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銅梁中學校辦學原點追溯至1098年(元符元年)的巴川縣學宮。
1760年(乾隆25年),知縣蔡玉華率士民建巴川書院於巴川縣學舊址。
1902年(光緒28年),奉省令將巴川書院與瓊江書院(公元1761年興建於銅梁安居)歸併,在巴川書院舊址改設國小堂,匾額曰巴瓊學堂。
1907年(光緒33年),國小堂改辦中學堂,舉人雷人龍系首任監督(校長),成為近代銅梁中學校初創的節點。
1912年(民國元年)4月,銅梁縣革命軍政府停辦中學堂。
1916年2月,中學復開,名曰銅梁縣立中學校。
1924年,仿美國學制,學校更名為銅梁縣立初級中學,同年,有識之士倡導兼辦高中以資銜接。
1927年2月,學校附設藝術專修科,6月縣教育局劃撥文廟興辦國中女生部。
1929年,學校校友會自辦體美學校,附本校內。
1932年,學校並職業及鄉村簡易師範於本校,分設普通、職業、鄉師三科。
1941年,學校在蒲呂校舍始設高中部,男女兼收。
1942年1月,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歸還鳳山校舍,改由憲兵第三團借駐。
1943年7月,學校增設高中已足三個年級,奉令更名為銅梁縣立中學。同年12月,學校由蒲呂鄉遷回鳳山原址。
1944年12月,學校奉令讓校與青年志願軍作營房,另就涼水鄉余家壩丁氏宅為臨時校址。
1946年1月,學校另設平灘分校開展國中教學。同年7月,學校自涼水鄉余家壩丁氏宅遷回縣城原址並保留平灘分校。
1949年12月,銅梁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學校,命名為“川東區銅梁中學校”,後改為“四川省銅梁中學校”。
1954年,人民政府停辦銅梁師範校,其校舍(文廟及彭家祠堂)全部移交給銅梁中學校。
1959年,學校奉令劃出三分之二的校園面積用於邱少雲烈士紀念館的修建,學校教室與師生宿舍以師範校6間茅屋和附近民居臨時為之。
1969年,駐銅部隊進駐銅梁中學,11月成立銅梁中學革命委員會。
1972年,駐銅部隊歸還部分校地,學校復回原址行課。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1978年革命委員會的撤銷,學校教育管理漸入正軌。
1980年3月,學校正式定名為“銅梁中學校”。
1982年,學校評為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
1995年8月,學校停辦國中部,原國中教師分別以教高中、調巴川中學、留校做職員等方式作了妥善安排。
2001年4月,學校評為重慶市首批重點中學。
2007年10月2日,學校舉辦百年校慶活動。
2010-2011年,學校購置、修繕原銅梁巴川中學校舍為高三教學區,名曰龍山校區。
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
截至2015年4月,學校占地255畝,共有90個教學班,6000餘名學生。
硬體設施
據學校官網2016年3月信息顯示,學校擁有教學樓三幢、科技樓一幢、學生公寓三幢,建有圖書館、游泳池、塑膠運動場、籃球場、桌球館等。
師資力量
據學校官網2017年7月信息顯示,學校有研究員3人,特級教師3人,高級教師94人,中級教師150人,外教2人;國家級骨幹教師4人,市級骨幹教師26人,區級骨幹教師30餘人;國家、省(市)級優秀教師10人,區級優秀教師31人。有碩士生20人,三分之二以上教師研究生班結業。
辦學成績
學生成績
截至2015年4月,學校先後培養出了唐顯莉、楊嬋、周錁三名省級理科狀元,5個省級文理科高考二、三名和100餘名清華北大學子。
2015年高考,學校重點本科上線752人,本科上線1616人,上線人數和比例均居銅梁區第一。學校600分以上人數達到373人,670分以上特高分8人。其中,一同學以684分獲得區理科第一名,一同學以686分的成績奪得區文科第一名,並進入重慶市文科前10名。3名同學上北大、清華錄取線。小班學生100%600分以上,班平成績647分;勁牌陽光班重點上線50人,上線率為100%;實驗班重點上線70%以上;普通班重點上線率達到30%,本科上線率70%。4名同學被排名(USNews世界大學排名)在北大、清華前的美國、澳大利亞大學提前錄取。
教師成績
學校承擔有18項市級以上課題研究圓滿結題並獲得獎勵。其中,“中學語文目標導學研究”“中學微型化學實驗研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研究”等7個市級以上課題獲重慶市中國小優秀教改成果獎,“優秀電影提高學生德商的實證研究”等國家級課題獲全國一等獎。科研成果獲市級以上獎勵20餘個。在研國家級課題4個,市級課題5個,縣級課題20餘個。教師論文發表或獲獎數百篇。
學校榮譽
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學校體育衛生先進集體、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電化教育科學研究試點學校、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等,獲得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重慶市德育工作先進集體、重慶市文明單位五十佳等70餘項市級以上榮譽。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校長 | 陳亮 |
黨委書記 | 蘇在明 |
副校長 | 羅昌明、蘇元發、劉道恩 |
紀委書記 | 胡川黔 |
|
知名校友