫、日本友人大西一等先後來銅參觀,並留有題贈墨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